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103KB ,
资源ID:3514228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142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瞿秋白多余的话.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瞿秋白多余的话.doc

1、- 1 -瞿秋白:多余的话单世联1935 年 6 月 18 日,曾为党的主要领导人的瞿秋白被国民党军枪决于福建长汀。刑前成诗一首:1935 年 6 月 17 日晚,梦行山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诗,忽见“夕阳明灭乱山中” 句,因集句得偶成一首:夕阳明灭乱山中 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秋白曾有句“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此非词谳,乃狱中言志耳。秋白绝笔。革命需要烈士表现其神圣性,先烈们留下无数遗书,已经公开的大多是表忠心、呼口号,从容赴死,慷慨成仁,只有瞿秋白在临死前留下了一篇忏悔录多余的话 ,言近旨远,归趣

2、难求,而其彻底的坦诚,直令其同志怀疑他是革命的叛徒。多余的话的部分内容于 1935 年 8、9 月由国民党“中统”主办的社会新闻首先发表;1937 年逸经半月刊第 25、26 期全文刊载;1991 年人民出版社以“附录”的形式收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 第七卷,编者交代:“ 多余的话至今未见到作者手稿。从文章的内容、所述事实和文风看,是瞿秋白所写;但其中是否有被国民党当局篡改之处,仍难断定,故作为附录收入本卷,供研究者参考。 ”这是 49 年后大陆最权威的版本,它与俄乡纪程 、 赤都心史等均为瞿秋白的自传。1 俄文1916 年底,瞿秋白决计走出已经破灭的家庭,离开常州另寻出路。先是到武昌,然后到

3、北京,最初想按自己的理想进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文学,但交不起学费;去考普通文官,又名落孙山,只好于 1917 年 9 月“挑选一个既不要学费又有出身 的外交部立俄文专修馆去进”。 (瞿秋白,1991:695)当时他没有意识到,这将决定他终生的命运。假如他没有离开常州;假如他安心在武昌的外语学校学英文;假如他进了北大或考上文官,也就没有他后来的一切。偶然的选择决定了他终生的被选择:因为他懂俄文,所以有机会去了俄国。1920 年 8 月,北京晨报请他做派往莫斯科记者,由此开始了他身体上和思想上的俄乡之旅。因为他在俄国,所以有机会参加共产党。1921 年春,其同乡、同学张太雷赴俄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

4、会介绍他加入共产党;“在当时的莫斯科,除我以外,一个俄文翻译都找不到。因此,东方大学(共产国际培养中国革命干部的学校引按)开办中国班的时候(1921 年秋) ,我就当了东大的翻译和助教;因为职务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书籍不得不研究些”。 (瞿秋白,1991:697)1922 年底,陈独秀赴俄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瞿担任他的翻译,受到陈的赏识,并随陈回国。次年 6 月,在党的“三大”上,被陈提拨为中央委员;因为他有过在俄国的政治经历,所以 1927 年斯大林决定由他来代替陈独秀,充当他在中国的代理人。偶然性在人生中的作用,因人而异。瞿之所以一再说自己成为中共领袖是“历史的误会”,首先就在

5、于他的命运是由懂俄文这一偶然因素引领的。惟其偶然,所以被动;惟其被动,所以勉强。 “正因勉强,所以也永久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 “一个脆弱的二元人物”。2 无路可走- 2 -偶然因素之所以能决定瞿秋白的一生,原因之一,是他无路可走。瞿秋白生于江南“衣租食税”的绅士之家,世代读书做官。但传统政治/ 文化秩序解体之后,读书晋仕之路已失而新生之路不明。 “现在呢,小官僚已半文不值了,剥削方法换了,不做野蛮的强盗(督军) ,就得做文明的猾贼(洋行的买办) ;士的阶级已非官吏 所能消纳,迫而走入雇佣劳动者队里。 ”(瞿秋白,1985:210)然而,多数绅士不能完成这一转换,昔日“治人之君

6、子”固然不能放下轻高的姿态, “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瞿的父亲就是这种人的代表:生性善良却懦弱无能终至一生潦倒。于是,他的家庭就只能日渐穷困、靠借债和典当来勉强糊口了,贫贱交加之中,他的母亲吞火柴头自杀。家庭悲剧所启示的,第一是人情凉薄和礼教的虚伪。经济上的破产使得曾经笼罩着温情的家族制度破产:“好的呢,人人过一种枯寂无生意的生活。坏的呢,人人家庭中的分子,兄弟,父子,姑嫂,叔伯因经济利益的冲突,家庭维系 夫妻情爱关系的不牢固,都面面相觑戴着孔教的假面具,背地里嫉恨诅咒毒害,无所不至。 ”(瞿秋白,1985:1415)因为父亲的无能,瞿秋白之家在大家族内部常受欺负,甚至被逼

7、搬家。瞿母死后,亲友们无人吊唁。革命者的无情是因为他们没有或很少体验到人间真情,革命的世界观反映了也强化了革命由以产生的现实情境。第二是否定了传统绅士那种重体面、尊性灵的价值观,形成了一切从实际经济状况出发的“世间的唯物主义” 。传统绅士阶层凭依知识而获得身份和生活资源,为全社会生产价值系统与文化符号。由于他们远离世俗物质生产,并且其社会使命也需要他们有一定程度的超越,所以无论他们的个性气质、生活世界还是他们的知识产品、生命追求都有一定超越物质计较甚至是反功利的特点。但清末民初,他们所赖以生存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制度系统和意识形态都趋于瓦解,从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目的都要重新设计。在常州府中学阶

8、段,瞿曾一度迷恋名士化的生活,喜欢与几个朋友在清风朗月下以性灵相尚,讨论经籍,写诗填词,想象一种唯心的避世之梦,但母亲的自杀提醒他名士生活是要有条件的。曾经有过钱而现在又没有钱的人,最容易感受钱的重要,自然也最容易接受经验唯物主义。人间的凉薄滋生着怨恨与敌意, “饭碗问题”的难以解决客观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启蒙。所以在瞿走向政治生涯的诸多“偶然”中,实有他自幼经历的痛苦经验做基础。苏俄革命理论、中国的革命实践,之所以获得大批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拥护,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社会社会太多像瞿这样无路可走的文人和劳工。他们即使明白暴力行径可能给社会造成破坏,也别无选择,革命之于他们,也是社会秩序和价值系统崩

9、溃后,寻求个人出路的一种途径。俄乡纪程实在是瞿的心路历程。正像“绪言”一开始就说的:“我有生以来,没见一点半点阳光,我直到如今还不知道阳光是什么样的东西, 我在这样的地方,视觉本能几乎消失了”。这时,俄国传来了一线微微细细的光明:“ 红的色彩,好不使人烦恼!我想比黑暗的黑多少总有些生意。并且黑暗久了,骤然遇见光明,难免不眼花撩乱,自然只能先看见红色。 ”俄国革命给无可选择中国知识分子启示了一种出路,空无所有的中国心灵只有把希望寄托在破坏一切的革命上,由此喷涌的激情自然无所顾忌,所向披靡。作为另一个例子,杨得志上将少年时出家寻找生路,临行前他父亲对他说:“这世界我看透了,出了力也挣不到钱。 ”(

10、杨得志,1984:12)也许,拚死革命倒可以打下一片江山。事实证明了这一点。3 “误会”“历史的误会” 之形成,当然不仅是因为瞿秋白懂俄文。绅士、文人虽害怕血腥、懒于行动,对干净社会、理想未来的向往却更为热切,虽然留俄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并无系统研究,但“我对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终结理想,却比较有兴趣。 ”记得当时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社会同样是无阶级、无政府、无国家的最自由的社- 3 -会,心上就很安慰了,因为这同我当初的无政府主义,和平博爱世界的幻想没有冲突了。所不同的是手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要达到这样的最终目的,客观上无论如何也逃不了最尖锐的阶级斗争,以至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是无产阶级统治国

11、家的一个阶段。为着要消灭“国家”,一定要先组织一时期的新式国家;为着要实现最彻底的民权主义(也就是所谓民权的社会) ,一定要实行无产阶级的民权。这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际上很有道理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所谓辩证法使我觉得很有趣。 (瞿秋白, 1991:704705)共产大同的理想并非马克思主义所独有,古今种种乌托邦主义的描绘甚至更为细致。以一个敏感而脆弱的没落士绅子弟,瞿很容易就接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终结理想,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通向此一理想境界的唯一道路,这却与温和软弱的绅士格格不入的入。只是靠着辩证法的论说力,瞿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其间虽有勉强,但就最终接受了这一理论本身而言,却没有什么“历史

12、的误会”。但对“历史的误会” ,瞿也不是临死前才自觉的。1924 年上海大学期间,他有一部留声机,喜欢小调唱词和京剧名角的唱片,有时还到新世界听小黑姑娘的京韵大鼓和其他人的说唱。 (羊牧之,1980)他兴致勃勃地教王剑虹、丁玲学唱昆曲牡丹亭 ,教她们按节拍吹萧,教她们绣花:他把花鸟画在绸布或棉布上,题上诗词,再由她们动手绣。还鼓励丁玲和他的妻子王剑虹从事文学而不要去搞政治,丁玲后来分析:“这是他自己向往的而又不容易实现的。他是自始至终都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是一个文学家,他的气质,他的爱好都是文学的。他说他自己是一种历史的误会。 ”(丁玲,1984)同时期在给王剑虹的信中,也有“我又何尝是人

13、呢?”“我苦得很”, “我们正像在黑夜的人”;“我那一点虚名累死我了,累的我精神疲乏极了,我只想静悄悄的 做一个普通人 ”之类的话。 (梦花,1996:128 130)以文学家而政治家,当然是误会,但兴趣与职业的矛盾从来就有。不能说文人从政就一定是悲剧,许多坚毅的革命者是由绅士、文人蜕变而来的,毛泽东也曾是个文人,1951年俞平伯红楼梦辨出版后, “据说喜欢红楼梦的毛泽东读后,还把统战部部长李维汉找来,后来便把俞平伯补为全国人大代表。 ”这个时候,文人毛泽东帮助了政治家毛泽东的统战政策。三年后,政治家毛泽东一点也没有犹豫地拿俞平伯开刀,以期批判胡适、改造知识分子。这个时候,文人毛泽东给政治家毛

14、泽东提供了便利,因为不能说毛此时已经改变了对俞平伯其人其书的印象,但正如林默涵解释的:“现在我们批判俞平伯,实际上是对他的老根胡适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如果不找一个具体的对象,只是尖锐地提出问题,说有这种倾向,那种倾向,这样排列起来大家也不注意。现在具体提出红楼梦的研究来,斗争就可展开了。 ”(陈徒手,2000:1 2)文人可以从政,文学也可以是政治。关键是从政的是什么样的文人,像瞿这样的文人就玩不起来。为什么玩不起来?进一步的追问是:文人从的是什么的政?瞿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在共产革命的具体实践中,阶级斗争首先被理解为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对此

15、,瞿没有疑义,实际上他在这方面并不手软。但他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没有交代,阶级斗争也落实为内部争斗,其频繁和酷虐,非坚毅冷血者不能忍受。革命政治有一套完整的义理系统和组织体制来宰制、威慑、驯化各式各样的人物,任你是绿林好汉、贩夫走卒,还是浪漫文人、世家子弟,最终都必然是顺昌逆亡,成为驯服工具。从江西苏区的肃反对“文革”,哪一次不是死亡枕藉?“不怕国民党进攻,就怕共产党整风”,几乎是革命者的共识,连威风凛凛的贺龙元帅都说:“我在战场上,在敌人面前,历来是勇敢的,对敌斗争是坚决的;可是在革命队伍里,对自己人,我几乎是软弱的。 ”(师哲,2001:199)中国革命主要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运动,因此仅仅

16、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足理- 4 -解中国革命;革命政治不是议会政治、而首先是一个武装集团的夺权斗争 “唤起工农千百万,斧头镰刀打江山”。这是瞿的理论和个性中所缺乏的资质和机能。因此当共产国际、李立三、王明等对他无情打击时,与“上面”的特殊关系、近乎愚昧的信仰、受虐般的顽强、出众的机智等等可以使人在内部整肃中夺命而出的条件和手段瞿都不具有,他只能举手缴械,梦断申江,命断汀州。 多余的话中一再悲叹的“历史的误会”的真义,是误把作为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暴力行为的实际斗争等同起来。4 “戏子”瞿秋白的自我认同是绅士和文人。绅士要尽可能保持体面:“我母亲宁可自杀而求得我们兄弟继续读书的可能;而且

17、我母亲因为穷而自杀的时候,家里往往没有米煮饭的时候,我们还用上一个仆妇(积欠了他几个月的工资,到现在还没有还清) ,我们从来没有亲手洗过衣服,烧过一次饭。 ”(瞿秋白,1991:701)文人的特征则是脱离实际:“所谓 文人正是无所用之的人物。这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家、作家或文艺评论家,这是吟风弄月的名士,或者是说简单些,读书的高等游民,他什么都懂得一点,可是一点没有真实的智识。 ”(瞿秋白,1991:713) “对于实际生活,总像雾里看花似的,隔着一层膜。 ”(瞿秋白,1991:716)绅士和文人都是中古的残余和遗产,这一性格有其出生和发育的土壤,即使在纷纭扰攘的现代, “雾里看花” 式的欣赏

18、也是可供知识分子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在强力独断的铁血革命中,绅士和文人是没有存在的空间的:我的根本性格,我想,不但不足以锻炼成布尔塞维克的战士,甚至不配做一个起码革命者。仅仅为着“体面” ,所以既然卷进了这个队伍,也就没有勇气自己认识自己,而请他们把我洗刷出去。 (瞿秋白,1991:715)如果不想以悲剧收场,一般有两种选择,一是改造自己脱胎换骨;二是以演戏的方式保持双重人格。赤都心史就是瞿改造自我的历史,但他的改造没有完成。剩下的,就是演戏瞿是会演戏的:十几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一直在扮演一定的角色。扮觉(着)大学教授,扮着政治家,也会真正忘记自己而完全成为“剧中人”。在舞台上的时候,大致总还

19、扮得不差,像煞有介事的。 (瞿秋白,1991:715716)不但在理论宣传上,而且在革命行动上,瞿都做过许多事情,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是在他主持中央期间举行的。1927 年,他亲自担任两湖秋收暴动的总指挥,提出“杀尽土豪劣绅及一切反动派”的口号,制造红色恐怖。除王明时期和“文革”期间,党史对瞿的评价总体说是比较高的。他也不是不懂权术。批评彭述之、取代陈独秀当然不是他自己的本意,但托辞养病实则写作反对彭述之主义的小册子以“倒陈”,也说明他不是政治上的软体动物。郑超麟拿他和张国焘比较,一是在一次讨论北伐的中央会议上,张国焘正面反对陈独秀,瞿拥护北伐的立场不逊于张,但他“并不正面和陈冲突,

20、而装做劝和的样子,从此时起,他就在幕后活动反对陈独秀。 ”(郑超麟,1989:259)二是 1927 年,张国焘准备把湖北省委书记的职务交给罗章龙,但“秋白要将这个重要的位置给他的好朋友张太雷。为此问题,这两个人之间起了争执,结果国焘让步。 ”郑超麟判定:“张国焘一向以搞阴谋诡计著名,但他的手腕还不如瞿秋白。 ”(郑超麟,1989:142)而张国焘则回忆,陈独秀曾经说过:“中共中央如果要提高威信就不能容许瞿秋白这种张牙舞爪的作风。 ”(张国焘,1980:96 97)如果上述诸事属实,则瞿并非毫无政治策略,他的手并非白净无血。甚至他的盲动,也可能基于树立自己威信的动机。但毕竟稍逊一筹。瞿能演戏却

21、反感演戏:“每天盼望着散会,盼望同我谈政治的朋友走开,让我卸下戏装,还我本来面目躺在床上去极疲乏地念着:回“家”去罢,回“家”去罢。- 5 -”(瞿秋白, 1991:715)他坚持文人式的“洁癖”,不愿把自己分裂为二,在需要抑制、约束、改造自我本性的舞台上,他不能完全背叛自我;在需要非此即彼、独断专行的绝对主义环境中,他总摆脱不了“弱者的道德”:“ 差不多完全没有自信力,每一个见解都是动摇的,站不稳的。 ”(瞿秋白,1991:714)说到底,他的失败首先在于不肯放弃“我”去体验、获得角色的心理。何以至此,两个原因。第一,有演戏之能却深感演戏之难且怕演戏,说明这出戏太难演了,胜任它的不是优秀演员

22、,而是特型演员。所以一旦熟悉剧情,瞿就感到难以在舞台上立足。 “对于政治,从 1927 年就逐渐减少兴趣,到最近一年在瑞金的一年,实在完全没有兴趣了。 ”(瞿秋白,1991:699)从 1927 到 1934,正是瞿卷入党内斗争的核心,其政治主张被斯大林否决,政治地位先被李立三、继为王明等取代,最终“在政治上死灭”的时期。瞿遭遇的是斗争失败者的普遍命运,如果不是“被拉出队伍”、如果没有无情的政治文化,瞿即使不再充任领袖,也会有一个正常的革命生涯。所以他的悲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绅士或文人与政治家的矛盾(西方世界有不少杰出的绅士政治家) ,而是不具极端性格与手段的常规政治家与以极端为特征中国革命之

23、间的矛盾。第二,说到最后,瞿还不是一个好演员,演员之为演员在其能以二元人格、双重生活的形态存在。事实证明,在党内,会演戏的绅士和文人是可以成为成功的革命者、政治家的。比如同样出身于士绅之家、同样喜欢昆曲的康生,就不存在瞿秋白的困惑。他确实没有隐蔽自己的爱好。1956 年俞平伯等人发起成立昆曲研习社, “康生常来看我们的演出,说:你们的戏可真不错,为什么不公演? 谁的笛子吹错了,他都听得出来,很内行。有一次我们演人民公社好 ,康生看了不说话。 ”他显然不欣赏当时流行的现代戏。1964 年,毛泽东发出关于文艺的两个批示,昆曲社停止活动, “散伙那天,康生原定要来,临时有事去天津,派人送信来,俞先生

24、念了康生的信,大意是:昆曲既然不行,结束就结束吧。 说得很婉转、伤感。 ”(陈徒手,2000:9 10)1961 年康生在紫光阁会议上要戏剧家写帝王将相历史剧,点名要剧院为会议演出未经加工改造的花田借 、 马寡妇开店等坏戏,公开反对京剧界探索现代戏,声称“谁让马连良演现代戏,我开除他的党籍。 ”(潘荻:1998)康生与剧作家孟超是亲戚(他的姑母是孟超之嫂) ,他十分支持孟超改编李慧娘 ,1960年初排后,他多次观看并提出修改建议。1961 年夏,此戏公演,康生称之为“近期舞台上最好的一出戏”,孟超“ 这回做了一件好事” ;“北昆今后照此发展,不要再搞什么现代戏。 ”10 月 14 日,康生宴请

25、孟超及主演,连声称赞。1962 年秋,风向转变,康生对孟超女儿说:“告诉你爸爸,别光写李彗娘 ,还得写别的东西。 ”1962 年十中全会开幕前夕,康生写条子给孟超:“孟超同志,请转告剧协同志,今后不要再演鬼戏了。 ”还在一次会上说:“周扬同志告诉我,孟超写了检讨,其实不一定要写检讨。 ”对孟超这些保护行为,不只是出于亲情,也说明他没有完全不顾自己的审美偏好。然而,当江青 1963 年组织批判李慧娘后,康生的态度也随之变化。1964 年夏,他把李慧娘当作坏戏的典型,是“用厉鬼来推翻无产阶级专政”,北京剧协“15 年来没有写出一个好剧本,相反倒有李慧娘 、 谢瑶环这样的坏剧本。 “文革” 开始后,

26、康生把孟超打成叛徒,致使孟超抑郁顾疾,1976 年惨遭死。(穆欣,1994:198 203)既能欣赏传统昆曲又参与江青的“京剧革命”,既为曲社的散伙伤感又鼓噪毁灭一切文化的“大革命”。这样的事,要放在瞿身上,早已痛苦不堪了,但在康生似乎并不困难,他圆融无碍地把对金石书画的高水平鉴赏与阴谋政治的角逐统一起来。这固然说明他当时得到毛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也不能不说他比瞿能善于处理好个人爱好与政治需要的关系。把革命者说成是演员,前提就是这个革命者还保留着属于自己的东西,这就与革命天然对立。事实上,除了像康生这样极少数的人外,更多的是价值虚无主义者,只有他们才可能无我地把一切置放在权力的祭坛上。瞿对审美

27、、道德还一往情深,又不善演戏,他不- 6 -配有更好的结局。5 “叛徒”瞿自愿以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党的叛徒的身份告别人世:“像我这样脆弱的人物,敷衍、消极、怠惰的分子,尤其重要的是空洞的承认自己错误而根本不能转变自己的阶级意识和情绪,这样的人,如何还不要开除呢!”(瞿秋白,1991:719)他在两个层面上说自己是叛徒:第一,政治上、思想上的消极:1931 年初就开始我政治上以及政治思想上的消极时期,直到现在。从那时候起,我没有自己的政治思想。我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这并不是说我是一个很好的模范党员,对于中央的理论政策都完全而深刻的了解。相反的,我正是一个最坏的党员,早就值得开除的,因为我对中央的

28、理论政策不加思索了。偶然我也有对中央政策怀疑的时候,但是,立刻就停止怀疑了,因为怀疑也是一种思索;我既然不思索了,自然也就不怀疑。 (瞿秋白,1991:707)在此一层面,瞿把党员理想化、神圣化了。理论上讲,一个合格的党员应当主动积极地参与党的理论政策,但实际上,党在这一时期的理论、政策都是由莫斯科发出的,不但是普通党员,即使是中共领袖人物也只有听吩附的份。模范党员的现实含义就是不加思考、不加怀疑,与上级保持一致, “以中央的思想为思想”。因而,瞿在政治、思想上的消极并不就是叛徒。第二,没有克服自己的绅士意识。郑超麟回忆,他第一次见到瞿时,瞿刚从上海大学上课回来, “呢帽,西装,革履”,让郑大

29、吃一惊:他从未见过穿穿着如此整齐的党内同志。(郑超麟,1989:83)俞平伯也有类似的感觉:“有一年在杭州,瞿秋白建议一块去黄龙洞见胡适,俞先生认为瞿是共产党人、无产者,不会坐轿子,而自己走不动那么长的路,需要坐轿子,便说分头去。等俞先生下了轿子回头一看,瞿秋白也坐了轿子来。 ”(陈徒手,2000:7)当时是他学生的丁玲到描写他住室:“一张宽大的弹簧床,三架装满精装的外文书籍的书橱,中间夹杂得几摞线装书,大的写字台上放着几本书和一些稿子、稿本和文房四宝,一盏笼着纷红色纱罩的台灯,把这些零碎的小玩艺儿加一层温柔的微光。 ”(丁玲,1984)更重要的是他“文人积习未除”,崇尚“ 弱者道德”,脆弱、

30、不自信、不敢斗争、不着实际,以至于彭述之轻蔑地说他“不过是高等技术人才”。 (郑超麟:1998:83)套用一句习用语,叫“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组织上入了党的瞿没有在组织上叛变党,而既然他在思想上没有入党,那也就不存在叛徒问题。瞿对党内斗争的具体实践感到恐怖,但对党和革命的原则却视为神圣,内心的焦灼至为创痛,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求党把自己清洗出去,自己也“决不愿冒充烈士而死。 ”这种自我戕害,既维护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纯洁性、革命事业的严肃性,也使自己可以回避残酷的内部斗争。由此来判定瞿,他不是叛徒,而是党和革命原则上的坚定捍卫者;他不是彻底的革命者,而是半革命者。问题在于,组织并不纯粹

31、,革命也并不理想,鱼龙混杂者确有人在,这些人也居然盖棺论定为“革命家”,而瞿却一度被称为“ 叛徒”,这也不是毫无理由:一个革命者不无条件地赞扬革命和党,却如此真挚坦诚地把自己的革命生涯说成是“历史的误会”,不是叛徒又是什么?革命需要的不是理论上的彻底、人格的纯洁,而是组织上的一致、行动上的服从。这使党可以集中千百万人的力量和意志战胜敌人,也使党成为一个整体融贯的集体,没有党内民主和合法的个人权利。 俄乡纪程的疑虑得到了证实:“光明的究竟,我想决不是纯粹红光。 ”只是红光已经晕眩了他的眼睛和心灵,即使觉察了“究竟”又能怎么样?6 “一生没有什么朋友”多余的话没有一句批评主义和组织,但其强烈的“自

32、我谴责”却渲染出内部斗争失- 7 -败者的悲沉意绪。他没有一句否定革命和斗争,但坚决不作烈士状,对自己是否为叛徒不无犹豫的语气,确实暗示了对党派政治的深刻厌倦。只“一生没有什么朋友” 一句就凉透纸背了。1928 年 7 月的“六大” 上,瞿受李立三批判;1931 年 1 月六届四中全会上,瞿受王明等人批判;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时,瞿受周扬等人排挤;1933 年到江西时,中央不许杨之华与他同行;长征时,正患肺病的瞿被遗弃在江西。这只是李立三等人特别坏吗?所有这些整过瞿的人,后来都受到严厉的整肃。所以问题不在于有谁故意和瞿过不去,而是集权体制和革命机器使然。即使瞿本人,不也是 1927年 11 月召开

33、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严厉处分过谭平山、张国焘、毛泽东等人,不也是以“命令主义”、 “惩办主义 ”、 “烧杀政策”指挥全党吗?内部斗争自有逻辑,政治人物的言行由不得他自己做主。1927 年,瞿奉国际指示批判并取代了一手提拨他的陈独秀, “六大”上还提议开除陈的党籍。但这不是出自瞿的本意, “其实,我虽然在 1926 年年底及 1927 年年初就发表了一些议论反对彭述之,随后不得不反对陈独秀。可是,我根本上不愿意自己来代替他们。 ”(瞿秋白,1991:698)但瞿只是政治棋盘上的一个棋子:“我的进退成为党的政治主张的联带问题。 ”权力格局制约着个人品格,政治家应当有这样的品性,即把自己品性完全纳

34、入到政治逻辑中去。凡是不具有这样品性的,就不能成为政治家,瞿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不是“自己的生活”:我有许多标本的“弱者的道德”忍耐,躲避,讲和气,希望大家安静些仁慈些等等。固然从(少)年时候起,我就憎恶贪污、卑鄙以至一切的恶浊的社会现象,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做侠客。我只愿意自己不做那些罪恶,有可能呢,去劝他们不要再那样做;没有可能呢,让他们去罢,他们也有他们不得已的苦衷罢!(瞿秋白,1991:715)除“躲避”外,这些“ 弱者的道德 ”其实都是文明人类合作共事的必要条件,都是值得追求的道德境界。80 年代李维汉评论说,五代党的第一把手(陈、瞿、李、王、毛)中,只有瞿一个执行了民主集中制。 (温

35、济泽,1999:422 423)但从“斗争哲学”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非无产阶级的,都是必须抛弃的。瞿既不敢坚持这些,又不足以锻炼成布尔什维克战士以展开无情的路线斗争,那就只能沉默。平时“除开我的之华以外,我对你们也始终不是完全坦白的。就是对于之华,我也只露一点口风。 ”(瞿秋白,1991:721)对自己亲爱的人也不说明道尽,尽管杨之华也是党员。这不仅因为“我始终戴着假面具”,而是党内“形格势禁”。我近年来重来读一些中国和西欧的文学名著,觉得有些新的印象。你从这些著作中间,可以相当亲切的了解人生和社会,了解各种不同的个性,而不是笼统的“好人”、 “坏人”,或者“官僚”、 “平民 ”、 “工人”

36、、 “富农”等等。 (瞿秋白,1991:717)但革命的首要问题却是分“好人”和“ 坏人”,中间没有调和的余地。 “坏人”不必说是坚决斗争的对象,政治上的“好人”,如当时党的领导人王明、李立三不也是狠整瞿秋白吗?历史学家黎澍指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阶级斗争不是你死我活的,而以所谓路线斗争为名的党内斗争,却往往可置对手于死地。 ”(黎澍,1998:413 414)当事人之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受到牵连。1972 年,政治局开会批评周恩来在与基辛格会谈中的“错误”,为周服务的张树迎、高振普等人发现:“会场外其他等候首长的卫士、医生,原本与张树迎、高振普熟悉且十分客气,这时仿佛都不认识, 惟恐躲避

37、之不及”。 (周秉德:2000:332)有过机关工作体验的人都会发现,一旦领导对某人不信任,此人就不会得到同事的友善。更重要的是,革命是非常之事,原则上每个人都可能受到怀疑。经过“文革”的李一氓发现:“一些经过长征,有 40 多年党龄的干部,党听信半句谣言,就把他当成反革命 抓起来,而且在事情已经弄清楚以后,还一直关在那里不理,党对于党自己这样的成员都没有底了。 ”- 8 -(李一氓,2001:277)在这种气氛中, “朋友”云云不是太天真了吗?7 形左实右瞿秋白在历史上以“盲动主义”著名。这是他的对手们给他封的,瞿本人也慨然承受。他还由自我检讨入手,进而认为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也是他的盲动主义的

38、逻辑发展:立三的错误政策可以说是一种失败主义,他表面上认为中国全国的革命胜利的局面已经到来,这会推动全世界革命的成功,其实是觉的自己没有把握保持和发展苏维埃革命在几个县区的胜利,觉得革命前途不是立即向大城市发展而取得全国胜利以至全世界的胜利,就是迅速的败亡,所以要孤注一掷的拼命。这是用左倾空谈来掩盖右倾机会主义的实质。(瞿秋白,1991:710711 )49 年以后毛泽东长期喜爱左的理论与实践,上下风行,左得可怕,但毛还是觉得不过瘾,他因此发明了一个词,叫“形左实右”,用以指称刘少奇搞的“四清”和林彪在“ 文革”中的一套。但如果像“四清” 和“文革”那样的激进、极端都还是“ 形左实右”,那么谁

39、、怎样才能不“右”?但“形左实右” 这一概念是有意义的,这就是瞿对李立三的分析。 “左”实在是源自“ 右”,在心理上就是担心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总想再进一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满现状,而是对现有的局面没有信心,没有把握。比如毛泽东,明明全国已经解放,江山已经一统,但他却提醒人们,夺取全国政权只是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还要大搞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60 年代他在党内早已是一言九鼎,一句顶一万句,但他总是过分警惕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担心“卫星上天红旗落地”,还要不断运动,不断整肃。仔细品味他的理论和实践,不难发现在他极度自信的背后,总是有着相当程度的不踏实,似乎一有风吹草

40、动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孤注一掷地拼命”,以“文革”来杜绝身后的反复。瞿不期然地提示了毛的心理:形左实右。尽管 40 年代以后毛一直以反对“立三路线”的正确路线的代表自居,但事实上,毛当年是坚决执行“立三路线”的,他与立三的分歧只表现在一些具体的战略上,而不是对整个革命形势的估计。毛写于 1930 年的几首诗都是充满必胜豪情的,如“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等等,不但是执行立三路的,也足证当时因国民党内部混战、蒋介石正忙于中原大战,革命形势甚好。甚至在瞿秋白、周恩来在 1930年 9 月六届三中全会上奉共产国际之命纠正了“立三路线”,李立三本人已于 10 月 14 日动身赴莫斯科检讨时,毛在给

41、中央的信中还赞扬立三路线;10 月 17 日,毛主持江西省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中,也仍然坚持立三纲领的基本原则;10 月 19 日,毛又写信给湘东特委提出打南昌、九江的要求。 (李思慎,1999)学者们感到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一贯反左的毛泽东何以会长期实行极左路线?细按历史就知道,这是一个假问题。即使在“王明路线”时期,除了直接与权力相关的问题及军事战略方针外,在党内肃反、土地政策等问题上,毛从来就只左不右,他后来把王明路线的大将张闻天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不是偶然的。当然,毛与李立三还是有差别的。如果说李在 1930 年是瞿意义上的形左实右,那么49 年后毛的左还有一个特别要素,这就是

42、他担心的不只是生前,而是在身后:这一套天怨人怒的极端行径会不会招致“鞭尸”?愈到临终,这种担心愈益严重。比如,1974 年, “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其真实意图,既不在批判已经被打倒的林彪和孔子,也不是要为秦始皇做翻案文章。他主要着眼于解决对待文革 的态度问题,即进行一次 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进一步肯定文革的理论和实践,防止 右倾翻案 ,防止出修正主义。 ”“1975年评水浒的视角转向于批判投降派,是他料到身后将会出现否定文革 的右倾翻案、主义或投降主义先下手打一次预防针。 ”(汪树白,2000)1976 年的运动干脆就命名为“反击右倾翻案妖风” 。- 9 -8 改造世界观“一匹羸弱的马拖

43、着几千斤的辎重车,走上了险峻的山坡,一步步的往上爬,要往后退是不可能,再要往前去是实在不能胜任了。 ”(瞿秋白,1991:700)革命的历史把一个文人推上革命首领的岗位,如果不是瞿出于对历史的负责而留下多余的话 ,后人哪里会想到共产党的领袖居然会是这样的疲惫沉重而又“心中空无所有”?多余的话肯定是革命进行曲的不和谐音。但消极的自责包含着积极的主张:软弱的绅士和脱离实际的文人要参加政治斗争,非得来一番脱胎换骨不可, “软心肠”的人是从事不了血流如水、积尸为山的革命斗争的。斯大林有言:“共产党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是由特殊材料做成的”。这可以说革命者的最好定义。所谓特殊性格、特殊材料,至少包括铁的斗

44、争意志、坚忍的极端手段、虚无主义的人生观、诡谲无常的伎俩和冷血仇恨的心理。瞿所具有的,恰恰与之相反,他“是一个最懦怯的, 婆婆妈妈的 ,杀一只老鼠都不会的,不敢的。 ”(瞿秋白,1991:714)惟其如此,他才获得了对自己的真切体认:从我的一生,也许可以得到一个教训:要磨炼自己,要有非常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一切种种“异己的” 意识以至最细微的“ 异己的”情感,然后才能从“ 异己的”阶级里完全跳出来,而在无产阶级的革命队伍里站稳自己的脚步。否则,不免是“捉住了老鸦在树上做窠”,不免是一出滑稽剧。 (瞿秋白,1991:721)瞿以一生的代价昭示了改造世界观的问题。革命首先是革命者意识的革命,要把自己

45、换成另一个人,否则就要被绞肉机绞碎。这不是思想动员而是生存智慧。革命之门应上书但丁的一句话:“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显然不是每个革命者都成了“特殊材料” (所以要不断地在战斗中成长) ,但瞿有着绅士的“体面”,既然不能根本转变自己的阶级意识和情绪,那就老老实实地承认是革命的“叛徒”。在表里一致的意义上,他这个绅士与理想的革命者倒是一致的;在坚决地否定自我的意义上,他又是一个革命者。理论上的自我否定是一回事,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是困难的。绅士、文人的最大毛病在于要面子、摆架子,但革命第一条就是要撕破面子、打掉架子。一些领袖喜欢骂人,这不只是由于他缺少绅士式的修养,也是一种

46、统治术,即打断你的脊梁和自尊,彻底降服于他。比如, “出身于长沙第一师范的毛泽东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对所谓大知识分子 一直怀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从来就怀疑党内那批理论家在内心深处并不承认自己,毛也猜度这批人甚至根本就否定中共党内有教条主义 一说,他们完全能以中共绝大多数党员没有读过马列著作为由,拒绝接受教条主义危害论 。毛泽东知道,对付这群 红色教授,仅仅用说理辩论那一套纠缠不清的文明的方式 显然是不够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他们臭骂一通,使他们在劈头盖脸的责骂声中,斯文扫地,无地自容。 ”(高华,2000:315)瞿既然不能把自己的世界观改造到这种境界,就不可能在党内立足。成熟的革命者首

47、先要经得内部斗争的考验,经得起各种各样的批评。包括毛泽东在内,除了第一把手,哪一个领导人没有受过无休无止的批判?周恩来在接受批评方面最有经验,因此能长期屹立不倒。林彪事件后,他说:“毛主席对斯诺的谈话林彪最反感了,他这个人一辈子不能批评,一批评就消极。林彪摔死了是偶然性,但他失败是必然性。 ”毛泽东也对江青说过:“她这个人只能批评别人,很凶,别人不能批评她。 ”(金冲及,1998:2004、2134)林、江都是毛泽东时代受批评较少的人,因此也就受不了批评,从而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9 俄乡无涯缺少实际工作之能力和勇猛精进之意志的瞿具有较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不是官迷,且可悲地没有成为政治动物,但

48、在汀州的狱中,他却涌动起冰彻透骨的虚无感:“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 10 -近夕阳红。 ”这不是一般的虚无主义,而是某种固守的价值被否定之后的虚无感。与此词意境相通的潘汉年的 40 年代写于新四军淮南根据地雨夜有感两绝:“萧萧夜雨又黄昏,独坐塞斋伴孤灯。冉冉清愁成绮梦,醒来犹是客中身。 ”“岁月蹉跎万事空,廿年落魄信心穷。辛酸世味应尝遍,荣辱何妨一笑中。 ”(尹骐,1996:244)革命文学并非只是金戈铁马、悲歌慷慨,也有低迥婉转、悱恻凄怆的悲情。既然政治生涯“究竟不是自己的生活”,那为什么不去找回“自己的生活”呢?对于那些彻底

49、的政治人物来说,政治上的“一事空”才是人生的“ 万事空 ”,但瞿本不是彻头彻尾的政治人物,他之感到除了政治就别无出路,感到如此的幻灭,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已强有力地改造了他软弱的绅士意识,他不可能不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古今中外,都有一些政治人物憎恶波谲云诡的权谋政治和无情无义的党派斗争,后来都转而在文化学术上大放异彩,比瞿稍长一些的章太炎、熊十力都是著例。不过那是在国民革命时期,文人们可以不革命;而革命者是不允许不革命的,特别是像瞿这样的人物, “既然走上这条思路,却不是轻易就能改换的。 ”因为还在瞿选择马克思主义之前,生之艰难和困境就已把他天性中对自然和艺术的赏爱剔除殆尽了我幼时虽有慈母的扶育怜爱;虽有江南风物,清山秀水,松江的鲈鱼,西乡的菘菜,为我营养;虽有豆棚瓜架草虫的天籁,晓风残月诗人的新意,怡悦我的性情;虽亦有耳鬓厮磨哝哝情话,亦即亦离的恋爱,安慰我的心灵;良朋密友,有情意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