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9 ,大小:433KB ,
资源ID:3516805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1680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doc)为本站会员(hw****26)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请不要这样教育孩子.doc

1、第一部分前言(1)家长们,该醒醒了! 对子女谋杀父母的反思 在人们还清楚记得几年前吉林一位年仅 20 岁的死刑犯潘金海将前来探视的母亲一只耳朵咬掉并大喊“我恨你”的时候,在人们还对 2001 年春节前夕江苏的徐力用铁钅郎头砸死自己母亲的事件心有余悸的时候,中国这片大地上又发生了这样一起骇人听闻的真实悲剧: 2001 年 7 月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公安局破获一起 16 岁的双胞胎女儿用鼠药毒死父母的案件。 在旁人眼中,这是一个富裕、和睦、幸福的家庭。 “(父亲)吕少国是一位有魄力的领导,对职工也非常关心, ”吕生前的同事说, “他很爱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视如掌上明珠。 ”邻居们都说,小灵、小可两姐妹

2、除了不爱搭理人外,很乖,不顽皮,不惹事,这个四口之家从没听到过打闹吵架,经济条件又好,真让人羡慕。 然而,两姐妹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毒死父母的呢?请看看她们的心理发展轨迹。 很小的时候,她们被父母寄托在姨姑家,父母总是来去匆匆,很少和她们说话。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从郊区调进了市区,两姐妹结束了寄居生活。但回到父母身边,她们的被约束感却十分强烈,爸爸几乎不和她们说话,需要什么东西,他会不声不响买来,或是干脆拿钱让两姐妹去买。妈妈工作之余经常打麻将,几乎没有和她们好好谈谈心。爸妈一出门就把她们反锁在家里,要求她们好好看书,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平时父母在家时,她们不能看电视,也不能随便上街。父母出去后,

3、两姐妹反而感到了一种放松,因为可以在家里偷偷地唱唱歌,看看电视。父母经常责怪她们学习成绩不好,不争气。父母请来了家庭老师,双休日里,两姐妹每天要补习两小时物理、四小时化学。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小灵、小可认为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但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的中游徘徊,这让她们感觉很累,感到最累的是父亲生气时不言不语,这比打骂更让她们难受。 父母不允许她们带同学、朋友来家里玩,也不过问她们和谁是好朋友,心里在想些什么。妈妈总说,我们有钱,你们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都可以买。两姐妹有充足的零花钱,有让同学羡慕的传呼机,有漂亮的衣服,但这些并不能让她们心灵快乐、充实,长期在父母面前被“贬”得无地自容后滋生的自

4、卑感,深深地笼罩着她们。 在学校里,两姐妹的朋友很少,同学们也不主动和她们说话,2000 年的中考成绩不理想,父母不让读普通高中,让她们住校复读初三。寝室里有十多个女同学,几乎不搭理她们。生活中烦心的事,两姐妹遇到过不少,然而委屈从来都只能藏在心里,不敢告诉父母,没有朋友可说。 她们偷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寂寞难耐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泡网吧聊天,最长的一次竟然聊了 20 多个小时仍不知疲倦。 2001 年的中考成绩出来,姐妹俩的成绩分别是 480 分和 460 分,与重点高中 578 分的分数线相距甚远,尽管这样的成绩已足以上普通高中。但两姐妹拿到成绩后不敢回家,决定先到离安顺四十多公里外的镇宁县

5、一同学家“躲”几天。不过妈妈很快就到镇宁找着了她们。“瞧你们这个样子,我出去打麻将都没脸了” 。这是妈妈经常责骂两姐妹的一句话,这句话在刚找到她们时又用上了。回到家,爸爸让她们在地上跪了 20 多分钟,也不打不骂。这是父亲的一贯惩罚。 2001 年 6 月底的一天夜里,两姐妹睡在房间里心里倍感空荡失落,只觉前途茫然,突然姐姐小灵说了一句:“也许把他们整死,我们就自由了。 ”小可想也没想,就同意下来。做完决定后,她们顿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那天半夜三点多钟,小灵、小可起床到厨房把窗户关好后,把煤气打开。去厕所要穿过厨房,两姐妹想,这样可以让父母煤气中毒而死。两姐妹等候着,爸爸终于上厕所了,但

6、又平安无事回到卧室。 第一次谋杀失败。 第一部分前言(2)过了几天,两姐妹商量之后,到街上小摊买了几袋“毒鼠强” 。一天中午,妈妈在厨房做好了菜端到客厅饭桌上,趁妈妈去厨房,小灵把鼠药拌进了菜里。 效果终于有了,妈妈被送进了医院,刚好爸爸的老毛病痛风症也在这个时候发作了,也住进了医院输液。小灵、小可一个照顾一个,她们发现,在医院里的那几天,爸妈对她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和蔼,亲切地和她们聊天,说家常话。两姐妹感觉从来没和父母这样亲近过。 两姐妹反复对记者说,正是这样的亲近使她们下了更大的决心:下一次再多下一点药,让父母病得更重些,多在医院住些时日,就能更与她们亲近。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后面悲剧的

7、发生。 2001 年 7 月 15 日,小灵在小可的掩护下把 6 瓶“毒鼠强”拌进稀饭中。饭刚吃完,药性便发作,吕少国夫妇在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双双死去。 (摘自 2001 年 8 月 30 日南方周末 ) 看完这一幕真实的人间悲剧,我们真应该屏住呼吸,深深地思考一下了。 在我们一味遣责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同时,我想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有必要深刻地反省一下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了。 父母影响历史和未来 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爸爸”和“妈妈” 。 “爸爸” “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载着父母之爱的深沉与无私,也记录着父

8、母之爱的过失与遗憾。透过纸背,准能找到写书人的经验之谈:做人难,做父母更难;做了父母,才知父母难。 这是一本影响历史和未来的书,这本书将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经历着这本内容丰富的书;年轻的父母们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践着这本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 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它留给孩子们的或许是一笔取之不尽的财富,或许是一种无法弥补的遗憾。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回过头来寻找父母在他们生命中镂刻下的每一丝印记时,我们无须求得丰厚的回报,只希望孩子能发自内心地说:“假如可以选择父母的话,下辈子我还会选择你们。 ” 然而,天下孩子都会对自己的父母这样说吗?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骨肉

9、,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句话把我们对孩子的一片挚爱之情表白得再清楚不过了,为了孩子,我们没有不可舍弃的东西:青春、事业、金钱、享乐,甚至生命。 然而,就在这无时无处不充满着爱的氛围中,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对父母又是怎样的呢?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调查了日本 15 所学校、美国 13 所学校、中国 22 所学校的学生,在回答“你最尊敬的人是谁?”这一问题时,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第一是父亲,第二是乔丹(篮球明星),第三是母亲;而我国学生的答案中前十位竟没有父亲和母亲。 第一部分前言(3)杭州市有关部门在对 2961 名学生的一次调查中,有

10、 43%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谈,50%的学生对父母的批评口服心不服,43%的学生感到家庭寂寞,56%的学生认为父母修养太差。江苏常州市妇联对家有读书郎的 700 户家庭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竟有 45.5%的学生在“最不喜欢的人”一栏中填着自己的父母。不喜欢的原因多是“不关心不理解我” 、“口罗口罗嗦嗦” 。 孩子为什么不尊敬我们?是我们给孩子的爱太少不能感动他们?是我们的孩子心高志大,忧国忧民,不屑顾及亲情?抑或是天性使然,根本不懂得尊敬父母?其实都不是。许多专家认为这正是我们爱得过分,爱得不当所致。日本人爱孩子,哪怕是寒风刺骨,白雪皑皑,也要穿很少衣服上学,或是不定期地到“无人岛”上

11、生活一段时期;美国人爱孩子,哪怕老子是总统,是百万富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也要自食其力。石油大亨、亿万富翁洛克菲勒的儿子要零用钱,得通过给大人擦皮鞋或洗碗获得,无正当理由别想得到半个子儿。而我们的父母,又是怎样爱孩子的呢? 爱的误区 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快快长大,在孩子的食谱里,仅仅有五谷杂粮远嫌不够,还要配上种种“营养液” ,恨不得把天底下的好东西全部都装进那小小的胃袋中。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求孩子门门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如钢琴、绘画、音乐、舞蹈等,想让孩子百科无所不晓,百艺无所不精。焉知拔苗助长,往往适得其反。 有些父母,信奉金钱万能,对孩子的奖惩一概与物质利益挂钩。他们认为

12、世上最伟大的爱,是为后代留下金山银海。 有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遍设温室和驿站,替他们抗御风暴,剪除荆棘,又沿途铺上晶莹光洁的大理石,以营造孩子“一路平安”的坦途。 有些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健康等知识,却又不关心他们怎样为人处世,忽视了对他们的心灵培养,忘记了要把孩子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人。 有些父母,恨铁不成钢,只信奉棍棒之下出人才,导致孩子的心灵受到扭曲。 这样的“有些”还能写出很多。这种爱,使孩子长大后,难成家立业。孩子,包括孩子的孩子,一切的一切,我们全部包下来,直到我们永远闭上了眼睛为止。亲爱的家长朋友,您们是否想过,现在世界上又有哪个民族像我们这样地爱孩子呢? 正是我们这种无微

13、不至的爱,使得孩子慢慢地变得骄奢、懒惰、冷漠,不理解我们的一片爱心,更不知稼穑之艰难,工作之辛苦,养育之不易,反而认为做父母的就应该为他们服务,心安理得,所以,造成孩子不正常的心态与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苏氏家语云:“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明确指出,孩子不尊敬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不“善教”的结果,久居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长久躺在爱的怀抱中当然不知其爱的甘甜与酸涩,尊敬又从何而来!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孩子从小的教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的教育又取决于家长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做好家教工作首先是做父母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认

14、识,重新审视自己爱的方式。 请再也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了 请不要以家长之尊来对待孩子 请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请不要打骂 请不要言而无信 请不要无视孩子的天真和自信 请不要用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孩子 请不要 第一部分导论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都认识到每个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中国的父母认为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智力、知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培养孩子完美的个性心理只是学校这个专门教育机构的事, “要不然要学校干吗?”不少人振振有词地说。还有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入学后就应当将教育的责任全归学校了,家长只负责供给就行了。请看下面的故事: 李萌

15、的爸爸好像对学校有好大意见似的,老师布置了家庭作业,要求家长签字,爸爸总是不签,李萌只好求妈妈签。开家长座谈会,李萌把通知单交给爸爸,爸爸则说:“你犯什么错误了?让我去学校?”李萌给爸爸解释,开家长座谈会主要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让老师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这样便于教育好子女。爸爸听了鼻子一哼说:“教育不是学校的事吗?我把你交给学校,是对学校的信任,相信他们能教好你。要不,让老师干啥?”还是妈妈去开了家长会,这事才了了。 李萌的爸爸对“教育”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 “教育”的内涵不单指学校教育。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 。教育好孩子不单靠学校,还必须有家庭教育这一

16、环,少了这一环,便是教育的极大缺陷。李萌的爸爸没有意识到,在平凡的家庭生活中,实际上就存在着不少教育因子,它们对孩子或直接或间接地起着作用,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如果李萌的爸爸意识到这些,并能适当利用这些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那么对孩子的成长必会大有好处。把孩子交给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孩子起作用,自己则完全撒手不管,表明李萌的爸爸并没有意识到对孩子成长起作用的“教育”还应包含家庭教育,自己也应负起教子职责。把孩子的成长完全推给学校,是完全错误的。 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认识: 1 婴儿坠地之后,他最初面临的世界就是家庭。一个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度过。父母的

17、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都是示范,都是诱导。这种建立在父母血缘关系上的养育和教导,渗透着远比师生之间的爱来得自然亲近和持久的情爱因子。而这种面对面的个别教育,比正规学校的集体教育,更容易满足儿童的个性需求,也更容易为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所接受,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有其天然的合理性。 2 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家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只要家长善于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条件,教育得法,几乎每个孩子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显示出智慧和才能的光彩。国内外大量实验表明:大凡才智出众的人,追溯其成长过程,一般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爱尔维修说:“即使再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得当,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18、 ”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但是在不同年龄段里,它们的各自作用是不同的,变化的。学龄前的儿童,已经存在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早期家庭教育正处在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智力,也是此后接受学校教育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研究认为:若人在 17 岁所达到的智力水平为100%,那么儿童在 4 岁时已具备了其中的 50%,48 岁期间获得 30%,而 817 岁这一阶段只增加了 20%。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在学龄阶段,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前提与基础。到了学龄阶段,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成了

19、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 ,家庭教育则起着调整的作用。所以,许多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对学业后进学生的“补差”和对智力超常学生的“超前教育” ,在家庭中进行要比在学校中进行效果更好。虽然学校在培养学生方面起着主导的作用,但还需家庭的全面配合,充分利用诸多教育因素,进行广泛的教育,才能使学校教育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重视对孩子成材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意志、目标、态度、性格、世界观等,就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配合,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利。而目前的家庭教育状况却不够理想,有些家庭要么完全忽视,要么出现较大的偏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孩子不仅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且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

20、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有时候这种我们或许觉察不到的影响,也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1)“树大自然直” 忽视对孩子良好品德的早期培养有的家长对纠正孩子的不良品行和错误思想重视不够,觉得孩子年纪小,长大懂事后自然变好。其实这种“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好”的思想危害极为严重。孩子年龄小,可塑性极大,模仿能力强,是父母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好时机。可是如果家长的教育不合理,孩子形成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又不注意帮助孩子及时纠正,这将会给以后的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年幼的孩子常常把一些小画书、小玩具之类的小东西拿回家,这些东西有的是别人

21、送的或自己拣的,但有的是拿别人的。虽然孩子知识少,不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家长如果对此不闻不问,不及时纠正,就会养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习惯。今天的小偷小摸行为很可能发展成明天的大偷大摸行为,常言说得好“小偷针,大偷金” 。据对少管所在押少年犯的调查研究表明,许多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时候的不良思想和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家长要想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决不能姑息孩子的任何细小错误行为,要坚决把孩子的不良思想和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及时让孩子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使孩子产生一种过失感、内疚感、羞耻感,认识到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光彩

22、的行为。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会逐渐明确好与坏、是与非的界限,提高自己的认识,克制自己的错误思想,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家长长期、精心的培养。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早期的品德教育,既要抓得早,又要抓得严;既要纠正孩子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又要让孩子明白一定的道理,逐渐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 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过程,不能割裂开来,孤立地逐个培养,也不能先培养这一方面后培养那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整体的观念,克服片面发展的思想,从体、智、德、美几方面综合培养,促进孩子的健康、和谐发展

23、,为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成才铺平道路。 由于对孩子的品行发展的忽视而酿成的悲剧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警醒了,对于孩子品行的培养,千万不能忽视。 有这样一位家长,对孩子根本不管不问。当学校找到他告诉他孩子被拘留了,他竟然说:孩子进拘留所是对他的锻炼。抱着这种思想的家长对孩子极其不负责任,他们搓麻将、看黄色录像,从不管孩子,也不回避孩子。某校一名初中一年级学生,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在地上睡觉,原来家长经常外出打麻将,根本不管孩子的生活。另外一位家长看黄色录像,从不回避孩子,结果家长违法,孩子也被拘留。 有的家庭父母离异,孩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有的父母是个体户,无暇顾及孩

24、子,这些特殊的环境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上重重地打上家庭的烙印。个体户整天忙着赚钱,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也许因为自己有钱,就给孩子买很多高档的玩具,给孩子雇保姆、请家教,但是这些都不能代替父母的关心和教育。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孩子就像是一块未曾雕刻的璞玉,如果你精雕细琢,他就会成为一件很美的艺术品。反之,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孩子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件人见人爱的“工艺品” 。小的时候,父亲总是用小树苗打比方。孩子是树苗,家长和老师就是园丁,树苗在长成大树之前要经过许多次的修剪,不修剪或者修剪得不及时,就长不好,不能成材。育人和育树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是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吗?

25、常常听有些家长说:“我认识的经理、董事长有的就是初中毕业,所以孩子不必要求那么高,长大了自然就好了。 ”抱有这种观点的家长是目光短浅的,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将来的人没有充分的实力就会遭到淘汰。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2)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三四岁的孩子懂得个啥!再大一点教育不是更好吗?”持这种观点的人比那些干脆不教育孩子的父母要好得多。但是,这也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从教育观点看,三四岁的孩子是教育开始的最佳年龄。我们不是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吗?!所以,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他刚刚懂事时就开始。特别是当孩子思想品德方面出现了某种不好的苗头时,要引起注意,他们的小脑瓜

26、已经开始有复杂的思维活动了。如果“以恶小而为之” ,原谅孩子,等“树大自然直” ,让一种不好的思想和习惯在孩子身上积成恶习,这岂不是父母的过失? “小皇帝” 、 “小太阳”的角色错位 现代家庭的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更多的出现了“4+1”的家庭结构形式,即孩子的双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加上一个宝贝的孩子。这种家庭结构的变化,很容易滋生对孩子的溺爱,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形,社会上流行的把孩子称为“小皇帝” 、 “小太阳” ,甚至“小祖宗”的现象,正反映了这种情况。在这种角色支配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一方面容易使孩子变得极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心、同情心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27、另一方面也使孩子缺少自立、自理能力,形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让给子女,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就是父母所能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如今不少父母,却把这件最可怕的礼物不断地揣在孩子身上。有一个男孩,由于三代单传,他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传宗接代的希望。两代人整天围着孩子转来转去。孩子 5 岁那年,把尿尿到碗里,让爷爷喝,爷爷就真的喝了下去,还说好喝,说童子尿能治病去火。上小学时,不是爷爷接,就是奶奶送。班里的同学都听他的,倒不是因为他学习好,是班干部,而是因为他有钱,谁跟他玩谁就有糖、有冰棍吃。老师在家长的再三请求下,放松了对孩子学业的要求。眼看就要初三毕业,学完

28、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了,但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他和同学发生了小小的摩擦,觉得受了委曲,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他大打出手,使得对方致残,自己被送进了少管所。爷爷、奶奶急得住进了医院,爸爸气得一个劲跺脚,悔恨道:“全是你们惯坏的,现在没人管了。 ”妈妈整天哭哭啼啼没了主意。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许就曾发生在你们的周围。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父母对这棵独苗苗娇生惯养,溺爱娇纵。孩子说什么是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任其发展,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溺爱产生了一个个小皇帝,他们脾气暴躁,好吃懒做,不学无术,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便铤而走险,不抢即偷。马卡连柯说得好:“

29、过分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 爱子是人的天性,但作为父母要有理智、有目的地表达对孩子的爱,而不能只是沉溺于本能的爱。要选择适当的表达爱的方式,当然,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我们在塑造一件雕塑,将要完工时,发现雕塑不理想,我们可以弃之重塑一件新的作品,而对我们的子女的塑造只有一次。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对孩子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害。 事实上,孩子决不是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树大自然直” ,认为不管孩子如今怎么样,长大了自然就会变好的。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从小一点一滴积累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如果不从小加以培养还待何时?俗话说:“严是爱,宽

30、是害。 ”今天的幼苗只有进行不断地修理、培育,让他们在风雨中锻炼自己,明天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3)关心集体会影响学习 一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甚至反对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造成孩子自私自利,缺少集体观念。 孩子被选为班干部,这是老师、同学对他的信任,也是对他在班里学习、表现的肯定。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到家向家长报喜。父母听到这个消息不但没有笑容,而且很反感,认为当了班干部,班里会有很多事情落在孩子的肩上,会影响孩子学习的进步,于是对孩子讲:“咱不干那傻事,只要学习好什么都行。哪天我去找你们班主任,把你这个学习委员辞掉。”孩子迷惑不解,同学们都争着当班干部,

31、父母为什么反对?再听父母讲当干部对学习不利,也没什么可辩解的了。持这种认识的家长并不少见。当选为班干部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不错的孩子,越是一些学习不错的孩子的家庭,就越怕当了干部影响孩子的学习,并向孩子灌输这种观点。 这反映了父母缺少集体观念,而父母的这种认识又影响到了孩子,其结果使孩子的集体观念淡薄,增强了利己心理,马克思说:“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总是生活在集体里,个人与所在的集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独自生活。在如今的社会化大生产时代,人们总是在不断享受着集体或他人所给予的利益,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应该懂得如何关心、爱护这个集体,并为它做贡献。对于儿童,我们要从小培养他们的

32、集体主义精神,为成为一个有益于集体、有益于社会的公民做准备。 培养集体主义观念,首先要培养孩子关心家庭这个集体。让孩子了解自己在家中的位置,了解父母的工作情况,了解家庭生活的状况。我曾多次询问过 510 岁的儿童,你的父母在什么单位上班,做什么工作?有 1/3 的孩子不知父母在什么单位工作,有 1/2 的孩子不知父母做什么工作。父母不向孩子介绍自己的情况,孩子怎能理解父母?一个家庭有日常的家庭劳动,如做饭、洗衣、搞卫生、购物,都需要家人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去做。要让孩子不断了解家庭生活,并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使他们首先关心家庭这个集体,关心父母。 要使孩子关心班集体、关心学校、理解老师、关心同学

33、,可以通过经常和孩子谈话向孩子询问班集体、学校、同学的情况,指导孩子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比如,搞教室里的卫生、维护集体荣誉等。让孩子担任小组长、班干部是培养孩子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培训管理能力的最好途径,要鼓励孩子干好课代表、小组长,班长等工作,并不断帮助他们解决担任职务工作中出现的困难,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为班集体更好地开展工作。 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与爱家庭、爱集体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儿童处在形象思维时期,一方面要通过对他们周围的事物的爱来逐步发展并体现出对祖国的爱。还要通过给孩子讲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讲我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讲这个时代人

34、们的创造,国家的建设发展等,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品质。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4)随便向孩子许诺 为了使孩子听话,或者为了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有些家长总习惯于对孩子许愿,特别对三五岁的幼儿,用这个办法哄一哄,有时候还挺顶事。如孩子发脾气、不听话,妈妈就随口说:“你如果听话不闹,我明天给你买机关枪,或者买会叫的洋娃娃。 ”当孩子贪玩不好好学习时,爸爸就说:“你如果好好学习,考 90 分以上,就带你去旅游。 ”等等。大人许了愿,如果真兑现还好,可是在多数情况下这都是大人哄孩子的一个策略,说了并不实行。不知这些父母想过没有:这样做会不会有什么危害? 第一、大人对孩子说话不

35、算数,会造成孩子对大人的不信任,影响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以后再对孩子说什么也就不灵了。我们应当从孩子的角度想想,当大人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后,孩子是什么心情呢?他兴奋,期待着愿望的实现,并憧憬着实现后的美好。可是,当他发现这一切都是骗局时,会非常失望,非常难过。这样几次以后,大人的话就不再起作用了,他觉得反正说了也不算数,何必要相信你那一套呢! 第二、诱使孩子说假话。孩子总是把父母当做效仿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孩子从父母的欺骗行为中会逐渐体验到:对别人说话不一定都要兑现,有时是可以说假话的。 我认为,对孩子“许愿”并不是绝对不可以,但首先要看是否应该许,其次还要看是

36、否能做到。一旦许了愿,就一定要履行诺言。 我国古代有个人叫曾子,一天他妻子要到市场上去,儿子也偏要跟着去,不让去就哭闹。母亲只好哄他说:“宝宝听话在家里等着我,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等妻子从市上回来,曾子便立即去杀猪,他妻子连忙上前制止说:“你疯了,我是和孩子说着玩的。 ”曾子说:“对孩子是不能这样的,现在你欺骗他,不就等于教他欺骗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将来就会不相信母亲,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 ”说完,曾子就去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决不吃亏的思想 我们似乎都见过这样的场面,父亲很严肃地对孩子讲:“在外面跟别的孩子打架,你要是打赢了,回来后我奖励你,给你买

37、好吃的、好玩的。如果是你打输了,吃了亏回来后我还要揍你!”有时候孩子在外面和伙伴一起玩,受了委曲,父亲对着孩子训斥道:“你为什么不打他,他比你个子还小,怎么就打不过他!”如今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疼爱孩子,都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 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很容易使孩子斤斤计较,事事从个人利益出发。几个孩子在一起玩时我们可以看到,总有个别孩子,他们不是置身游戏的快乐之中,而是在争比别人多玩几次,多享受几回,一旦没能达到自己的心愿就开始发脾气,和同伴们赌气。本来很愉快的游戏,闹得自己一肚子气。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5)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如今的孩子都

38、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找不到同龄人的共同语言和游戏的伙伴,只有和其他家庭的子女才能实现“互惠” 。儿童们最大的心理需求就是和同龄人在一起。同龄人有着平等的能力、智力,有共同语言,他们在一起很容易相互学到知识和智慧,从而带来各自的心理满足。儿童团体最排斥的是那些斤斤计较,不能给大家带来利益的孩子。因此,不吃亏的孩子,在集体中会受到排斥、孤立。他们只能独自呆在家里,感受孤独,也学不到同龄人的知识和智慧,显得比同龄人幼稚。 灌输给孩子不吃亏的思想,使孩子将来难以适应社会。一个人的价值可以用他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衡量,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是我们这个社会所不提倡且人人反对的。人们往往不愿意与这种人协作,这

39、种人也难以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一席之地。 不知道家长是否意识到,让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爱心。为人父母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顺利、时时处处都在爱的怀抱里,然而,有多少人想过,除了让孩子躺在家庭的温床上享受爱的温暖,还要培养孩子的爱心呢?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参与社会竞争,仅仅有父母之爱是不够的,是不能给他带来一生的幸福的。人生快乐同样离不开同伴的爱、集体的爱、社会的爱。所以爱永远是双向的,你要得到爱,必须自己要有爱心,随时准备向别人父母、同学、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献出你无私的爱。而教孩子以拳还拳,以牙还牙,如何能培养出孩子的爱心呢? 一些幼儿教育专家曾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幼儿园

40、里进行一组耐人寻味的心理测试。专家们问孩子:“你玩得好好的,有个小朋友突然打了你,你怎么办?”一个男孩脱口而出:“我拿鞭子抽他!”其他 571% 的孩子也都是同样的心态:我不能吃亏,我要报复!有些回答更让人心惊肉跳:“打他屁股” 、 “告警察抓走他” 、 “卡死他” 、 “勒死他” 、 “电死他” 、 “把他卖了”等等。 调查中还有一个题目是“一个小妹妹发烧了,她冷得直哆嗦,你愿意把外套借给她吗?”结果半数的小朋友都找出种种理由不愿意借。 事实就是这样让我们难以置信。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此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不能容忍别人,甚至对人有些残酷,这至少让我们警醒了。如果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后仍然是这

41、个样子,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尔虞我诈,人人自私残酷,没有爱、没有同情心、没有宽容、没有正义,不是同样的可悲吗? 要培养孩子乐于奉献、甘于奉献,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过去是一母同胞弟兄多个,家庭中自然形成了兄弟姐妹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的局面,养成了关心、照顾他人的品质。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幼时家中无人需要他们关照,而将来的社会,几乎全部由独生子女组成,要想让孩子融入社会,就要有意识地补上这堂“关怀”课。 第一部分第 1 章 品行培养的误区(6)错误对待孩子撒谎 孩子要和朋友去玩,妈妈交待“可以去,但是 5 点一定要回来” ,然后送他出门。可是,5

42、 点了孩子却没有回来,超过了约定时间 20 分钟后,孩子才回到家。 有不少母亲会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责备孩子不守约定。 “说好 5 点回家,就应该准时回家!下次再不守约定就不准出去玩。 ” “为什么不遵守约定,说好 5 点回来就要 5 点回来,老是说谎怎么成为有信用的人!” 其实妈妈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想想, “不可以不守约定” 、 “说谎不能成为有信用的人” ,这不需要叮咛孩子也知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一天到晚唠叨,如何健全亲子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孩子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这才是父母应该提出建议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很清楚地知道“5 点要回家” ,可是玩过头就忘了。而迟归后母亲关于不守约定的斥

43、责,并不能使孩子学到任何道理。应该提出建议让孩子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回家,这才是教育。 因此,当孩子比约定时间迟归,不要指责孩子不守约定。要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才能遵守约定,让孩子戴 5 点钟会鸣叫的手表出去玩,或说“五点钟妈妈去接你”也可以,或者告诉孩子:“下次去朋友家玩,如果约定的时间不能回来,要打电话跟妈妈说。 ”教孩子一些具体的方法。 提倡“人类皆兄弟、世界即和平”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了不起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很有道理。人类若成为兄弟,就不会有战争,世界和平就可以实现了,这是极崇高的理想。问题是应该如何实现?提倡口号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然而再伟大的口号,没有具体实现的方法根本毫无意

44、义。 教育孩子时,不断主张“要遵守约定” ,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对孩子也没有说服力。实际指导可达成的具体方法,才是真正的教育。 日本演艺人员黑柳彻子有一部作品叫窗边的小豆豆 ,是一部畅销书。这本书是小豆豆(黑柳彻子)回忆其小学时代的作品,其中有一个单元是“其实你是好孩子” 。小豆豆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例如朝会进行时,会把两根小辫的尾端夹在腋下前进,或做一些滑稽的动作逗大家笑。老师总是板着脸大叫:“又是你” 。 可是,校长先生却未责骂小豆豆,总是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 ”黑柳女士因为校长先生的这句话而勇气大振,自信大增。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基本上每个人都是好孩子,并没有坏孩子的存在。以黑柳彻子的情况来说,调皮未必就是坏孩子,应该说是好孩子偶尔顽皮一下,假使孩子说谎,并不表示他就是坏孩子。 没有本来就爱说谎的孩子,只是好孩子偶尔撒撒谎、恶作剧一下。所以,父母不要因为孩子说谎而责骂他是坏孩子。好孩子的行为不一定完全都是好的,偶尔也会有说谎的坏行为。最重要的是可否成为大多数行为是好行为的人。不要认为有恶行为的孩子就一定是坏孩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