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钱币鉴定与辨伪关于钱币辨伪往往侧重于作伪手法方面的研究。如:常用的手法有“打制作伪、翻铸作伪、改刻作伪、拼凑作伪、粘贴作伪等等。”(包括臆造的伪币)这些作伪方法人们已经基本熟悉了。但对于史有记载,而无实物对比的钱币如何确定真伪?如:南唐徐知诰(升元元年公元 937 年)建国号大齐。所铸“大齐通宝”此钱币存世仅两枚,并已失踪目前查无实物。另北宋末年“靖康元宝”隶书小平铜钱。解放初期由张叔驯先生带至国外目前此钱币仅见于图录,国内实物无存。对于类似情况史有记载而无实物对比的钱币,又如何进行辨别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铸造特点:唐代以前铸造的钱币。是以铜作为钱币的本位,货币采用铢两制(
2、1 两=24 铢),那么“半两”钱币重量即 12 铢。为保证货币的足值,秦时所铸“半两”钱币的浇口不经过加工、不锉磨(秦半两文字隐起、交口不磨平)俗称“灯笼钱”。汉代以后铸币为防止磨钱取铜,钱币铸造开始增加内外边郭。也就是讲:秦代半两(即战国半两)铸造不会有边郭。而汉代以后(包括汉半两)铸造钱币均应为有郭钱币。这是钱币铸造的时代特点。 二、文字风格:各朝代铸币都有其自己的钱文书体风格,如:南朝孝武帝孝建元年(公元 454 年)铸币“孝建四铢”文字风格为“薤叶篆(形似韭菜叶)。新莽铸币钱文风格为“悬针篆”。北周三品钱文风格为“御 篆”。北宋徽宗的“瘦金书”。唐代铸币“开元通宝”采用大书法家欧阳询
3、制词并书,钱文于篆隶之间称“八分隶书”。因此各种钱币应有各时代的文字风格。 三、铸币时代及铸币工艺特征:钱币铸造的时代不同,铸币工艺也不相同。1.隋唐以前钱币铸造一般采用石范、陶范铸币(手工刻范)一范一刻,钱币铸造文字多不统一(战国时期的方足小布钱文辨别非常复杂几乎无同)。隋唐以后铸币铸造多用模盒(铜、铁范模)铸币工艺提高,开始使用“叠铸法、立铸法”批量铸造。钱币铸造较以前规范、统一、整齐。宋代又开始使用“母钱”,铸币技术大大进步。2.在冶炼技术方面明代嘉靖以前钱币铸造一般采用青铜铸造。当时冶炼技术较落后,熔铜采用人工皮囊吹风,冶炼熔点低。因此冶炼时采用加入熔点较低的铅、锡原料(青铜冶炼:原料
4、铜、锡、铅温度在 1000 摄氏度时即可熔炼)同时青铜还增加了铸币的硬度和耐磨性。明代嘉靖以后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冶铜可以炼出“精铜”(即:红铜、黄铜),钱币铸造一般采用“红铜、黄铜”。金属铜经反复提纯后铸造的钱币又称“金漆火背”。因此在鉴定钱币时明代嘉靖以前不会出现红、黄铜铸币。同样明嘉靖以后铸币也不再采用青铜铸币。 四、钱币的属地特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交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等等客观因素。中国古代铸币一般为各国别、各地区均采用就地开矿取材铸币。如:清代新疆铸币,由于新疆出产红铜,所铸钱币为红铜质又称“新疆红钱”。黄铜铸币不应为新疆所铸造(新疆纪局黄铜钱币除部颁样钱以外,便是伪钱)。又如:齐国“刀币”是由渔猎工具“削刀”演变而来,应出产于沿海地区,而不应铸于中原或西部地区。“布币”是由农耕具“” 演变而来就应产于中原地区。论证一枚钱币真伪,文献记载实为重要同时更应注重实物的考证。因此在掌握、了解钱币作伪手段的同时,更应了解各时代钱币铸造的特点、各时代钱币的文字风格、铸币工艺的时代背景及铸造钱币的属地特征。这样才能对新发现的新版别钱币及史曾有载而现无实物可对比的钱币进行全方位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