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历史专题知识整合一、古代中国重要政治制度的更新和演变1古代重要政治制度(1)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大约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期,是传说中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2)奴隶社会的 式 制 基 础 上 的 政 治 统 治 方分 封 制 : 是 建 立 在 井 田 展 的 结 果天 下 为 家 , 是 生 产 力 发世 袭 制 : 从 天 下 为 公 到(3)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三 省 六 部 : 隋 唐 确 立三 公 九 卿 : 秦 汉 盛 行 中 央 后 世 影 响 深 远行 省 制 : 元 朝 实 行 , 对 , 秦 朝 全 国 推 行郡 县 制 : 春 秋 战 国 出 现 固
2、统 治 扩 大 疆 域分 封 制 : 西 周 实 行 , 巩 地 方(4)古代官制和选官制度 明 朝 : 地 方 三 司 分 权宋 朝 : 知 州 和 转 运 使 镇 割 据唐 朝 : 节 度 使 演 变 为 藩 方 最 高 长 官秦 汉 : 郡 守 到 刺 史 为 地地 方 相 制 度 的 变 革中 央 : 重 点 掌 握 古 代 丞 官 制 施 的 以 考 试 选 官 的 制 度行 以 后 历 代 王 朝 照 例 实科 举 制 度 : 隋 唐 开 始 推 主 长 期 把 持 政 权制 度 形 成 , 造 成 士 族 地 第 , 该 制 度 促 使 士 族官 推 举 人 才 的 依 据 是
3、门任 命 为 官 的 制 度 。 中 正 和 推 荐 人 才 再 由 皇 帝始 形 成 的 由 中 正 官 发 现九 品 中 正 制 : 曹 魏 时 开 要 依 据 才 学 和 品 德察 举 制 : 汉 朝 设 立 , 主 选 官 制 度(5)古代监察制度秦:中央设御史大夫。西汉:汉武帝设州(13 州)为监察区,设刺史进行监察,级别不高,可监察诸侯以及地方高官,后刺史演变为地方军政长官。东汉:加强监察制度。北宋:设通判,负责督知州。明: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又增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百官与平民。(6)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改土归流秦表现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在契丹族、汉族地区实行不同的官
4、制和方式管理,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金的猛安谋克制度:将女真族划分为许多猛安谋克,其成员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八旗制度,其编制按军事组织形式,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7)中央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制度土司制度(元朝)明开始清大规模实行(8)僧官制度:明朝在西藏设立,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册封,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法王是最高僧官。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战国时期形成:商鞅变法,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2)秦
5、汉时期确立目的: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附 益 之 法 ”汉 武 帝 颁 布 推 恩 令汉 承 秦 制西 汉(3)隋唐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表现 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结果: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4)宋元时期发展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集中军权北 宋 表 现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结果:强化了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加强了中央集
6、权(5)明清时期顶峰目的:维护没落的封建制度,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废丞相,权分六部三司分权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清初沿用明制设内阁、置六部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结果:强化了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二、古代中国的治乱兴衰与重大改革1封建盛世(治世)局面(1)文景之治(西汉)西汉建立后,很注意吸取秦之教训,再加上汉初社会经济贫困等因素,使汉初文帝、景帝时能够以稳定统治秩序,恢复社会经济的现实需要出发,实现了休养生息政策。这一政策达到了应有的目的,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只作了解的选修内容)(2)光武中兴(东汉)东汉光武帝在位期间,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惩
7、治贪官酷吏,提倡节约(约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使全国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使一度衰落的汉王朝又兴盛起来,故称“光武中兴” 。(只作了解的选修内容)(3)贞观之治(唐朝)(626649)唐太宗继位后,吸取隋亡教训,正确认识君臣关系,善于招贤纳谏,调整统治政策:经济上,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以俭;政治上,采用隋唐三省六部制,知人善用,虚怀纳谏;文化教育上,推行隋科举制,以儒为师,大兴学校;民族关系上,通过军事、行政、和亲等方式,有效地实行了对多民族国家的管理;对外关系上,实行较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从而使其在位时社会稳定,政治较清明,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
8、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 。明 朝 措 施清 朝 措 施(4)开元之治(唐朝)(712755)在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上,经过武则天的推进,到玄宗开元年间,政治安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 。(5)洪武之治(明朝)明初,由于经过长期战争,人口减少,田地荒芜。为安定社会和增加收入,明太祖采取了鼓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休养生息政策,使明初出现“洪武之治”的局面。(6)康乾盛世(清朝)清朝前期,中国封建制度虽已走向衰落,但在康熙、乾隆帝统治时期,也采取过一些恢复经济,缓和矛盾的政策。同时,在反击外来侵略、平定国内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
9、基础上,加强了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管理,一度形成“康乾盛世”的局面。2封建乱世与农民战争古代社会所出现的乱世局面,多是指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的历史时期。通常出现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末期,由于政治黑暗、统治腐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当然也有在统一而强大的封建王朝初期或中期出现的乱世景象,如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清朝三藩之乱。这些动乱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激化的结果,也有的是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而导致的。动乱往往对社会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轻则王朝衰败,重则直接走向灭亡。西汉:七国之乱(1)乱世局面 唐朝:安史之乱清朝:三藩之乱(2)古代的农民战争秦末
10、农民战争(公元前 209公元前 206)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184 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有准备,并利用宗教号召和发动的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611618 年)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起义。唐末农民战争(875884 年)领导人先后有王仙芝、黄巢;特点是避实击虚、流动作战;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没能乘胜追歼唐朝军队,致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元末农民战争(135l1368 年)领导人有刘福通、徐寿辉、郭子兴、朱元璋等;朱元璋后来蜕化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这次农民战争带有很浓的民族战争色彩。明末农民战
11、争(16281644 年)领导人先后有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标志着农民战争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3古代重要改革(1)管仲改革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齐桓公为成就霸业,任用管仲为相,改革经济(其中的“相地而衰征”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政治、军事,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国势增强,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2)商鞅变法战国时期,封建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各国掀起了 100 多年的变法运动。其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著名。经过商鞅变法(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12、,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划时代的政治改革。(3)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客观规律,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顶住来自本民族贵族的各种阻力,进行了改革,其中心在于促其鲜卑族的封建化(汉化)。这次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选修知识点)(4)王安石变法1069 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这是一次以富国强兵为目的,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危机,以整军理财为核心内容的变法。曾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
13、变法从根本上维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无法从根本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变法中又出现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现象,最终变法失败。(5)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急剧激化,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一条鞭法是其重要内容,虽然最终被废除,但保留下来的白银征税的方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三、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1)中华民族的起源: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黄炎部落的融合,华夏族的产生。(2)民族融合的开始: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
14、备了条件。(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的统一,标志着我国多民族国家已初步建立。(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实现了对西域、西南以及华南和两广的统治,既大大扩展了疆域,又有效地开发了边疆。(5)多民族的大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各民族联合斗争以及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民族融合加强。(6)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隋唐高度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上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所以与少数民族的联系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形式多样,关系也融洽,特别是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奠定了祖国疆域的基础。(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五
15、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周边各少数民族借助自己政权力量,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通过相互学习,逐步缩小了与汉族的差距,为元朝更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重新统一作了准备。(8)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明清时期,中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了周边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在清朝,粉碎了少数民族贵族勾结西方侵华势力分裂国家的阴谋;同时采取了得力措施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和中央集权,我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式巩固下来。2历史上三大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和七大杰出首领的历史贡献(1)维吾尔:回纥(唐)回鹘(9 世纪中期)畏兀尔(元)维吾尔(清)(2)蒙古:室韦(东胡话系)蒙兀室韦(唐)蒙古(元朝)兀哈良、鞑靼、
16、瓦剌(明)漠南、漠北、漠西蒙古(明末清初)(3)满族:黑水靺鞨(唐)女真(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真)满洲(明末清初)满族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民族 匈奴 蒙古、女真 突厥、回纥 南诏 靺鞨 吐蕃 辽、西夏、金、清称谓 单于 汗 可汗 王 都督 赞普 皇帝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1)孝文帝: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和民族大融合。(2)松赞干布:7 世纪前期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与文成公主通婚,加强唐蕃关系。(3)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依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4)元昊:建立
17、大夏国。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字。(5)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定都会宁(宋金和议后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实行猛安谋克制。1114 年举兵抗辽,这是解除民族压迫的正义事业,符合辽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的愿望。金建立初年,创制女真文字。(6)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 年在斡难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上,被推举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实行领户分封制、护卫军制度,建立法制、创制文字。发动对外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成吉思汗分封诸子,建立钦察、察合台、窝阔台和伊利四大汗国。1227 年,在蒙古大军灭西夏前夕病逝。(7)努尔哈赤:他以赫图阿拉
18、为据点经营 30 多年,用武力统一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兵农合一的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1616 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1652 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加强对明朝的攻势。1653 年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明将袁崇焕击败,负伤而逃,不久死去。3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1)东北地区唐朝:8 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黑水都督府;开元初,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元朝: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明朝: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清朝:设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2)西北地区西汉:公元前 60 年,西汉设西域
19、都护府,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汉明帝时,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唐朝:在西突厥地区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岭北行省。1757 年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统一天山北路。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1762 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3)台湾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1683 年,施琅进军台湾获胜,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 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 年设台湾省(4)西藏元朝: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属宣政院管辖明
20、朝称西藏地区为乌思藏清 朝清 朝 明 朝朝廷在乌思藏设立卫所,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各级僧官也由朝廷任免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雍正时期,清朝派驻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地区。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5)西南地区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两汉 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唐朝:8 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21、元朝:13 世纪,蒙古征服大理。元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云南行省。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实行土司制度。永乐年间,明朝平定两个宣慰司叛乱,后改设贵州布政使司,从此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后,1726 年,雍正帝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4民族融合与民族融合形态下的人口迁徙(1)民族融合的三次高潮和七种基本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三次高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至宋元时期人民友好往来各族人民联合斗争民族迁徙七种形式 婚姻关系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国家统一下的民族政策民族战争(2)古代人口迁徙的五个方向中原人口向南迁移边疆向中原迁移内地向边疆迁移(常为政府行为
22、)清 朝 华人外流(开发南洋)外族内流(波斯人、阿拉伯人)四、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1古代农耕经济和土地赋税制度的发展(1)生产工具的进步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2)农作物品种推广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
23、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3)耕地面积扩大东汉:垦田数大大增加。南朝: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开垦出大量良田。隋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唐朝:开辟大量荒田。明朝:鼓励垦荒,明初全国垦田总数达到 8.5 亿亩。清朝:奖励垦荒,清初 100 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 40以上。(4)农耕技术提高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系统地总结了 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魏晋时期研制了新农具,西北出现了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积粪肥田的方法传到
24、了南方。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5)水利事业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了六朝的总和。元朝政府先后修
25、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提示: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6)古代土地制度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经济基础的基本形式。封建土地制度: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b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也叫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但不占主导。)王田制(新莽政权时推行)c封建土地国有制 屯田制(历史上很多朝代推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7)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西汉:编户制度以人丁为标准 隋朝:租调制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春秋:“相地而衰征” 、 “初税亩”唐朝中期:两税法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 北宋:方田均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纺织业的发展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