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李路路 王宇中间阶层问题,曾经是西方社会自 19 世纪末开始受到关注、到 20 世纪中叶成为社会学社会分层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间阶层的崛起和发展,被认为是西方发达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变,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仅社会分层理论上的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这种结构变化,而且对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于中间阶层分析的基础之上。在西方发达社会已经被确认为是一个中间阶层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后,围绕中间阶层的讨论才逐渐平息下来。但是,正因为如此,西方发达社会的社会结构在当今的任何变化,人
2、们还会常常回到中间阶层的主题上来进行分析。 1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中间阶层的问题几乎是一个崭新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国社会在最近 30 年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因此常常将中国这样的社会称之为“转型社会” 。尽管研究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是否存在中间阶层还有争论, 2 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和体制转型的过程中,无论在传统社会主义是否存在中间阶层,中间阶层对于迅速现代化和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中国社会来说,都属于一个正在崛起或经历重大变化的阶级(如果可以这样说得话) 。正像当年在西方社会所引起的关注一样,中国社会的中间阶层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3、尽管中国和西方社会之间在制度环境和历史过程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也许讨论中间阶层的崛起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更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对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中间阶层的问题首先是一个崛起或形成的问题,因而“确认”和“认识”是中间阶层分析的基本问题之一,即:首先对于中国当代中间阶层的形成进行“确认” ,并且对于它们的存在状况形成一个基本认识,然后才有可能去分析中间阶层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讨论它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意义。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希望能够从不同角1 参见周晓红主编:2参见:Frank Parkin, 托马斯海贝勒; 诺拉 绍斯米卡特: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 ,南开学报(
4、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2 期。2度,对于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存在状况进行分析性描述,并希望能够有助于人们了解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基本状况。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2003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CGSS2003 )的资料, 3 一、分类和数据说明从理论上讲,如果我们分析所谓中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状况,无论用什么药的标准或指标,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这些指标能够将中间阶层和其他的阶级区分开来,只有和中间阶层相联系的特征,才能揭示中间阶层的社会存在状况。这也是我们在本文中想要分析的。如果想要实现这个分析的目标,一个必然的前提是建立一个包括中
5、间阶层的阶级分类框架:在这个框架中,至少应该存在一个在中间阶层之上的上层阶级,和一个在它之下的下层阶级。但是实际上,在我们用以进行分析的阶级分类框架中,不存在这样的相对于中间阶层的上层阶级。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在我们通过抽样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中,只有很少的也许可以称之为是社会上层阶级的样本,这样的情况在基于此种方法所进行的研究中是正常的。 4 只要我们的分析能够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其结果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第一,我们所界定的中间阶层属于通常的中间阶层的范畴,第二,在我们用来进行测量的指标上,中间阶层能够和其他阶级区分开来。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清晰的揭示出中间阶层的特征或者与其他阶级的区别,另一方面又考
6、虑到中间阶层的复杂性,本文使用了一个三个阶级但包括四个分类的框架,即:基本的阶级是中间阶层、下层阶级和自雇佣者,但是在中间阶层之中我们区分了中上层和中下层。我们共获得有效样本为 3468 个,具体分类和规模如下表。阶级名称 人员构成 样本数中上层中间阶层 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 120中下层中间阶层 中、下层层管理人员,中、低级专业人员,办事人员,11673 CGSS2003 和 CGSS2005 的有关资料和原始数据已经全部公布,供研究者使用。详细情况,可登录www.gsschina.org 和 www.cssod.org 两个网站。4 Robert Erikson and John H
7、. Goldthorpe(1992), Concepts, Data, and Strategies of Enquiry, in The Constant Flux: A Study of Class Mobility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8-63.3下层阶级 监工,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下岗失业人员 1702自雇佣者 479合计 3468本文对中间阶层的分析将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阶级意识,社会认知,政治参与和生活方式与消费。除了了客观的阶级位置之外,我们认为上述四个领域是分析中国城镇社会中间阶层社会存在状况、
8、特别是描述中间阶层特征的主要维度。我们将在下面的具体分析中对此进行解释。二、阶级意识阶级意识被认为是描述阶级形成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关于阶级意识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关于从“自在阶级”(class in itself)向“自为阶级”(class for itself)转化的阐释。在这个过程中,阶级成员明确了自己所处的阶级位置、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并为争取自己的阶级利益而行动。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的观点中,阶级意识实质上是一种“集体理念”,它由群体所处的客观经济位置所决定。韦伯及随后的一些学者,对阶级意识的研究则更为注重处于不同阶级位置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方式。在吉登斯的分析中,阶级认识(cl
9、ass awareness)和阶级意识(class consciousness)被区分开来,在这个区分的过程中,阶级意识的操作化变得可能 从个体的心理层面区分自己和他人。 5 在中国国内的诸多研究中,刘欣区分了阶级意识和阶层意识之间的差别,并将阶层意识这一概念操作化。在他看来,阶级意识类似于马克思阶级理论中的阶级意识,而阶层意识则更多的强调阶级成员的情感,幻想等。他认为阶层意识并非一个集体意识的概念,它所指的是居于一定社会阶层地位的个人对社会不平等状况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观意识、评价和感受。所强调的是个体的心理和意识状态;其基础也并非仅仅建立在物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各种经济、权力、
10、文化、技术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都可以成为这种意识的基础。概念的操作定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们是否有阶层认知,也就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的地位结构; 第二,如果有阶层认知的话,人们观念中划分阶层地位高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第三, 人们是否把自己归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 65李炜,2004,中国与韩国社会阶级意识的比较研究, 社会学研究第 5 期6刘欣,2003,转型期中国大陆城市居民的阶层意识, 社会学研究第期4。借用这种分析的思路,我们分别用阶级认知、划分阶级的依据以及阶级地位认同三个指标测量了不同阶级的阶级意识。(一) 阶级认知我们在问卷中的问题是:“您是否认为
11、,根据一般的家庭综合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可以划分为:1.上层、2.中上层、3.中层、4.中下层、5.下层等几个阶层”?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我们能够得到社会成员阶级认知的基本认识。从下面的饼状图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社会成员认为这个社会是存在着上述五个阶层的(84.27%),这一比例要高于刘欣在武汉调查所得来的结果(76.8%)而“说不清”和“社会不存在社会分层”的认知仅仅占到了7.47和8.26%。也就是说,在认为目前中国社会是一个存在阶级分化的不平等社会这一点上,不论社会成员的客观阶层位置如何,他们之间不存在差异性。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Pies show counts8.26%84.27%7.47
12、%(二)阶级区分因素的认知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当今的中国社会,社会成员普遍认为社会分层是存在的,那么在这种认知下什么因素是造成阶级区分的主要原因,不同阶级对于这些区分因素的认知是什么样的?我们根据目前中国社会中经常被人们提到的一些因素,设计了一组具体形象的问题:“现在社会上常常将人们划分5为下面一些不同的类型,你认为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运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如下表(具体的对应分析二维散点图附在本文最后)。表中最右边一列所列阶层,表示它们与左边的回答选项显著相关;没有列在上面的阶级,意味着它们与左边的不同答案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即不存在具有阶级特征的结果。分层标准 维度 阶级
13、富人 穷人 下层富人、穷人不清楚 中上层、中下层中间阶层干部 中上层中间阶层群众 下层阶级、自雇佣者干部、群众不清楚 中下层中间阶层有产 中下层中间阶层、自雇佣者无产 下层阶级有产、无产不清楚 管理 中上层中间阶层被管理 下层阶级管理、被管理不清楚 自雇佣者高学历 中上层中间阶层低学历 下层阶级、自雇佣者不清楚 中下层中间阶层高、低学历不相关 白领 中上层中间阶层工人 下层阶级不清楚 自雇佣者白领、工人不相关 分析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在所有的维度上,下层阶级都具有明显的阶级认知特征,并且都认为自己处于劣势地位,也就是说,在它们看来,无论用什么药的标准进行区分,它们都属于社会下层。至于为
14、什么中下层中间阶层和自雇佣者更认同于“有产”者,没有很好的解释。第二,对于中上层中间阶层来说, “穷人、富人”和“有产、无产”这类强调物质区分的标准,它们并不认同(或者不愿意认同) ,它们更认同“干部” 、“管理者”这样的模糊标准和“高学历”这样知识性的标准,在这些维度上显示出显著的阶级特征。第三,中下层中间阶层更多的表现出或者是不清楚,或者干脆“不清楚” ,6不知道自己应该归属于什么分类。第四,自雇佣阶级在不同维度间表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在资产占有维度上,他们认为自己属于优势群体。而在权力和学历维度上,他们明确的表示了自己的劣势群体归属。在管理关系和职业关系上,他们则不清楚自己的归属。另外,在
15、财富维度上,他们的选择也是比较分散的。由上面的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下层阶级和中上层中间阶层来说,都表现出较强的阶级意识,而且优势和劣势显著。中下层中间阶层则还没有形成明确的阶级归属意识,自雇佣者则在不同维度间表现出了很强的异质性。(三)阶级地位认同如果说前面有关阶级区分因素认知的讨论主要是想获知不同阶级如何看待影响阶级区分的因素的话,那么,下面的测量涉及到了在一个相对抽象的阶级结构中,不同阶级是否形成了显著的认同取向,并且这种认同与它们的客观位置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阶级意识成熟与否。对有关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按照本文所使用的阶级分类,在阶级地位认同上没有表现出清晰的阶级特征。如果对
16、于阶级结构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统计分析显示出阶级位置和阶级地位认同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基本趋势是向下认同,这与中国国内所做的很多研究类似, 7 但自雇佣者认同于上层则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具体情况如下:7 李培林,2006,研究中国当代社会冲突意识的七个发现, 理论参考 ,第五期。李培林,张翼,2008,中国中间阶层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 社会第 2 期。7阶级分类 阶级认同中上层中间阶层(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专业人员)中中层中间阶层 上层(中级管理人员、中级专业人员高级办事人员) 中上层中下层中间阶层 (低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和办事人员) 中层下上层社会下层(监工、技术工人) 中下层下中层社会
17、下层下层(非技术工人)下下层社会下层 下层(下岗、失业人员)自雇佣者三、社会认知阶级意识可以说是较为直接的揭示了中国社会阶级化的程度和趋势。但这仅仅是描述阶级化和中间阶层形成的一个方面。从社会-文化判定的角度, 8 不同阶级的社会认知,即对于重要社会准则和社会状况的认知,也是判定阶级化和中间阶层形成的重要领域。根据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测量了不同阶级的社会认知状况。(一)相对剥夺感我们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设计了问题:8 Goldthorpe, John,1982, On the service class,its information and future,John
18、 Goldthorpe, in Giddens and G.Mackenize(eds),Social Clas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152-165.8问题1“与同龄人相比,您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是:1) 较高 2) 差不多 3) 较低 9) 不好说 I2.问题2:“与三年前相比,您的社会经济地位是:1) 上升了 2) 差不多 3) 下降了 9) 不好说”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与同龄人相比,客观阶层地位越高的社会成员其相对剥夺感越弱,社会地位越低的社会成员其相对剥夺感越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阶
19、级特征。与三年前相比,中间阶层普遍认为经济地位上升,而下层则认为下降。与同龄人相比 与三年前相比上升 中上层中间阶层 中下层中间阶层差不多 中下层中间阶层 自雇佣者下降 下层阶级 下层阶级不好说下面两个图反映了阶级地位与相对剥夺感的对应关系:下层与“较低”的位置最近,中层与“差不多”的位置最近,而上层与“较高”的位置最近。自雇佣者则没有明显的趋势。而与三年前相比,下层阶级更倾向于认为“下降” ,自雇佣者认为“差不多” ,中下层中间阶层认为“上升” ,而中上层中间阶层没有明显的趋势。阶级化的趋势和中间阶层的阶级特征在这个问题上有着较为明显的表现。与同龄人相比:91.00.5.-0.5-1.-.5
20、一11.0.50.一2一一一 一一一 一一4Symetrical NorliztnRw ndClu Pits与三年前相比:0.75.0.25.-0.5-.7一11.0.50.-.51一2一 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4Symetrical NoliztnRw ndClu Pits(二)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当代中国社会中最为受到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选择了三个在中国人们普遍关注的三个问题进行了测量:即:1、 “进城农民工应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2、 “应该从有钱人那里征收更多的税来帮助穷人” ,3、 “现在有的人挣钱多,有的人挣钱少,但这是公平的” ,然后对回答赋值打分,最低分数为 0 分,最高分
21、数为 6 分。分数越高意味着回答者的社会公平感越强,10也就是说对中国社会有着强烈的公平要求。统计结果如下表。分数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频数(人)0 1.1 1.1 631 2.5 3.5 1462 10.3 13.8 6053 15.4 29.2 9094 36.4 65.6 21455 28.6 94.2 16866 5.8 100 340总计 100 5894从上表简单的频数分布,可以看出不同阶级成员的社会公平感普遍比较强。分数分布人数最多的是 4 分,达到了 36.4%,其次是 5 分,达到了 28.6%。也就是说大部分社会成员的公平感得分集中在 3,4,5 分的位置(80.4%) 。那么,不同阶级其社会公平感是否存在显著差别和不同的特征呢?利用对应分析的方法,可以看出社会公平感与阶级地位具有一定的关系:下层阶级更倾向得分为 4 分,其次是中下层中间阶层为 2 分,自雇佣者在 3 分和 5 分之间,而中上层中间阶层的得分则比较分散。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第一,阶级地位相对低的阶级,其社会公平感越强;第二,中间阶层的上层和下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中下层中间阶层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