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广义、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 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及组成部分 三个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吧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第一指思维和存在、精神
3、和物质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第二指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质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含义及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的,可以被人的意识所完应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
4、则;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意识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
5、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变世界 ;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实践 狭义上专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就
6、是实践主体有目的的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使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内容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的内容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及主要范畴 基本特征:联系和永恒;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主要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
7、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矛盾的含义特征与精髓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辩证的否定观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基础上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
8、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意义:第一,只有坚持辩证的否定规,才能树立全面的观点,才能对一切事物持分析的态度,防止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防止片面性主观性的错误.第二,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对待传统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是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思想武器. 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及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践及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
9、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 (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 ;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
10、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他的严重缺陷.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真理 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论或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 价值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真理的绝对性及相对性辩证关系及含义 真理基本类型从真理高低不同形态分为绝对真理、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真理发展的最高形态或最
11、高层次,他是人类对整个世界及其最深刻本质保罗无遗的完全正确反映是由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所构成的拥有无条件真理权的那种认识.相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某个方面某种程度某个层次某个领域近似正确反映.既每项具体科学真理,它是真理较低形态或较低层次是构成绝对真理的部分、因素、成分.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3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的内容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
12、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其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的不同回答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
13、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区别 首先,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英雄史观的基本观点及产生的根源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这样的观点被称为英雄史观.英雄史观的产生有其深刻的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及具体内容
14、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 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
15、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商品的使
16、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规律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稳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其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
17、界定; 4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重点整理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剩余价值的含义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
18、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即价值的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在民”原则 ;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
19、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垄断 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金融资本: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2)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3)商品资本的输出 .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动因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
20、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
21、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 一,19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二,20 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三,社会主义由一种模式的实践到具有国家民族特色的多种模式实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建设中获得成功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
22、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在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本质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空想社会主义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着从理性出发,侧重于详尽细节的描绘,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主义者与此相反,从客观规律出发,侧重于一般特征的揭示,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学说,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 社会主义的特征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
23、劳动生产率. 其次,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再次,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 又次,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根本的政治特征)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 工业与农业的差别,城市与乡
24、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不再具有利益差别和利益划分利益,社会关系实现了高度和谐. 3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二个必然”及“二个绝不会”的内容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对其的揭示: 一是从唯物史观角度,证明一切社会形态无不带有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二是从阶级斗争角度,三是剩余价值规律角度,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胜利.四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 1859 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其实质在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只有当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