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696KB ,
资源ID:3522152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221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美大学比较.doc)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美大学比较.doc

1、1中美大学科研人才培养比较摘要: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科研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方法论问题。本文收集整理了中美两国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异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革我国大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目 录1 前 言 .12 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 .23 国内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 .44 美国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 .65 中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 生培养比较 .86 结合科学方法 论对国内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07 参考文 献 .111 前 言大学职能的发展历经了从教学主导到教学科研并举的演变。中世纪欧洲大学的主要职能就是教学。1575年建立的

2、荷兰莱顿大学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临床实践和研究为基础的医学训练体制。1709年建立的爱丁堡大学扩大了学术研究的范围和规模。1810年,洪堡主持创建了德国柏林大学,首创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模式。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意识到大学教学和科研与国家强盛密切相关,于是将相当一批大学办成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前任校长克拉克克尔进一步提出,大学存在着与教学、科研并列的第三种职能社会服务功能 1。1953 年,中国拥有高等院校 148 所,在校生数 21 万 2。至 2010 年,全国拥有各类高校 2321 所 2,高校在校生数 2979 万,总规模居世界第一。未来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将从 2900 万增加

3、到 3550 万 3。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 1169 所,占高校总数的 61以上。另外,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从“零起步” ,蓬勃发展到今天民办普通高校 297 所 2。高校扩招带来的各种问题中,主要是教育质量滑坡。粗放式的工作和管理,很多政策的实施往往难以避免刮风的弊端。由于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教师的数量不可能以学生数量增加的速度增长,造成了高校人均教育资源降低等问题 4。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是经久不衰的主题, 自 20世纪 80 年代中叶以来, 就伴随着世界性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 而引起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势下, 众多学校以特

4、色求发展, 以质量求生存, 走向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对其生存发展的影响比任何时代更加突显 5。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近些年,针对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批评,教育界占主流的意见是认为要建立大众化阶段的质量观,不能沿用精英教育的质量观 4。2009 年,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介绍:中国高校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研究论文总量显著增加,以 SCI 数据库统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2自 2004 年以来,中国一直排在世界第五位。985 工程已经进行了十年,从最初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发展到如今 34 所,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产生出了一大批具有国家标志的科研成果,汇聚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

5、准的中青年学者,也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经济、军队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众多问题。2 大学在国家科研体系中的地位2009 年 9 月 25 日,英国研究理事会中国代表处发布了中国科研体系框架图。该框架图包含近 80 个单位、研究机构和各大计划的介绍,以及重点研究机构和项目的详细清单 7。虽然存在众多的其他科研院所,但大学的总体数量庞大,综合性高,科研能力强,在国家科研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大学是在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斗争中争取到的一块学术自由、探求真知的净土。工业革命的浪潮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

6、对大学提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要求。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大学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研与教学并重,使科研与教学成为大学发展的两只轮子。在 20世纪 50 年代,现代科技革命进一步要求大学成为信息传播、加工和创造的中心,科技发展的中心,赋予了大学新的职能和使命 8。大学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学科齐全,是我国科技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主力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开发,促进成果转化,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已成为新时期高校科技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 9。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的主导作用。大学拥有的丰富

7、的资源条件。2006 年,我国大学拥有各类科研机构 5059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01 个,占全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 2/3,依托部直属大学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中心 53 个。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和知识财富,具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全国大学拥有 60 万科研人员,并且每年有大量的硕士、博士补充到科研队伍中来,学术梯队整齐,科研起点高,创新思想活跃,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大学是知识创新系统主要执行主体。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与传播。大学是技术创新系统执行主体的组成部分。大学制度创新系统是国家制度创新系统的实现形式 10。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明确阐述: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

8、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开发,围绕经济建设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为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培养新的增长点服务。大学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科3研单位,功能也发生转变,即由单一的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向知识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有机融合 10。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国科学技术协会;S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各级 地方政府;DRC: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AS:中国科学院;CASS:中国社会科学院;NSFS: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CAE:中国工程院;

9、CMA:中国气象局;CEA: 中国地震局 ;SIPO:国家知识产权局;NBSC:国家统计局;SFA:国家林业局;CAF: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CASC: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CAST;NDRC:国家发改委;MoST:科技部;MIIT:工业和信息化部 ;Mohrss: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MLR:国土资源部;MoA:农业部;MoHUR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MEP:环境保护部;MoC: 交通部;MWR:水利部;MoE:教育部;MoH:卫生部;COSTIND:国防科工委;NBE:国家能源局;CAEA:国家原子能机构;CNSA: 国家航天局;SAFEA: 外国专家局;SOA:国家海洋局;SBSM:国家

10、测绘局;SACH:国家文物局;ERI:发改委能源所;CATR: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PRIC:中国极地研究中心;CAAS: 中国农业科学院;CAUPD: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CRAES: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NICP:中国文物研究所;IWHR: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NHRI: 国家卫生研究院;CAMS:中国医学科学院;CDC: 中国疾病 预防控制中心.图 1 中国科研体系框架图 7怀特海对于大学在思想创新和知识创新方面的特殊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的研究机会,而是在于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专家、4教授联合起来,由积

11、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励气氛转化为知识,在这种气氛中,一件事实不再是一件事实,而是被赋予了不可言状的潜力 10。因此,高校无论在物质条件、人力资源方面和环境氛围各个方面都有利于知识和思想的创新,在国家决策过程中扮演着思想库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的功能也发生变化,由原先的单一知识传授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创造,到现在的由知识的传授、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这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10。在我国的大学中,存在着仅仅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科技发明的倾向。目前大学重视课堂教学知识的单纯消化与吸收,没有实施一些必要的对学生研究性工作的引导,这样就削弱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妨碍了大学的科研职能。本科阶段是实施科研工作的知

12、识积累阶段和科研工作的初探阶段,在这样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周期内应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提早进入科研阶段。我国大学中的科研主力是大学的教师、科研人员以及研究生群体,他们在科研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科学研究中,只重视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科技发明专利的申请,很少考虑生产中的实用性,使科技成果难于向社会实践转化 8。3 国内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分四个层次和等级:(1)专科教育层次、(2)本科教育层次、(3)硕士研究生教育层次、(4)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分四个层次和等级,博士研究生比硕士研究生高一个层次,硕士研究生比本科高一个层次,本科比专科高一个层次 11。其中,

13、专科教育层次不授予学位。学士学位我国高校本科只有一个层次和等级。1、2、3 本高校是同一个层次和等级的“本科高校” 。 “重点本科高校”与“普通本科高校”两者也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注重理论研究,后者注重实践应用。一般本科学制为四年,医学本科生为五年,本科毕业授予各种学士学位 11。硕士学位硕士生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生和专业型硕士两种。学术型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学位的类型是学术型硕士学位。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专业学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重点培养工程研究能力强的应用型硕士 11。博士学位5我 国 学 位 授 予

14、的 最 高 等 级 。 申 请 人 通 过 同 等 学 力 水 平 认 定 , 经 学 位 授 予 单位 学 位 评 定 分 委 员 会 同 意 , 报 学 位 评 定 委 员 会 批 准 , 作 出 授 予 博 士 学 位 的 决 定 ;授 予 学 位 人 员 的 姓 名 及 其 博 士 论 文 题 目 等 应 及 时 向 社 会 或 申 请 人 所 在 单 位 公 布 ,并 经 三 个 月 的 争 议 期 后 颁 发 学 位 证 书 11。图 2,图 3 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的培养过程图。图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培养过程图(根据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

15、册制)6图 3 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培养过程图(根据清华大学法学院网站内容制)4 美国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1973 年,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按性质和功能把美国高等院校分为 6 种类型:授予博士学位的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和学院;文理学院;两年制的社区、初级与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或其他专科学院;非传统教育院校 12。准学士学位7完成中学教育后进入 4 年制高等院校修完前两年课程,或只在 2 年制的初级、技术或社区学院修完全部文理科课程的学生可得准文学士或准理学士学位,修完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则可得准应用文学士或准应用理学士学位 12。 学士学位中学毕业取得文凭后,成功地在学院或大学完成

16、4 年学业,便可得学士学位。文理科学士学位课程通常为 4 年。学士学位课程头两年通常为广泛的基础学科,后两年主要攻读专业课程。一些院校允许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就进入专业学院学习 12。硕士学位硕士学位在美国院校的不同系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在有的院校,学生在校学 5 年便可获此学位;而在另一些院校学生须通过资格考试,提交学位论文;有时它是修完 2 年或 3 年专业课程的学位;它还可以是第二级专业学位。一些院校把硕士学位视为一种研究学位;而另一些院校则视之为通向博士学位的中间阶梯。在一些院校、特别是一些名牌院校硕士学位被用来抚慰那些不够攻读博士学位条件的学生 1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是美国高等院校授

17、予的最高学位。对博士学位的要求各院校均有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学生通常须修 2 年的专业课程,还必须通过资格考试,正式取得博士候选人资格。通过资格考试后博士候选人通常还要向教授委员会作一次开题报告,以取得委员会对博士论文选题的认可。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后阶段主要是撰写博士论文。学生在完成博士论文并符合其他有关条件后,还要经过公开的答辩 12。下面举例说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的培养过程。与国内的硕博士培养时间相比,美国的史学硕士训练时间至少短一年,而博士训练则要比国内长一倍以上。就训练目的而言,美国的史学硕士学位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知识的进修学位,强调学生在某一领域内史学知识的积累和熟练,培

18、养学生从事有限规模的史学研究的能力。博士学位以培养大学教师和专业史学家为目标,课程训练时间更长,外语要求更高,选课结束后,要通过资格考试,然后才能开始写论文。史学博士研究生的训练过程包括这样几个过程:(1)申请与录取;(2)课程训练;(3)学位候选人资格考试;(4)论文的写作与答辩;(5)获取就业和出版博士论文的机会 13。图 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培养过程图。8图 4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史学博士培养过程图(根据文献 13 制)5 中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比较中美高等教育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差异最大的在于硕士生培养。在美国高校中,硕士学位授予条件各种各样,而在我国,硕士学位的授

19、予具有较严格的条件,整齐划一。本科生和博士生培养在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大不同,美国高校的本科培养灵活多样;博士培养严格,遵循一定的流程。9本科生培养美国的大学以培养具有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学生在四年本科教育中主要是学习“自我发现”的本领,本科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院,才接受专门的职业教育 14。我国本科生在课程选择方面的自由远不及美国本科生。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学专业为例,学生只有12个学分的通识教育课可以自由选择,仅占通识教育课总学分的24.2%。美国各大学在通识教育课方面只对学生在某个知识门类所修学分作出限制,而且在各个知识门类都开设了大量课程供学生选择 15。就学生选择专业问题

20、来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为专业问题而苦恼。然而,这样的问题在美国高校几乎没有。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每年录取的本科生有约2/3的人进入“文理学院”,这一批学生在4年后可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发展需求选择专业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校共有12个学院,其中8个学院招收的是“文理学院”毕业的学生 16。美国大学本科培养崇尚实用主义,例如在MIT的主页上写着:“MIT以在科学,技术以及21世纪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最实用的领域内扩展知识、培养学生为学校发展目标。学校为社会需要而培养人才,使学生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 17。目前,国内高校往往将目标定位创世界一流,却忘记了世界一流高校的内涵是什么。MIT虽

21、为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但其本科生培养的目标非常简单务实。美国大学的高等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博士,但对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视。目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活动缺少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撑,从宏观到微观的组织体系尚不健全。美国不仅有全国本科生科研协会,在学院还有本科生科研组织。在资金支持方面,美国本科生科研获得可以获得国家自然基金会和各种专业协会的支持;在国内科研活动经费来自学校内部 18。博士生的培养美国博士招生不单纯以分数取人,注重全面考察,尤其重视学习能力。招生的指导思想是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因此,博士生招生更看重申请者的背景、发展潜力及综合素质 19。我国博士生招生计划由国家教育委员

22、会统一规划和制定,根据国家实际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培养,限制较多。实行严格的入学考试 20。美国博士学位分为学术性博士学位和专业性博士学位,许多学科往往同时设有学术性学位和专业性学位,两者的培养目标也有着明确的区分。美国的博士学位多种多样,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专门人才的需求。美国大学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修习。在课程设置上比较综合,且注意多学科的交叉,尤其是对研究方法、方法论和讨论性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视。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我国博士生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偏重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单一。其次,课程中有关10研究方法、方法论和研讨性课程比较少。美国实行导师和指导委员会相结合,以导师为主的

23、博士生培养方式。导师的指导范围涉及课程、论文、科研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而我国导师的指导方式限于单一的教学科研型,指导范围主要集中于课程与论文方面。美国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及淘汰制,入学率很高,淘汰率也较高,目的就是通过筛选培养高质量的博士生。而我国“严进宽出”的研究生制度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攀登学术高峰的精神 19。6 结合科学方法论对国内大学人才培养的建议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出现的种种弊端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我们习惯于把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并向它们学习。这当然无可厚非,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目前,

24、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最成功、最发达的国家。实际上,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但是,我认为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因为,我国有特殊的国情,西方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可能在中国不可行,或者学过来就变味了。本文认为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的出路在于第一, 分散高校权力。高校各个部门,学生和教师应当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权力和义务。目前在高校内部,行政部门权力大于学术部门,教师权力大于学生,阻碍学校发展。第二, 提高高校教师的素养。虽然,部分高校教师具有很高的科研能力,在科研中也自觉的遵循正确的方法。但是在教书育人时,需要有体系的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一部分高校教师在实际科研中并不具备正确的科研能力和方法,授课和实际科研不一致。第三, 约束高校教师行为。学生培养不得凭教师个人意志。高校学术委员会必须制定科学的培养制度。所有高校教师必须严格遵守。目前的考核制度基本不起作用。第四, 加强学生科学研究方法与技能,科学技术史,哲学等方面的训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