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自考人(http:/) 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 中国自考人(http:/) 用科学记忆系统永久免费在线学习 700 门自考专业课 第 1 页 全国 2011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一)试题课程代码:00429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现象 B.教育问题C.教育事实 D.教育规律2.在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C.洛克 D.赫尔巴特3.在我国, “教育
2、”一词最早见于( )A.论语 B.孟子C.大学 D.中庸4.我国首次规定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的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5.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是( )A.遗传决定论 B.教育万能论C.环境决定论 D.辐和论6.我国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 )A.教师聘任制度 B.教师资格制度C.教师培训制度 D.教师职务制度7.卢梭的教育目的论属于(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8.在中国古代,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 、 “齐家治国平
3、天下”的工具。这里所体现的德育功能是( )A.社会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 D.超越性功能9.以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C.问题课程 D.经验课程10.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中国自考人(http:/) 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 中国自考人(http:/) 用科学记忆系统永久免费在线学习 700 门自考专业课 第 2 页 A.备课 B.上课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11.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
4、教学 B.小组合作学习C.复式教学 D.小班教学12.针对某一教学单元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其目的不在于评定学生,而是为了调控教学。这种测验是(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13.在学校咨询与辅导中,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 )A.鼓励表达 B.深入共感C.模仿学习 D.身体放松14.中小学最主要的学生集体组织形式是( )A.少先队 B.共青团C.班委会 D.班集体15.我国学生申诉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3 分,共 15 分)16.学校仪式17.课程标准18.讲授法19.信度20.教师申诉制度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21.简述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22.简述我国教师职务的任职条件。2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24.简述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25 题为必答题,26 题和 27 题任选一题,两题均答者,以前一题计分。每小题 10分,共 20 分)25.试述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6.联系实际阐述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27.联系教学实际阐述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五、案例分析题(本题 15 分)28.
6、王老师是一位青年教师,工作热情很高,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要求学生要准时到校,写字要工整,不要讲脏话,不要乱扔废纸然而王老师在讲课中,却不时在黑板上涂涂划划,字迹潦草;还用“笨猪” 、中国自考人(http:/) 改写昨日遗憾 创造美好明天 中国自考人(http:/) 用科学记忆系统永久免费在线学习 700 门自考专业课 第 3 页 “死脑子”这样的词批评学生;吸烟后,有时随手就将烟蒂丢在讲台下面尽管王老师没少用嘴皮子,有时甚至动用各种惩罚手段,但是班上学生字迹潦草、说脏话粗话、乱丢果皮纸屑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有一天,王老师收到了班上一位学生的一封信。信中这样写到:“老师,为什么你让我们在练习本上工整地书写,你在黑板上写字却马虎潦草!为什么你让我们讲话要文明,你却骂我们是笨猪”收到这封信后,王老师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此,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制定“班级公约”时,针对老师自己的就有好几条,如“不拖堂” 、 “不讽刺挖苦学生” 、 “不乱扔垃圾”等。他请全班同学监督自己,若犯规,将同样受到惩罚。有一次,他随手扔了一个粉笔头,自罚扫地一天。还有一次,因在路上帮老大爷推了一会儿车,上课迟到了五分钟,他没有解释,而是主动擦了五天黑板。从此,班上学生变得自律上进了,不文明的行为习惯不见了。请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相关理论分析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