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至唐初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发展太行山脉蜿蜒于冀豫两省和山西省之间,层峦高耸,陉道曲折,阻隔着东西。东西两面的地区也因之而迥然不同。由太行山下直至渤海湾头,由北面的燕山山麓,南至黄河岸上,平原千里,一望无垠。它既无丘陵起伏的山地景观,也少有土厚水深的高原色彩。现在看来,这样的平原到处都是城镇罗列,村落相望,一派富庶的气象。但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里的经济地区的发展却也和全国其它地区一样是不平衡的。这个平原的轮廓是南北较长,而东西狭窄。它的经济地区的发展却是由西向东,经历着几个阶段。远在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的东麓就比渤海湾的西岸为繁荣。由汉魏之间起,平原的中部也得到更多的发展。直至隋和唐初,东部
2、地区才有了广泛的促进。整个平原经济地区的不平衡面貌也就有了基本的改观。其间的过程竟用去了千百年的岁月,也可以说是相当悠久了。由这里可以看出:就在这样千里平原之中,自然环境也是随处不完全相同的,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不同的影响。但是人们是会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同的自然环境是会随着人们的辛勤劳动而有所改造的。太行山东经济地区不同阶段的发展,正是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具体说明和例证。一太行山东平原很早就是适于农业的地区,这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已经有过明确的说明。 货殖列传论述由战国以至于汉初的全国经济地区的发展和变迁,详赡确实,为治理这一段经济发展历史的人们所珍视。司马迁在篇首曾区分当时
3、全国为四个地区。它们是:山西、山东、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这是按自然区划的区分,也显示出各地经济的特征。 货殖列传所指的山西和山东,是以崤函山地作为分界的,太行山东平原自属于山东地区,与山西、江南无涉。碣石指现在河北省昌黎县北碣石山,龙门为现在陕西省韩城县和山西省河津县中间的龙门山。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以北地区,是由碣石至龙门之间连成的一条界线,而这条界线是农牧区域的分野处。龙门碣石以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恰是游牧地区的特征。这条界线的画法当然不是笔直地由东北走向西南,而是结合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如果这样解释不错,它则应该是由碣石起循燕山山脉南麓西南行,再越太行山,历汾水中游而至于黄河岸上的
4、龙门。现在的北京原是西周以来燕国的旧址,它正处于这个平原的北端,而且应该在龙门碣石之间的界线以南。燕国的人们事田畜,是兼营农业而还有一些畜牧,显出接近游牧地区的风光。再往南,更是充分的农业地区的色彩。和山东地区中其他各地大致相似。太行山东平原的农业究竟如何?货殖列传中并没有具体说明。而只是提到以现在北京为中心的燕国和以现在河北定县为中心的中山两处。司马迁所称道燕国的出产是鱼盐栗枣,根本没有提到当地的粮食生产,看来那里的粮食生产是不足称道的。对于中山, 货殖列传明确指出其土地瘠薄。土地既然瘠薄,当地的人们又不擅长于耕作,显然农业也难得有若何成就。不过却不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说太行山东平原以
5、燕国和中山的农业最为不好。因为其它地区可能还不如燕国和中山,只是司马迁没有详细提到而已。在司马迁的笔下,太行山东平原确实是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货殖列传论述了全国的都会,对于这里也做了翔实的记载。它所提到的都会,有温、轵、邯郸、中山、燕等处。它还提到和燕相近的涿以及距郑不远的卫,不过都没有详细的解说。其实这两处也应该算是一方的都会。成书于史记之后的盐铁论在说到燕的都会时,就是以涿蓟并称。 史记所说的燕却只是指蓟而言。卫距郑不远,其繁荣程度却是远在郑以上,就是太行山东其它都会也似乎不能和它相媲美。战国时期的人们称道富庶的城市,动辄以陶卫两地作为代表,这就可以看到一斑。陶为现在的山东省西南隅的旧定陶
6、县,在黄河以南,无关于本题的论证。卫都濮阳,为现在河南的濮阳县,正是处于太行山东平原的南端。这几处都会的分布是值得注意的。温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轵在今河南济源县南,都是在太行山之阳、黄河之北,也应该归于这个地区之内。邯郸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中山则当在今河北定县。燕国的涿在河北涿县。蓟就是现在的北京。以现在的地图参照,则邯郸、中山、蓟、涿皆在京广铁路沿线,也就是距太行山麓不远。其中的蓟是在这个平原的北端,由于太行山曲折蜿蜒,偏向东北。它虽近于山麓,却也可以列入这个平原中部地区,另当别 见 盐铁论 通有篇 。 战国时的记载中以陶卫相提并论是习见的。 战国策 齐策 六所说的 “富比陶卫 ”,即其一例。
7、 史记 货殖列传 正义 说,中山在定州。这样解释大体是不错的。唐时定州就是现在的定县,它是汉中山国治所卢奴县的所在地。也许有人说,汉中山国和战国时的中山国并不相同,司马迁既说到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似乎不能以汉时郡国作解释。战国时的中山国都屡迁 , 史记 赵世家 索隐 引 世本 就有顾与灵寿两处,而灵寿为其最后都城。灵寿在今河北省旧灵寿县东,位于定县西南方。其地近山,交通不便,作为经济都会似不太可能 ,且 货殖列传 中所载也并非完全为战国时情形,不能与西汉毫无关系。汉时中山国诚与战国吋中山有所区别,不过汉时中山国还是据有战国时中山国大部分土地 (参见张琦 战国策释地 下 ),所以它依然沿用中山国的
8、名称。论。除此以外,其余三处都应该是这个平原西部的都会了。至于温轵两处则更在京广铁路以西,邻迩山麓了。太行山东广大平原的其它各处,只有卫的濮阳一地还可与上列诸都会相比拟。其实濮阳虽说是在这个平原的南端,它与中原各处的联系也许是更要密切些。和经济都会的分布相似的还有政治都会。战国时期各国疆土犬牙相错,极为复杂,建国于太行山东或者和太行山东有关系的也还不少。不过建都于这个地区的却只有燕赵两个大国和中山、卫两个小国。燕国都蓟,赵国都邯郸,中山和卫两国的都城也都在上边提到。就是说,它们的都城恰正就是上面所说的几个经济都会。也可以说是那时的政治都会和经济都会大体相合了。秦继六国之后,在各地设立郡县,太行
9、山东平原也只有东郡、邯郸、巨鹿和广阳四郡,战国时的燕国在今北京的东北还设有渔阳和右北平两郡,而且为秦人所因袭,虽亦在燕山山脉之南,却在渤海的北岸,与本题关系不大,这里不再作详细的解释。至于东郡、邯郸、广阳三郡还是分别设在濮阳、邯郸、蓟三个经济都会。也仍分别是战国时的卫、赵、燕三国的故都,无待说明。秦时所增加的实际只有巨鹿一郡。秦时钜鹿郡治巨鹿县,在现在河北省的旧平乡县,它在邯郸的东北,距太行山麓较远。如果说是这个平原的中部已经有较大的政治都会,则巨鹿郡应该算是一个了。东部沿海地区这时还是无闻于世。西汉在秦的基础上增设了不少的郡国,太行山东平原也不例外。由于郡国的增加,地方性的政冶都会也较秦时多
10、了一些。具体说来,在太行山东,由北向南,除广阳、邯郸外(秦邯郸郡西汉改称赵国) ,增置了涿郡、中山、真定、常山、魏郡和河内。涿郡就是置 见 水经 浊漳水注 。于前面所说的涿县。中山国治卢奴县,就是现在的河北定县。真定国治真定县,在今河北正定县南。常山郡治元氏县,在今河北元氏县西北,魏郡治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河内郡治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西汉这几个郡国的治所也和秦时一样,一般是在现在京广铁路沿线,或者还在以西一点。再东一些郡国就已经到了太行山东平原的中部了。那里除过秦时的巨鹿郡和东郡还为汉朝所因袭外,新建置的有河间、信都、广平和清河。河间国治乐成,在今河北献县东南;信都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
11、冀县;广平国治广平县,在今河北鸡泽县东;清河郡治清阳县,在今河北清河县东。至于靠近渤海的郡国就更少了。西汉时那里才设了渤海和平原两个郡,渤海郡治浮阳,在今河北沧县东南;平原郡治平原县 ,在今山东平原县东。到了东汉,这样11的规模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有些并省和改名的情形,如西汉的真定和广平两国都先后省去,信都国也改称安平国。总的说来,是无关系的。这些郡国所管辖的范围是有大小不相一致的地方,它们的治所却都可以说是当地具有地方性的政治都会。由他们的分布看来,显然是靠近太行山的地区比较稠密,而近渤海一带显得稀疏。不过黄河在下游的流向是偏向东北方的,太行山东平原的南端就显得不甚齐一,愈向东去,愈是收缩
12、。平原东部的轮廓是要比它的西 见 水经 圣水注。 此从杨守敬 前汉地理图 说。 见 元和郡县图志 二十一 赵州元氏故城 条。 见 水经 浊漳水注 。 见 水经 沁水注 。 见 水经 浊漳水注 。 此从杨守敬 前汉地理图 说。 见 水经 淇水注 。 见 旧唐书 三十九 地理志 。见 水经 河水注 。11部为狭小,地方行政区划也就不能和西部一般多,西汉时期,太行山东平原的郡国西多而东少,也由于这样的缘故。虽然如此,究竟还是显示出西密东疏的情况。当然郡国区划的大小是有不同的原因的。两汉所谓的国是分封诸侯王的所在,它们和郡有同等的地位,一般是要比郡为小。郡国之下所隶属的县却没有这样多的差别。县的分布可
13、以和郡国相参照。清末杨守敬撰绘前汉地理志图和续汉书郡国志图 ,当时的县邑皆历历标绘,一目了然。图上显示,靠近渤海地方的县是要比邻近太行山处为稀少。这就可以说明这个平原西边的郡国所以较多不是没有道理的,而地方性的政治都会的增多,正是其间不同发展的具体表现。当时各地人口分布的疏密也显出同样的结果。战国及秦时具体的人口数字已无从知悉,两汉的人口的分布则汉书地理志和续汉书郡国志皆有记载,可以备征。由于当时的人们要负担过重的口赋和其它封建剥削,经常有逃亡的现象,所以当时政府所保存下来的户口数字,不可能反映出实际情况,不过各地互相比较,还可略相仿佛。两汉书所载的户口数字是按郡国计算的,而各郡国的幅员广狭不
14、同,其间相差很大。由郡国的一般数字折合成每个县的平均数字,差可确实,而山区海滨的县境一般是要比较平地内陆宽大些,这是应该注意到的。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则靠近太行山南段各郡国如赵国、魏郡、河内等处人口平均每县都在五万人以上,是要显得稠密些。其中赵国平均每县八万口,密度占太行山东的第一位。靠近太行山北段一些郡国如常山、涿郡、真定等处平均每县都不及五万人,就不如南段的稠密。由现代地形图观察,太行山南段东麓较为陡峻,山区也就较为狭窄,北段稍坦,山区也就显得广大,所以靠近北段各郡国的人口相应的显出不如南段的稠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就整个平原而论,是要把这样山地的因素提出,才算合理。渤海湾旁的渤海、平
15、原两郡,平均每县都只有三万多人口,人口稀少,显出当地经济未能多有发展,也和上面所说的各种例证相符合。所可注意的,是列于中部的清河郡和东郡的人口都不能算是过少。按每县平均人口来说,东郡有七万多人,在太行山东各郡中应该列成第二位;清河郡有六万多人,也随之占到第三位。东郡和清河郡处于平原中部,既不近山,也不滨海,所属各县的面积,是不如山区海滨的广大的,与此相应,人口也就显得多些。如果把这些条件算上,则这两郡人口也不是过高的。尤其是东郡,濒于黄河,接近中原,而当时中原经济是比较发展的,它的人口数目较多,也是无足怪的。到了东汉,由于两汉之间的乱离,全国人口都有减少,只有少数地区显得有些增加。太行山东平原
16、这两种情形都有发现。首先是靠近太行山的各郡国都有减少,只有北端的广阳郡比前增加。这样的减少除过和全国各地有相同的原因外,东汉初年匈奴的侵略,使常山关和居庸关以东都受到杀略抄掠。居于匈奴以东的乌桓,也不甘寂寞,追踪匈奴内犯,涿郡等处一样受到危害。而安帝时西羌的骚扰,也使赵、魏各郡国遭到摧残。当地人口的减少已成不可免的趋势。至于平原中部各郡国如巨鹿、清河、东郡一般也都比西汉时有所减少,其中清河国虽也减少,却因其它郡国减少较多,相形之下,好像它显得独为稠密。这几个郡国以北的河间、安平两国不惟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加。这样的减少不多或者有所增加都不是当地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受到其西各郡国人口移动的影响。
17、河间、安平两国之西就是中山和常山两郡国,而清河之西隔着巨鹿却是赵国和魏郡。由于匈奴、乌桓和西羌的骚扰,它们的人口是会向东迁徙的,而河间、安平和清河正是那几个郡国人民迁徙的尾闾。 见 后汉书 一一九 南匈奴传 。 见 后汉书 五 安帝纪 。 见 后汉书 一一七 西羌传 。应该指出,在续汉书郡国志所载各郡国的人口数中,渤海、平原两郡的数字可能有失实之处。如果所载的两郡数字无有差误,则应该是这个平原中人口最多的地方,因为两郡人口都超过了一百万,为其它各郡国所不及。东汉渤海郡属县凡八,平原郡也只有九县。渤海郡每县平均有人十三万余口,平原郡也每县有十一万余口,在这个平原中为数一数二的郡了。其实渤海郡虽有
18、一百一十万余口,却只有十三万余户,每户平均要有八个多人。平原郡虽较少,每户平均也快要七个人。揆之常情,殆无此理。东汉时这两郡属县也远较西汉为少,不是改隶到他郡去,就是被省并了,所以每县平均人口数也远较他郡为高,皆是不合情理的事情,不能以此与西部各郡国相抗衡的。从上面所论述的事例观察,显然在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平原的西部较中部和东部为繁荣。为什么如此?这是值得注意的。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经营是有重要的关系的。探讨太行山东经济地区的变迁,也应该从农业着手。前面说过,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太行山东平原是一个农业地区,不过当地农业并不是特别发达,在全国中不像齐鲁等处能够占有较优越的地位。虽
19、然如此,在这个平原内部还有些参差不齐的情形。太行山东平原的土壤在战国秦汉时期盐碱化还是相当严重的。靠近太行山附近的地势究竟要较中部与东部为高亢,盐碱化的土壤也较为稀少,这就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关于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平原土壤含有盐碱的事情,成书于战国时的禹贡记载得十分明白。 禹贡冀州的土壤为白壤就是确凿的证据。白壤是土壤颜色发白,这就是含盐碱的现象。以现在的情形来说,太行山东由西到东,地形由陡到平,地下水位由深到浅,土壤含盐量也由低到高,盐碱化由无到有,由轻到重。以今例古,则禹贡所说的冀州白壤,当不是无稽之谈。战国初期西门豹治邺,改良漳水沿岸舄卤之田,就是一个证明。西门豹治邺,变舄卤的瘠土为肥
20、沃的膏壤,是改良土壤的典范。而他改良土壤所采用引漳水灌溉的办法,也是太行山东兴修水利之最早见于记载的事迹。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兴修水利不甚多见,仅有的数字也都是在靠近太行山的地方进行的。东汉鲁丕就以曾在赵国修渠灌溉,而为人们所称道。当然太行山东的水利事业并不只是这一点。安帝时曾修理过西门豹所分漳水的支渠,并诏河内、赵国等处各修旧渠,既言修理旧渠,可见那些地方是早已有过水利的。当时水利事业荟集于太行山附近,那里的农业有所发展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于这个平原的中部和东部当时还谈不到这些。西汉时龚遂为渤海太守,劝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虽有意借此以消泯强悍的风气,可是也证明了当地农业的不发达。当然不能因
21、此即得出中部和东部各郡国农业都不发达的结论,在中部和东部自然条件还未完全经过人们利用改造之前,衣业的不发达是有可能的。战国秦汉时期太行山东平原的自然条件并不完全和现在相同。前面说过,由于当地土壤含盐碱较多,呈现白色,被人称作白壤。土壤盐碱化和地面水分过多以及地下水位较浅不无关系。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必说了。地面的湖泊在那时是相当多的。后来陆续淤淀干涸,现在已经不大能够知道详细情况。其中最大一个为大陆泽,因为泽面广大,淤积较缓,四十年前坊间出版的地图所标的宁晋泊即其遗迹,而今也已不可复睹了。由于湖泊众多,气候湿润,森林也就易于鬯茂。上面曾一再提到秦汉时的巨鹿郡,它的得名 见 后汉书 五十五 鲁恭传
22、附 鲁丕传 。 见 后汉书 五 安帝纪 。 见 汉书 八十九 循吏 龚遂传 。就是因为当地有规模宏大的森林。森林众多是会影响农田面积的发展的,然而最使农业受到影响的还要数到黄河下游及其附近一些水道所造成的危害。战国、秦和西汉时的黄河由现在沧县以北入海,下游分支很多,有九河的名称。九河虽见于战国时的记载,西汉末年留心黄河变迁的人们已经不能知道其中的究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是九河所涉及范围一定相当广大,不然人们是不会特别称道的。其次,由九河淤塞的迅速可以推知黄河的尾闾是曾经有过若干的泛滥的。不然,经常安澜的河流何以会涸竭不通?由这两点看来,当地农田是不能不受到影响的。两汉时黄河泛滥已经是时有
23、所闻,河决往往向东南冲流,但向北冲流也并不是没有的,武帝时河决瓠子(在今河南濮阳县) ,为汉朝最大一次灾害。瓠子河决,东南入泗水淮水,与太行山东无关。瓠子决口堵塞后不久,黄河却又在馆陶(今河北丘县境)决口,北流成为屯氏河,屯氏河流经魏郡、清河、信都、渤海诸郡国。这分明是一支新冲开的河道,毁坏农田是不会少的。有了屯氏河,接着还有屯氏别河,张甲河,都是泛滥后新冲开的河道。屯氏河冲开后,黄河还有一次大泛滥,冲流了渤海、清河、信都几个郡国。单就后面这一次来说,淹没农田就多到二十余万顷,不能说是小灾。当然其它较小的泛滥还是有的。这样多的河患,农业的不振也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农业的不发达,人口是不会增加很多
24、的,都市的形成自然也就比较困难了。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巨鹿郡 颜注引应劭说。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金城郡河关县 条。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 沟洫志 载许商关于九河的言论,说是九河之间相去二百里。其所涉及的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当然,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仅就农业方面推求它的原因。前面说过,太行山东麓由战国以迄秦汉是形成了几个都会,它们显示出当地经济发展的情况。它们的繁荣是要有一定的农业条件的。农业而外,其它的因素也是有的。史记货殖列传论述各处都会的形成时着重提到当地的物产。它指出赵和中山
25、的人们会作巧冶,所以那里多美物。所谓冶,自指铁冶而言。太行山东麓产铁的地方不少,汉时曾在魏郡的武安(令河北武安县) ,常山郡的都乡(今地无考) ,涿郡,中山国的北平(今河北满城县)都设有铁官,铁冶应该是发达的,赵和中山不过是其中两处最著名的地方。赵国的铁冶还在全国驰名,它经常被人们和宛鲁等著名产铁地方并提。 史记货殖列传中没有提及这几个有关都会的丝织品的织造和贸易的情况,不过这种货物可能不会少的。太行山东平原的东南端是古代所谓的兗州,兗州的丝织品在全国是极为有名的。濮阳是卫国的都城,而诗三百篇卫风中就有若干篇章提到蚕桑。不仅平原南端如此,就是北部的燕国也有养蚕的记载。虽南北皆有出产,而这个平原
26、的西部却是独多。太行山东南的河内郡,也就是现在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的西部,汉时所出产的丝织品曾远销于边郡,在居延汉简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后来西晋左思撰魏都赋还特别指出魏都邺周围著名的丝织品产地是:锦绣襄邑,罗绮朝歌,绵纩房子,缣总清河。襄邑在黄河以南,不在本题范围之内,姑置不论。朝歌在今河南旧淇县,房子在今河北赞皇县,南北遥遥相望,都距太行山不远。左思,晋人,所赋的是曹魏时事。然一地物产见重于世,当不是短期中所可取得的,像朝歌、房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 见 尚书 禹贡 兗州。 见 诗 鄘风 桑中、定之方中 及 卫风 氓 等篇。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 见 居延汉简释文 之三。子等处的丝织业
27、应该是两汉时就已有了基础,逐渐精美,为人们所称道。据说西汉时巨鹿陈姓以织绫著名。此事见于西京杂记 。如此事属实,当可说明朝歌、房子、清河等处的丝织业也有较悠长的历史。 西京杂记为伪撰之书,可信程度不大。然巨鹿的丝织品也不是默默无闻的。因为至迟到东汉初年已为人们所提及了。那时马援以巡査边塞著有劳绩,获得政府三百匹巨鹿缣的赏赐。巨鹿位于房子、朝歌和清河诸地的中间,这样地区大致是当时丝织业集中的地区。当地距邯郸、濮阳皆不甚远,是可以助长它们的市容的。应该指出,这九个经济都会所以繁荣还是和它们的地理位置分不开的, 史记货殖列传记战国秦汉时期全国主要的道路,太行山东平原就有一条主要的南北通道,成为全国交
28、通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由黄河岸上的温、帜、或其东的濮阳直达于北部的燕国(蓟) 。由温、轵南行,渡河至于洛阳西行,越王屋山而抵于现在山西西南部为当时所谓的河东。由濮阳西南行,渡河可达于郑国(即后来的韩国) ,东南行,渡河而和定陶相通。也就是说,可以通到全国其它重要都会,尤其是中原的地区。燕国是这条道路的终点。但是还可以更向前引伸,通到北方或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的居地。按诸实际,燕国的蓟正是当时对外贸易一个重要城市。各少数民族的货物都汇集到这里,再循着太行山东的道路运往中原各地,而中原的货物也是由此输向国外。燕地的物产以鱼盐枣栗见称。盐的经济价值较高,枣栗却并非十分重要。如果燕国的蓟不是一个对外贸
29、易要地,仅靠枣栗如何能够使它繁荣起来?这条道路大致就是现在京广铁路的北段,而小有违异。后来秦修驰道,由咸阳开始,东穷燕齐,亦以蓟为终点。驰道所经行的地方不可具知,然由汉时人们的经历,还可略知一二。汉初周勃从高帝征讨,北至易县,所将卒当驰道最多,是易县附近有砖道。驰道还经过邺县,在邺城附近西门豹所修的水渠上架桥越过,见于汉人记载,谅非虚语。由邺而北,必至邯郸。故知它和当时这里的南北大道是符合的。邯郸虽以铁冶见重于世,而其地多倡优歌舞声色,亦为战国时各国之最。这正是大道沿途城市的特色。但是太行山东平原的中部和东部却不是如此。中部南北之间虽亦有道路可通往来,却相当偏僻。东汉初年,光武帝尚未建立他的政
30、权之时,北行至蓟,适王郎起兵邯郸,与汉对立。蓟中也已响应王郎,光武无由立足,只好仓皇南行。当时由蓟涿南下的大道阻塞不通,光武所处的局势真如小说家所说的,行亦不得,住又不能,只好落荒而走。于是他和他的部下,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旁,至于饶阳,再进达到信都。饶阳即今河北饶阳县,信都为今河北冀县,这一条道路正在太行山东平原的中部。光武帝的仓皇南行,急不择途,也显示出这条道路并非通行大道,不为人们所重视。不然,当时王郎的力量占优势,可以截堵光武的南下,何至留下这一个空隙,使光武得随其心愿。 见 太平御览 八一八引 东观汉记 。 这条道路大致为现在京广铁路的北段,是不待言的。不过有些地方是稍偏西点。战国
31、时,燕国下都在今易县 ,濒于易水 ,故荆轲入秦,送行者即设祖帐于易水上。后来汉高祖由北边归来,经过曲逆,见 汉书 陈平传 。曲逆为今河北旧完县,在保定市西南。汉高祖过曲逆 ,并非枉道而行。其城秦时竟有三万户人家,足征是在大路之上, 。以现在地图观察,曲逆、中山、邯郸皆位于海拔五十公尺以上一线。殆因其位置稍高,可以避免沿途各河的泛滥,而易于通行的缘故。易县以北,近于西山。山路较难,故偏而东北,再至于涿、蓟。从这一点看来,当时选择这一条道路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路线,不是没有道理的。 见 史记 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 。 见 史记 一二六 滑稽列传 。 见 后汉书 一 光武纪 。 见 后汉书 十一 任光
32、传 。太行山东平原东部靠海的一条南北通道大致就是现在津浦铁路的路线或者它的近旁。战国时燕齐两国的交聘用兵,后来秦兵由燕南下灭齐,大体都是走的这条道路。可是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秦始皇所修的驰道并没有完全利用它。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归来,由齐地北行,至平原津而病,崩于沙丘平台。平原津即平原郡的津渡。沙丘在巨鹿郡。是始皇过平原津后,即折而西行,并未北上。渤海之滨既无驰道,而原来大道两旁也未有任何经济都会兴起,只有渤海郡的浮阳县和平原郡的平阳县作为两郡的治所和地方性的政治都会点缀此茫茫大地,显得不十分寂寞而已。为什么这条道路所起的作用不大?首先是它的路线有若干缺点,会使往来的人们感到不方便。别的不必说起
33、,那里是黄河尾闾九河经行的所在,而黄河又是易于泛滥,跋涉渡越,往来艰难。那一地区农业既未发达,又无铁冶和丝织品的出产可资转运贸易,难得吸引商贾经营。唯一值得称道的,渤海之滨是一个产盐地区。汉朝的人们曾经称道过渤海盐池,汉朝政府在渤海郡章武县设了一个盐官。章武县在今河北沧县东北。足征其地产盐的丰富。产盐虽多,对于当地经济影响并不很大。因为南面的齐国和东北方面的辽东都有丰富的盐产,不需要再由渤海贩运。渤海的盐并不是完全不往外运的。汉朝巨鹿郡堂阳县也设有盐官。堂阳县在今河北省新河县,距海已远,不是产盐的地区,律以汉朝设置铁盐官的通例,产地而外,兼营售卖。堂阳盐官殆亦是司售盐的机构。果如是,则所售的盐
34、当来自章武县近海之地。不过章武盐产不能西销至太行山以西,太行山以西自有河东盐,不烦太行山东供给的;也不能远销到黄河以南中原各地,因为准水下游的盐西运至陈 见 汉书 二十九 沟洫志 。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 见 管子 地数篇 :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其地产盐之多 ,久已为人们所称道。 见 汉书 二十八 地理志 。(今河南淮阳县) ,再分散各处,较由河北贩运为更方便的。由此可见,这条道路开通虽早,也只是信使往来,兵家攻战所利用,与经济的发展没有很大的关系的。 参看附图) 见 史记 一二九 货殖列传 。二然而太行山东平原中部终于继西部繁荣之后发展起来。中部的发展以汉魏之际曹操的经营河北
35、,开凿白沟、利漕、平虏、泉州诸渠为一转折点。要明了这样的情势,须从东汉末年太行山东的政治局面说起。东汉末年是一个军阀割据的局面。那时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袁绍却据有冀州,与曹操相抗衡,终于引起了一场战争。袁绍的根据地是现在河北省南端临漳县附近的故邺城,那时是冀州的治所。邺濒于漳水,曹操为了进军运粮的方便,他想利用水运,就由淇水入河之处引淇水北流入洹水,这就是有名的白沟。淇水入河之处在今河南浚县西南,而白沟入洹水处在今河南内黄县境。白沟是条由西南偏向东北的河道。曹操的目的是要运粮到邺城,洹水离邺城还远,所以又有利漕渠的开凿。利漕渠是沟通洹水和漳水的渠道。利漕渠的南口在现在河北省丘县,其北口在现在
36、河北曲周县。利漕渠虽不能达到邺城,由漳水上溯还是可以如愿以偿的。袁绍灭亡后,其子袁尚、袁熙等北依乌桓,曹操为了灭绝后患,就移师北征。北征过程中又开凿了平虏渠和泉州渠。平虏渠是沟通滹沱河和泒水,泉州渠则是沟通泒水和潞水。这两条渠道都不很长。平虏渠就在现在河北省饶阳境。泉州渠所以得名,就是由于它在泉州县境。泉州县即现往河北省武清县。这两条渠道虽不很长,作用却不算小。平虏渠虽是接连泒水与滹沱河,而滹沱河下游却是和漳水相合,也就等于沟通漳水和泒水。总的说来,由于这几条运道的开凿,使有关的自然水道都能联络起来,使太行山东平原中部有了一条由南到北的水道交通路线,这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白
37、沟诸渠的开凿是太行山东平原中部的经济发展的转折点。不过在此以前,那里经济的发展已经显露出端倪。前面说过,东汉初年以后,太行山东平原中部各郡国的人口有了显著的增加,有些郡国虽然偶有减少,减少的此例也不如其它各处的悬殊。这虽是由于外力的影响,但在人口增加之后,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就不能不起着推动的作用。丝织业的发达就是一个证明。清河的缣总能与朝歌的罗绮、房子的绵纩媲美,并不是偶然的事情。曹操据有河北后,征收户调捐,就说明丝的纺织业已成为民间的副业,家家从事纺织,故能按户征收。手工业如此,农业也应该是一样的。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何,尚无充分材料可资稽考。人口既有增加,劳动力充裕,农业断无不发展之理。还
38、应该指出,太行山东平原中部地区正是黄巾起义的发轫地,黄巾起义如涛如潮,不崇朝遍及各处,影响至为巨太,其发轫处当不至了无痕迹可留。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地主阶级慑于农民起义的威力,不能不对于农民有所让步,暂缓其剥削和压迫,这是促进这个平原农业发展的一个原因,平原的中部当不是例外。曹操据有河北后,规定征收户调捐外,按亩征收田租四升,不再额外多取,并禁止豪强逼迫下户贫弱代出租赋,对于当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会有所鼓励的。曹操在各处推行屯田制,对农业的发展是起了一定的作用。冀州屯田的规模虽不可具知,屯田的措施总是有的。现在河北省肥乡县东北为当时的列人县地。列人县就设有屯田官吏。屯田是一宗大规模的工作,黄河以北郡县罗列,当不至仅列人县施行屯田,而其它郡县皆属例外。就以列人县而论,它位于利漕渠北口不远的地方,正在太行山东平原中部范围之内。由此可知,当地农业是有所发展的。还应该提到,东汉初年王景治河以后,直至唐朝末年黄河长期安流也是太行山东农业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如此?主要是由于黄河中游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