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学实验中典型的额外变量郭秀艳在实验中,主试(实验者)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就可能带来一些额外变量。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experimnetor effect) 。实验者效应即由于实验者不经意地向被试提供一些暗示告诉他们自己所期望的反应以致于对实验结果施加了细微影响。已有许多研究都证明这种影响确实存在。一不留神,这种更为隐蔽的偏差就会以多种方式介入进来。在不同条件下,实验者和被试间互动的方式可能
2、略有不同;读指导语时的声调和着重点可能有所变化;同样,面部表情、姿势等等都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实验者可能并没意识到他在被试出现正确反应时点了点头以示肯定,而对错误则皱了皱眉以示否定。此外,实验者的性别、种族和伦理观念也是潜在的实验者效应。实验者本人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这种效应,但他们对被试在不同条件中的行为方式有所期待,这可能会使他们的行为发生细微的变化,帮助产生预期的效果。而被试通常也会顺应这些微妙的需要,并给出实验者所寻求的数据和结果。这种现象甚至在用动物做实验时也有可能出现。在罗森塔尔和福德(Rosenthal 和 Fode,1963)的一个研究中,让学生做白鼠走迷津的实验。他们告诉学生实
3、验者,用来进行迷津实验的老鼠是来自不同种系的聪明鼠和笨拙鼠。然而实际上它们是来自同一种群的。结果学生实验者发现聪明鼠比笨拙鼠犯的错误要少,而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对学生实验者训练老鼠时的行为进行观察,并没发现他们故意欺骗或歪曲实验结果的事情。由此似乎可以推断,训练聪明鼠的学生实验者更能鼓励老鼠去通过迷津。这样,实验者本身的信念经过无意的暗示和鼓励,作用于被试,使得实验结果朝向主试所期望的方向。这种效应就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典型的额外变量。二、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
4、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我们把这种称为要求特征(demand characteristics ) 。要求特征是一个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奥恩(Orne, 1962)首次在实验中让心理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他的一个实验中发给每人 2000 页纸,被试的任务是在每一张纸上做 224 个随机数字的加法。主试把被试的手表拿走,并且宣布他们要持续工作,直到让他们停为止。五个半小时之后,主试放弃了!因为他发现那些被脱去手表的被试会毫无疑问且毫不懈劲地坚持下去
5、。在后期研究中,要求被试每完成一页纸上的计算,就把他们的答题纸撕成至少 32 片。结果被试再次倾向于持续做这项完全无意义的任务长达数小时。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说:既然是在参加一项实验,那么想必主试的要求自然有其道理。这个服从的例子是令人惊愕的,而服从的原因仅仅因为他们正在参与一个实验。奥恩指出人们愿意在一个实验里做这些通常在别的地方不会做的事情,是因为参加实验的被试都有一些普遍的预期,他们可能试图理解实验的特定目的。他们可能相信自己的良好表现理所当然会受到注意,相信主试对自己行为的任何指令也都有其用意。一般来说,被试都会想帮助主试做好一个实验,因此他们很想知道实验的假设和目的是什么。如果被试知道
6、了实验的假设,那么他们的行动将倾向于支持这个假设。而为了尝试并找到实验的假设,被试将自动地使用实验情境中可得到的一切线索。被试将倾向于尝试与理解他们所参与的实验正在进行什么,并且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他们所理解的任何内容的影响。这就是要求特征的最简单描述。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和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fect) 。可以这样说,凡是在以人作被试的任何研究中都可能出现要求特征。被试对指导语的理解、参与实验的动机、焦虑水平、有关经验以及当时的心理、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他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数量。而被试的反应成绩又会影响主试的行为。这种相互作用有时是不知不觉进行着的,被试往往没有觉察到。可见,因变量的变化,并不一定是主试施于被试的某种处理所引起的。总之,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试与被试可能以某些干扰实验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相互作用,使额外变量与实验中的自变量发生混淆,从而干扰了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