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是多余人吗特约撰稿人 张疾天我这里的“多余人 ”指的是 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形象。他们具体是指一批有才华的贵族青年,由于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国内进步思潮的影响,对庸俗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其决裂。那些人与我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虽然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有聪明的头脑,(你不会说你是个例外吧)想过有意义的生活, (就像我们刚入大学的那一会)但又缺乏勇气和毅力。(80 后的一大通病,你也要否认?)他们自视甚高,不甘与其他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既不满意自己,也不满意别人,整日郁闷,不能自拔,最
2、终沦为一事无成的“ 多余人”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认同我们与“多余人” 的相同之处,其实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多余人” 的形象,像鲁迅 伤逝中的涓生、巴金家中的觉新、叶圣陶倪焕之中的倪焕之等。作为一个青年,大多数人都有“愤青” (本处取愤青一词的原初意义,非乱喷的粪青)情节,我们其实有理想、有知识与见地、富有同情心、关心弱势群体、好打抱不平.我们一方面很同情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但又无法忍受因他们的脏、素质低下、小农意识等毛病;面对社会上的不公与不平的现象我们很想挺身而出但事实上我们又无能为力,至多是在博客、空间里写篇文章愤慨一下;我们瞧不起那些无所事事整日玩游戏的同学,也鄙视那些格调低下,热
3、衷看 A 片还狡辩成性教育片的伙计,有时也对那些学习狂们表示不屑,也讨厌那些打着锻炼能力、服务同学的幌子、沉溺于狐假虎威般的发号施令带来的精神鸦片的学生干部,更对那些纵情温柔乡,在公共场合缠绵不已而毫不羞愧的情侣撅过嘴.而静下来想一想,我们比他们又好得多少?你没有整日玩游戏或许整日沉溺于玄幻言情武侠小说,你没有热衷看 A 片或许是对偶像剧、外国大片特感兴趣,你没有努力学习或许是因为你吃不得苦,你没有成为学干或许是你没被选上,没有谈恋爱或许是没人瞧上你.其实是真的比他们优秀吗?是洁身自好还是故作清高?我们自命不凡、自视甚高, “不与培塿为类” ,这其中有多少是脆弱的自尊心、虚荣心在作祟?中南在线
4、上有篇专稿叫武科大中南分校十二个警示为新生导航,文章中细数了大学生容易踏入的误区。看了此文,我最大的感想是作为一个即将担负起责任的青年,理智与实干不一定比理想激情会重要多少,至少不会让我们踏入歧途。只要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对的,脚步慢一点也无大碍。很可惜,我们不是很迷茫就是容易犯错,先知先觉者毕竟是少数。或许在我们当中有不少自认为牛 X 或本来就很牛 X 的人物,但是象牙塔里的评价标准与社会评价的标准是存在着差异的,我们可以坚守自我,可孤芳自赏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我们必须转型,由一个在校学生转变为一个职场人士,除非你去做啃老族。而这个转身是否顺利,有没有人来教我们怎么做?成功学?那或许是毒药。一切
5、都只能靠我们自己,在自我认同的同时更需要社会认同,自信与“他信 ”(非泰国前总统)相结合。多余人大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就像我们目前的很多 “愤青” (目前有关愤青群体定义存在争论,本文指愤青的原初意义,一般指对社会现实不满,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 )一样,愤世嫉俗有余,行动不足,大多是光说不练。林语堂说 25 岁到 30 岁是一个有公共精神的人渐渐学乖的过程。我的理解是这其实是一个人在踏入社会以后,自我认同逐渐向社会认同靠拢,甚至从属于社会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人冲破“多余” 逐渐变得 “不多余”的过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是 80 后与 90 后。80 后一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就饱受诟病,90 后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 90 后一直在强调与80 后的区别,甚至要“ 将 80 后拍死在沙滩上 ”,但这两个群体有个共同点就是无比浮躁、眼高手低,哪怕你再有才华,才华都往外漫了,没有社会的认同,难免不会成为令人惋惜的“ 多余人” 。但是我们也很被动,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出来就和农民工拿一样的工资?我没看见几个大学生对此满意的,倒是见了不少专家、学者、精英们写了不少文章,来论证大学生和农民工同酬的合情合理之处,并且由此引发了又一轮的读书有没有用的讨论。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我们是“多余人” 吗?没必要急于回答我,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