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考:我国当今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存在着哪些优劣因素?劣势:一、我国创造力教育体系尚未健全,创造力教育研究亟待加强。美国设有创造力教育基金会,为中小学校有关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提供援助,在许多大学还设立了创造力方面的研究机构。而我国受传统教育体制的惯性作用影响,创造力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尚属空白。二、中小学的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校领导及教师的创造力培养意识淡漠,升学率始终是导向学校工作的核心,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渴望。大概从送孩子上幼儿园那一天起,考上大学便成为许多孩子家长心目中奉为神明的圣典;大概从走上校长岗位的那一天起,升学率这个无形的桎梏便
2、时时困扰在许多校长的心头。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束缚下,许多学校取消了劳技课、工艺课,甚至音乐、美术课。单调、贫乏的学校生活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三、许多中小学教师仍采用应试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演绎式教学法严重阻滞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杨振宁教授谈到教学方法时指出,中国比较重视儒家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演绎法,而美国则比较重视归纳法。演绎式教学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同思维或聚合思维的培养。而归纳式教学法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路,有益于求异思维或发散思维的发展。在中国,日常教学中许多数学、物理老师常常先讲定理、定律,再依照定理讲解实
3、例;英语老师在讲时态或句型时,也往往先把结构列出再举例说明。这种演绎式教学法在中小学是司空见惯的,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是不符合孩子认知发展规律的。四、 课堂结构单一化,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不能与时俱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是启发式地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或是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就有了杨振宁博士的评价: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愿提问题,由此引发其创造
4、性思维的缺失。五、忽视学生个性特长的保护和培养,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成人为本位,知识本位为主流,强调的是严明纪律,注重的是步调一致,要求统一。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从“传道、授业、解惑”开始,教育舞台就鲜见一张张活泼可爱的脸。在此课堂中的学习,无疑千人一面,被动接受,失去了自我表现,流失了个性。据调查,中国学生与欧美学生比较,中国学生的笔答能力较强,各学科发展较均衡,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却明显偏弱。这正是传统教育忽视对学生个性特长培养的结果。六、中小学教学中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无益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尊师重道本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
5、这一传统的负面效应在中小学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在潜意识中认为老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即使错了,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当面反对。不正确的师道观念,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仅直接降低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七、惩罚性、强制性的教育措施阻碍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伴随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中小学体罚现象日渐减少,但作为一种变相体罚惩罚性作业却在日益增多。譬如,对没完成作业、做错了题或犯有这样那样错误的学生,老师要求把每个单词抄写 30-40 遍把每道题做 10-20 遍等等,如此惩罚现象在中小学屡见不鲜。这种变相体罚不仅于学习无补而且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能导致学生厌学、恐学、逃学、拒学等不良心理,形成不健康的个性品质。优势:1 社会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个体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2 有些城市普及的科学课程就是加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