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人类的管理活动一: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人类正是在为实现预期目的的活动中,在不断地劳动,思考,谋划,设计和组织管理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2:依存性:人类的目的性来源于对外部环境和人类自身的相互依存关系。3:知识性:人类能从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知识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的知识体系。二:管理的必要性1:资源短缺将是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则是管理必须解决的问题。2:科学技术是阻碍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效的发展,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3:高度专业划的社会分工是现代
2、化国家和现代企业的的基础,协调各种关系需要管理。4:实现社会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靠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近几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信息网络,互联网等在中国各行各业中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应用和普及。三:管理的概念(几种代表性的观点)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只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法约尔 1916 年提出2:管理是指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使达到既定的目标。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5:管理就
3、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这种表述突出了人际关系和人的行为。6:管理也是社会主义教育毛泽东 1964 年提出7:管理就是决策。1978 赫伯特。西蒙综合前人的研究,管理的概念可以概括为a: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b: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c:协调必定产生在社会组织当中d:协调的中心是人e:协调的方法是多样的,需要定性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定量的专门技术第二节 管理的职能与性质一:管理的职能许多新的管理论和管理学实践已一再证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这五种管理职能是一切管理活动最基本的职能。(一)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组织中所有的管
4、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二)组织:根据工作的要求与人员的特点,设计岗位,通过授权和分工,将适当的人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用制度规定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上下左右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使整个组织协调运转这就是组织的职能组织目标决定着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特点(三)领导:指导人们的行为,通过沟通增强人们的相互理解,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励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共同努力。2(四)控制:控制地实质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地标准。(五)创新: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职能不同,他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他总是在与其他管理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二:管理的自然属性不
5、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这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管理的自然属性。三:管理的社会属性1: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扩大,职能经理人出现,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2:部分职工持有股票,企业所有权的人数增多。3: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本国经济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干预4:企业管理需要考虑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三节 管理者的角色与职能一:管理者的角色: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归入三类。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 领导人角色、 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发言人、传播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
6、谈判者二:管理者的职能-罗伯特 。卡次的研究,管理者必须具备三种技能(一) 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二) 人际技能:(三) 概念技能: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第四节 管理学的对象与方法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与方法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种: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一) 归纳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7、,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从个别到一般)(二) 试验法(三) 演绎法 (一般到个别)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教学目标及内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泰罗管理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缺陷;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本章重点和难点:泰罗管理理论为教学重难点。第一节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一:中国传统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五千年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都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现代管理思想的时候,不能不首先研究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二: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 1:宏观管理的治国学(财政赋税、人口管
8、理、货币管理、等)32:微观管理的治生学(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等)(一) 顺道顺应宏观的治国理论和客观的经济规律(二) 重人1:重人心向背 2:重人才归离(三) 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四) 守信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五)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六) 求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七) 对策运筹谋划,以智取胜。两个要点 1:预测 2:运筹(八) 节俭理财和治生都提倡开源节流,勤俭治国(九) 法治我国的法治思想起源于先秦法家和管子 ,后逐渐演变成一套法治体系第二节 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一: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1:亚当
9、斯密国富论1776(英国)认为:劳动是人民财富的源泉,各国人民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用品的源泉是本国人民每年的劳动。亚当斯密在分析“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特别强调了“分工”的作用。2:查理巴贝奇(英国)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提出了关于生产组织机构和经济学方面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巴贝奇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即对技艺水平、劳动强度定出界限,作为报酬的依据。3:罗伯特欧文(英国的空想主义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提出了“在工厂生产中重视人的因素” 。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1、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观
10、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效率的重要手段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方法(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要求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改变2、泰罗提出的以下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效率(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使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 年)亨利甘特 - 重要贡献之一是设计了一种用线条表示的计划的因素成“甘特图”代表作工业的领导1916, 工作组
11、织1919布雷斯及他的妻子 - 两人以进行“动作研究”而著称泰罗及其他同期先行者的理论和实践构成了泰罗制。 “泰罗制”着重解决的问题是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二)对“泰罗制”的评价“泰罗制”应用在生产现场管理中效果显著,但其推广却很不顺利,遭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反对。 “泰罗制”当时之所以遭到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社会上传统意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它本身也存在着弱点,我们应当用历史的观点客观地评价。1:它冲破了传统地落后地经验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具体地科学管理方法2:科学地管理方法和科学地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地发展,适应4了资本主义地发展
12、。3:由于管理职能于执行职能地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4:泰罗把人看成会说话的机器,只能按照管理人员的决定、指示、命令执行劳动,在体力技能上受很大的压榨缺陷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个人经历的限制,它的科学管理所涉及的问题比较小,管理的内容比较窄,企业的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的活动都没有涉及。(三)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加以补充的。“组织理论”的中心问题: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善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应当注意改善有关经营的六个方
13、面的职能:技术职能、 经营职能、 财务职能、 安全职能、 会计职能、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14 条原则 1:分工 2:权力与责任 3:纪律 4:统一命令 5:统一领导 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 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 9:等级链 10:秩序 11:公平12:人员保持稳定 13:主动性 14:集体精神法约尔的贡献: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马克斯。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在组织体系和组织原则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理论第三节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1: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3:
14、科学技术的个发展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行为科学学派(一)行为科学的由来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二) “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霍桑试验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
15、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5构成了“非正式组织”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影响:人群关系理论
16、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三) “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缺点:缺乏客观实际性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提出新观点:满意没
17、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1) 保健因素: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包括: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等(2) 激励因素:这些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的作用,当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造成职工的极大不满。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职责结论: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即以对工作本身是否
18、满意,工作中个人是否有成就、是否得到提升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环境有关,属于保证工作完成的基本条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有很大的相似性,马斯洛的高需要层次即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而为了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次需要相当于保健理论3:X、Y 理论(1) X 理论和 Y 理论麦戈雷格X 理论的主要观点:人的本性是坏的,一般人都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励的办法是不够的, ,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对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努力地去完成工作目标。一般人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平稳稳地完成工作。Y 理论的主要观点:
19、人都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工作的喜欢取决于他们把工作看成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人们在通常情况下愿意承担责任,人们都热衷于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制造性。结论:x 理论假设较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个人的行为,y 理论则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的行为。麦戈雷格认为 y 理论比 x 理论更实际有效,因此他建议让员工参加工作于决策。为员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群体关(2) 超 Y 理论乔伊洛尔斯主要观点:管理方式要由工作性质、成员素质等来决定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不同。有人希望有正规化的组织与规章条例来要求自己的工作,而不愿参与问题的决策去承担责任。这种人欢迎以 x 理论来指导工作,有的人则需要更
20、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这种人则欢迎用 y 理论来指导工作。4:Z 理论威廉大内6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管理的主要内容:a: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b: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c:实行个人责任制d: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e: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使职工有多方面工作的经验。F:相对缓慢的评价和稳步提拔G: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二:“管理科学”学派(一)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1:生产和经营各项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2:使衡量
21、的标准定量化,借助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自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二) 数学模型与“管理科学”1:根据模型的作用可分为:描述性模型和指示性模型2:根据模型的变量种类分为: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三)系统管理理论的应用把管理对象看作一个整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研究企业管理的任何个别事物,都要从系统的整体出发,既要研究出此事物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又要研究此事物同系统外
22、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系统的 6 要素:人、物质、财、任务、信息、设备。企业的具体组织是各式各样的,但可按照理论将上述 6 个要素分为许多个系统,如技术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三:“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统计学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图)程序化决策:按既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决策,往往可制定一个例行程序的非程序化决策:新发生的,非结构性的,问题极为重要、复杂、没有例行程序可循的决策。四:对现代管理理论的思考五:新经济时代管理思想的变革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全球化(一) 管理思想的创新传统:以资源短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新经济时代:以
23、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二) 管理原则的创新前四代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1:劳动的分工和再分工、自身利益(亚当。斯密) 2:依据精细划分的工作付酬(巴贝奇)3:管理的分工和再分工、体力与脑力分离(泰罗) 4: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泰罗、韦伯)5:每个人应该只有一个上司(法约尔) 6:自动化运动新经济时代的管理的原则基础:71:对等的知识联网 2:集成的过程 3:对话式工作 4:人类的时间与计时 5:建立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三) 经营目标创新1: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 2:以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四) 经营战略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零和博弈”; 信息时代:竞争与合作并存的“
24、双赢原则”(五) 生产系统创新1990 年代后由 MPR 和 MPR2 发展出 EPR(企业资源计划)EPR 的核心思想: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 2: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 3:体现事先计划和事中控制的思想(六) 企业组织创新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极端化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建立学习型组织3:规模经济的传统正在改变 4:虚拟公司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型企业第三节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一) 中国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的管理(二) 我国革命根据地公营企业的管理(三) 全面学习西方的
25、管理模式(四) 探索中国现在管理模式二: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一) 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二) 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化(三) 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化(四) 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化(五) 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化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管理原理的特征一:管理原理的主要特征指对管理工作的实质内容进行科学分析总结而形成的基本真理,它是现实管理现象的抽象,是对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高度综合与概括。1:客观性 2:概括性 3:稳定性 4:系统性二:研究管理原理的意义1: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制,避免盲目性 2:有助于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3:有助于迅速找到解决管理
26、问题的途经第二节 系统原理一:系统的概念: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二: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构成。2:层次性。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3: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三:系统原理要点1:整体性原理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佳2:动态性原理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3:开放性原理明智的管理者都应当
27、从开放性原理出发,充分估计外部与本系统的联系,努力扩大本系统从外界吸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4:环境适应性原理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外界不断发生联系的5:综合性原理把系统的各部分各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8二个含义 a:系统目标的多样性和综合性;b:组织的产品是综合而制造的。第三节 人本原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0 世纪末管理理论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观点:一:职工是企业的主体(一) 要素发展阶段泰罗“科学管理”阶段早期的管理理论基本上限于把劳动者视为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泰罗之后的几十年中所有对劳动和劳动力的研究大多都未摆脱把人视为机器附属物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8、二) 行为研究阶段马斯洛、赫茨伯格等二战后,一部分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质量和成本。劳动者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经济需要只是其中的一种。(三) 主体研究阶段70 年代以后企业界逐渐意识到职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二: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两种不同的途经1:高度集权,从严治厂,依靠严格的管理使得企业目标统一,行动一致,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2:适度分权,民主治厂,依靠科学管理和职工参与使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目标而自觉努力的奋斗,从而实现高的工作效率。两种途经的根本不同之处:a:前者职工处于被动
29、地位,职工是管理的客体b:后者职工处于主动地位,职工是管理的主体三: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四:管理是为人服务的1: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市场需求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据此确定企业的经营和产品发展的方向。2: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提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3:企业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研究企业的消费者总结: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第四节 责任原理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 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 3:职责要落实到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任要合理一个人对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
30、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 :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没有一定的权力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工作实行真正的管理。(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要承担风险,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都要对收益进行权衡。这种利益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3)能力:能力是完全负责的关键因素。职责和权限、利益、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守等边三角形三: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第五节 效益原理效益管理的永恒主题。任何组织的管理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效益,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生存和发展。9一:效益的概念-效益、效率、效果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效果:由投入经过转换而产出的成果,其中有的是效益的,有的是无效益的效率:单位
31、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效益:有效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管理,可从社会和经济两个不同角度去考察,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直接、明显,可有效度量;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只能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察二:效益的评价:不同的主体可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所以效益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评价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它的长处和不足,应配合运用,以求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三:效益的追求1: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态是通过经济效益而得到表现的。2:影响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其中主题管理思想正确与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3:追求局部效益必须同
32、追求全局效益协调一致。4:管理应追求长期稳定的高效益。5:建立管理活动的效益观。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第一节 企业管理为什么需要伦理道德企业管理之所以需要企业伦理与管理道德,是因为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伦理形象与管理道德,会引起社会负面的评价,使企业因深陷伦理困境与道德风险而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第二节 有关伦理的几种观点一:功利主义伦理观功利主义的目标: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利益。例:他们认为解雇 20的员工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剩下 80的人的工作更有保障,而且符合股东的利益1: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符合利润最大化原则 2: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二:权利至上的伦理观认为:决
33、策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前提下作出。例:当雇员揭发雇主违法时,应当对他们的言论自由加以保护1:积极的一面: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2:消极的一面:接收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个人自由的保护看的比工作的完成更重要。三:公平原则的伦理观认为:管理者应该公平的实施规则四:社会契约的伦理观主张:把实证和规范两种方法并入商业伦理中,即要求决策者在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伦理观综合了两种“契约”1:经济参与人当中的一般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2: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五、推已及人道德观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做生意时,对伦理行为
34、持功利主义态度。第三节 道德管理的特征和影响道德的因素一:道德管理的特征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 7 个特征1:把遵守伦理规范最为获取组织利益的一种手段,更把其视为组织的一项责任2:不仅从组织自身的角度出发,更从社会整体角度出发103: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4: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 5: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企业取得卓越的成就 6: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伦理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一) 道德发展阶段国外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阶段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如课本图 p184 页有关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
35、:1: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2: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3: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 4 阶段以上(二) 个人特征人们发现 2 个变量影响个人行为:“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自我强度:用来衡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越大控制中心:用来衡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自己控制自己,具有外在控制的人则认为生命中发生的任何事都是由运气和机会决定的。从伦理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的人不大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 组织结构在不同的结构中,管理者在时间、竞争和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也不同,压力越大越可能降低伦
36、理标准(四) 组织文化最有可能产生高伦理标准的组织文化是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与弱组织文化相比,强组织文化对管理者的影响更大(五) 问题强度取决于以下 6 个因素1:某种道德行为对受害者的伤害有多大,对受益者的利益有多大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善良和邪恶的 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的实际伤害的可能性有多大?4:行为和其预期后果之间的时间间隔有多长? 5:你觉得行为受害者与你的距离有多近?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第四节 改善企业道德行为的途经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伦理守则和决策规则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者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高层管理者可通过奖惩制度影响员工的伦理行为)4:设定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第五节 企业的社会责任一: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应当是什么,企业应当做什么?二、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体现1、办好企业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3、社会福利投资。4、社会慈善事业。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第五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