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孔子语录精选精解1.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6.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7.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9.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
3、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10.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11.已欲立而立人,已
4、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1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
5、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1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1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
6、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 2 -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1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
7、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
8、子名言。20.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21.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 22.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3.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
9、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24.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
10、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2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2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29.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名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3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儒家都强
11、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 3 -31.小不忍则乱大谋 孔子名言。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3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33.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名言。“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 3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 35.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36.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孔子名言。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37.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名言。孟子语录1.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3.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4.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5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6.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13、 7.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8.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9.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10.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1.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2.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14、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13.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14.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1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1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1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19.其进锐者,其退速
15、。(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2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2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2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2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子不行仁,便保不- 4 -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
16、身体。) 24.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2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2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2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7、。 3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1.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32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33.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3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5.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
18、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7.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38.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3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1.养心莫善于寡欲。(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9、(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5.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46.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47.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4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
20、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4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0.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51.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2.尽信书,不如无书。 5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
21、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54.独乐(y)乐(l),与人乐乐,孰乐?(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5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戚戚:感动的样子) 56.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57.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 5 -58.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59.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60.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61.上有
22、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62.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6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64.彼一时,此一时也。 65.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66.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67.人不可以无耻。 68.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69.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3、70.王顾左右而言他. (同上) 7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同上) 72.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而缘木求鱼也. (同上) 73.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提高警惕,提高警惕!你怎样对待别人,别 人也将怎样对待你) 7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5.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76.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7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78.虽有天下易生
24、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79.其进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80.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81.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2.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3.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天
25、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84.仁者无敌。(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老子上篇道经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3.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
26、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4.道冲,而用之久不盈。深乎!万物宗。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湛常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门,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7.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6 -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7、。夫唯不争,故无尤。9.持而盈之,不若其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人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为雌?明白四达,能无知?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1.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上,辱为
28、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故贵身于天下,若可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在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语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已。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若朴,浑若浊,旷若谷。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能弊复成。16.
29、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云云,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忘作,凶。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没身不殆。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豫之;其次,畏之侮之。信不足,有不信!由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谓我自然。18. 大道废,有人义。智惠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20.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忙其未央!众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台。我魄未
30、兆,若婴儿未孩。乘乘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纯纯。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若海,漂无所止。众人皆有已,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1. 孔得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然?以此。22.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岂虚语?故成全而归之。23.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天地上
31、不能久,而况于人?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24. 企者不久,跨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有恶之,故有道不处。25.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6.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如何万乘之主,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27.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不
32、可开;善结,无绳约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圣人用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接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30. 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
33、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3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而上,故不美,若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者,不可得意于天下。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 7 -军居右。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哀礼处之。32.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天将知止。知止不殆。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3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有志。
34、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34. 大道泛,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成功不名有。爱养万物不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36.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渊,国有利器,不可示人。37.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下篇德经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
35、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此其以贱为本耶非?故致数车无车。不欲琭如玉,落落如石。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
36、于有,有生于无。41.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惟孤、寡、不毂,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43.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闻。是以知无为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44.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亡熟病?是故甚爱必
37、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塞,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47.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8.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有其事,不足以取天下。49.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
38、,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揩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51.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39、,是谓习常。53.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55.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56.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
40、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8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7.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以此。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58.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其政察察,其人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政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41、。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得交归。61.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牡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62.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不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
42、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易,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64.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5.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
43、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66.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67.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矣其细!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68.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
44、胜敌者不争,善用仁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69.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则哀者胜。70.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71.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2. 民不畏威,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73.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
45、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7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执得而杀之,熟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75.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77. 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馀。孰能
46、有馀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不处,斯不见贤。78.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79.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80.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 -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