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43.82KB ,
资源ID:3546132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461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复旦药学麦肯锡.docx)为本站会员(sk****8)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复旦药学麦肯锡.docx

1、David:我觉得(这次采访)不管是以报纸的形式,还是电子版的形式还是院刊的形式(刊出) ,听起来都是比较有意义的。作为校友,是义不容辞,像这样的(活动) ,一定要出一份力。我是 1997 年到了原来的 SHMU,当时是保送。那个时候初中不知道医学到底是什么,感觉医生这个职业很高尚,很 decent,有身份。我在中学数理化都不错,当时听说 21 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总是想往那个方面偏。后来真正在选择的时候,又受到家庭的影响,觉得医学这个领域还是与许多生命科学进展分不开的,相通的。那个时候阴差阳错,正好SHMU 有这么一个名额,就过来了。其实当时有别的 option,也可以去清华,复旦,读一些

2、其他的科,比如理科,或者管理学科。但是当时一门心思,就想学医,正好有这种机会,就进了。进了以后,落差还是挺大的。 (学校)条件很差,与感觉中,通过宣传资料了解到的,一个有悠久历史,学术地位很高的学校(差别很远) 。校舍很破旧。直观的感觉,比较破旧。跟以前中学条件形成落差。读书以后发觉学习的内容和师资觉得挺有落差的。学医进来以后学基础课,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恰恰是这些基础学科,现在回想起来,这样一个学校,不可能太强。因为不是综合性大学,没有那样的资源。而它真正强的师资,到了高年级以后,会发觉,临床上,有大家,有很多有作为的中青年医生、专家。但在基础阶段,特别是公共基础课,感觉非常差。高中

3、时候比较拔尖的(学生) ,多少有点优越感,尤其是在上海。 (因此)期望值很高。我们如果到综合性大学,可能会好一些。个人风格追求完美,也比较学术的。综合性大学条件优越些,形成落差,导致对学校、专业的兴趣有所下降。这是一个直观的感受。医学院的竞争环境不一样,以前数理思维比较强的同学的优势发挥不出来。学医有它的方式和规律,说到底就是要能耐得住寂寞,能吃苦耐劳。像我们这样比较喜欢耍小聪明的,或者说比较心浮气躁的,就学不好。所以就感觉到竞争压力很大。有的同学,特别是外地的,学习很刻苦,杂念比较少。学医压力很大,不像文科,用功一点和差一点,差距不大。它的反映还是很明显。笔者:是成绩上的差别吗?David:

4、对。它硬碰硬的,都是死记硬背的。基础医学阶段,非常枯燥乏味。 “怎么这么苦啊” 。而且优越感逐步丧失。原来数理思维很强的,所谓的比较聪明,感觉使不上,这东西就得费死力才行。但是基础医学阶段,但是还是对于一些新兴的东西还是很感兴趣的。尽管对学校的硬件条件,对师资,对实验设备,有一种不满。这种不满,现在来说,有一些幼稚。把这些东西和自己的一些感受,和 motivation 相连。好比说,我在一个世界一流的专业,有世界一流的学者,非常先进的设备,很多的成果,很光辉的成绩。这个时候我觉得人的 motivation就比较高。这也是人之常情。个人(在乎这个)的程度不一样。我属于那种非常在乎外在环境的,至今

5、我的性格都没有变。当时在这么一个情况,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就比较娇气吧,说白了就是这样。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把自己的动力和这些东西联系在一起。就觉得,哎呀,环境不咋地,提不起精神来努力学习。但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己还是比较有 ambition 的一个人,所以做这行医学界还是有很多新兴的东西,比如人类基因组计划,细胞凋亡,神经信号转导,生物技术这种的发展,我还是很感兴趣的。我选了很多选修课,也上得挺认真,这些东西我至今受益。我还是很感激在 SHMU 有一些基础学科的课本以外的东西,比如讲座和选修课。这些 knowledge 至今仍是我一些 fundamental 的东西,永远不会忘记的。现在生命科学

6、在发展,很多东西当时在打基础的阶段,很多概念很清楚。高等教育当中很重要的是学习一些概念,框架,基本功,是培养一个 sense。长远来讲,参加工作以后,如果不是搞科研的话,或者不是从事某种方面的临床的话,肯定大部分知识不会永远记在脑子里。今后真正受用终生的是这些概念。现在提倡素质教育,灵活性选择课程,都是非常好的,是真正对将来有益的,而不是说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或者书本的灌输。实践证明,都说明成功不在于一次两次的考试,而是在于一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里面就包括了你的知识面。所以学那么多东西,最管用的是最基本的概念,观念,理念。你学过医了要有这么一个 sense。在行业中提到某种新技术,

7、或某一种业务,要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说一定说细节那么重要。尤其说以后发展 leadership 来讲,要处理好width 和 depth 之间的关系。要“T 字型的发展” 。现在公司里提到的“knowledge skill要非常的 broad,各个 industry 的 knowledge 要具备,同时要有你的 spike”。一专多能,或者讲在博的基础上专,在英文(字母)里是一种“T 字型”的发展。除了这以外在基础医学阶段,本科期间,另一个印象很深的,SHMU 的公共卫生教学搞得非常好。公共卫生的师资很强,要求临床学生要学习公共卫生的课程,是必修课,学分很高的。有流行病学,有卫生统计学,

8、有预防医学。这三门课我现在也是受益终生。统计学给了我最基本的数量统计的概念,现在我们从事管理咨询,金融分析,或者进行经济学一些课程,都离不开统计学,这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流行病学,对临床大夫来说,也是一个研究的基础理论,是研究人群的健康的。这种方法学是触类旁通的。这些 knowledge 恰恰为我后来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打下很好的基础。笔者:能举一个小例子吗?David:比如说,临床流行病学强调,研究要双盲,对照, (要做)病因的研究。当时研究一个案例,流行病学很多都是案例教学。比如 1988 年甲肝大流行。怎么找到病因的,有一套思路,提出假设,搜集数据,来 prove or disprove

9、 这个假设,这只是间接证据。直接证据从实验室里得到。这些东西和麦肯锡的方法也好,与商业管理当中的一般的方法也好,如出一辙。可能是我头脑本身就比较 analytical,分析性很强,学这些课程就如鱼得水,很感兴趣,这些训练,实际上是我进入商业分析的启蒙。我们学流行病学时,带教老师都是博士研究生,他们说,学流行病学有一个好处,考 GRE的时候一种逻辑题,特别好。麦肯锡在入职的时候有一个笔试,就是案例型的,提供一个背景,逐步的提供一些信息,让你做选择题,有的是逻辑判断,有的是计算。实际上,这些方法,在流行病学案例中已经完全体现出来了。我最早接触这种思维训练,就是在这门课程上。我觉得对我的印象非常深。

10、我们平时这个医学院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到底和管理咨询存在多大的距离。首先一点,在商业领域中,行业很多,单就管理咨询来说,并不在乎你是什么专业背景,而是在乎你的思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在麦肯锡我们需要 diversify 的background。我们有很多的 Ph.D.,有很多的硕士,有很多的 M.D.。学历里除了undergraduate 以外,还有 advanced degree,里面又包括 academic 和 professional 两种。医学是 professional,law 也是。还有 pharmaceutical 也是。Academic 的比如 life sci

11、ence,physics。因为我们会发觉,思维能力强,是指他的逻辑性,结构性,创造性,这些思维其实是不分专业的。而往往理工科的,从事过科研的,有高学历的, (比如)有研究生学历的,会更强。具体到医学院来讲,科研,特别是人群的研究。比如McKinsey,problem definition,到 issue tree,即问题树,再 analysis,这样一个过程,与科研是很像的。很多时候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要求很高,对结构要求很高。要求思维非常具有结构性。把一个问题分解了以后变成一个无懈可击的,我们称之为“MECE”的 tree,就是 mutually exclusive and

12、collectively exhaustive,就是分解项目之间互相是排斥的,它的加和又是穷尽的。和科研不是很像吗?在这当中数学要求很高,经常要做 model,一个问题经常用数学化的方法去定量。这个和理工科,和科研都是很相关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专业背景对于管理咨询并不是障碍。商业类的工作,大致分为三类,管理咨询,市场销售,金融。比如市场和销售门槛很低的,说到底是看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倾向,aptitude。你是不是 fit,是不是适合你的工作,专业性弱一些。咨询很强调你的思维,金融有一定专业门槛。如果要从事金融,要比较早的进行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训练。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现在有个同事,是北医今年进我们

13、公司的,药学院硕士,后来研究生阶段是药学管理学。他个人对金融很感兴趣,他自己自学了很多金融知识,在中信证券,中金这样的公司做过实习,做行业研究。对证券的交易也有一定的了解。这完全是他个人的兴趣。对他来说,他从事金融业是一个 possible 的 option,前提是他做了这样的准备。 除了生命科学方面学了很多 sense 之外,技术方面,还有一些卫生经济学。教研室的胡*教授,陈*教授,这些人(给我们上课) ,当时我们上这个选修课也是受益匪浅。那些宏观卫生政策的了解。刚才提到的是知识面的问题。临床医学是我的专业,是我的 major,但是我很感激母校,在本科阶段让我全方位的,包括技术,研究方法,数

14、量,这些概念,宏观的卫生政策。都给我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如果医学生只是死记硬背那么几门课的话,对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还是了解很少。这也反应出我个人的个性,说明我的思维比较宏观,这是为什么我后来适合从事管理咨询。不是说所有人必须这样。有的人适合做一个专业型的技术人才。我不太容易钻进去,需要一个广的视野。当时汲取的母校的养料,有那么多好的老师,除了课内,选修的知识,是非常有用的。 转入临床以后。临床刚开始学的时候,挺神往的。基础医学觉得挺 boring 的,但临床直接在医院里,一边上课,一边见习,有直观的感受了,觉得挺 exciting 的。笔者:是因为觉得新鲜吗? David:新鲜!觉得医生,特别

15、是在学习阶段,要联系临床思维,要练习写病例,我觉得这些都挺有意思的。然后每当学习一个新病种,涉及到它的发生发展,治疗手段,等等。这个不像基础医学那么枯燥,看得见摸得着,很具体。感觉救死扶伤很神圣。一度想当大夫。什么时候发生转变呢,我觉得是实习医生阶段。刚开始实习的阶段。以前分示教,课本阶段,非常粗浅,第五年实习,在教学阶段和实习阶段之间有一个见习阶段,这个阶段在内科和外科,相当于当实习大夫,熟悉医院基本流程,大概四个礼拜。我觉得那个时候,到实习的第一阶段,是一个转变期。当时接触到医院工作的实际,觉得很辛苦,压力很大,生活方式当时比较幼稚,lifestyle 不是我想要的。当时比我们早的同学在

16、2000 年以前实习同学都很认真的。我觉得和时代有关。时代大环境有变化。我们在入校的时候觉得医生挺有身份的,在 2000 年以后发生了一个变化,医生的职业环境在恶化,医患矛盾越来越突出,医生的风险越来越大,就业越来越难,收入也低。在住院医师阶段收入很低。所有这些都是负面因素在影响着我们。另外一方面,市场在逐渐的开放和活跃,机会越来越多,而且 2000 年和复旦合并。这些因素带来了新的思想。一边是 push,一边是 pull,很多人都在动脑筋了,包括我在内,想找一个出路。 当时很简单的想法,去公司,医药公司。因为那个时候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已经很活跃了,很多医药代表已经很成功了,很多是我们的学长们

17、。那个时候方兴未艾了,看到很多成功案例,收入还是很高的。我们当时很多同学自己评估了一下,觉得自己不适合做销售,感觉上销售还是有点抹不开面子,希望工作不要求人,体面,收入也不错。当时我接触的第一个公司是默沙东,MSD,医药业巨头,当时世界上的 No.1。他们来招人, (那场宣讲会)是我有生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宣讲会。默沙东的人的 professionalism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觉到底是大公司。我当时问问题,还送了我一个小地球,纪念品,和一本小的默沙东的笔记本。这些东西我至今保留。 (当时)感觉很新鲜,现在回想起来挺可惜。默沙东招医药代表,当时有几个职位,有医药代表,有医学部的人员。当时来宣

18、讲的是中山医院心内科的一个研究生,毕业过去做的,以前也做过临床大夫。我们听下来对医学部比较感兴趣,比较 decent 一些。当时说要研究生。有点错失。那次以后就想明白了,死活都要读研究生。因为一个感觉就是,人家大公司同样职位,本科生只能做销售代表,而研究生可以做医学部,我当时感觉医学部比销售代表要来得好,就死活要读一个研究生。这么一种思想。现在想想挺可惜的,当时如果说真的去努力面的话,说不定就做了销售代表了。不过这种东西,人生不能倒过来走。所以很多东西命中注定的。反过来讲,如果我去做了销售代表,可能也没有今天的我。这也可能是一个插曲吧,是一个思想转变。与此同时,当时还有一个我非常好的同学,后来

19、去了第四人民医院。他和我一起考研究生,和我一起参加默沙东的演讲会,一起和我琢磨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将来出路在哪。很有意思的是,他最后并没有离开医生这个行业。他因为研究生没考上,所以就被迫分到了医院,现在做得不错,做骨科大夫。我觉得挺幸运的,我上了研究生。很多东西都是机遇吧。跟他在聊的过程当中,我们还探讨医疗保险的问题。那个时候还有个医疗保险的资格考试,叫 HIAA。这个是我在 Google 上搜这个东西,是我对金融感兴趣的一个导火索。因为 HIAA 是医疗保险方面的,后来了解下来这个认证不咋地,跟就业没什么关系。由于(关心)这个(看到很多认证)在很多文章里蹿出来了,很多金融类的考证,有一个非常厉

20、害,叫 CFA。当时埋下了一个种子,这个 CFA 不错。 下了决心考研,知道了 CFA 这个东西。不管怎么地,我得读个研究生,因为只有这样,我才有这么一个敲门砖,去进入我理想当中的职业。后来努力复习了迎考。后来选专业的时候想得很清楚,因为我要进公司,想进医学部,觉得这个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同学最理想的出路了,又是医学部,又是公司的生活方式,外企,白领。就选了临床药理的专业。临床药理是从事药物临床实验研究的,药物临床实验恰恰是大的医药公司医学部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且临床药理和医学部直接相关,很多方法又跟统计学,流行病学,密切相关。我擅长这方面,逻辑思维比较强,喜欢做一些数学分析的工作。所

21、有这些促使我去选择这个专业。后来初试,复试,也很顺利拿到 offer。 这个时候我开始新的思考。我觉得大五一个很重大的变化,逐渐从一个学生到开始考虑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研究生的学习只是一个准备当中的步骤,或者说一个背景。更多的东西在继续的思考。举一个例子,和我同一届,七年制有一个同学。是第一个从七年制放弃硕士学位,五年级毕业的人,去了普华永道,PWC。这个例子是开创性的。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英语也很好,应该说比我好。那个时候非常勇敢的走出这么一步,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震撼。那个时候和复旦合并了,我们也开始思考,这些职业的机会,类似与咨询,四大,金融,我们能不能有机会,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想寻求这

22、么的机会。拿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之后,我想起一件事情,如果我将来想求得一个很好的发展的话,我还缺什么?我有什么样的途径去达到,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我们目前还有多大差距,我们怎样去 catch up。 我做了一系列的工作。第一点,我到社会上去听了 CFA 的宣讲会,对这个所谓的全球金融第一考的情况,从中认识了一些人,知道原来还有证券界,投资界,他们圈子里的考试。第二,我由此去了复旦,同济,交大,广泛的听了经济学的讲座,包括职业发展的讲座。在一个讲座上,我认识了一个人,当时是新加坡到上海来创业的,叫 GX-Excel associates limited,高升咨询有限公司。他们的老板是两位新

23、加坡人,一位原来是Goldman Sachs 的 banker,一位原来是 JPMorgan 的 banker。兄弟俩创建。当时到上海的初衷是进行职业培训,针对中国当时 MBA 这些,怎么样进入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想开展一系列的职业培训,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商机。包括后来他们出版了一本书,叫做如何进入全球性金融机构 ,我目睹了此书写作的过程。当时他们去同济大学进行一个讲座。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讲座的呢?我参加了 CFA 的宣讲会,认识了一些朋友,都是志同道合的,其中有一个是同济大学金融学的博士。成朋友以后,五一期间,他说我们最近有一个讲座,是工商管理学院的,与 CFA 有关,你要不要来听一下。我说好,就

24、去听了。当时他们提到他们有职业规划方面的咨询,我也很大胆,我就上去问:老师,能不能以后有机会去你们公司请教一些问题。当时张先生,也是我的老师,他说可以的,只要预约就可以的。这件事情我就记在心里了。我广泛的听取这样的讲座,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这样的知识,不光是了解知识,我还建立这样的网络,认识人,同等重要。我当时意识到,本科期间英语很差,当时我们班有两个女生,去了国外留学,英语非常好,我觉得差距很大很大,简直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我下定决心,报了高级口译的课程。我同时报了高级口译课程和高级口译研修课程。高级口译研修课程请了当时高级口译课程的主编和美国领事馆的口译,两位顶尖的师资来讲的。我胆子很大,

25、报了两个班。当时上课到什么程度,一,二,四,五,六几乎每天晚上都在上课,上英语课。我那个时候在临床实习,可以有时间的。已经考上研了,工作总是有下班的,实习生后来就没有什么事情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我没有玩,还是挺用功的。临床本科生论文都不用些的,其实本科毕业是非常轻松的一件事情,跟研究生毕业完全两码事。我当时 make full use of my time。我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我觉得以前很不用功,要补回来。 这里可以告诉大家一下,我四级只考了 75 分,六级,努了一把力,考了 80 分。这样一个基础是很差的,嘴巴根本张不开。不仅如此,当时高级口译课程很多单词都不认识,读不出来,怎么办?只要

26、我有时间,我会到颜福庆像旁边的小花园,每天早上,中午,都会去那里朗读课文。不会的词,买了一个文曲星,把音标标在单词边上,就这样死记硬背。大概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突破了,摆脱了原来的状态,一下子进入到高级英语的状态,完全跟上了。在培训班里非常活跃和积极的学员。与此同时还有经济学、管理学讲座、CFA。在我快毕业之前,复旦本部的人都实习什么的。你说我这么多年都没有好好实习过,我应该找一个实习工作的机会。我就去联系了之前提到过的高升咨询公司,厚着脸皮打电话去的,他的秘书接的,他的秘书说,好的,我把你的情况记下来,跟老板汇报一下,再跟你约时间。果然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了,说可以约一个时间见面。这是我有生以来

27、第一次面试。我穿了一个不 professional 的,当时还不懂得 dress coat,穿一件短袖的衬衫,打了一个领带,那个领带很长很长。到那边去以后,英语已经摆脱障碍了,可以用英语交流了,还是都是汗,很紧张。但是面试得很自然,很轻松。他大概问了一下基本情况,对什么感兴趣。我当时就表达了以后想进行管理咨询或者是金融,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性。他说theoretically, its possible. 他们也对我的热情非常认可,当时提出几个建议,对我后来起指导性作用的。第一,要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学习金融管理的知识。要 get yourself exposed to financial an

28、d business media frequently。他指定我要看经济观察报 、 21 世纪经济报导,财经杂志;英文版的,要经常上网浏览Wall Street Journal 、 Financial Times (FT) 、 Business Week 、 Fortune 、 Forbes等等。当然最主要的是中文的两份报纸。英文的话要经常看英文的 financial media。后来我发展到什么程度,我先汇报一下我怎么做的。我订阅了一年的经济观察报和21 世纪经济报导来看。没有看完,我尽量看。一年后,我觉得自己的 sense 建立起来以后,才停止订阅。在读研究生期间的三年内,只要有空,就会去

29、浏览 economist,CNN,和 wall street journal。也是逼着自己去看。除了这以外还经常浏览 CCTV-9 的网站。经常看,读,还看 bloomberg,蓬勃,世界上第一大财经媒体,有实时的,在线的新闻播报。我看,朗读,听,有在线的这些东西,又训练听力,又训练朗读。第二步,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考证。我当时选的是 CFA。这个过程当中,我参加了一些培训,一个香港公司,老师很好,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认识了人。第三,他说,一定要有机会参与实习。他说我现在有一个机会,要不要来做一做。我觉得机会从天而降。当时正好巧了,与医疗有关的,是他的一个朋友,在新加坡开发,生产一种像手表一样

30、的动态血压测量仪,像 24 小时 holder 一样的。他要我做一个市场分析报告,给了我 4000 块钱。我当时觉得,收入好高啊,做得非常的认真。那个时候连电脑都没有,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用自己家的电脑打文件,成一个报告,这是第一份报告。当时写了市场分析,竞争的分析,和 regulatory 的situation,法规的情况。现在看看是一个太棒的 exercise,在这个过程中,我还目睹了他们一本书(如何进入全球性金融机构笔者注)的撰写,还有他们本身工作当中一种 professionalism,职业精神。让我逐渐的成为了一个职业人。笔者:呆了多长时间? David:呆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去,除

31、周末之外。我印象特别深,我做的时候主要参考书是医药市场营销 ,还是在上医学选修课的时候用的一本书。因为这本书是中国药科大学编的一本教科书,就是把市场营销理念介绍一下,很浅显易懂。基本的概念,比如市场细分、市场份额,目标市场,等,都是从里面学的。这个过程当中,阴差阳错的看到另外一本书,成为我的一个向导。叫做外企高薪职位面试指导 。这本书是复旦大学校友程刚主编的,当时的团委书记夏克家老师也作了序。这本书影响了几代人。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因为我的老板要写这么一本书,就去市场上找同类的书进行参照。买回来一看说这本书写得不灵,不 professional。后来我一看,写得很好啊,你们写得太死板了,但又不

32、敢说。至少我突然得到了这本书,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很重要的information,如果不是因为那样的机会,可能我几年以后都不会去看这本书。而看这本书,简直是醍醐灌顶啊。这本书,可以说是划时代的,2001 年,第一版,可以说是一本划时代的巨著。之前从来没有过对当代职业发展有那么好的圣经式的教科书,现在是雨后春笋了。有大量的真实采访,有非常好的总结,可以说是写的相当权威。那本书是很有启发性的,包括当时的理念,怎么写简历,一些基础知识,面试案例。大开眼界,想不到还有那么多学问。很多理念有很大冲撞。过去我们找工作还偷偷摸摸的,它里面倡导的是追求一个好的职业起点,这个是很光明正大的,也是一个检验自己的成果。

33、到了我读研究生之前,在短短半年之内完成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英语从一个比较差的基础到高级口译(水平) 。高级口译是 11 月考出来的,然后就开始做学术讲座的口译。最早是小型的,WHO 的专家,讲临床试验方面的东西。后来替一家公司,超声造影剂方面的,讲得挺专业的。学术讲座做了现场的口译,得到了锻炼,英语提高很大。然后在其他方面,理念上完全转变,已经初步知道寻求职业发展的方法论,技术性的东西,怎么去操作。第三,已经开始执行了。包括初步的实习,日常不断的把自己 expose 到那些 media 当中去。研究生以后三年怎么过的呢:经过那半年,开学以后,想法和最初的,读研究生是为了进医药公司,已经有一些变化

34、了。说白了就是眼界更高,视野不一样了。当时我意识到天地很宽阔,还有很大的潜力,怎么去拿,怎么去 catch up。第一年定下一个基调,研究生期间,重点是为就业做准备。研究生学习和科研作为一个基础,课余的时间主要花在为就业做准备。Energy 的分配也很清楚。那个东西(研究生学习和科研)只是作为任务完成。两者之间的比例大概是,overall 的话,大概是 5:5 吧。研一我上了一年的课程,研究生课程巩固了那些统计,学了一些高级统计学。与此同时我在外面学 CFA 的金融。发现金融里面有很多 knowledge 和上医学的东西差不多。第一年考了CFA 的第一级。第二年,03 年非典挺苦的。第一年是一

35、个很好的机会,第一年暑假可以做一个实习的。因为非典,CFA 的考试也耽误了,拖到了 12 月份。那个春天和夏天过得挺窝囊的。那个过程当中我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在 2002 年的秋天,一系列的参加了复旦的宣讲会,接触了各种各样的行业,主要是金融,具体讲就是投资银行,管理咨询和四大。可以说,即使到今天,我不可能说所有行业都从事一遍,但是这是扩宽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到现在我知道各行各业什么公司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这也是很好的一个 point:准备就业的时候,宣讲会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机会,要趁早。(听宣讲会的时机, )本科生,大二就可以了,研究生么,研一。要prepare,mentally,要知道

36、将来要申请的时候要走什么样的程序,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心中有数,公司什么样的风格,它的文化。非典挺惨的,就那么过去了。 研二开始我就想到另外一个话题。突然意识到自己缺乏一点 leadership 的一些experience。当时我非常主动的参与了园区的管理工作,参与了校研究生会的工作。以前做过一些,但没有做得很高。那个时候我是下大力气去做的。参与了很多大型活动的组织,特别是到复旦本部担任研究生会的领导岗位,增长了很多见识。第二年春天第一次接到了投行的电话面试,JPMorgan,那是三月份的时候。没想到会打电话来,非常非常紧张,全英文的电话面试。我强忍紧张,非常真诚的 present 自己,没想

37、到给他留下印象很好,后来还参加了上海地区的面试。后来才知道一共才 6 个人,选取一个人。另外 5 个人都是经管背景的研究生。我觉得也挺不容易的。面得不是很成功,至少是一次历练吧。临近第三年发觉暑期实习已经不可能,JPMorgan 又不是很成功,说明自己还是有很大差距,感到一种危机感。 (这个实习)是 summer intern。就是因为 JPMorgan 的事情,认识了邯郸校区经院的一个同学,当时他正在搞 SIFE,他就说,我们这么一个活动马上就要比赛了。他也知道我挺有实力的,就说你要不要来帮我们一起做。我说好。为什么,因为我在学校那么多年,从来没有出过国,也没有参加过国际性的商业竞赛,我觉得

38、这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参加了。第一年是 6 月份比赛的,复旦在小组赛中就输给了交大。当时我就意识到 SIFE 的宗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输,我们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好。这就埋下了一个种子,后来我在第二年带领 SIFE 拿了全国冠军,05 年。 04 年夏天开始闭门写论文。非常的苦。这时候的心已经野掉了,突然收起来是很痛苦的事情,压力也很大,知道面临毕业了。度过了一段比较难熬的日子,在 04 年的夏天到冬天,好歹完成了任务。我也不求更高的成就,就这样而已。由于当时没有意识到研究生毕业的严峻,由于原来的欠账太多,客观上造成了第三年科研任务骤增。原来的计划就打乱了。秋季是招聘的季节,赶场子。那个时候已经不

39、可能了,这也是一个平衡吧。好在我有经验,所以即使没有机会参加,不至于两眼一抹黑。这里有一个启示,大家还是合理安排时间,第二,早准备还是有好处的,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不一定要赶场子。 第三年我逐渐意识到,在我毕业之前,我觉得自己有这么一个责任,在我毕业之后,要给学弟学妹留下点东西。我这些年的思考和实践,所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应该更多的 share给其他学弟学妹们。我自己那个时候就业那么艰苦,很多东西,后面的人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少走弯路,吸取经验。那个时候我就开始策划,要成立职业发展协会,就是今天的枫林前程无忧协会。 03 年的 SARS,04 年的科研,并没有什么时间去实习。不像文科的研究生,一直

40、在外面实习。还是一篇空白,科研任务那么重,客观上给我求职造成很大的障碍。我这个时候期望值已经完全不一样了。那个时候有个起伏,我被 JPMorgan 拒以后,我一度怀疑像我们这样专业的人进入咨询和投资银行的可能性。那年包括 McKinsey 什么的,我一个都没有投,我觉得不可能,我那个时候心情是很低落的,这跟科研也有关。就好像,搞了半天你连这个都做不好,谈何什么什么工作。(找工作)当时主要针对的是医药公司,我印象很深,我曾经面过强生医疗,面过诺和诺德的全球管理培训生,主要是这两家。强生医疗,第一轮面试是 HR 面的,那天我在做实验,时间赶得很紧很紧,后来就迟到了。比如约的是 6 点钟,5 点钟出

41、发都有点悬的,交通很堵,很难打车。那天一直忙到 5 点半才离开,就迟到了一会儿。连第二轮都没有进。诺和诺德是志在必得,宣讲会在九江路上的大酒店,包了一个场子。自己信心满满,当时和全国销售总监聊得挺好,对我印象也很深。发生了很多插曲,先是网申阶段,申了以后,人家都接到第一轮面试通知了,我还没有接到。后来打电话追到北京,反反复复追,才查出来,因为是他们网站一些技术性的原因,把我的简历给误删了。非常紧张,当时北京外服是外包给他们的。Telephone interview,电话里问了很多问题,我就非常动情,说为什么这个机会对我来说很重要,我说我开始没想到会这样。他说我觉得还不错,就额外安排一个(面试)

42、 。第一轮有一个外国专家,另一个是他们公司自己的人,面了以后会提一些建议,实际上是为你以后做面试做准备,会给你一些 feedback。第二轮,是平生第一次群面,压力暴大,管理培训生,全国只招 5 个,除了医药类学生以外,整个上海地区来讲,复旦,同济,各种专业的都有。那个时候就业还不像现在这样的形势,02 到 05 年,都挺差的。后来才逐渐经济转热的。他们都非常的 aggressive。后来也是通过了,天气也很冷了,在淮海路香港新世界,现在那地方我很熟了,当时我也是第一次去。后来到了 1 月份,我们去北京做第三轮,做拓展训练,在北师大。大冬天在大操场上做拓展训练,team building。现在

43、想想挺搞笑的,简直把我们当猴子耍。但是没有通过。也是心情蛮矛盾的。后来感觉就是说,太想要了,另外,风格上不适合。现在想告诫一下学校里一些往往是比较活跃的,学生领袖型的同学,心态一定要摆正,不要太自以为是,不要好高骛远。往往反而是条件比较好的同学,自我感觉太好。在求职的时候,事实上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求职的时候你就是要放低姿态,拿出拼的一种态度去应对,更加不能流露出优越感。这些都反映出将来不适合团队的一些工作,或者不适合脚踏实地的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实际上现在高校的毕业生,都要做好吃萝卜干饭的准备。这是很多人都有的教训。当时我们认识的复旦本部,经管的,所谓的牛的学生,拿不到好的 offer,为什么

44、,太自以为是的。 笔者:总的来说还是要低调。 David:对的,心态要好,要低调。那次打击,真的是很大。北京归来,没有拿到 offer。我面到最后一轮没有拿。那时候面向应届生机会就不多,除了事业单位,医院,公务员以外,公司比较好的就这两个机会,全部都(失去了) 。那时候实验已经结束了,还面临最后一道坎,就是毕业。在这个情况下,就业那么不顺,已经春节了,找不到工作,非常非常(低落) 。前面踌躇满志,准备三年有余,现在面临毕业,这样一种下场,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错了。当时急病乱投医,什么地方都投,房地产也投,保险公司也投。最后也不了了之了。别人看着你也不是太适合,面试机会都没有给我。后来就开春了

45、,就忙着写论文,毕业答辩的事情。心情也很压抑,很紧张的完成那件事情。一直到 3 月底,把毕业的事情都搞定了。4 月份我做了件事情,我们的协会正式成立起来了。在我的介绍下与复旦那边的咨询协会取得了联系,然后学习他们的经验,引进了 JA。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需要一个载体为大家提供一个机会,接触到企业当中的人,商业文化和知识。在最初的 2 期学员,我都亲自参与了面试,跟每一个 candidate 都有过交流。事实证明,这个后来成了黄埔军校的一期和二期。我们当时就业很难,后面一年,机会很好。一大批同学经过培训(拿到了好的 offer) ,当然他们自身也很有实力了。他们都感觉,通过这么一个过程,这种知识

46、,人,团队协作的方式,都给他们一个很大的锻炼。比如我们一期学员当中,进强生的,美敦力的,阿斯利康的,拜耳的,西门子的,精英荟萃啊。连续两届都这样,非常成功。我感到挺欣慰,自己工作没找到,但是(帮助了这么多人) 。第一次宣讲会请的是强生的大中华区终裁,现在是美敦力的大中华区总裁,Simon Lee。至少我们推动了这么一个事情的发生,推动了枫林校园文化的转变,我个人还是感到很自豪的。包括到现在为止,这个前程无忧协会,还在发挥它的作用,我感到很欣慰。我希望借助前程无忧协会,包括你们现在所做的这件事情能够真正的起到一种抛砖引玉、向导性的作用。我个人这么一路走过来,跌跌撞撞,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有一些(总

47、结能够分享) ,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在我毕业前,我还做了一件事情,领导了复旦 SIFE 团队夺冠。那个时候,厚积薄发,我觉得 SIFE 是我在毕业之前的一个高峰。我这个人很有意思,别人玩的时候我还挺忙的。那个时候是在一个过渡期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整个人,不论是 leadership 也好,还是business 的一些 sense 也好,都已经到了一定的成熟度了。要有一个发挥的机会。SIFE 第一年我们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埋下了一个种子,我们今后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我知道怎么样能做得更好。在本部同学一个非常强的 team 的支持下,我更多的是起一个adviser 的角色。我们那年拿了中国的冠军,

48、夜以继日的干。参加工作以后,我还参加了他们到国际上比赛的一个排练,后来到加拿大,多伦多,我们获得的是全球第六嘛。当时来讲,是中国队取得的最好的成绩了,很光荣。可以看到,经过这么多年的一个磨砺,到了最后才有一些突破与发展。所谓的 international exposure,也是到了我参加工作以后才获得的。这个获得也是复旦带给我的。说到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个时候我不是找不到工作嘛,也是很困难,到了 5 月份的时候,我才得到这么(一个机会) 。是这样的:一直得不到工作,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这样的,毛躁是挺毛躁的我觉得我这么多年有个精神支柱在支持着我,这个精神支柱有十年了吧。 (失败以后)总觉得没有前途,

49、但是又会想,咬一咬吧,就会过去的,就会柳暗花明的。就有这么一种思想在支持的,才让我走到今天。坚持。 其实我觉得我不是一个韧性很强的人,但是这些年,在很多关键的问题上,我还真是忍住了。要是我毛躁一点的话,可能结果就不会那么好。当时我创建协会的时候,一方面觉得很痛苦,另一方面心态很放松,很开心,因为觉得有信心,我有这个能力,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到了 5 月份的时候,我前面已经拿到一个 offer 了,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咨询公司,是药品 FDA 注册方面的一个咨询培训,叫蓝钟,blue bell。是我们的一个校友,董武敏,他原来是 FDA 的官员。他当时是一个初创的企业,钱很少很少,好像才 1500 元,我当时差点都 take 了,还挺高兴的,是创业型的企业。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