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这个单元,为全书的绪论,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教案借鉴参考了网络教案。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了解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的特点;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能够识记文化经典各部分、各门类的代表作;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2、过程与方法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以发展的目光,有辨别地批判性地去学习文化经典,古为今用;强调自学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文化经典,学会与先哲对话;学习与老师、同学、
2、朋友等进行对话与交流;此外,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我们还要学会与自己对话,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
3、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知识链接”栏目,
4、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因时间关系,整个单元的教学,安排一个课时。一、导入问题导入:探讨问题 1:在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中,你参与了哪些活动?新的世纪,我们的“阅读渴望”是什么?教师引导:讨论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易中天品三国”和于丹热,让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教师明确:在“国学热、读经热 ”的当下,看看 “易中天品三国”、
5、于丹论语 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 传统文化的滋 补!今天,我们需要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 “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探讨问题 2:联系现实,思考:网络时代,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他们的思考。教师明确: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力推 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 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 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 时代,一个 读图时代;一句话,现在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
6、性格的 时代。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我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 “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可是老师想要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 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抛弃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 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 的典范性文本,就是 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养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 书,都是 传统文化 积淀的代称,接触
7、多了, 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如果有很多人都 发生气 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 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 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 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 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 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 为自己的文
8、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我 认为不应当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 们正在进行的 现代化进程,也同 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 说,要完成 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首当其冲的,是营造阅读我们 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二、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主要思考题:“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明确:经部:指儒家的经典。儒家经书 开始有五部,即 诗、 书、 易、 礼、 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 十三经 ”,即 易、 书、 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史
9、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 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 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 马 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 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 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凡 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 评论著作,均归入
10、此类。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检查自学情况: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明确: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南宋朱熹。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明确:“前四史”为史记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 “纪传体”、 “编年体”等。“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 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明确:“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 “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
11、“春秋 ”、“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 杂 家、法家。4、 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明确: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问题设计说明:以上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自学内容,并做适当的延伸)三、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然后完成下例表格,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也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时期 文 化 背 景 文化
12、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第二单元儒道互补哲学一春秋战国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 尚书春秋 第三单元 史学至两 汉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左传史记汉书等春秋笔法西 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礼记第四单元修齐治平哲学二两 汉至隋 唐佛教传入中国,并
13、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哲学与宗教唐 代至清 代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史通文史通义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史学唐 代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贞观政要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政治学宋 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朱子语类明 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第七单元天理人欲哲学三先 秦至明 代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
14、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第八单元科技之光科技明夷待访录第六单元家国天下政治学明清之际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日知录文史通义第九单元经世致用学术思想近 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第十单元人文心声文学思想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诗草(可在表格中
15、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四、学生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1、 以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为主,然后完成下列表格,掌握本部分主要内容: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民本思想“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包容性 “礼之用,和为贵。 ”“和也者,天下之大
16、道也。”“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对自然的亲和态度“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其他 对道德的提倡,读科学规律的提倡,对
17、艺术审美的探究等等。(可在表格中适当留空,让学生自学成才教材后进行归纳,完成表格。 )五、学生自学“怎样学习本书” 。1、要点:让学生把握本书的编辑思路、结构框架,明确学习本书的一些方法。2、结合前面必修一到必修五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自由讨论: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各自的学习方法是什么?面临着那些困惑?明确: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让学生归纳学习经典的可行方法。可以列举的经典阅读方法:A、咬文嚼字。 (结合朱光潜先生的散文咬文嚼字 ) ;B、观其大略,不求甚解。 (陶渊明之读书法)四、课后作业:1、准备文化经典学习的主要工具书:汉语大词典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2、梳理初高中所学习的文化经
18、典,按照“经” “史” “子” “集”四部分类法,列出你自己的阅读书目。3、课后阅读相关读物之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可以用做眉批或标注的形式,写下你的思考与感悟。4、课外自学叶圣陶先生的读经典常谈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到经典常谈原著来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 “经典原文”为十则 五章 , “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 庄子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论语和孟子在前面学过的教材中多所涉及,学生对其思想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体会他们的前后相承关系。对于孔子的思想,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仁” “礼
19、” “义” ;孟子的思想,重点把握“仁义”这个关键词。五章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花一些功夫学习。因为:一、老子的原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这是第一次,学生前面的积累很少;二、 老子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再谈谈个人认识,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儒道互补”作为本单元的标题,学生根据“阅读指南”的内容稍作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的探讨。“大视野”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 (节选) ,此文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的重要观点,虽不尽全面,有些地方也难免有些苛责之处,但可供学生讨论。儒家
20、经典论语十则一、 “学而”篇1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感文 :君子可以不求食饱、食好,居住环境不追求舒适,居住环境较好的话会有一种依赖性,会对个人修养道德没有帮助反而使自己变得很懒惰。做事、对工作要勤劳、敏捷、认真,而且要小心说话,俗话说得好:“饭可以乱吃,话不可以乱说。 ”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能让自己像那些有道德的人一样。孔子认为好学,首先学业要精于是得勤奋,学会居安思危。这样就可以算是
21、孔子所说的那样。这句话可谓与我们现代人的追求是反过来的,我们的教育制度现在给大家的教育就是读好书才能有好职业,不断拿学位才能有好的生活、 “娶美女(帅哥?)买房买车” ,这也是现实的,能拿在手里的。这可并不是孔夫子古板,而是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我们的一生,终是精神生命的一生,物质追求和感官享受终有限,而精神的升华才是人生的最终之道。外在的追求会导致冲突紧张而矛盾的一生,精神的升华却会呈现心理的平安与人生的顺遂。并不是把两方面矛盾起来,而是把重心放平衡,人生就有无限的宽裕,而物质的追求,实在会让生命总是紧张烦恼。二、 “为政”篇2 原文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22、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感文 孔子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勤奋不倦的学习是贯穿孔子一生的主题。正是通过刻苦的学习,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正是通过学习的积累,在
23、不断的学习中,孔子一步步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从心所欲”的境界。孔子学习如饥似渴,不断的寻找机会充实自己, “入太庙,每事问” 。孔子认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为政 ) 。孔子以学习为乐,并对学习有很深的体会。、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求知的正确态度吧!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啊!”三、 “公冶长”篇4 原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
24、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颜渊:名回,字子渊。季路:名由,字子路或季路) 。孔子说(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盍:何不)”子路说:“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衣轻 裘:泛指衣服。 “轻”字为衍文,是因论语雍也中有“衣轻裘”而误衍。 “裘”:本指皮衣。共:动词:指共同享用) ,用坏了也不抱怨(敝之:指把车马、衣裘用破,用坏。敝:使动用法。憾:抱怨,不远) 。”颜渊说:“(我)想的不是夸耀自己的好处轻声 (伐:夸耀) ,不夸大自己的功劳(施:张大,夸大) 。 ”子路说:“愿意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 ”孔子说:“老年人,使他们安逸;
25、平辈的人(朋友) ,使他们信任我;年轻人,使他们归依我(安、信、怀:都作使动用,宾语之分别指代老者 、 朋友 、 少者 。安:安逸。怀:归依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译
26、文: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 【评析】 追求吃穿享受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容易导致不义的行为。自己私欲的极度膨胀,必然要与他人争夺有限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想方设法的为了满足自己私欲而大行不义之事。但是通过不义的行为而获得的富贵是很不稳定的。你怎么得到的,最终也会怎么失去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述而孔子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
27、是忧愁悲伤。 ” 【评析】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物,不计较个人厉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9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视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抑制自己,履行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归向仁。实行仁,全凭自己,难道凭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
28、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颜回虽然迟钝,也要求实行这些话。 ”10、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 道家经典老子五则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凡是可以被命名的
29、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它们竟是如此玄奥。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
30、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这是永恒普遍之理。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十九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和义 -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31、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七十八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八十章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八十国土狭小人
32、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未有
33、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在课文里,孟子高举“仁义”的大旗,痛痛快快地将梁惠王“利”的话头拦了回去,然后具体陈说“利”字当头的危害,再轻轻点出“仁义”的效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仁义” ,而舍弃“利” 。这则文段颇有雄辩滔滔的气势,在语言形式上有两个特点:其一,善于铺排。梁惠王只是问“有以利吾国” ,孟子就由此向下逐级推衍,指出大夫、士、庶人也会只关心什么对他们有利,排出三个大同而小异的并列短句;在概括性地点明一句“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之后,孟子大概觉得只这样说还不够清楚,也不足以震动人心,就又用两个结构相同的复句具体说明“上下交争利”的可怕后果,
34、两个复句在意思上也有递进的关系。短短的一段文字,主要由整饬的排比句式构成,排比项之间在意思上又紧密相联,读起来不容间歇,斩截痛快。其二,讲究章法。针对梁惠王对“利”的关心,孟子首先用“仁义”当头拦住;中间先指出举国上下只知道追求“利”会使国家有危险,再具体陈说危险何在,把君主求“利”的危害说足说透。所以,接下来的两个排比句虽然只是用否定句式轻轻点出“仁义”的好处,但很具有说服人的效果,一泻千里之势至此结住,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最后用和开头类似的话结束,起到首尾呼应、强化主旨的效果。在孔子、孟子看来,只顾追求“利”会使人忽略了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在春秋战国之际,国君失国、大夫
35、失家、臣子犯上作乱的事情屡见不鲜,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出于对永不满足的私利的追求。 “利”对于人的诱惑是巨大的, 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在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将“利”理解得宽泛一些: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可行的,并且对社会是有益的;国家所追求的“利”也应该符合人民大众的“利” ,这样也就是为人民大众谋福祉。不过,在如今市场经济大潮中, “利”在人们心目中,多指物质利益而言,不少人沉迷于对金钱、财富等物质利益的追求,与此同时忽略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忽略了道德品质的完善,这样,
36、他们虽然获取了大量财富,但精神空虚,甚至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在这种形势下,也有必要汲取孟子对“利”的理性认识,引导社会对“利”形成较为正确的认识,并用适合新形势需要的道德规范和法制观念来对人们追求“利”的行为加以约束。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 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 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 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 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