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的探索摘要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实效性。我们应制定出科学的培训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的培训方案,实施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有规划的培训机制,采取科学合理的培训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最终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实效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指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培训周期过短,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性,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以及培训经费
2、和培训师资不充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最终影响到培训工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上述问题,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取得实际效果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教师继续教育是否具有实效性,将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因此,我们要对培训内容、培训模式以及培训评价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1.制定培训课程目标要有科学性。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国家要制定合乎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活动要着眼于教师的发展,要正确评估参训教师的当前水平
3、,培训目标不能定得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培训目标往往使参训教师感觉培训内容“填不饱自己的肚皮” ,而过高的培训目标却会使参训教师可望而不可及,同样会造成培训的质量无法提高。比如说在短期内就想使参训教师的教育理念完全更新并应用到教学当中去,或瞬间提高其整体教学素养,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培训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制定符合教师继续教育一般规律的课程标准,使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正如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所言,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是由其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标准来决定的,同时反映了相关课程的发展进度以及向造就优等人才的科学体系前进了多少。因此,科学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是培训取得实
4、质性成果的前提条件。2.设计培训方案要有针对性。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培训的具体方案与内容与实际情况严重脱离,不能很好地为实际需要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培训内容具有针对性。首先,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来了解参训教师的真实情况,并对之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并结合其他相关部门或人员比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培训出资者和组织者、培训教师等的意见,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这样的方案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培训实效性的取得。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分学科、专业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使参训教师增强自身的学
5、科意识和强化本专业领域内的知识,这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在培训的过程中,参训教师应该按学科、按专业组成不同的培训集体,授课教师应分学科、分专业将最新的教育理论或成果介绍给学员,避免课堂学气氛活跃了,授课内容也就生动多了。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人误认为继续教育面对的是“成人学员” ,他们就应当有自制能力。老师只管讲课就是了,不必在“教法”这些事上分心,爱听不爱听、听懂多少、记住多少,全在学员了。殊不知,正是成人学员的这个特点,才要求我们更要精心地选择“教法” 。比如:因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文化、业务基础,所以给他们上课切忌照本宣科、满堂灌、全班齐步走。如有可能尽量
6、事先下发讲义、资料、教科书,课堂上用更多的时间,针对不同学员的不同水平,置疑、答疑,突破难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吃不饱”和“吃不了”而导致的成人课堂混乱、效率不高的现象。另外,因为学员们有一定的工作经历,甚至有的实践经验比老师还多,所以要充分利用蕴含在学员身上的教育资源,千方百计地请他们把实例、经验、教训讲出来,互相借鉴、资源共享。充分考虑成人学员的上述特点以后,若仍沿用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只利用学员“听和看”两种功能,将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老师授课的目的当然是想让学员听懂、记住并有所启发,只有学员都“记住了” “学会了” ,我们的继续教育事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为此,继续教育的教师必须精心地选择“教法” ,注重加大学员的参与力度,可采取教师讲授与学员讲练相结合、教师辅导与学员自学自练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各种活动,创设适合学员参与的情境,提高培训实效。参考文献:1张建萍.成人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心理探析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 (4).2杨潞.继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J.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 (10).3叶桂华.提高继续教育专题教学质量之我见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 (4).4李秀珍.谈继续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改革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