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考语文知识精讲 试题考点分析和专项练习(记叙文、小说阅读) 知识精讲 一、现代文阅读理解“三部曲” 1.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明确“写什么”。要求同学们对内容有个大概了解,知道“写了什么”。如故乡初读时,应知道写了“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重点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就行了。 2.细读文章,部分深究,明确“怎样写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品读课文中最能表现主题的重点词句、重点段落,以及篇幅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如故乡,文章重点主要是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幸遭遇。为了反衬中年闰土的不幸,作者先写了少年闰土的可爱,然后再从正面写闰土的不幸。通过“深究”,了解到是什么原因使
2、闰土由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年,变成一个说不出苦的“木偶人”,也明白了杨二嫂怎样由“豆腐西施”变成了“ 细脚伶仃的圆规 ”。 3.精读文章,整体优化,明白“为什么这样写”。一篇文章,通过对“部分”的深究,再回到整体上来,得到对整体的概括认识,这时的认识已不停留在某个词句,某个段落,而是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认识。如故乡回到整体上来,就应明白:原来作者是要通过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痛苦的根源。怎样表现这一主题呢?作者巧妙地插入了对少年闰土和年轻的杨二嫂的回忆,将过去和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主题: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深重的经济剥削和阶级压迫使得农民日趋破产,农村经济日益凋敝。通过
3、以上深究使认识由量变上升到质变。 二、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要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比如,阅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这类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的。其中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有的是人物通讯。要会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描写的分析,了解人物的思想品德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中心思想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对事件经过的叙述、描写表现出来。这类文章大多要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要能通过分析事情的经过,揭示事情的意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多属于抒情散文。其中有的是以一定的具体事物为对象,侧重于抒发作者的情怀,
4、有的是以物喻人。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的特点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思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2.结合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地分析。要会分析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能根据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能从文章中找出重点段落和语句,理解它们的作用,并体会关键性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叙述、记叙、述说人物的活动和事情的经过,把人物和事情的基本情况交代清楚。描写:对人、事、物、景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叙述和描写
5、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要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4.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揣摩文中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要从记叙文的特点出发,不能脱离其语言环境。记叙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可以从词语、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去品味揣摩。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字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前面再用“偷偷地”加以修饰,又写出小草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生长的,生动的表明春草的活力与情态、长势,“嫩嫩”、“绿绿”则传神地写出春草的质地、色泽。仔细体会这些词语,便会很自然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草图了。 三、
6、小说阅读方法指导 1.塑造人物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阅读小说首先要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老杨同志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有着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的农村工作干部的形象。他具有爱憎分明,作风朴实,深入群众,热爱劳动等好的品德。又如社戏塑造了阿发、双喜等农村少年的形象。这些少年都非常能干,阿发单纯又无私;而双喜是聪明机灵,胆大心细,善体人意,做事周全和敢于负责。我们要善于用词语准确地概括出人物的品德。 2.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如孔乙己一文
7、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例如故乡开头描写了故乡萧索、荒凉的景象,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原因、心情和背景。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当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在景色中渗透了作者的意图,我们要结合故事情节,体会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转贴于: 考试大_初中升学考试试题解析 例 1 阅读背影中的语段,完成
8、练习。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
9、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惕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指出这段文字的记叙要素。 A时间 B地点 C主要人物 D事件 2.找出文中插叙的语句。 3.“父亲”为什么一定要送“ 我”上车,并且嘱咐了那么多话?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A因为“我”不聪明 B因为他有点“ 迂” C因为他爱子情深 D因为外人不可信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5.在南京“勾留了一日” ,为什么南京的见闻一句也没有写? 解析 第 1 题考查的是记
10、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弄清楚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这样才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要表达的中心。选文因为是一篇文章中的一个语段,所以事情的原因和结果就不明显,因此只需学生概括一下所写的事情就可以了。本段文字记叙的时间是到南京后第二日上午到下午。地点:南京(或旅馆到车站) ;主要人物:父亲和 “我”;事件: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这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选文所记叙的事情:这里不是一般地介绍“我”离旅馆去车站的过程,也不是写“我”在车站的见闻和感受,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在送与不送的犹豫不决及在车站的细心照顾来表现父亲在老年光景惨淡力不从心的情况
11、下,爱子的特殊心态。正是在这种可以不送、应该不送而又终于送了的反复过程中显示了父亲对儿子关心的周到入微。弄清了这一点,选文的中心事件就很容易掌握了。第 2 题作者在叙述父亲犹豫送不送“我”时,插入了“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用来证明“我”已长大,完全可以不送,从而突出了父亲的爱子之情。根据以上分析,第 3 题选 C 是不言而喻了。第 4 题考查学生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辨析褒义词、贬义词的能力。本题中的“聪明” 是褒义词的贬用,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写出了当时“我”对父亲坚持送“我”到车站的一系列举动的不理解,对往事的自责及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第 5 题
12、是关于记叙详略的考查,因为南京的见闻与本文的中心思想关系不大,所以一笔带过。 转贴于:考试大_初中升学考试例 2 阅读社戏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
13、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第 2 段中加点的词“跑” 与第 1 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
14、的情形? 2.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第 1 段第三句的“点”、 “磕”、 “退后”、 “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B上文有三处写到“ 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C第 3 段中的“ 他”指的是“那声音”, “那声音”指的是第 2 段中的“ 歌吹”。D作者在第 4 段中用“果然是渔火”、 “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 2 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 “料想便是戏台” 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3.从第 1、2、3 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标出,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 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第 1 段 (活泼
15、、轻松)第 2 段 (急切、焦虑)第 3 段 (惘然、陶醉) 4.对上文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行船情景。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 我”的心理活动。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阅读小说的能力。第 1 题考查的是关键词语的表现作用。该题答案是:“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语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作用。第 2 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及对环境描写作用的认识。A 项中的“点”、 “磕”、 “退后”、 “上前”等动作描写,反映了人物的内在性格,反映出了农村少年的能干,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B 项是对小说环境描
16、写的作用的考查,引文中三次写到“豆麦”,第一次主要从色彩上写豆麦,烘托了行船环境的优美,而后两次从嗅觉上写豆麦的清香,题目中说:“三处写了豆麦,都是写清香的来源。 ”是不正确的。D 项中考查了这段环境描写下,语句之间的关联。题目中指出的几个词语间的关系是正确的。D 项中是考查了同学对心理描写作用的认识。文中写到“猜测”的错误,主要是反映了文章中的“ 我”要看到社戏的急切心情。本文是一篇小说,并非是写作者的实感,也谈不上“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这一问题。本题的答案,应选A、C 两项。第 3 题是有关描写人物方法的考查题目。第一问要求找出直接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题目中“直接” 两字很关键,因为
17、引文中的有些行动描写、环境描写都含有“我”的心态,但都不是直接描写,第一问的答案是:第 1 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第 2 段的画线语句是“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第 3 段画线语句是“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第 2 问是考查对心理活动的概括能力。第 1 段应选“轻松”、第 2 段应选“急切” 、第 3 段应选“陶醉”。第 4 题是考查同学的概括能力。该题应选 D 项,该项中的“ 见闻”含有“行船情景”、 “途中的景物描写” ;该项中的“ 感受”是指“我”的心理活动。因此该项概括全面。另外三项都以偏概全
18、,概括不恰当。专项练习 一、阅读礼物 ,完成练习。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
19、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 万元建校费,l 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 1 万元人民。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
20、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 “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 “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 ”“不,我不退。 ”“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
21、手套都行。 ”母亲说完。 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人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 1 万元人民币。 ”“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3.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 而流泪。第二次因为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 转贴于: 考试大_初中升学考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