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1.简述世界格局变化的新特点及我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主张。特点:一、时代主题明朗化: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二、世界格局多极化:一超多强。三、经济趋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但是是一把双刃剑, 四、安全环境复杂化: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主张:新型大国关系是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特征的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以尊重为
2、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使然,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盼。全面铺开,凸显重点。点面结合,精心设计。多双结合,相互促动。主动开拓,讲究实效。(以构建新型中美关系为例)第一,抛弃冷战思维,创新相处之道。第二,深化互信建设,减少战略互疑。第三,理性认知两国分歧,采取创新处理分歧方式。第四,加强沟通与协调。第五,不断深化合作,共同面对挑战。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创新思维,需要相互信任,需要平等互谅,需要积极行动,需要厚植友谊。2.结合国际形势新变化和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谈你对中国国际战略的认识。对中国外交而言,国际关系正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转变,中国自身及其与
3、外部关系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历经 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开创中国模式,日益与世界融合,并被视为变化着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变量。身处这一历史转折期的中国外交战略,需要在自我角色定位、战略姿态和中长期目标等方面实现重大转进和提升。中国未来国际战略要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篇布局、应对挑战,以宏大战略视野、超越性思维,实现具有创立中国和平发展范式意义的战略转进。 未来十年中国的国际战略可以说就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不久前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明确阐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外方针和政策。从国际战略角度讲,未来十年中国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大体可
4、以概括为:把握世界发展变化大趋势,找准自身定位,以新观念、大思路谋篇布局、应对挑战,以我为主,扬长避短,用开创性思维破解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顺应历史潮流,提出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国际战略构想,并阐发了实施这一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
5、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奉行睦邻友好的地区合作观。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国际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在继续,一些具有规律性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显现:1)时代主题明朗化: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逐渐转向“和平与发展”。2)世界格局多极化:一超多强。2)经济趋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进行改革性调整,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发展中国家普遍改变发展战略,实行开放政策,两者都促进了经济全球化。但是是一把双刃剑,4)安全环境复杂化: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
6、况来看:1)十八大以来,从新一届领导集体就任伊始,就展开频繁的外交行动,反映出我国外交的许多新特点和全面战略布局的构思:一是全面铺开,凸显重点;二是打主动仗,下先手棋;三是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推动经贸合作。2)围绕为实现中国梦创造国际环境这一核心。中国外交为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服务,服从于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3)中国发展的成功举世瞩目,这也使我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是世界各国希望中国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经济上进行更有实效合作;二是某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大,散布“中国威胁论”;三是国内一些人的不妥言行也引起外界的误解和误判。4.请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7、谈谈你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要把中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更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带一路”构想的实施,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追求,对坚持走和
8、平发展道路的践行。“一带一路”中的“一带”是要在西部打开通道,促进周边经济体共同发展,促进中国东部和西部平衡发展。“一路”是要建立海洋新秩序。西方崛起以后提出海洋霸权理论,中国也要成为海洋大国,但中国倡导开放、合作、共同发展的海洋新秩序。“一带一路思想”是指:(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发展之路,有助于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沿线国家以合作促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减少摩擦;以合作促发展,振兴经济,实现共同繁荣。【政治】1.简述我国目前道德建设的若干策略。通过良性制度安排推进道德问题治理。制度安排的功能之一是:协调组织内外的利益冲突,
9、防止机会主义或“搭便车”行为。推进对突出道德问题的治理离不开良性制度的安排。优先调整和创新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这对于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基础性作用。 完善社会赏罚体系。社会赏罚历来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由经济(利益)赏罚、行政赏罚、法律赏罚、道德赏罚等所构成,能激发人们的知耻心、敬畏感和道德践行能力。其中,法律的处罚最具威慑力,道德治理过程中必须运用好以法律为核心的社会赏罚体系,对善德善行和恶德恶行一定要奖惩分明,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发生,也不让任何一个作恶者逃避所应得的惩罚建构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非理性社会心态是由利益表达不畅和利益分享不公造成的,因此,建构畅
10、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和公平的利益分享机制以保障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才能逐渐抚平社会的非理性情绪。 提升权力的道德领导力。权力的“道德领导力”是指执政党与各级政府官员高尚的道德操守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提升党和政府的“道德领导力”要坚持:依法配权;以制制权,;以权限权;以新闻媒体监权;以道德塑权。发挥民间组织的道德整合作用。民间组织通过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引导和教育公民,有利于提升公民的公共意识,培养公民的健康心智,增强公民的责任认知和道德情操。2.在中西方政治制度比较中,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的特色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我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共同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主
11、权在民的基本原则 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核心代议民主制 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制度 的根本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政治统治与管理的“法治”原则 依法治国是政治制度运作的基本准则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治协商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特点在于: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实行民主集中制,“一府两院”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它负责;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元制度,不依赖任何其他制度而存在,其他各种制度均由这一制度派生,包括政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其他各种法律
12、制度等等.简单地说,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和特点均可以“三权分立”来体现出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则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为根本,三权之中“立法”一家独大、没有可与之抗衡的机关.这是从宪法文本中得出的结论.从具体实践来看,则可以概括为“一党独大、唯我独尊”. 3.简述十八大以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目标与举措的辩证统一,全局与重点的有机结合,“四个全面”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的共同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全面
13、依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认真研究“四个全面”的内涵实质,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相互关系,深入落实“四个全面”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推进的方法路径,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客观需要。只有正确认识理解每一项战略举措的战略意义,把“四个全面”总要求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使之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推动力量。4.如何在全面推进社会建设中统筹协调社
14、会利益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关系和谐的社会。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而社会利益关系又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直接关系到我们正在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深入研究并合理协调新时期的利益关系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必须利益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还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 (2)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推动
15、利益共享。劳资关系本身是非常不平衡的一种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寻找新的协调机制、规范机制,和运行机制。利益共享是解决劳资利益关系问题的一个可行的思路。为了实现共享利益,我们必须通过共享利益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来保证。 (3)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必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中心。人民群众的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最要紧的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做到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党建】1.结合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
16、验,谈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党的建设面临的新课题新考验主要指“四个考验”和“四个危机”。“四个考验”包括党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四个危险”包括党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2)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启示,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挑战和风险,特别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17、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3)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和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当代中国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党的建设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问题和风险挑战,从保证党永不变色、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样才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全面进步。2.如何理解党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
18、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阐明了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两个坚持,五个建设,四个能力和一个目标。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强调以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二是强调提高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三是强调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三点紧紧围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将有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一定要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一定要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
19、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3.为什么中共成立 90 多年,执政 60 多年依然能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谈谈你的看法。1)具有先进性,共产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2)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3)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努力提高执政能力。4)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1)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获取生机和活力的基础。生机源于人民群众的支持,活力在于吸纳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我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搞改革
20、促开放、斗分裂求统一、反霸权维和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一切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都在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给人们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中国共产党建立 90 年的历史表明,在她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时,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比较正确,取得的成绩也比较大。反之,在她偏离实际盛行主观主义时,党的生机和活力也随之受到严重损伤。 (3)持正己和改革是重要条件: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严于正己自觉改革的政党。我党通过数次的整顿,清理“右”的和“左”的思想影响的同时,还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全党在马克思
21、主义的指导下,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时至今日,我国社会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在持续增长,民富国强的态势。4.为何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建的科学文化水平?1)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迫切需要;2)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客观需要; 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继承和发展我们党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经验的内在要求。4)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解决党自身建设中
22、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国情】1.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从理论和实践上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
23、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予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性飞跃,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实践充分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在前进的道路上,
24、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无论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全面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解决好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问题。2.应如何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理论自信,第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回答重大的理论问
25、题,从而形成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这一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毛泽东思想)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第三,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关系.坚定道路自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内涵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尽快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坚定制度自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社会
26、主义基本原则与阶段性原则的有机统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与优势。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对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作用;我国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优越性,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这是制度的优势。3.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不仅现在,而且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谓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有两层,其一是从社会性质来讲,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向;其二是从发展程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成熟程度还很低,还很不发达,仅是初级阶段。 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
27、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
28、大实践,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等到生产力大力解放、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才有望实现。4.对我国战略机遇期的认识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内涵可以从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在国际层面,政治上,大国关系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中国在大国关系中继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既不与美国公开对立,又坚决支持多极力量的团结与合作。在经济上在信息革命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经过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树立了比较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比较好的国际信誉,这种国际信誉将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国内层面,可
29、以从中国的客观状况、发展战略、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等四个方面进行理解。在中国的客观状况方面,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经济增长潜力。在中国的发展战略方面,中国确立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以及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的体制改革方面,中国不断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建设方面,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有正确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方针政策。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中国的根本走向和趋势,就是在对外开放中,即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1.在现实生活中为何会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谈谈对此的理解。原因:1)现在很多企业
30、都追逐利益,以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在环境保护这部分投入上基本上是能省则省,甚至有些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基本上没有。 2)政府在监督保护环境上面没有做到自己应有的职责。一些地方政府,明明知道不少企业会给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是生态的破坏,但是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指标和速度的一味追求,也或因对 GDP 增长速度的需求,以至于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这两者间,没能取得最基本的平衡。3)技术和经济因素的原因。解决:(一) 政府应该加强监督作用。政府应该对企业在生产排污的过程中对环境应有的保护起到政府应有的督促和管理作用。另外,政府还应坚持经济的建设与环境的建设做到相协调,利用加强政府的监督力,保护环境。
31、(2) 国家制定相关的重要的一些法律政策来限制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首先是从税收方面,按照要求对污染物达标排放的企业单位给予优惠,推行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单位不按照规定排放污染物的实行严惩。(三) 国家应该积极引进国外一些优秀的保护环境的技术和方法,做到边生产边治理,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另外可以提供一些资金来帮助企业来应对治理环境污染,多给予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并鼓励各个企业来加强对环境的治理力度。(4) 加强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大力来普及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保护环境意识。发挥有关舆论工具的强大的监督作用,并通过舆论曝光,切实增强企业自身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32、。2.谈谈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解。 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既阐明了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属性及其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民生的基本内涵。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核心就是改善生态和民生。改善生态、改善民生既是我国环保的中心任务,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1、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最为公平的公共产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生态服务功能就会丧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2、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
33、民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重要的民生福祉。老百姓的生态需求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三、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热切期盼,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最短缺的产品,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之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全党全国上下有着高度共识。这就需要各地各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和目标时,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思想,切实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
34、系,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子孙后代造福,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经济民生】1.论中国经济新常态存在的挑战与出路。挑战:从内部来看,一是经济增量依然可观,但稳定经济增长任务繁重。二是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但核心动力源正在培育中。三是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四是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但转变政府职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外部来看,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对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出路:宏观的重点应该放在微调、预调上,不能大起大
35、落。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 一是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保持合理的速度;;二是抓住创新转型这条主线,提质增效;三是坚持有为有力原则,实现好的新常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通过实施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系统效率,无疑是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泉。我们需要做到:调整结构,创造中国经济竞争优势; 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包容式发展; 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稳住发展的信心; 精心谋划,着眼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企业要努力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注重企业家的培养和成长,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成功地 “走出去”,国有企业也要进行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和创新。2.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完
36、善?存在的问题(1)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艰难。 (2)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社会信用严重缺损市场秩序比较混乱。(3)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4)收入分配制度问题突出,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5)政府职能转换滞后,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明显薄弱。完善途径(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3)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4)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5)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3.为什么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1)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