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133.50KB ,
资源ID:3567794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5677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然地理复期末习题.doc)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然地理复期末习题.doc

1、 名词解释1.气压梯度力:只要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运动的力,这个力称为气压梯度力。 2.气候: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3.河流阶地:谷底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即为河流阶地。4.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弧与大洋或与邻海相隔,但直接受到洋流、潮汐传播的影响。 如白令海、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5.土壤: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疏松表层。6.沉积岩: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剥蚀在原地或经搬运堆积下来,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7.洋流:海水沿

2、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运动。8.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或风化过程。9.风沙作用: 风对地表细粒物质的吹蚀、磨蚀、搬运、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10.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区内,生物和它们的非生物环境(物理环境)之间进行着连续的能量和物质交换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11.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 (动物、植物、微生物)

3、 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主要层次。】简答:1、地球运动的方式及意义。1 .地球的自转(1)地球自转的方向与速度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约 24 小时,但地球自转速度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有变快的阶段,减慢是主要趋势。(2)地球自转的环境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光的球体。地球自转产生了地方时。地球自转产生了地转偏向力。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

4、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2.地球公转自西向东的公转,地球的绕日运动在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而在地球近日点时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时最慢。2)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黄赤交角);地球公转对地表温度的调节;对地球生命的孕育的意义。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地球自转一周为 24 小时,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度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2.影响地表径流的因子。1.气候因素。2.流域的下垫面因素。3. 人类活动 3.简述径流形成的过程。(1)大气降水阶段(2)

5、植物截流阶段(3)流域蓄渗阶段(4)坡地漫流过程(5)河槽集流过程4.气候对土壤的影响。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影响次生黏土矿物的形成,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影响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5.简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1)生态系统的组分:非生物成分:包括气候因子(太阳辐射能)、H2O、CO2、O2、各种无机盐类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如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营养结构:指依食物关系把各类生物有机地联结在一起的结构。营养级: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从绿色植物开

6、始的各个环节。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类生物被另一类所食,另一类又被第三类 所食,从而沿着营养级形成了食物的链锁关系。 食物网:一个食物链常常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各个食物链彼此交织、错综联结成更加复杂的食物网。6.简述影响地貌的因素。(1)构造运动: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成为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2)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岩石的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结构与产状不同,抗风化和外力剥蚀的能力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形成的地貌类型或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3)生物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生物风化、生物沉积(珊瑚礁)(4)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干预地貌过程 (5)气候因

7、素:不同的气候类型下,外动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地貌组合。 7.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3)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4)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8.简述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各结构部分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成相互交替的各组成单位的现象, 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辐射,一是地球内能。纬向地带性规律: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成一定宽度的带状,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

8、更替,循序排列的变异性,这种变异性常简称纬向地带性规律。 纬向地带性的表现基本上决定于地球的球形、太阳辐射对地球表面不同的入射角引起不同纬度上热量差异。非纬向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地质构造、地形、海陆分布、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性等非纬向地带性因子的影响 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垂直地带性规律: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由它们组成的自然 综合体随山地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 种规律称为垂直地带性规律 9.简述三角洲形成条件。浅平的口外海滨区,丰富的泥沙来源,较弱的海洋动力10.简述黄土的特征。黄土主要是第四纪风力搬运堆积的土状物质,颜色灰黄、棕黄或棕红,以粉沙为主,具有垂直节理,空隙较大,抗蚀性弱。1

9、1.简述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一是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热带地区多,而极区少,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二是地球自转,在地球表面运动的大气都会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而发生偏转。三是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四是大气内部南北之间热量、动量的相互交换。12.为什么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往往比阴雨的夜间多霜雾?晴天夜晚无风或风很小时,地面有效辐射强烈,近地面层空气温度迅速下降到露点,因而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多云的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大为减弱,近地面层空气温度难以下降到露点,故不利于水汽凝结论述:1. 运用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理

10、论分析土壤形成过程(可结合你熟悉的区域土壤特 点)。 答: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f(,O,) :土壤,K :气候,O :生物, :岩石,P:地形,T:时间 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只有某一种因素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

11、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 2. 论述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保护。 问题: (一)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关系失调,重用轻养。二是盲目毁林、毁草,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的土壤至少在 50 亿吨以上。三是人为的滥砍、滥垦、滥牧,破坏了天然植被,造成

12、土地风蚀沙化。四是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城市扩展,占用大量良田。耕地减少的同时,人口仍在增加,所以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了。 (二)土壤侵蚀的危害 世界约有 1/4 的耕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水蚀和风蚀我国受水土流失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1/3。我国水土流 失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其他流域的水土流失也在加重,我国土壤侵蚀的状况还是比较严重的 (三)土壤退化,生产力下降 表现:有机质含量下降,营养元素短缺,土壤结构破坏,土层变薄,土壤板结,土壤盐渍化和沙化。 原因:土壤侵蚀和垦植利用不合理。土壤退化过程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复杂过程,其中形成因素的异常或人类不合理的土 壤利用方式则是土壤退

13、化的根本原因。中国是土壤退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如北大荒垦植前后土壤养分变化。 (四)土壤盐碱化 世界各大洲的干旱半干旱区普遍存在。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内部、北非、北美西部,面积占前三位的国家:前苏联、印度、巴基斯坦。 我国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西部、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滨海地区 (五)土地沙化 土壤沙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沙漠化威胁世界土地面积的 1/3;联合国统计当前世界每年有7104km2 的土地变成沙漠。 我国的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5.9,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 (六)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工业三废、化肥

14、、农药等。 措施: (一)扩大耕地面积、盘活土地存量 扩大耕地面积,主要是开垦荒地。世界各地均有一些可耕地,但分布不平衡,非洲和南美洲扩大耕 地面积潜力很大。亚洲和欧洲主要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我国开荒的重点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与干旱 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盘活土地。 (二)综合整治,合理布局 按照土壤资源对农林牧的适宜性,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科学处理农林牧三结合的关系。 (三)改造土壤资源的障碍因素 防治土壤侵蚀 防治侵蚀必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确定农林牧的适当比例。然后按农林牧生产采取相应的工程措 施与生物措施,并考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耕作措施

15、也能起到防治土壤侵蚀的作用 改良盐碱土 改良盐碱土和防止次生盐渍化应同时并重,主要有水利改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学 改良措施。防止次生盐渍化主要是科学灌水,防止渠道渗漏,抑制地下水位上升。 改良沙土地 主要是营造防风固沙林,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掺粘土、引洪漫淤,施有机肥、施固沙剂等办法进行改良。 防治土壤污染 首先杜绝污染源;采取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施用石灰改变土壤 pH,可使镉、铜、锌、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施用磷肥可减轻铜、锌、镍对作物生长的危害;施用有机肥可促使有毒物质被土壤吸附;污水经处理后再灌溉;在 污染较重的地块可采用客土法减轻土壤污染。 培肥土壤提高单位面

16、积产量 提高土壤质量,首先要大力发展农田基本建设,其中心任务是培肥土壤。目前,全国正在开展中低产田改造,主要 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扩大灌溉水渠、加强水肥科学管理等。 3. 试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一地区实例具体说明。 答: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活习性,同时人类的生活习性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例如:生产:因为气候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和地形多为平原,因此适宜水稻种植;由于森林面积大有很大家具厂;橡胶树多橡胶产业多。 生活:经常下雨头戴斗笠。住房多为两层一层较潮湿人多住在二楼。屋顶多为尖顶。 4. 论述气候形成的因素,以你熟悉的区域为例论述气候形成因素对

17、其形成产生的影 响。 最基本的因素是太阳的辐射,以及海陆位置(地理位置)其次大气环流,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都是气候形成的必要因素。例如:由于面向最大的 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陆,导致海陆性质差异明显,形成热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平均在 1600mm以上,雨热同期,由于纬度较低的原因,气温较高。由于临近太平洋,在夏季时会形成台风,由于岛内中部有山,形成阻挡,导致岛内东部为迎风坡,降水量多,湿度较大。岛内西部为背风坡,降水量较少,湿度小 5. 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答: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

18、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这正是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1、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在认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经济盲目扩张与人口膨胀对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如,最严重的是土地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为,a.耕地退化:耕地总体和人均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后备资源不足,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园用地增加,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占用耕地,生态退耕,b,土地退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过度放牧,植被破坏造成土地质量下降如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增大,土地盐碱化 2)矿场资源;总量多人均少,采矿中采富弃贫。 3、缺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一般性原则,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

19、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6. 试述水分循环的地理意义。 答:(1)水分循环对于全球性水分和热量的再分配起着重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大气循环相互联系而发生,从而影响了一地气候的主要方面降水与气温。 (2)水分循环具有物质“传输带”的作用,而且又是岩石圈表层机械搬运作用以及自然地理环境中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化学元素迁移的强大动力。 (3)在水分循环过程中伴随产生了各种常态地貌和河流、地下水、湖泊等等。 (4)水分循环也是生物有机体维持生命活动和整个生物圈构成复杂的水胶体系统的基本条件,起着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纽带作用。总之,水分循环有如

20、自然地理环境的“血液循环”,它沟通了各基本圈层的物质交换,促使各种联系的发生,水分循环过程同时起着水文过程,气候过程,地形过程、土壤过程、生物过程以及地球化学过程等作用。 7. 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对气候有何影响。 一青藏高原的出现使得印度洋上的暖湿气流很难从南亚进入我国的西北地区,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二,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将西北地区夹在中间,形成一个走廊,当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时,只有这一个能道,这样可以使得冷空气横扫我国西北地区,使得西北地区冬季多风。三使得西风带在此分为南北两支,其中南支在云贵高原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是该地冬季降水较多。四,使我国的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并

21、在中上游形成很大的落差,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 8. 从不同方面(至少三个方面)分析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基底为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中断沉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地壳和海平面频繁升降,最后一次大海侵结束后,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河流不断将上游/中游中的沉积物带到水流相对缓慢的下游地区进行沉积,开始在江口发育三角洲。 (1) 由于科氏力的作用,主江流不断右偏,使江口沙群依次并入北岸。 (2) 沙嘴内侧的浅水海湾被淤封成为古太湖的前身。此后浅水海湾不断淤浅,逐渐演变为湖荡罗布、河道交错的低平原。南岸沙嘴外侧滨海地区不断淤积成滨海平原。 (

22、3) 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河水所含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低平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万里长江由西向东奔向大海,江水滔滔直下,所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淤积,沧海桑田,历经千万年,终于形成坦荡、宽阔的三角形的陆地。 黄河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是一典型扇形三角洲,属河流冲积物覆盖海相层的二元相结构,西南高,东北低。由于黄河三角洲新堆积体的形成以及老堆积体不断被反复淤淀,造成三角洲平原大平、小不平,微地貌形态复杂,主要的地貌类型有河滩地(河道)、河滩高地与河流故道、决口扇与淤泛地、平地、河间洼地与背河洼地、滨海低地与湿洼地以及蚀余冲积岛和贝壳堤(岛)等。 (1)是黄河冲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

23、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 4 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 (2)在入渤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天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入海的泥沙约有 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 (3)三角洲是由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而形成的岗、坡、洼相间的微地貌形态,分布着砂、粘土不同的土体结构和盐化程度不一的各类盐渍土。这些微地貌控制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活动,形成了以洼地为中心的水、盐汇积区,是造成“岗旱、洼涝、二坡碱”的主要原因。 (4)人类活动(黄河改道、修建黄河大堤、垦殖、城建、高速公路、海堤、石油开采等)在剧烈地改变着该区的微地貌形态,但其基本框架仍清晰可辨9. 试分析我国长江和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10.以中国典型河口为例,阐述人类活动对河口演变的影响,并说出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