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心理学,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制作:李委莎,第一节 概 述,1908年美社会学家 罗斯 社会心理学 英心理学家 麦独孤 社会心理学导论,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社会心理学: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美勒温 B = f ( P,E ) 其中:B 行为 P - 个体 E - 个体所处情境 f - 函数关系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 2、人际层面 3、群体层面 4、社会层面,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简史(1),美霍兰德“三阶
2、段理论” (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一、哲学思辨阶段(19世纪上半叶以前) 特点: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特点:在观察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达尔文的进化论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简史(2),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今) 特点: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研究。 社会促进 实验社会心理学 态度测量表 群体社会规范 社会测量法 群体动力学 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研究,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一、研
3、究原则 价值中立原则 系统性原则 伦理原则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用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自然观察 特点:对观察对象的行为尽可能地少干预。 参与观察 特点:身临其境观察,以获取内部信息。 2、调查法:拟出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通过分析整理资料,达到描述、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及社会行为的目的。 访谈法 特点:通过口头交谈搜集资料。 问卷法 特点:运用严格设计的问卷搜集资料。 3、档案法:按一定目的搜集大量历史及现实的资料,对其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 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行为主义理论假设: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
4、决定作用。 学习的机制:联想 强化 模仿 观察学习:注意 保持 动作再现 动机,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2,二、社会交换论 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 核心思想:人际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交换行为。 美霍曼斯提出五个普遍性命题: 1、成功命题 某行为得到奖赏会重复,奖赏越多重复频率越高。 2、刺激命题 相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 行为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重复行为的可能性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 重复获得相同奖赏次数越多,该奖赏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 个体行为没得到期待的奖赏或意外受到惩罚,可能产生愤怒情绪,渲泄情绪的结果对其更有价
5、值;反之,行为得到意外奖赏或没受到预期惩罚,可能会高兴,赞同此行为的结果对其更有价值。 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行为结果评价: 结果 = 酬赏成本,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三、符号互动论 主张在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中研究人类群体生活。 重视和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基本假说: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3、个体往往通过内在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其的意义。主要观点: 心智、自我与社会三者的形成、维持、发展和制约依靠符号。 符号(语言)互动的内化过程形成心智和
6、自我。 行为受自身对情境定义影响,依凭其意义而设计。 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角色解释其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 行动由主我(动力)引起,受客我(方向)制约,形成社会我。,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4,四、精神分析论 强调潜意识过程对人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的理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 1、意识 前意识 潜(无)意识 2、“力比多”(性本能) 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本我 - 生物层面 - 快乐原则 自我 - 心理层面 - 现实原则 超我 - 社会层面 - 道德(完美)原则 荣格分析心理学 重视自我实现及人生目的;称古代记忆痕迹为“集体潜意识”。 新精神分析论
7、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1、早期社会化 成人前。 继续社会化 成人期(终生社会化)。 2、再社会化 重新社会化;再教化。二、社会化的内容 1、掌握生活生产知识和技能。 2、遵守社会规范。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第一单元 社会化(1),第一单元 社会化 (2),三、社会化的条件 1、人类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2、人类遗传素质四、个体社会化的载体 1、家庭 2、学校 3、大众传媒 4、参照群体 五、重要的社会化分类 1、语言社会化 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
8、、政治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 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分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按获得方式分:先赋角色、成就角色。 2、按行为规范化程度分:规定型角色、开放型角色。 3、按角色功能分:功利型角色、表现型角色。 4、按扮演者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不自觉角色。三、角色扮演过程 角色期待 角色领悟 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 1、角色冲突 (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第三单元 自我 身份 自尊(1),一、自我(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包括- 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 美詹姆斯 主
9、我与客我 美米 德 镜我 美罗杰斯 自我概念对认知自我的重要性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 1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 解释经验 3 决定期待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生理自我(8个月3岁) 社会自我(313、14岁) 心理自我(约需10年),第三单元 自我 身份 自尊 (2),二、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是身份的主体,具有稳定性; 处境地位决定处境身份,具有易变性。 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三、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美马斯洛 1、实力、成就、自信心、独立; 2、威望、赏识
10、、高度评价。 美詹姆斯 成功 自尊 = 抱负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正确的社会比较,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事印象的过程 。 自然信息(物知觉)知觉对象 他人 社会信息(社会知觉) 群体 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1、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此事件有否 产生推理 长 关 输 新 主动图式 -存贮事件 时 于 出 事 没 -存贮推理 记 事 信 件 有 忆 件 息 输 没有相应 入 图式 是 创造新图式 图式找到否 否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11、 3、认知者的情绪,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印象: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效应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2、光环效应 3、 刻版印象印象形成中的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印象管理:以一定方式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策略:1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 隐藏自我自我抬高。 3 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 4 投其所好。,第三单元 归 因(1),归因 即归结行为原因。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与易变性 可控性与不可控性改进后的归因模型(Weiner 1982) 控制点理论:个体对事情及结果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 美罗特: 1、内控者 2、外控者,第
12、三单元 归 因(2),归因原则 1 不变性原则 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不变性联系。 2 折扣原则 某一特定结果由一种以上的原因引起。 3 协变原则 个体归因需要三方面信息(三维理论)影响归因的因素: 成败归因倾向属 1 社会视角 2 自我价值保护 动机性归因误差 3 观察位置 4 时间因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一、社会动机是由人的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 美 马斯洛需要层次: 生理 安全 爱 尊重 自我实现二、动机过程需要 心理紧张 动机 行动目标 需要满足 新的需要三、动机的功能 1、激活 2、指向 3、维持与调节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大致呈倒U型曲线关系。,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
13、1),一、亲合动机:希望与他人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心理倾向。(亲合起源于依念) 影响因素:情境、情绪、出生顺序。 亲和作用:满足社会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压力、避免窘境。二、成就动机: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 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 1 影响成就动机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风险与成功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2 培养成就 动机 儿童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其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第二单元 主要社会动机(2),三、权力动机: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 积极权力动机竭力谋求领导职位或“组织社会权力”
14、。 消极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为自己声望忧虑。 产生因素: 社会控制的需要; 个体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行为: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一)构成:伤害行为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 亲社会 中立 反社会 (二) 原因: 1 本能论解释 弗洛伊德死本能 洛伦茨生物习性,第二单元 主要社会动机(3),2 挫折侵犯学说 要点: 侵犯强度与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抑制侵犯的力量与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 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可能性越小; 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可能性越大。 美米勒于1941年提出修正的挫折侵犯关系模型 伯克威茨:挫折导致侵犯情绪即愤怒,并非侵犯行为本身。 侵犯行为与
15、情境中的侵犯线索有关:武器效应,死亡象征、邪恶信息(如黑色)、温度、兴奋转移、去个体化、酗酒等。 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三)侵犯的影响因素 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 。,第二单元 主要社会动机(4),五、利他动机 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性质: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原因:社会生物学观点。 社会规范论观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1、外部因素 自然环境 社会情境(他人在场责任分散、情境的社会意义) 时间压力 利他对象特点 2、心理特征 心境 内疚 人格,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社交情绪:个体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主观体验。基
16、本社交情绪1 社交焦虑 人际交往中的消极情绪体验。成长过程受挫折、缺少社会支持、自我意识感强、自卑、模仿与暗示等都会强化社交焦虑。 2 嫉妒 别人的幸福或优势造成自己内心不愉快甚或敌视等复杂情绪。 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3 羞耻 因自身人格、能力、外貌等缺憾,或思想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产生的痛苦情绪体验。4 内疚 对实际或想像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一、态度 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特点;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成分: 认知(C) 情感(A) 行为倾向 事实 信念 评价 (B) 外显 观点 知觉 情感 意向 倾
17、向 行为 理解 情绪 偏好 态度与行为:态度决定行为,但二者关系复杂。 态度与价值观: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意义越大,对行为影响力越大。二、态度的功能 1 工具性 2 自我防御 3 价值表现 4 认知,第五节 态 度,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1),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2),三、态度的属性 1、方向: 肯定 否定 2、强度: 肯定 否定 3、深度 人权 4、向中度:极端男权 极端女权 5、外显度 四、态度的形成 美 凯尔曼:依从 认同 内化,一、态度转变模型 美 霍夫兰德等提出“态度转变模型” 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传递者 沟通信息 接受者 情境 威信 差
18、距 态度与信念 警告 立场 畏 惧 人格因素 分心 说服意图 信息倾向性 心理倾向性 重复 吸引力 提供方式 (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 P154),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1),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2),二、态度转变理论 1、美 海德平衡理论POX模式:人们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或评价因素之间的不平衡,通常遵循“费力最小原则”,使其向平衡转化。(P155) P P 平衡 - - + - - + + + - - + - - 不平衡 - + + - + + O + X O - X + +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3),2、认知失调论 理论假设:认知具有一致性趋势。两种认知矛盾即失调。 美
19、费斯延格的认知失调原因: 逻辑矛盾 文化价值冲突 观念矛盾 新旧经验相悖 缓解不协调途径: 改变或否定认知因素的一方 增加新认知因素 降低失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3、社会交换论 从个体对得失权衡后产生的趋向性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形成或转变,认为其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态度是肯定因素(得)与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一、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 人际沟通:个体之间信息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传递和交流。 大众沟通:通过媒体中介的沟通过程。二、沟通的结构(七要素) 障碍 背景 信息源 信息 通道 接受者 反馈,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1),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
20、能(2),三、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手段;精神交流工具;满足和维持心理平衡;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效率。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 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3),五、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是正式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美第维特的五人群体双向信息交流形式,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4),2、非正式沟通网络是非正式群体中个体间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 美戴维斯对“小道消息”研究,拟出三种典型沟通形式。 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一、目
21、光与面部表情 目光 面部表情 苦难的眼睛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明显的体语,手势占重要位置。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 终战拥吻三、姿势与装饰 姿势: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装饰:个体选择的服装、化妆、饰品及携带物等。四、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1,一、人际关系 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 特点: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二、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 阶段:定向 情感探索 情感交流 稳定交往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程度:情趣爱
22、好态度自我概念隐私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交换性、自我价值保护、平等,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2,三、人际关系三维理论 美舒茨基本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主动包容式 被动包容式 主动支配式 被动支配式 主动感情式 被动感情式童年期人际需求形式对成年后人际关系影响群体整合原则:群体形成 包容支配感情 群体解体 感情支配包容,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 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肯定式人际关系状态。 吸引层次:基础层次亲合 中等层次喜欢 强烈层次爱情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性和邻近性: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呈倒U型曲线关系。P169
23、 2、相似: 价值观与人格特征 兴趣爱好 社会背景与地位 年龄与经验 互补: 人际需要 社会角色 某些人格特征 3、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 4、才能:才能增加吸引力 5、人格品质 排序:真诚、诚实、理解、忠诚、真实、可信,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人际相互作用。二、人际互动形式 1 合作: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间为共同目的彼此配合的行为。 基本条件: 目标一致 共识与规范 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2 竞争: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基本条件: 双方争夺同一稀缺资源目标 结果零和冲突、双赢 规范与理性 3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不同个体间目标手段相互依赖即合
24、作;相互冲突即竞争。,第七节 社会影响,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特点:群体压力可能只是想象;个体有意或无意的选择;自愿行为。从众类型与原因 真从众 - 寻求行为参照 、群体凝聚力 权宜从众 - 避免偏离的恐惧 反从众 - 回避群体感染影响从众的因素 1 群体因素:群体成员一致性程度;群体的凝聚力;群体规模。 2 个体人格因素: 与个体自我评价及自信心呈正相关趋势。 3 情境的明确性:判断事物标准是否清晰;个体对判断的肯定程度。,第一单元 从 众,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社会促进(助长):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提高
25、绩效的现象。(含实际、想象和隐含在场) 社会促进效应: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社会干扰(抑制):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效率比单独活动时更低下的现象。优势反应强化说 理论假设:他人在场个体动机水平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则被抑制。 优势反应 - 已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可不假思索做出的活动。社会懈怠(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原因:个体责任意识下降;评价焦虑减弱。,第三单元 模仿 暗示 社会感染(1),一、模仿 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非控制性、榜样、自愿;相似性。 意义: 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
26、用 促进群体形成 发展: 无意有意 游戏实践 外部内在 法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 几何极数率 先内后外,第三单元 模仿 暗示 社会感染(2),二、暗示 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及符号等对他人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 三环节: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分类: 按信息来源 - 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 按暗示者目的 - 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 按暗示接触方式 - 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按暗示效果 - 暗示与反暗示 影响因素: 暗示者权力、威望、地位及人格魅力 被暗示者人格特征 被暗示者所处情景因素,您先请,第三单元 模仿 暗示 社会感染(3),三、社
27、会感染: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是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 特点: 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 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第八节 爱情 婚姻 家庭,一、爱情: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特点:异性间 成熟 高级 生理 利他,第一单元 爱 情(1),第一单元 爱 情(2),鲁宾 友谊与爱区别:依恋、利他、亲密(信任) (恋爱时“信任”不重要,友谊中“信任”最重要) 发展阶段:取样与评估 互惠 承诺 制度化爱情的形式:浪漫式 友谊式 游戏式 占有式 实用式 利他式
28、加 李 将上述六种形式提练成三种基本形式: 激情 游戏 友谊 三原色可构成爱情次级形式:实用式-游戏和友谊 占有式-激情和游戏 利他式-激情和友谊爱情三角形理论 (激情 亲密 承诺) 喜欢式-无激情 承诺;迷恋式-无亲密 承诺;空洞式-无亲密 激情; 浪漫式-无承诺;伴侣式-无激情;愚蠢式-无激情;完美式-都有。,第二单元 婚 姻,婚姻:男女结为夫妻关系的行为, 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 婚姻动机排序: 上古时期 经济、繁衍、爱情 中古时期 繁衍、经济、爱情 现代社会 爱情、繁衍、经济夫妻关系类型:1 爱情型 2 功利型 3 平等合作型 4 建设型 5 惰性型 6 失望型 7 一体型 第三单元 离 婚离婚: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夫妻心理冲突原因:1 需求不满 2 价值观念不一致 3 远离的“自我” 4 夫妻的性差异,第四单元 家 庭(1),一、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 特点:1 以婚姻血缘为纽带 2 初级社会群体 3 家庭关系密切、深刻二、家庭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1 核心家庭 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 4 其他家庭 功能:经济 性 生育 扶养与赡养 教育 感情交流 娱乐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1 社会环境 2 家庭成员素质 3 家庭成员的人际距离,第四单元 家 庭(2),三、家庭的生命周期 核心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结束 谢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