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古希臘文明盛衰史年表,492 BC 波斯王大流士(Darius) 的帝國軍受創490 BC 馬拉松戰役 (希臘戰勝大流士的波斯帝國軍)480 BC Salamis 戰役 (希波戰爭結束,希臘聯軍大勝)431 BC 雅典敗於斯巴達338 BC 菲臘二世征服希臘地帶330 BC 亞歷山大大帝拓展其帝國版圖310 BC 亞歷山大大帝駕崩300s 馬其頓帝國之分裂200s 雅典漸漸衰敗147 BC 希臘城邦全面受羅馬帝國所征服,晚期古希臘哲學:哲學史背景,從公元前322年亞里士多德逝世至公元52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下令關閉雅典所有學院,歷時八百多年,大分為兩個時期:希臘化時期:希臘文明隨馬其
2、頓帝國的拓展而向東傳播,埃及的亞歷山大城與雅典並立;羅馬時期:羅馬人承接希臘哲學的思想,使希臘哲學進一步在拉丁語區傳播。有獨立理論創見的學派不多,重要者為以下四派:伊壁鳩魯學派 (Epicureanism)斯多亞學派 (Stoicism)懷疑論學派 (Scepticism)新柏拉圖主義學派 (Neo-Platonism),晚期古希臘哲學的特色,一般認為在古希臘晚期中,哲學精神普遍衰落:從純粹思辨退縮回直接的實踐在思辨理論哲學上沒有重大貢獻,但擷取諸家理論,以為倫理學的基礎實踐哲學萎縮為個人的倫理學核心關注的問題:如何確保個人的幸福,政治實踐僅為附帶的焦點,而智慧的追求則只是手段哲學精神的衰落原
3、因在於:城邦政制的瓦解,帝國取而代之,個人在政治領域無法再有所作為羅馬人與東方民族的實用心態與宗教信念的影響,晚期古希臘哲學的基本方向,關鍵問題:如何安身立命,確保個人的幸福?伊壁鳩魯學派:專注於可掌握的快樂斯多亞學派:專注踐行內在的德性,不為外部境遇所動搖懷疑論學派者:懸擱任何正反判斷,消解問題新柏拉圖主義:尋找回歸神聖的太一、上帝,羅馬帝國之版圖,伊壁鳩魯學派,伊壁鳩魯 (Epicurus, 342-270 BC)所創立伊氏生於薩摩斯(Samos)島,早年學習柏拉圖學說及原子論公元前306年開始於雅典住宅的花園裡講學,其學校故此也被稱為花園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追隨者尊之如聖者,然而別派卻誣衊
4、之為崇尚縱慾享樂的哲學家著書凡三百卷,但大部份皆已散佚,伊壁鳩魯思想的基本論旨,分為三個部分:準則學 (The Canonic)、自然學(The Physics)、倫理學 (Ethics) :準則學 = 關於真理標準之探討,類近於今天的認識論 採感覺主義立場:不強調感性和理性、感覺和理智的差別,而是在感性基礎上綜合兩者 (理智和思想乃感覺活動之延伸)自然學:原子論的自然觀,但重點在於其實踐涵義,即在於否定超自然的外力對於人生的作用,例如:神只是至福不朽之生物,卻居於世外,不干預世俗事務靈魂只是精細原子與無名狀之物的混合,隨身體死亡而毀敗原子運動是無序的,故非命定,要採取哪種行動,完全取決於個人
5、的決定,伊壁鳩魯的倫理學,乃伊壁鳩魯學派學說的最重要一環消極方面:從自然學引伸出的實踐意涵:神不足懼,死不足憂,樂於行善,安於忍惡。(菲洛丹:反智者) 無須依賴神明保佑 (神明不是萬能、神明根本不會干涉世俗事務、神明只是人的想像)沒有所謂命運無須害怕死亡 (原子論的靈魂觀:靈魂隨死亡而滅,根本不會死後的奬賞或懲罰)積極方面:快樂主義(Hedonism) 快樂為安頓人生之道;人生的幸福在於快樂。,何謂快樂?,伊壁鳩魯所面對的傳統快樂觀:昔蘭尼派(The Cyrenaic School)的流俗享樂主義:快樂 = 欲望(尤指自然欲望)的滿足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快樂 = 幸福的外在條件,但與德性無內在
6、關係伊壁鳩魯的快樂觀與上述兩種對立:快樂與美德互相蘊涵並非只是欲望的滿足不只是瞬間個別的感官之樂,而是終身受用不盡的人生整體之樂,快樂與美德互相蘊涵,若不謹慎、榮譽和公正地生活,便不能快樂地生活;若不快樂地生活,便不能謹慎、榮譽和公正地生活,因為德性與快樂生活自然相聯,快樂生活與德性不可分離。(伊壁鳩魯:致曼諾克斯書簡,132節),快樂並非只是欲望的滿足,欲望(如口渴、飢餓等)本身是痛苦之源,有智慧的人會儘量節制自己需要欲望的滿足只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不保證不會有後繼的痛苦 (如宿醉、飲食無度)欲望會自我繁衍,貪得無厭,故其滿足是無止境,令人疲於奔命 (如聲色娛樂)故此:必須以對快樂有所簡別,
7、以實踐的智慧 (phronesis)衡量苦樂之輕重欠暫每種快樂皆有其自然的吸引力,故皆為善,但並非每種快皆值得選擇。(伊壁鳩魯:致曼諾克斯書簡,129節),哪種快樂值得選擇:快樂的分類學,動態的快樂各層次的欲望要求和滿足驟生驟滅,不斷高低起伏,若無節制則轉變導致痛苦如:錦衣美食,聲色娛樂、財富權力等,靜態的快樂痛苦的缺如(absence of pain)最恒定和確切的快樂 (不會變成痛苦和帶來痛苦之樂)不會轉變或帶來痛苦如:身體的健康 不受疾病困擾心靈的寧靜 (ataraxia)不受打擾的怡然自得,伊壁鳩魯雖然區分兩種快樂,並強調心靈之樂高於肉身之樂,但並未否定動態的快樂。伊氏甚至說:胃的快樂
8、是一切善的起始和根源,智慧與之有關,文化也與之有關。(引自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 Vol. 1, p. 117),達致心靈寧靜之途,個人層面:美德(virtues)與智慧群體層面:友誼,斯多亞學派 (Stoicism),斯多亞學派:前期代表人物,創始者:西普魯斯的齊諾 (Zeno of Cyprus, 336/5-264/3 B.C.)繼承者:克里安西斯 (Cleanthes of Assos, 331-232 B.C.) 再傳於:克里西帕斯 (Chrysippus of Soloi, 280-206 B.C.),齊諾(Zeno of Cyprus),生於塞
9、浦路斯島的基底恩,早年因仰慕蘇格拉底之名而到雅期求學,先後追隨過犬儒和麥加拉學派,又曾到柏拉圖學院裡學習,並接觸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於300 B.C. 創辦自己的學校,他在一個畫廊講學,其學派因而得名 (畫廊之希臘文為 stoa),經過三十年的努力,他使畫廊成為與柏拉圖學院和伊壁鳩魯的花園齊名的學府。他生前受人敬愛,他死後,雅典為他建墓立碑,碑文曰:在這個城市從事哲學多年,在各方面都是一個善人,鼓勵年輕人恢復德性和節制,走上正道。他本人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榜樣,與他所倡導的學說完全吻合。,克里安西斯(Cleanthes of Assos) 與克里西帕斯 (Chrysippus of Soloi),
10、克里安西斯來自小亞細亞的阿薩斯,身體力行地貫徹齊諾的教導,把齊諾的學說進一步神學化。克里西帕斯據說曾著書超過七百卷,以精密的邏輯論證斯多亞學派論點,反駁柏拉圖學院派與伊壁鳩魯學派,對斯多亞思想之傳播與體系之形成貢獻極大,故又被稱頌為斯多亞學派的第二創始人。前期斯多亞學者的著作大都散佚,僅有少數殘篇流傳後世,其中最完整者為克里尼雪斯的宙斯頌後人一般把斯多亞早期學者的思想視作一個整體,不專注於各別學者之特殊學說。,斯多亞學派的學說分類,分為三大類:邏輯學、自然學、倫理學邏輯學用意在於論證本派學說,駁斥其他學派的攻擊;斯多亞的邏輯學又分為辯證法與修辭術兩種。自然學為倫理學提供學理基礎,其頂點是神學。
11、倫理學為斯多亞學派的學說重點。,斯多亞學派的邏輯學,發展出與亞里士多德邏輯學明顯不同的體系:主謂邏輯 vs. 命題邏輯 (propositional logic)研究對象不是判斷中的主謂關係,而是可說的東西 (lekton),即語句的意義。,斯多亞的倫理學,第一原理:宇宙為永恒而必然的法則所支配,絕無例外。個人自由意志不可能,不可能違抗主宰萬物之定則人僅有一內在的自由(interior freedom),不能改變外在事物的發生,只能改變我們的判斷和態度,接受天命,第二原理:德性就是順從自然的生活,但人的本性在於理性,故倫理實踐須順從理性的要求。理性通貫決定宇宙人生的法則人的行為必須遵循法則順從
12、自然法則 = 順從自己的本性(理性)個人特有的癖好、感情反應一律排除理性美德生活的境界:不動心apatheia (a + apathos) 自律自制,外界一切皆不足以動亂其心,德性論,德性生活是人生實踐的最終目的和最高善,德性 = 幸福早期斯多亞學派的德性觀:德性是不依賴於肉體的靈魂狀態德性不謀求任何外在目的和利益,德性是不依賴於肉體的靈魂狀態,德性 = 靈魂的健康狀態;人的靈魂若能按照宇宙的規律活動,則是有智慧和意志自制力的如其他同期學派一樣,在靈肉對立的基礎上說明德性,但:新學院派和新柏拉圖主義:身體有害於靈魂之德斯多亞學派:身體於靈魂之德既無益又無害,德性不謀求任何外在目的和利益,德性自
13、身是目的,不是謀取外在利益的手段對德性以外之物應採取淡漠的態度,不使它們影響道德修養,懷疑主義 (The Sceptics),懷疑學派的分期,大致分為三期:皮羅主義 (Pyrrhonism)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由皮羅 (Pyrrhon of Ellis, 365-270 BC) 創立,後由弟子提門(Timon)進一步發揚中期懷疑主義:新學院派 (The New Academies),代表人物如 Arcesilaus, Carneades, Clitomachus, Philo of Larissa等晚期懷疑主義:包括犬儒學派、折衷學派、新皮羅主義等關於各派立場,參傅偉勳西洋哲學史中相應篇章
14、的論析,皮羅主義的懷疑論,懸擱判斷 (epoche) 知識論的懷疑主義不能確切斷定事情是甚麼,不是甚麼智者應懸擱判斷: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對任何判斷加上大概、或許等蓋然之辭實踐上的含意:認為世上無絕對善惡對錯之分,亦無美醜之別,一切出自人為習俗律法(nomos)所造成既無客觀善惡對錯,則一切判斷只會引至爭論和困惑,智者應對一切不動心,保持心境安寧,皮羅後的懷疑論之發展,懸擱不表任何意見,不作任何判斷只相信自己的感覺不動心完全消極,無所作為按常規生活,不妄加造作,保留相對真理的懷疑論:新學院派,徹底的懷疑論:新皮羅主義,新柏拉圖主義 (Neo-Platonism),普羅提諾 (Plotinus,
15、 204-270 AD),埃及出生,活躍於羅馬城融合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拉斯學派之思想充滿宗教熱忱,影響後來的基督教神學與哲學“could have been a great Christian Philosopher St. Augustine,太一(The One)的概念,乃第一本體(hypostasis),等同於神本身、善本身(to agathon)不能被述謂和界定界定是從普遍(general)到特殊(particular),從共類(genus)到殊種(species)(如人是理性動物)太一為最終含攝萬有之實體,故無法被定義定義即界定, 太一 不能被限定,故無法定義 是否即無法被知
16、?不可正面認識(不能說太一是甚麼),只能說太一不是甚麼。,太一如何能生衍出有限而雜多的萬事萬物?流溢說(Emanation),柏拉圖式的造物主和亞里士多德的上帝皆是有所限、有所對之存在,太一在原初狀況與物無對,故不能是上述兩者太一之創生並非制作(poesis),而是流溢;萬物皆從太一中流出如陽光太陽流射而出如泉水從泉源流湧而出太一流出各層存在,但不會因而減損自己的內容,從太一流溢出的四重存有層階,第一層:睿智(Nous) (太一自身之靈魂:能自知和知太一)第二層:世界靈魂,乃感覺界與睿智界的接觸點第三層:個體的靈魂,包括動植物和人第四層:物質,最遠離太一之光,近乎完全黑暗,實踐之道 = 復歸存在根源之道,目的:人生實踐的究極目的在於淨化自己的靈魂,以復歸太一過程:關鍵在於擺脫物質存在,通過理論觀照(theoria),哲學思辯,層層超昇,以期最終踰越睿智界,與太一形成神秘恍惚之結合 據說普羅提諾本人曾有數次出神與太一結合之經歷,惡的問題,若一切存在都源於太一即至善之流出,則何以有惡?普羅提諾的說明惡的策略是:否認惡真實存在,但承認惡的作用惡之所以不存在,因為它的本性來自質料,乃善/存有之缺乏。 後來耶教神學處理惡的問題的模型,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