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理论阐释与案例剖析王兴国 王新志 摘要:农村贫困人口的贫困本质上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多重贫困,综合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三维资本”才是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拔除穷根的根本路径。基于山东省阳信县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个案研究,本文首先从“三维资本”的视角将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纳入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利用相关经济理论和贫困理论深入剖析了阳信县科学设计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制度的基本思路,最后阐释了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中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贫困是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相生的复杂社会现象,迄今为止人类发展的整个历程从某种程度上
2、讲就是一部人类与贫困相抗争的历程。从历史演进的视角看,贫困也是一个动态的、地域的和多维度的概念,对其界定的标准会随着时间的不同、空间的转换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发生改变。众多学者已经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的视角对贫困的内涵、形成机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1.对贫困内涵的研究。从 100 多年前著名学者朗特里(Rowntree,1901)的“物质资源贫困论”、刘易斯(Lewis,1969)的“文化贫困论”、奥本海默(Oppenheim,1993)的“机会剥夺贫困论”、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1999)的“可行能力贫困论”,直至 21 世纪初联合国计划
3、开发署提出的“人文贫困论”,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认为“人文贫困是人们健康长寿生活的被剥夺、知识的匮乏、体面生活的丧失以及缺少参与等多方面的贫困”。2.对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关于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观点是:从宏观角度讲,经济学家纳尔逊(Nelson R.R,1956)、缪尔达尔(Myrdal,1957)等人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资本稀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和缺乏分工和交易是导致发展中国家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1945)、莫尔(Moore,1945)(11)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社会分层是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这样就必然会产生不平等和贫困,社会学家瓦伦丁(V
4、alentine,2000)(12)从地理环境的视角认为,贫困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恶劣,如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等,导致贫困者陷入长期难以突破的贫困陷阱。从微观角度讲,对贫困形成机理的研究经历了从物质资本范式到人力资本范式,再到社会资本范式的渐进认识过程(13),早期研究者如朗特里认为“缺乏获得物品和服务的经济资源或经济能力导致贫困”,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1999)(14)认为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民贫困,葛鲁塔特(Grootaert,2002)(15)认为社会资本的匮乏导致贫困,而且社会资本对于减少农户贫困具有显著的影响。上述富有创见性和开拓性的研究成果不仅从纵横两个
5、层面不断拓展和加深了人类对于贫困内涵的理解,而且为反贫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当前,精准扶贫的提出为中国农村的扶贫开发做出了新的规划(16),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要攻克最后堡垒、啃硬骨头,多措并举,增加农村贫困地区“造血能力”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山东省阳信县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通过构建较为完整的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制度框架,创造性的打造了以肉牛生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扶贫新模式,有效促进了贫困村产业发展、贫困农户持续增收,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脱贫奔康之路。本文将以山东省阳信县作为个案,将其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纳入
6、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相关经济理论和贫困理论深入剖析阳信县如何通过科学而有效地扶贫制度设计,积极破解农业龙头企业扶贫模式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有效的实现产业发展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三维资本”的深度融合,使扶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的理论阐释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本质上是以产业一体化发展来实现较为长期的契约关系对临时性的市场交易关系的替代,能够有效地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从而实现专业化生产、优势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效益。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主导力量(17),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升
7、级转型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中坚。据统计,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8.6 万个,其中各类龙头企业 12.9 万个,销售收入 9.2 万亿元,净利润 5500 亿元,辐射带动农户 1.26 亿,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 3380 元(18)。从经济学的视角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维资本”的匮乏是农村贫困人口陷入贫困陷阱的根源所在,而且农村贫困人口所面临的贫困往往不是“单一维度”的资本匮乏所造成的,实质上是一种“三维资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多重贫困,从而导致农民往往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改变自身的处境,直接陷入以收入微薄、经济困顿与处于社会边缘为表征的物质资
8、本匮乏的境地,物质资本的匮乏又反过来加剧农村贫困人口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最终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19)。因此纯粹的从上述“单一维度资本”入手是无法彻底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的,必须综合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建立“三维资本”立体式协同反贫困机制才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重要途径。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创新能力的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能够以产业发展为载体和凝合剂与农村贫困人口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发展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三维资本”的有效融合,为扶贫工作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激发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参与治贫的内在动力,从而显著
9、地提高扶贫工作的绩效。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方面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能力,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三维资本”立体式协同反贫困机制促进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的理想载体。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物质资本维度。物质资本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最广泛使用的衡量贫困程度的尺度,也是个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农业龙头企业在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全部环节都能够与农村贫困人口形成利益联合体,来提高他们的物质资本水平,帮助贫困者摆脱贫困的心态,从而达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的效果。比如在产业链的上游,农村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将自家土地出租给农业龙头企业或者为农业龙头企业订单生产的方式来获得物质资本;
10、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农村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在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加工生产、销售运输等方式获得工资性收入。二是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人力资本维度。按照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缺乏健康和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是农村贫困人口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农业龙头企业既可以通过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到企业劳动就业、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健康医疗保障等方式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也可以不通过劳动就业而是与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农产品、生产要素等供需联合体的方式,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农业相关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知识技能。收入的提高有助于农村贫困人口增加其健康和知识技能的投资,健康存量和知识存量的增加更有助于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
11、取得较高收入,从而实现脱贫解困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性,降低返贫率。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社会资本维度。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现实或者潜在的社会资源,能够增强个人从社会关系网络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主要包括社会网络、信任、合作、互惠、参与和声誉等等。一般而言,贫困容易将农村贫困人口的交往半径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交往多是周边的乡亲、族人等,导致他们的社会资本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封闭性特征,难以依赖社会网络资本获取有益的资源,易于形成超稳定、锁定型的生产生活状态,经济贫困的固化状态在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情况下非常难以打破。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品、生产要素、劳动等契约形式与农村贫困人口建立利益共同体,为他们
12、提供异质性、开放性的社会资本,增强他们社会交往、社会信任、社会合作的半径,拓宽他们信息、技术的获取渠道,拓展他们的跨越型和连接型社会资本,从而打破农村贫困人口经济的贫困和社会的锁定状态,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增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双提升。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的制度设计:案例分析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平原,处于山东半岛和京津两大经济地区的连接地带,总面积 793 平方公里,辖 7 镇 1 乡 2 个街道办事处和 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854 个行政村,总人口 45 万,是闻名的中国鸭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标准肉牛示范县。2015 年阳信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36.4
13、6 亿元,财政总收入 10.87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在山东省县级排名中均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是山东省重点扶持的 30 个欠发达地区之一。2014 年初,阳信县立足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水平,创造性的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制度框架:以特色肉牛产业作为扶贫主导产业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1+X”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经过两年的努力,阳信县扶贫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成功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逆袭,贫困人口由 2014 年初的 41834 人下降到 2016 年初的22566 人,贫困发生率由 2014 年初的 9.3%下降到 2016 年初的4.
14、9%。(一)以特色肉牛产业作为主导,增强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农业龙头企业扶贫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所要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不仅要对当前扶贫工作带来直接的影响,而且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其选择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竞争优势明显,扶贫的主导产业不仅要具备强大的汲取资源的能力,而且要具备更高的价值创造能力,才能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发展壮大;二是市场潜力大,在当前整体经济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产能过剩格局下,扶贫的主导产业要具备长期而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开发潜力,否则如果市场需求不足,主导产业很快就要衰败;三是辐射带动能力强,扶贫主导产业必须能够组织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通过产业关联而产生
15、一系列带动、支撑与推动作用,从而引起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和加速效应,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0)。基于以上三个原则,阳信县选择了以肉牛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主导产业。一是阳信县肉牛产业竞争优势明显,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是华北最大肉牛养殖基地,2015年全县存栏肉牛 27.26 万头,出栏肉牛 25.81 万头,均居全国县级第六位;肉牛年屠宰能力 120 万头以上,居全国县级第一位;肉牛总产值达到 350 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 41.3%。二是阳信县肉牛市场潜力大,牛肉产品已占天津市场的 50%,北京市场的 30%以上。三是阳信县肉牛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强,全县有 7 万多人在与
16、肉牛相关的养殖、屠宰加工、运销、餐饮等行业就业,常年有 6000 多名回民肉牛购销大军活动在省内外肉牛交易市场,拥有专门的牲畜运载车辆 4000 部,运销范围涉及全国各地,年运销肉牛近 100 万头,形成了“买全国牛、卖全国牛”的强大体系(21)。(二)打造肉牛产业集群,确立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阳信县以肉牛生产为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资源为基础,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畜牧业为目标,围绕养殖标准化、设施现代化、管理科学化,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肉牛产业化、品牌化经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建立了广富、亿利源、鑫源、华胜、华阳等一批产业
17、关联度大、组织化程度高、精深加工能力强、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肉牛产业集群,肉牛产业形成了从饲草种植犊牛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餐饮皮革深加工牛骨、牛血生物科技研发完整的绿色高效产业链,推动肉牛产业向 500 亿级产业集群乃至更高规模和层次迈进。全县肉牛产业化经营已经拥有中国名牌 1 个、国家 A 级绿色食品认证 6 个、无公害畜产品认证 13 个、全国优秀肉牛产品品牌 4 个,山东省著名商标 3 个。阳信县积极鼓励这些农业产业化产业集群参与扶贫开发,打造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的扶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三)通过扶贫模式的有效组合,打造“1+X”特色产业扶贫模式阳信县以
1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因地制宜的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不断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打出了一整套的产业扶贫开发“组合拳”,有效地提高了产业扶贫开发的整体效益。一是合同养殖脱贫模式。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和养殖经验但缺乏购牛资金的贫困户,阳信县通过赊牛养殖使他们实现脱贫。由阳信广富、亿利源、鑫源、华胜、华阳等农业龙头企业将犊牛、肉牛赊销给贫困农户,签订回收协议,采取“赊小收大、赊瘦收肥”的模式,贫困农户实现增收 3000 元/头/年;由龙头企业将母牛赊养给贫困农户,贫困农户养母牛繁育犊牛,企业订单回收犊牛,年繁育一头犊牛收入 40004500 元,养殖母牛 10 头以上的优先纳入母牛扩繁增量项目支持,实
19、现养殖脱贫。截至目前,通过赊销、订单方式辐射贫困户 500 户,带动 1000 余人成功增收脱贫。二是买牛托管脱贫模式。对于那些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阳信县通过资产收益的办法实施产业扶贫,贫困农户以政府支持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获得买牛资金,然后托管给肉牛养殖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负责养牛,养牛所得利润由企业或者合作社和贫困农户按比例分成,贫困农户由此实现增收脱贫。三是企业务工脱贫模式。阳信县政府积极协调肉牛养殖、屠宰企业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入场务工,领取工资报酬,进而实现增收脱贫。如阳信县翟王镇二十里堡村的刘红英年老体弱,原本是村里的贫困户,2015 年 10 月她被推荐到阳信亿利源公司喂牛,每天的工作就是给牛喂草、喂水、清扫牛栏、运草等,早上 5 点和下午 4 点半分别干一次,一次 2 个小时,一天干活不到 5 小时,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