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诊断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一、学科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本学科于 1981 年和 1991 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 年被批准为首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中医诊断学科为国家级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 年) 。本学科承担的“中医诊断学”课程为国家级和北京市精品课程(2003 年) ;“中医诊断学(双语) ”课程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0 年) 。依托于本学科的“神经免疫实验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2003 年) , “证候规范化方法研究室”
2、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009 年) 。本学科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2010 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2008 年)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单位(2006 年) 。近年来,中医诊断学科承担了国家科技部“973”计划、 “863”计划、 “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自然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主编和副主编教材及专著多部。本学科的建设为培养博土生、硕土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国内同类学科处于领先水平。二、研究方向 1.症、证的
3、规范化、标准化研究; 2.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3.病证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4.诊法学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5.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识研究;6.传统医学的诊断理论及技术的比较研究。三、培养目标 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宽广的专业及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中医诊断学相关方法和技术,熟悉本学科的中外学术发展动态,能够从事中医诊断学研究的创新性专业人才。四、课程设置1.公共必修课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2.专业课 诊断学研究进展3.专业基础课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修 2 门课。硕士阶段所学课程不能再次选修。学校所开课程如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后可到校外选修。4.选修课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修 12 门课程。5.跨专业学习课程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1.科研实训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2.临床实践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 100 小时/3 学年。除带诊的老师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写出书面评语外,本人撰写不少于 2.5 千字的体会、心得或病案分析, 记入学习档案。六、中期考核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细则(试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