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准扶贫要防止“九种不良现象”孙天成 邵国宸 方明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更是广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迫切要求。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干部的积极努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赢得了广大贫困地区群众的拥护和赞扬。但是在一线扶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贫困对象和扶贫人员还存在“九种不良现象”,需要引起一线扶贫人员高度重视。一是“争贫”现象。随着真金白银的“到人到户”扶贫政策的落地,贫困地区群众“争贫”的现象剧增,有的群众为分得一杯扶贫政策的“羹”,争先恐后争当贫困户,甚至为了贫困户名额而闹得村里村外都“鸡犬不宁”。精准扶贫政策的初衷在于让真正的
2、贫困群体脱贫奔小康,而非将扶贫红利变成贫困地区群众利益均沾的“唐僧肉”。各级扶贫人员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务必要深入宣传政策,健全识别机制,严格评定标准,准确测算收入,实施群众公评,畅通监督渠道,确保群众对扶贫政策不争、对扶贫对象不疑、对扶贫工作不阻。二是“扮贫”现象。农村原本就有“富不露财”的习俗。个别原本富裕的群众,即便家财万贯粮仓满囤,对外也绝不显山露水。随着扶贫利好政策纷至沓来,这些掩饰在“贫困外衣”下的富裕农户,眼看其他贫困户享受优惠政策就犯红眼病,滋生了“越穷越能得实惠”的错误认识,争相装困扮贫,以求与贫困群众共享扶贫实惠。精准扶贫重在精准,成败关键也在精准,摆在第一位的是“看真贫
3、”。各级扶贫干部必须到实地、看实况、听实话,了解掌握群众生活的真实情况,看是否真的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绝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如此,才能火眼金睛辨真假,让贫困群众的扶贫政策免受剥占。三是“炫贫”现象。由于谁被认定为贫困户,谁就能享受政策实惠。一时间,贫困户指标成了“香饽饽”。有的群众为夺得“贫困户”称号,到处“找门路、托人情、耍花招”想方设法要戴上贫困户“帽子”,被评上了贫困户的群众则神气十足,逢人便炫耀自己“有本事”是贫困户。这种“炫贫”、“比穷”乱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人心的贪婪、思想的霉变、精神的沉沦、价值的扭曲,如果对“主动”贫困、不思上进、只为利益的贫困群众恣意纵容,结果只会让国家的
4、扶持政策“南辕北辙”,最终酿成“花钱养懒汉”恶果。各级扶贫干部要增强防范意识,不为炫贫哭穷的“伪贫困”所迷惑,着力铲除虚假贫困滋生的土壤,还精准扶贫一片净土。四是“赖贫”现象。古人云:人穷志短。贫困群众之所以经济穷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追求。当前,有的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推进精准扶贫时,很多地方采取动态管理、有进有退的办法,让那些通过政策扶持实现脱贫的贫困户从台账中出列。但是,这些享受政策扶持脱贫的贫困户,却贪恋扶贫政策的甜头,赖在贫困户队伍里不肯出列,贪食政策红利而不去谋致富产业,给扶贫纵深推进造成障碍。贫穷不可怕,怕的是心理贫困。
5、对贫困群众来说,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政策资金也只能管一时。各级扶贫干部要破除扶贫就是给政策给资金的错误认识,要注重“精神扶贫”,帮助群众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引导脱贫群众持续创新创业,增强造血机能,彻底摆脱“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生活状态。五是“德贫”现象。在一线扶贫过程中发现,一些贫困农村中,部分农户老人吃住条件简陋,生活孤苦伶仃,而老人的子女成家分家后,享受着有车有房的舒适生活,却心安理得地让父母住在条件简陋的破旧危房而不管不问。还有一些青壮年贫困户,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不仅不接济赡养父母,反倒认为啃老理所当然,造成父母晚年受穷。根据扶贫政策要求,这些人因不符合贫困户
6、条件,不能列入贫困识别对象,但其实际生活条件又确属贫困状态。落实精准扶贫,各级扶贫干部要注重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同在,扶贫与扶德共进,切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法制意识引导,突出子女赡养父母这条底线,让老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果实。六是“赐贫”现象。有的贫困地区扶贫干部习惯把党的惠民政策当做“福利”来“恩赐”给特定的人,而不是按政策要求落实。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有的扶贫干部把对象识别、政策落实看作是手上掌握的“福利”,背离程序违规操作,钻制度漏洞发人情牌、关系牌,以权谋私优亲厚友,出现了干部亲友甚至是富人“被评上”贫困户的现象。有的扶贫干部竟公然对贫困户说:“你的贫困户名额是我赐给你的”。这些不
7、贫困的群众也被赐予贫困户,违背了扶贫的“初心”,加剧了村内不公,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要加强完善政策规范,定期审核把关、经常巡视暗访、开展举报监督、落实问责督察,打通阻碍扶贫政策落地的“中梗阻”,让政策阳光照到真贫困户身上。七是“耍贫”现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扶贫力度空前、方式多样,基层单位层层签订责任书,村村列出作战图,发出了“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动员令,立下了“农户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军令状。然而,工作中,有些干部传达精神、讲解政策时头头是道,但落实责任、推进项目时“耍贫嘴”“玩虚招”,光说不干忽悠劲儿大。有些单位想快出成绩、追求显绩、标榜政绩,把“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路边
8、作为重点,倾力打造“盆景”“花瓶”,结果出现“路边一枝花、花后脏乱差”的巨大反差。有些干部惯于先声夺人,把信息当作“扶贫主业”,兵马未动宣传先行,挖空心思编稿件,把预想的事说成做了,甚至总结成“经验”向上推介。凡此种种,造成边远、边缘地区贫困群众怨声载道、反映强烈。各级扶贫的党员干部只有心中有民、实干兴业,贫困群众方能脱贫有望。八是“嫌贫”现象。精准扶贫是对贫困户雪中送炭的民心工程。工作中,很多地方建立了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包联机制,因联系点、联系村、联系户情况千差万别、贫富差距不均,有老弱病残的特困户,也有暂时贫困但能很快脱贫的扶贫户,在“认领”包联对象时,对那些易脱贫的贫困户,扶
9、贫干部都不约而同抢着与其结对子,而对老弱病残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户则心生恐惧,不愿意同他们结对子。究其原因,主要是“舍贫扶富”见效快,可在短期内“明显见效”,实现脱贫脱责。有了“嫌贫爱富”的偏见,就会把精准扶贫的“经”念歪,一些真正的贫困村和群众就会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各级扶贫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扶贫政绩观,不搞选择性扶贫,乐于同特困人员认“亲戚”、结对子,让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九是“均贫”现象。精准扶贫,只有扶到点上根上,贫困群众才能真正脱贫奔小康。现实中,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贫困状况贫困数量也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在扶贫推进过程中不应平均发力,而要据实施策。然而,有的扶贫干部用平均思维,认为对所有贫困户均衡施策、平均用力可减少矛盾争议,喜欢搞大水漫灌、撒胡椒面式的扶贫。对贫困村名额平均分配,导致不是贫困村的享受了扶贫政策的倾斜,真正贫困村因为被“平均”掉了而失去了政策支持;对扶贫资金项目平均使用,致使基础条件好的“贫困村”如虎添翼发展更快,条件恶劣的贫困村因资金远远不够而进退维谷举步维艰;对扶贫手段平均用力,使得老弱病残的贫困户无法利用扶贫政策致富,而有的贫困户又有劲使不出难以快速脱贫,结果让贫困群众对扶贫政策失去信心,挫伤脱贫激情。各级扶贫干部在实施精准扶贫时,要把握“精准”内涵,探索多元化扶贫路径,因村因户精准滴灌对症下药,确保“药到病除”。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