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71KB ,
资源ID:3628376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6283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国学”教育.doc)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国学”教育.doc

1、当代高等“国学”教育建设之省思【提要】当代中国的高等“国学”教育,可以从三个功能层面和路向来加以理解:面向学院学术的专业教育、面向公民培育的通识教育、面向文化建设和文明对话的传统之诠释和转化。“为学”的教育和“为人”的教育,都可以指向参与文明对话和参与社会转型新文化建设之目标,这是我们思考当代高等“国学”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我们揭出“中国古典学”之概念,以为当代“国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国学;中国古典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少有的早生、成熟而能绵延不绝的古老文明,在数千年的进程中,不仅形成了庞大深厚的文化传统,而且成为东亚地区源头性的文明系脉,深刻地影响

2、和塑造了东亚的文明样貌,也曾经深刻地影响了启蒙时代的欧洲新文明的建设。古老的中华文明,创生了以儒家价值关怀及其进路为核心的价值系统和以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架构的知识系统。然古代中国,以“天下”而不以国族自视,初无“国学”之说。近代以降,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丕变,中国在国事衰敝、殖民日深的疲态之下,逐渐入以现代欧洲文明为价值中心的现代世界体系之中,不得不以国族自处。晚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遂兴“中学”之名,与代表技术强盛的“西学”对举,以示价值本体和工具关怀的分野,张之洞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一代名言。厥后至于国族革命,章太炎等辈袭取日人“国学”一词,标举汉人学术,明夷夏满汉之防,太炎所

3、谓“以国粹激动种性”也。“国学”之概指传统中国学问,盖成于兹。而“国学”作为思想传统和知识传统所在,其价值和旨趣何如,其所当兴废以及在国民教育中的正当性,亦自此引起争讼。关于“国学”兴废之论争,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所2同者,其一在于西方思想、学术、价值、制度高歌猛进,“科学”和“进步”成为国人顶礼膜拜的新神明。其二在于中西古今之争,被普遍理解为寻求富强进步与维护道统旧德之对立,“传统”自“五四”以后被树立为“民主”、“富强”的对立面。于是求昌兴国学者,侪辈渐目为守旧卫道之冬烘夫子和伪君子,其食古不化,而无能与学问之先进和社会之进步。对比这两个时期

4、,种种类同之外,视其相异,不无有趣之处。“国学”之争,于清季民国和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其间情势,迥然有别。清季民初,科举废止,传统学术失去了国家层面的正当性,国势动荡,“中国事事不如人”的感受弥漫在知识界,愈发磨蚀国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自信,归其弊节,国人推咎于自己所承受的传统,由此产生对本土文化的失望,如鲁迅极端所言,“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因而凸显西式文化可堪速用速效之种种优长,由自然科学之信赖,而及于社会、人文之构划,所谓“德先生”和“赛先生”之延入,进而形成价值认同的转化,

5、以为中国未来一切必于是。前此守于文化旧有之乡的“国粹”之倡,转为由信奉“科学的新史学”的学人所主导的“整理国故”运动。“国故”也者,国之故旧,其具学术史和史料学之意义,而渐无价值承受之意义,如同一种博物馆文化,可供整理、分类、科学意义上的修复和展示,但已经无关乎社会、制度和生活的建设。“国故”成为博物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事业,而不是民族和社会人群的意义世界的基础。如1922 年胡适为北大国学季刊所写的发刊宣言所说: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他又提出研究国故的方法,应持“

6、疑古的态度”,“宁可疑而错,不可信而错”。此等宁疑不信的基本态度,鲜明地代表了中国学人在认知上将文化传统对象化、外在化,企图以西学之“科学方法”为标准全面审视本土传统的倾向“整理国故”之兴起,正是与全盘引入西方切用的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研究模式、制度建设相呼应的,它是以西方学术文化为指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术清理,也是用西方范式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社会传统的再诠释。因此,它尽管未 鲁迅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华盖集,鲁迅全集第三卷,第12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胡适研究国故的方法,东方杂志第十八卷第十六期,1921 年8 月25 日。3能全然脱离中国本土学人群体,但确实持续地自求改进

7、,以求更严格而“纯粹”地适应、适用和验证西方的“科学方法”,并将自身融入到现代西方的文明价值观和历史观中去。可以说,追随着“五四运动”以来的文化判断,继科举废止之后,在教育层面上,中国传统的知识方式不断丧失栖身的空间,并进而丧失生存意义。第二个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二十年后的当代中国,继八十年代“文化热”之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升起所谓“国学热”,延及于今日,并引起各界争论和漫议。此时中国,无复民国时期情势,一方面,民国间民人所汲汲于救亡图存,已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国复兴之乐观所取代;另一方面,民国之间无论是“国粹”之保存,还是“国故”之整理,其遗产和学脉,经数十年无情的政治学术清理,早已板荡。

8、如果说清末“国粹”之保存到民国间“国故”之整理,体现出中国本土“旧学”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全力向被标以“科学”“理性”的欧洲“新学”转化接轨之努力的话,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事实上已经完全不存在知识意义上的“中学”或者“国学”了,更遑论价值意义上的“中学”之体。在完成了西方思想、价值、制度话语对中国彻底的征服之后,先是套用前苏联教育体制、又转而与英美教育狂热接轨的中国学院教育体制,早已全无中国本土学问的科目设置。“国学”之内容,既不能在各级教育中得到丝毫的实现,这个时期的“国学热”,实发端于市民社会,而“国学”之面目,多以养生、占吉、商业社会之人际策略、八卦意味的“戏说”、“正说”历史自现。其

9、后,乃渐有从学院教育中萌芽的“国学”教育,少数学者有感于中国传统之不能缺失,于是以“国学”相标榜,探索和实践“国学”教育,有试图重建本土学统和体知本土价值传统的努力。那么,在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中,我们如何定位、建设和开展“国学”教育?梁启超尝论治国学,说:我认为研究国学有两条应走的大道:一,文献的学问。应该用客观的科学方法去研究。二,德性的学问。应该用内省的和躬行的方法去研究。把研习“国学”的核心,准确地归约为“文献的学问”和“德性的学问”。我们 梁启超治国学的两条大道,时事新报学灯,1923 年1 月23 日。见胡道静主编国学大师论国学,第26 页,东方出版中心,1998。4探讨当代的“

10、国学”教育,可以划分三个功能层面:一是学院学术的教育;二是通识教育;三是基于文明对话意识的本土文化之转化与创造。作为学院学术的“国学”教育,是在体制教育中实现“国学”学科建设的根本。这个层面,以专业之学的训练和知识教育为起点,以学问之研讨和创造为目标。作为文化语言统一体的古代中国,有着古老悠久、传承有序的学术传统。由汉代之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至魏晋六朝,已形成经、史、子、集四部之学参之以释、道之书的格局。明清时期乃形成考据、义理、辞章三端的学问表述。而由声音、训诂、文字之小学为根基,通一经乃至贯通群经,由经学而入文史之学,融贯会同、涵养进学的学问路向,尤为独特。礼记学记曰:古之

11、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戴震特揭出学问(经学)有“淹博”、“识断”、“精审”三难,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古圣人制作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

12、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名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纵衡宜辨。汉末孙叔然创立反语,厥后考经论韵悉用之。释氏之徒从而习其法,因窃为己有,谓来自西域,儒者数典不能记忆也。中土测天用“句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其“三角”即“句股”,“八线”即“缀术”,然而“三角”之法穷,必以“句股”御之,用知“句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当也

13、。管、吕言五声十二律,宫位乎中,黄钟之5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学者蔽于种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宜乎说之多凿也。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欲究其本始,始为之又十年,渐于经有所会通,然后知圣人之道,如悬绳树槷,毫厘不可有差。都集中表述了中国传统的知识进路和“学”的价值取向。晚清以来,面对世界和国族之变局,传统学术之学脉乃有一变,西方教育体制全面输入中国,由四部而为七科,再分立现代学科建制,“西学”大潮、科学方法下的中国现代学术由以开展;而争生存求富强的国族革命,在文化上以弃唾古老传统、崇尚欧洲近代以来各色“西学”为前提,以“文”和“道艺”为中心、注重融贯和知行的传统学术

14、遂告式微,虽未尽澌灭,但其学术内容,不得不被肢解分离,析入各现代学科类目中,日渐丧失学统文脉之传承。中国传统学术的知识认知方式、经典阐释和思维开展之理路、内在的人格关怀也丧失了学术关注的土壤和现代转化的空间。中国虽作为世界上繁衍至今而未绝的最古老的文明体,却不再能贡献独特的思想资源和富有活力的学术创造。中国古代学术,确实体现出“前现代”的特征,例如,知识生产和教育长期保持着非职业化的特点,专业的身份往往附着在学者型官员的身份之后,带有高度业余化的特征;带有实用理论色彩和实践意义的“术”,不能平等于“学”,也不能具备从事专业探讨的独立意义;成熟的古典学术,以经学解释为“学”之中心,具有不容置疑的

15、权威和合理性,而子、史、集部之学,或为辅翼,甚或目为游戏小道;学问笼统贯通,难以学科划界和分类如此种种,既为西学大潮下的新学人士深所憾恨,亦令举倡“国粹”、“国故”的学人踌躇不已。民国间,如马一浮仍倡守“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旧论,而孙德谦论时之治国学者,析为三类,“曰好古,曰风雅,曰游戏”。胡朴安则将中国学问分为哲理类、礼教类、史地类、语言文字类、文章类、艺术类六大类,以为国学之内容。而王国维称: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务而求其原因,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际,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 戴

16、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文集卷九,中华书局,1980。 参见马一浮泰和会语,复性书院丛刊。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55-60 页。 孙德谦评今之治国学者,学衡,1923 年第二十三期。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17 页。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国学汇编,上海国学研究社编印,1924 年10 月。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46 页。6谓之文学。体现出试图以现代知识的观念来融通“新旧”“中西”之学,进而为“旧学”提供转化合理性的努力。因此,在现代教育和学科背景下,“国学”作为一种学术和学术教育,欲求建设,当求转化,亦势所必然。然而在思考转化和建设中,首先必须思索作为知识学术教育的“国学”,其内容之架构和学科体制之定

17、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以往对于“国学”之表述,从“整理国故”之各项文化专史的研究规划,到中国思想文化之通览,到“即别于国外输入之学问而言,凡属于中国固有之学问范围以内者,皆曰国学”,范围庞大而泛滥,亦因此饱受质疑。我们认为,所谓一般表述的“国学”所包容之范围,与作为学科建设的“国学”之内容,虽多有关联,然而当有所不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欲建设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国学”学科,不得不首先从“中国固有的学问”中提炼知识核心,抽绎中国古代知识系统中独有的知识表述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划自己的知识核心,以求既具恰当的内在理据,又自成旨趣,复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中国文化内容的研究,不至于泛滥无归,无所不包。可以看

18、到,古代经、史、子、集四部之学所构成的知识系统,总是围绕着经典文献和文献生产而衍生、变异和发展,中国庞大的经典诠释传统,是这一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独特的表述方式和承载形式,义理学和考据学分别是这个诠释传统的两翼,因此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学术由小学而通训诂、知大义,进而在文本诠释中体求“道之至者”的知识进路。就义理学来说,先秦之诸子争鸣,一变于儒生记、传之学和师儒家法,经过汉代经儒之章句,再变于南北朝隋唐之义疏,三变于宋明理学诠释,而至于清代学术中之语言转向;就考据学来说,有传统小学中文字、音韵、训诂三分的独特知识格局,以为文献解释中“以语言解释语言”之根本进路;又有目录、版本、校勘等等所谓“校雠”之

19、事,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为旨归,以“定底本之是非”而“断其立说之是非”为能事。我们据以认为,传统小学、文献考据学、文献义理学之相关研究内容,可以组成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学”研究的知识核心,而“中国古典学”之概念的提出,可以作为当代“国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如此,在“国学”作为学科的外在形态上,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 胡朴安研究国学之方法,国学汇编,上海国学研究社编印,1924 年10 月。见国学大师论国学,第45 页。 章学诚校雠通义序,章氏遗书,文物出版社,1982。 段玉裁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经韵楼集卷十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可以以传统的

20、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为基本格局,分经学、诸子、史部、文章、小学、宗教诸科,内以考据、义理、辞章之法为条贯,以文本精读和诠释为中心,侧重中国学术传统的知识进路和知识表述,注重“文”在中国知识传统中的核心地位和中国特有的“学”的观念。同时强调知、行之关系、强调古典研究作为专业学术和古典学习作为德性之蕴习之联系。大学教育不应当以知识的传授与创造为终极目的。现代社会的物质交流和人际交流前所未有地频繁,社会组织和分工、人类生活和情感日益复杂,价值多元化、生活浅层化日益加剧,为现代社会培育怎样的“人”,成为高等教育迫切关注的话题,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之重要性因此凸显。二战之后的现代社会急剧发展,专业分工

21、、知识爆炸和民主政治,都使得社会人群产生强烈的分化和离散倾向。首先是美国高等教育界开始严肃地讨论现代教育应该提供怎样的教育,以在塑造知识人才的同时,塑造现代社会的公民人格。1945 年,哈佛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指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切为何近来变得如此强烈?除了其它原因,有三点值得指出来:由专业化引发并进一步推动专业化的惊人的知识爆炸;几乎与此同时出现的、同样令人震惊的教育系统的扩张,这种扩张反映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的功能以及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上;不断增强的社会复杂性。那么,我们越来越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的命运,它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养公民的通识教育之

22、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毋庸置疑,整个社会的特点一定会受到这个答案的影响。提出这个问题的焦点在于,高等教育所应承担的广义上的“人”的“完整性”的目标。因此,在美国大学体制中,“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或者“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渐被赋予重要意义。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使人成为社会中见多识广、负责人的人的教育,主要与第二个问题有关,即与共同的标准、共同的目标有关。一般而言,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其一,帮助年轻人成为一个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应该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

23、。很明显,这两个目标在实践中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第3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不能截然分开,甚至从理论上也绝不能将它们分开。这一基本认知,哈佛大学校长James Bryant Conant(1893-1978)表述得最为清晰: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自由传统和人文传统的传递。无论是单独的信息获取,还是具体的技能和才华的发展,都不能给予我们维持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广泛的思想基础。没有人能够否认“获取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即便一个人有着良好的数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还能够用好几门外语进行读写,也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够成为一个自由国家的合格公民。因为这样的教育并没有与其个体性的情感经历和社会实践

24、经验联系起来。他几乎没有曾被称之为“时代智慧”的内容这种“时代智慧”,我们现在更愿意称作文化模式。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应该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持续地向学生提供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教育目标。无论是中学生、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不仅应该从数学意义上,还应该从道德伦理层面上判断事物的“正确”和“错误”。除非他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理想的重要性他们是人类生命中的深刻的驱动力,否则他们很可能做出盲目的判断。而标榜“自由教育”的精英教育者更加强调共同的人文遗产对于唤醒个体的内在自由和卓越的巨大意义,他们因此呼唤在现代教育中灌注古典哲人的伟大智慧和对于古代文本的细腻的研习。著名

25、的新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Leo Strauss(1899-1973)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中开门见山揭出大义: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a cultured human being)。“文化”(cultura)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按其本性对土壤质量的提升。在派生性上,“文化”现今主要意味着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Leo Strauss“自由教育”之说的核心价值,在于进入古典传统和古典哲人的世界,他再三强调“严肃性”,强调“德性所要求的智慧”,强调“唤醒人自身的优异和卓越”,从而抵抗现代社会的庸俗和“大众文化的腐蚀性影响”。Allen Bloom(1930-1992)因此吁称“这些经典的书籍会培养一种对书籍的敬意,提供一个 同上引,第 2 页。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