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49.50KB ,
资源ID:3628861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6288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法学毕业论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doc)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法学毕业论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doc

1、- 1 -目 录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 11、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1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大多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 13、未成年人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 24、未成年人近年来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猛增 2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 2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2 2、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33、不良家庭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4 4、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4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个对策 51、完善立法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5 2、改革教育体制,普遍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教育程

2、度5 3、未成年人父母应主动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6- 2 -4、司法机关负有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重要职责6内容摘要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障碍,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

3、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然而,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最突出的低龄化;教育程度偏低;暴力型犯罪、性犯罪、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逐年增长并呈智能化;多为团伙犯罪、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弊端、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缺失、几个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从完善立法、改革教育体制、改善家庭环境、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做好已犯罪未成年人改造工作、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以期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特点 成因 预防对策 - 3 -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一、我

4、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特点。1.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 20 世纪 70 年代提前了 2 至 3 岁。近年来,不满14 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 16 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 14 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 1013 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中有的还未满 18 周岁,本应是上学的年龄,却坐在了被告席上。某法院受理的一起强奸案,四名被告人年龄

5、中最大的只有 16 岁,另一名刚满 13 岁,还有一名因不满 14 岁而无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被告人尽管年龄偏小,但其犯罪的手段和主观恶性却非常之深,犯罪已非常成人化。2004 年审结了一起两名在校生与社会辍学少年结伙抢劫案件,其犯罪对象也是在校生。2.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多为团伙犯罪,大多是三人以上共同实施。- 4 -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 70%是团伙犯罪。主要是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随着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展,

6、其独立性日益增强,但尚未完全摆脱依附性。独立性需求的增长,使其逐渐淡化对家庭的依赖。而未成年人由于自身依附性的存在,必然产生一种安全感的需要,就转而在年龄相仿的伙伴中寻求保护者和支持者。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而且个人单独行动,总有一种恐惧感,特别是实施犯罪行为时,恐惧感就更为强烈。如果团伙共同行动、互相依存,互相壮胆,就产生了一种力量和安全感,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这种团伙如果被不法人员掌握和控制或随着团伙骨干成员年龄的增长,将会演化为带有黑社会性

7、质的有组织的专业化犯罪集团,对社会危害性具有倍乘效应。3.未成年人性犯罪近年来呈增长趋势。近几年来,随着色情以及家庭娱乐设施的普及,未成年人与性的关联越来越明显,比如早恋、同居、同学及朋友之间的性行为,特别是有偿色情服务等,可以说为一些人提供了较为合法的发泄途径,未成年人的性教育又几乎是空白,因此,处于性早熟时期而对性的认识是既神秘又剌激,在有诱惑的情况下,极易引发未成年人性犯罪。其增长与色情宣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淫秽宣传品一方面扭曲了人的性观念,它强调性满足的极端性,把性享乐视为性行为的最高目的,宣扬性问题方面的无责任性,将性欲望的满足超越社会规范的约束;另一方面,生理学研究表明,外在诱因可

8、以刺激激素的分泌,激素引发性行为。赤裸裸描述性行为、宣扬性享乐的色情文化是典型的外在诱因。在我国因含色情的书刊、录像制品等毒害,导致未成年人性犯罪大幅上升,例如,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统计资料中已有显示,18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性犯罪人数已从2003 年的占犯罪总人数的 10%上升到 2005 年的 41%。4.未成年人近年来因吸毒、网络引发的犯罪猛增。根据 2004 年 6 月 27 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国家禁毒委对 23 个省、自治- 5 -区、直辖市吸毒者的年龄进行统计,多数为 17-35 周岁的人,占吸毒总人数的85.1%,其中 25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毒人数占 60%以上

9、,25 岁-35 岁的占 25%左右。吸毒不仅严重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为了筹到吸食毒品的巨资而不惜以身试法,致使引发许多未成年人犯抢劫、盗窃、诈骗等罪。网络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催化剂作用正在成为不争的事实。学生由沉迷网吧发展到有轻微违法行为,就是由于在网上浏览到了暴力、色情等网页,任其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引发犯罪。通过网络纠集成员进行的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犯罪所呈现出的的一大社会特征,也可以说是犯罪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剖析。1.社会现实及丑恶现象腐蚀着未成年人纯洁的心灵。未成年人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

10、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一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上学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就业困难,使一些未成年人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二是影视、互联网传播不健康、暴力、淫秽等丑恶的东西;三是社会改革中出现的贫富分化、一切向钱看等不正常观念的影响;四是社会上偷盗、抢劫、黄赌、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

11、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2.不良文化泛滥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未成年人。美国学者班杜拉(Bandura)认为:“电影、电视常常生动地描绘暴力的画面,并且剧中- 6 -的暴力被说成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 ”英国心理学家威廉爱贝尔逊研究了1565 位 1215 岁的少年常看的

12、电视节目及其后的行为,发现故事片中逼真的暴力行为,对他们有极大的危害作用。在喜欢看暴力镜头的孩子中,约有 47%的少年有不良举止或犯罪行为。媒体上大量的暴力渲染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久而久之,一部分未成年人在性格上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并且残忍、好斗,很容易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导致暴力犯罪。另外,一部分影视、纪实作品为吸引观众,对黑社会性质、恶势力团伙犯罪信息进行大量报道,对犯罪动机、作案过程进行过分详细的描述。这给一些善于模仿的有劣迹的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条件,他们不仅学会了作案手段,还学会了反侦察,反审讯的伎俩,成为了犯罪的“高手” 、 “专家” 。未成年人性器官开始发育,生理结构

13、的明显变化引发了心理上的变化,好奇心增强,对自身的生理变化有着强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特别是对于与生理变化有关的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媒体中的色情内容,满足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一些未成年人,由于自我控制能力差,抵挡不住诱惑,抑制不住生理和心理躁动,便产生尝试的念头,很可能诱发强奸等性犯罪的发生。另外,沉溺于上网也是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原因。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过程中,虚拟的人物可以不受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未成年人的心理随意性被无限放大。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难以协调,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纠正和引导,就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他人的利益。有些

14、未成年人长期痴迷于网络,由于他们没有经济来源,为了支付高昂的上网费用,很可能实施抢劫、盗窃等财产性犯罪。3.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 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过分宠溺的家庭,其子女的性格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有这种性格的少年,一旦介入社会生活,很容易以自私的、任性的态度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从而

15、发生违法犯罪的行为;二是简单粗暴的家庭。其- 7 -子女最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这种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很容易发生粗暴的攻击行为,并由此导致违法犯罪。他们常为一件小事拳脚相加,甚至大动干戈;三是父母形象不佳的家庭。由于父母行为不庄严、不检点,没有建立正常的权威形象,使得少年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这类家庭父母的不良行为,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极坏的影响,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四是气氛异常的家庭。气氛异常主要是由于夫妻不和、争吵或离异,以及一方早逝所引起。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不安定,缺乏温暖,容易形成感情冷漠,烦躁、孤独怪僻的性格。此外,这种孩子极易流浪或徘徊在街头,

16、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这种性格特征在他们长大成人后极易成为惯犯或罪犯的心理基础;五是经济贫困的家庭。主要是指城市下岗职工和经济落后农村尚未脱贫的家庭。这些家庭父母无稳定收入,又无挣钱致富的技能,谋生艰难,小孩中途辍学的很多。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文化教育,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这些人违法犯罪的意识很浓厚,改造教育的难度很大,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4.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起到弥补和矫正的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学校教育还存在某些不尽如人意的缺陷和失误,不利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对未

17、成年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未成年人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 ,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

18、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 ”性问题进行抑制;七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 8 -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几个对策。1、完善立法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根本途径。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 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

19、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改革教育体制,普遍提高我国未成年人的教育程度。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高等院校入学考试被称为“过独木桥” ,只有少数人才能通过考试,接受高等教育,绝大多数人在高中毕业后即丧失了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而犯罪统计表明,未成年人罪犯几乎都是具有中学以下学历的人,可见,提高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普遍程度有助于控制未成年人犯罪。这需要改革教育体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解决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可提高大学学费或鼓励

20、创立私立大学,并建立健全、合理的贷学金制度,有效保障贫困学生的就学。在教育中,一要针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安排专门时间,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学科环节中,加强德育的渗透;三要教育青少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循序渐进,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增长社会知识和经验;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治,但教师应善待学生的“错误” 。据调查,对犯错误的学生进行训斥、责骂、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21、自暴自弃,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作为教师只有发自内心、溢于言表的博大的爱,才是最有号召力的使学生醒悟。3、未成年人父母应主动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 9 -未成年人家长应加强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观察少年的一言一行。一般情况下,少年犯罪都

22、是有前兆的,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给以正确引导,就会将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多与孩子谈心。这种谈心应该是朋友式的平等交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有的家长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良言行,就大骂出口,大打出手,根本不听孩子解释,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这种做法很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逐渐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家长能够做孩子的朋友,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交流,或许会避免许多不该发生的人生悲剧。别怕家丑外扬。家长应克服虚荣心理,将孩子的不良言行告诉老师和邻居们,争取他们的帮助、配合,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引导,使孩子改邪归正,健康成长。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常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健康

23、成长的重要的条件,同时也是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条件。4、司法机关负有教育、挽救失足未成年人的重要职责。未成年犯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司法机关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还要重视教育、挽救工作,同时积极探索教育失足未成年人的新途经。当前,最关键、最急需的是要做好判后帮教的延伸工作,对服刑中的未成年犯要实行跟踪帮教,对判处缓刑、管制的未成年犯要认真落实好帮教措施,在其刑满后要多给一分人文关爱,不能加以任何歧视。社会各界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预防他们重新犯罪。此外,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网吧、游戏机房和录像厅等娱乐场所的长效管理,严格控制在校未成年学生进入娱乐场所,有效规范

24、娱乐场所的管理秩序,对各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娱乐场所要坚决予以清理、整顿和取缔。总之,预防未成年犯罪是一项紧迫、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经过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对未成年犯罪预防工作- 10 -实行综合治理,充分利用政治、经济、法律、行政、教育、文化等各种有效手段,同时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就一定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预期目的。参考文献【1】中央政法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领导小组, 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北京,2003 年出版。【2】 康树华、向泽, 青少年法学新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出版。【3】 王秉中, 罪犯教育学,群众出版社,北京,2003 年出版。【4】 康树华,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与法制教育全书,西苑出版社,北京,2004 年出版。 【5】 王大伟, 中小学生被害人研究带犯罪发展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北京,2004 年版。【6】 丛梅, 青少年犯罪与中、老年犯罪 动机和作案手段的比较研究,犯罪学研究会论文,2005 年出版。【7】 张小虎, 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探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年出版。【8】 杨焕宁, 犯罪发生机理研究,法律出版社,北京,2006 年出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