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57KB ,
资源ID:3629040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6290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doc

1、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散文作家。他的散文数量不多,而精品却不少。朱自清的散文脍炙人口,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反映社会人生,表现出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倾向的现实主义作品,又叙写身边琐事、个人见闻的抒情小品。他的散文的艺术成就,对于创作白话散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自清散文不仅有丰厚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其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起一座丰碑,他的散文以构思缜密,布局精巧,抒情色彩浓郁以及语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体现出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

2、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最能传达朱自清散文风神韵致的,是取材于作者自己生活的那些写景、叙事、抒情的“美文”。这些“美文”的成就和特色,奠定了朱自清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色; 背影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内容上来说,能从一个战乱时代的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角度抒写了对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离乱时代的真情,并以尖锐的笔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号角作用。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要有完美的艺术形式才能使内容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更加深刻。朱自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将经历和

3、体验的社会内容与生活内容表现出来,使他的散文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杨振声总结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是“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 。 1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探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创作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做粗浅论述。一、观察透彻,描写细腻刘勰曾提出“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 2是要求作者深入体察风物景色的情态,精细钻研花草树木的状貌。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谈写作经验,开头一条即是:“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 3这是要求作者细致入微地捕捉生活形象,以便

4、创作时表现得既准确又生动。朱自清对眼前身边的事物察之毫厘,理解透彻,善于对事物作具体描写,特别是在个别要害之处作精雕细琢,给人以可触、可信的真感与实感。朱自清曾这样谈论过创作的奥秘:“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得的秘密。” 4只有这样,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朱自清经过精雕细刻,细针密线的描写,把荷塘月色的美景细腻、传神地奉献给读者,使读者产生惊异感。荷塘与月色本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而作者独独把它分开解为两组,先写月色笼罩下的荷塘,再写荷塘背景中的月色。这种巧妙地运用改变透视

5、角度的描写方法,能细腻、精确地表现景物的性状。在落笔写出来时,作者又调动视觉、嗅觉、听觉、以及景物的静态、动态等一切艺术角度,着力写出它们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运动和变化,从而使景物达到形神逼真的艺术境界。如:作者要表现荷花在“淡淡”“苍茫”的月光底下的丰韵时,连用了三个比喻,读者从“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和“刚出浴的美人”,可以联想到荷花晶莹璀璨的光艳,纯正洁白的品质,给人一种美感。这三个比喻,也使读者感到月光的存在,零星的花点缀在层层的绿叶中间,固然比较耀眼,但也只有在“淡淡的”月色下,才会映出光线,才会显得那么脉脉含情,优美动人。再如写灌木丛中的月影,作者

6、用像“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所发出的和谐旋律这奇特的比喻来表现树丛灌木中错落有致、光影相间的夜景。“名曲”比“光影”,成功的“通感”修辞的运用,使读者体味到树丛灌木中的月影夜景与从琴弦上弹拨出的疏密相间的旋律相并蒂。朱自清曾接受了中外文学艺术创作的许多有益经验,对于宇宙万物的观察和理解更为深刻,因此才能够作出这种有效的“加倍的描写”,使读者犹如亲历其境地领略那荷塘月色朦胧的美景。朱自清对于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能具体细密地画出精致美的形与色来,使读者能具体入微地产生丰富的美感。此外,他的抒写社会人生之作,也表现出他善于细描的特长。背影是一篇自叙性质的散文,篇幅不大,是一篇历经千家万户传诵的名作。作

7、品虽取材家庭平淡的琐事,可是凭着作者精确和慎密的观察,把父子之间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篇作品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其中,浦口车站送别的场面,表现父亲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的细节,是写背影至关重要的部分,作者写得特别用心,写得相当细致。因为是写背影,所以走过去比走过来写得详细。下去“尚不大难”,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所以又着重写后者。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写他平地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蹒跚”正好与“肥胖”相照应。从月台下去,只写了“慢慢探下身去”,用

8、“探”字,动作写得很准确。写得最精彩的一笔是写他怎样爬上去。两手的动作用一个“攀”字,那高度显示了,攀的吃力也可以想象;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这里又说到他身子的肥胖,点出他爬的困难,“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的描写,细腻而又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写得栩栩如生。作者把整个过程写得很具体,怎样往回走,又怎样爬下,怎样上来,到车上什么动作,什么言语,都写到了。特别是写“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个“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作者抓住了这几个细节,平平实实地述其行状,描其神韵,表现了很高的

9、艺术造诣。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写亡妇、写夏丐尊、叶圣陶、韦杰三等,也都抓住细节来描写,行文简约,不事修饰,人物同样能写得呼之欲出。朱自清正是以他自己细致独到的观察,把握事物特征和神髓,进行加倍的描写,写得绘声绘色,生动逼人。二、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朱自清的散文篇幅短小,大部分只有千把字。由于篇幅所限,使得作者不得不惜墨如金,力求用最经济的语言,去表达客观的景物或者主观的情调。尤其注重谋篇布局。散文贵有“文眼”,“文眼”是散文结构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构思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背影中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构思的“焦点。文章开头,从“我”对父亲的

10、“背影”的回忆着笔,回叙祖母去世,父子奔丧的往事,为全文定下了拳拳思亲的感情基调。然后笔头一转,叙写父亲决定亲自给“我”送行,并记叙了送行过程的具体言行举止,上车找座位,叮嘱的话,越过铁轨和月台去买橘子,在这里详尽刻画了背影,最后又以泪光中的背影作结,前后呼应,把父子之间的挚爱和思念之情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来。温婉优柔,怆凉凄楚,令人潸然泪下。文章的篇幅只不过一千五百字,然而构思精巧,脉络连贯,情调和谐,闪烁着感人的魅力。又如匆匆一文的“焦点”统一在一个“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只转半个弯;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解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青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

11、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绪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岁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又如荷塘月色,先伏一笔“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给全文安设的“文眼”,意在写心中的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文章以一路行去为行文线索,从小路到荷塘,形成明显的空间层面,从伫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从外到内的联想层面,使各层景致得到步步深化,使内心思绪慢慢得到净化,加上首尾呼应,都显示出构思的巧妙精美。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文眼置于叙述之中,毫无斧凿之痕。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灌注。朱自清的散文就是用艺术构思的珍珠串起的晶莹

12、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他那精巧的构思,实在耐人寻味。散文贵有“文眼” , “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 匆匆的焦点统一在“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精巧,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轻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都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情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年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 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全文工笔细画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

13、们的创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艺术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 执政府大屠杀记 、 背影等以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也有象冬天 、 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连辍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都给人有紧凑、严谨的整体美。 绿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 荷塘月色开头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一路写尽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

14、”联想与情感的涟漪嘎然而止,但结构上丝毫不给人有破绽之感,而是前后相称,和谐,完美。虽然朱自清的散文篇幅大多不长,篇幅短小 ,结构精巧但其构思却颇具匠心。无刀刻斧凿之痕;荷塘月色虽说为了写心中的不宁静,但一路下来,却处处见“静” 。 朱自清的散文大都篇幅不长,但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写景散文,篇章布局十分精当,显示出精巧、缜密的特点。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特点另外, 朱自清也善于运用通感手法来塑造形象美。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背影能很好地体现“纵贯式”的线索结构,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 全

15、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 奔丧回家时” 的“背影”,开头的“ 背影”伏笔,到结尾是 “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 ,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 上,自己慢慢爬下,

16、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 通过“ 背影”这一纵贯式的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 于平淡中见神奇 ”。例如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是嗅觉感受, 可闻而不可听, 可嗅而不可见。作者把淡淡的清香比做渺茫的歌声, 就让读者很形象地体会到这香气是飘渺不定、似有若无的,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再如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把树影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时所构成的黑白相间的优美画面的视觉形象, 转化为听觉形象,

17、 激起读者无穷的遐想。这样写, 不但可以促使读者进一步想象荷塘上和谐的画面, 宁静的气氛, 而且大大丰富了月下荷塘诗一般美的意境。朱自清散文的缜密表现在结构的匀称和精巧上。要在极经济的篇幅中构思作品, 因此, 他十分重视结构艺术, 善于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提炼和选择。在荷塘月色中,作者以时间为顺序, 从作者在心绪不宁的夜晚出游荷塘写起, 到游归结束, 以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随着作者足迹的或行或止, 视线的远近高低, 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描绘景物, 抒发感情。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 有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可贵境界。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 我们不仅要体会朱自清先

18、生那貌似平淡通俗实则浓缩隽永的文风, 还要学习朱自清先生正直高尚的品格。他的作文与做人, 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荷塘月色在谋篇布局上似乎很随意,很“散” ,实际上却是匠心独具。文章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回环反复,果因相连,具有散中见整,整中有散的结构艺术。朱自清的散文以漂亮、缜密著称。漂亮, 指笔触的细腻, 描写的生动, 画面的优美。缜密, 指构思的精巧, 结构的严谨, 讲究谋篇布局。朱自清是一位善于以文字做画的高等画家。读他的散文, 有如观名画、读好诗之感。这种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的形成, 得力于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受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这里着重谈谈荷塘月色中新颖别

19、致的比喻和精妙传神的通感。朱自清是一位善用比喻的高手, 他的比喻, 往往能出乎人的意料, 发前人所未发, 但又在情理之中, 贴切自然。如 “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喻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赋予荷叶动态的美, 极为生动, 又极为贴切。再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作者用“一粒粒的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两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 分别突出苍茫的月光底下的荷花的光亮和白花在绿叶丛中隐约闪烁的动态。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 十分生动形象, 又不落俗套, 很能唤起

20、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以小见大是一般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散文取材十分自由,可以选取重大的题材,也可以选取细小的题材。重大的题材固然便以反映生活本质,细小的题材也可表现深刻的主题。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小题材,如果作者用先进的思想和高度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也能够寄托深刻的思想感情,取得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的效果。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常以平凡、细微、为人们所忽略之处发现作文的材料,写得虽然似乎在人生里随处都散布着的每颗沙砾,看似细小、平淡,却写出新意。平实之中含深意,朴素之中有激情,读之使人惊叹,使人欣喜,以为是不易掘得的宝藏。仍以背影为例。背影是以小见大,平中见奇,朴中见巧的散文艺

21、术精品。记叙父母对子女的爱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作者介绍他写背影的情况时曾经谈到:“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 5作者把其他的事情都舍弃了,只写了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的小事,尤其突出了可见性特别强的父亲的那个背影,用得是平常的字眼,但是,读者不能不被这些平凡小事写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春雨般的父亲对儿子的至情至爱的情感所深深感动。父亲的背影,以小见大,从中传出父子间的多少深情!这一点很像著名的唐诗游子吟一样,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都凝聚在“临时密密缝”这个形象上。写了这个背影,就可见父子的感情于

22、一斑,其他的事情便不必再写了。对朱自清散文了解极深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6叶老的话很谦虚,但有力地说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极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这一特点。又如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是一篇不朽的美文。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袅袅的秦淮河夜游图,曾打动过多少读者。据朱自清的夫人陈竹隐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道:“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没想到文人的笔下写得那么美!”由此可见,朱自清能将“沙砾”般普通、平凡、微不

23、足道的事物,写得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从最破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四、寓情于景,诗情画意散文的情和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互为渗透。景离开了情,就失去了内在的依据,而显得毫无生机;情离开了景,则失去了附依的对象,变得空泛而无依托。“景”使“情”物化,使情具有可感可触的形体;“情”使“景”意化,景获得了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和人的性格。“情由景所生,景为情所注”。朱自清的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给景物抹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创造出气象万千、风味别致的画面,把读者引入到诗画的境界。如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

24、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大革命失败后,朱自清目睹血淋淋的丑恶现实,内心感到极“不宁静”这种不宁静包含着愤懑、苦闷和烦躁的情绪,因而产生寻求与这种污浊社会完全不同的冰清玉洁的理想世界的寄托,都给抹上了一层朦胧迷离的色彩,正好使自己那不宁静的心情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因此,他走出房门,踏上小路,面对周围历历在目的景物,便触景生情,使静的景物成了动态的形象。田田的荷叶成了亭亭的舞女,零星点缀的荷花也成了刚出浴的美人,甚至送来屡屡清香,传来渺茫的歌声,整个

25、荷塘焕发出一派生机。朱自清凭着对景物精微观察和体验,以流动传神的笔触,通过融情入景的写法,将主观感情和客观外物融合而成主观统一的艺术形象,形神兼备,情韵独特,达到富于诗情画意的美学境界。朱自清其它的散文如春是一幅清丽明朗的水彩画。描绘了春天的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倾注了作家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景波光、弦歌画舫,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都灌注了作家自己的情感。当读者在领略他笔下的景物时,也就领略了他情感与思绪的波澜,极耐人咀嚼和寻味。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

26、本色。 “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清雾、蓊蓊郁郁的树木以及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素淡朦胧,简直就象一幅意境幽美的工笔画啊!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美不胜收,梅雨潭醉人的绿、秦淮河的灯影波光、威尼斯的异国情调、扬州城的风流与古朴这些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五、语言质朴,鲜活清新姚雪垠在谈到散文的语言美时,认为其最基本的经验是朴素自然,并以此为基础,因人而异,再在语言风格上各呈芬芳。这种以朴素自然为基础的美,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给平常的语言赋予一种不平常的气氛”,“在常用的词汇中见出变化的用法,”从而使语

27、言显得“格外堂皇美丽”。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很注意从日常的鲜活口语中提炼,清新明丽而又朴素淡雅,形象生动,很有表现力。例如春中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现人们盼望着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不写春天到来,而写东风报信,春天的脚步声临近。运用了拟人手法,简明而生动;又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朗润”、“涨”和“脸红”,表明初春的山,由桔黄转向嫩绿,呈出明朗、润泽的景象;春天地气上升,水位也自然上涨,太阳也显得格外温和起来。用语自然朴素,精当贴切,形象优美;又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

28、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很强。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优美的文笔把春天留在了纸上,让人们随时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字字句句好似称量而出”, 7这是朱自清对闻一多诗歌语言的称赞。同样,朱自清也很注意散文语言的艺术锤炼,一字之立,几经推敲,往往简约警策,画龙点睛。以梅雨潭的“绿”描写为例。“绿”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朱自清笔下的“绿”变成能触动的有生命的物体。“心随着绿的潭水摇荡”,作者却说:“心随着潭水的绿而摇荡”,这一词序的变化顿时使“绿”活起来。作者用了一连串拟人化的比喻来写“绿”:她松松皱缬着

29、,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少女的心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啊。这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绿”,而且能触到“绿”。可见,他的散文语言不但富于表现,而且还很鲜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然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8朱自清作为现代散文史上的大家,他的笔就像一只万能的神棒,不论什么题材,到了他的笔下,便能幻化成优美动人的散文。人们不但为他的散文所体现的真情所感动,更为散文完美的艺术特色所折服。正是这完美的艺术特色使他的散文成为千家万户传诵的“美文”。正是这完美的艺术特色给人们

30、带来无限美的享受。大量地吸收口语体的语言,因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一种明白、通俗、平易的朴实本色。读他的儿女 、 给亡妇 、 背影等佳作,如与你在拉家常,自有一股亲切味。但朱自清对口语不是掇来就用,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和锤炼,赋予这些口语以特殊的“达意”作用,又给人以清秀感。注意语言的艺术锤炼,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第二个特色。以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为例, “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绿”变成能触动的有生命物体。 “心随着绿的潭水摇荡” ,作者却说“心随着潭水的绿摇荡” ,这一次序的变化顿使“绿”活起来。作者用了一连串拟人化的比喻来写“绿”:“松松的皱结须着

31、,象少妇抱着的裙幅 .象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象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这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绿” , 而且能触到“绿” 。象朱自清这样富于表现力又具有个人独特语言风格的散文家,在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确实为数不多。朱自清无愧于“白话美文的模范” 。 朱自清的一些描写山水的名文,也都寄寓着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某种人生。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魅力,不只在他所描写的秦淮河的浆声、灯影、薄蔼和微漪,更在于它让人想起桃花扇及板桥杂记所载的“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 ,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历史的影象使然了。 ”今日的秦淮河繁华、哀伤,一如明末

32、,繁华的景象留给作者的是哀愁,而这哀愁来自于对繁华背后的不幸人生的同情。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是写景的名文,更是抒情的名文,融情入景,以情见长,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胜” ,是很有见地的。朱自清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散文。短短一篇背影感动着几代读者,就因为它感情的真挚、纯朴。有情才有文学,才有“美文” 。纯真的情是朱自清散文的灵魂,决定着他的散文诗美的性质。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它的语言表达也是独具风格的,概括起来,朱自清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口语化。在朱自清

33、的观念中,文学创作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清新质朴,过于花哨的语言反而会显得矫揉造作,于是在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到大量清新质朴、近似口语化的语言。例如,在威尼斯一文中朱自清就写道: “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 ”类似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随处可见。这些口语化的表达不但没有增加散文的市井之气,反而使文章显得清新自然,读了仿佛吸入了纯净的空气一般。其次,朱自清散文中另一大语言特色就是简练含蓄。例如在春中有这么一句话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一个“偷偷”不仅赋予了小草人性化的特点,更能把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春天刻画得维妙维

34、肖。这样简练含蓄的语言运用也只有朱自清这样的大家才能够驾驭。最后,就是语言的画面感很强。朱自清的散文往往被誉为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说的就是在他的散文中,能够通过文字的描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景,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把“田田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刹那间,荷塘里的叶子就仿佛跃入人们的眼帘。朱自清是如何做到“文中有画”的?归根到底在于他平日里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观察得到位,才有可能把自己所观察的很多细节部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的质朴、 荷塘月色语言

35、的清丽、 温州的踪迹。绿语言的纤秾,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更是极富色彩感,呈现出视觉上的绘画美。爱用叠字及长短句的巧妙搭配,形成了朱自清散文所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 26 个叠字,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 72 处之多;长短句的巧妙搭配,使其散文读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独具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朱自清自幼少年老成, 性格内向, 在上学期间不大爱说话, 也很少与同学交往。在后来的生活中, 他是九个孩子的父亲, 承受着巨大的家庭重担和生活压力。在事业上, 他积极进取。为了激励自己加倍努力, 他改号“佩弦”, 取韩非子“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之意。在道德上,他严于律己,

36、 追求道德的完善。与同时代的青年作家相比, 朱自清似乎更多几分卓然儒风。他没有郁达夫式的颓废, 也没有徐志摩式的风流倜傥, 是一位温文尔雅,深谙中庸之道的谦谦君。他待人接物,不卑不亢, 处世行事, 无所偏倚。这种和平中正的性格反映在他的散文创作中, 就是温雅以发情, 委婉以讽事。朱自清的散文往往浓而不烈, 清而不淡, 不徐不急, 有张有弛, 体现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表现出一种“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美学风格。他的散文虽然是抒情的, 但却很少有强烈的、偏激的情绪, 而多是一种沉痛隐忧; 即便是写到喜悦, 也还会伴随着隐约的苦涩。如背影, 以平实的口吻写出家道的不幸, 平实得甚至有些

37、压抑,“父亲”的矮且胖的“背影”在这种压抑感中有更震撼的感染力。即使是他的写景散文, 从景物描写中透露出来的情怀也同样是这般掺杂着微微的痛楚。 荷塘月色在密密的景物描写中, 那种“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的落寞直指人心。朱自清的语言艺术是最为人称道的。他的散文呈现出一种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他一向追求“谈话风”的语言境界,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 读了才能亲切有味” 。因此, 在创作中他大量采用日常口语, 娓娓动听地进行叙事说理, 绘态传情, 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谈心, 感到亲切自然。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一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似乎把读者当做可以倾诉的朋友, 让人觉得诚

38、恳自然, 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再如 “我悄悄地披了大衣, 带上门出去”, “这路上阴森森的, 有些怕人”等等, 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 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朱自清不仅追求语言的鲜活生动,还强调语言的锤炼。他对语言是十分讲究的, 具有很强的语言驾御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 不做惊人之语, 但实际上是经过作家的精心锤炼的。只不过作家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出之, 因而不露一点斧凿痕迹, 显得十分自然。这种例子在荷塘月色中比比皆是。如“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泻”字紧扣了“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 写月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 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

39、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 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再如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浮”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 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给画面涂上了一层素淡清雅的底色, 月色朦胧, 若有若无, 给人以无穷的想象。一个“泻”字, 一个“浮”字,用得绝妙之极。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还富有音乐美。他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在荷塘月色中他用“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 “层层”形容它的深度, “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广度;又如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 极写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这样使用, 不仅使文章富有艺术表现力, 而且使节奏明

40、朗, 韵律协调, 富有音乐美, 达到了作者追求的“顺口” 、 “顺耳” 、“顺眼”的境地。荷塘月色的内容和评价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在荷塘月色里, 作者成功地描写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里的月色。让人叹为观止。正如作家自己所说,“于人们忽略的地方, 加倍地描写, 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 也含有惊异之感。 ”作者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那弥望的荷塘, 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 那缕缕的清香, 那凝碧的波痕, 那脉脉的流水, 那薄薄的青雾, 那淡淡的云彩, 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 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月下

41、荷塘, 为作者营造了一个“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的亦实亦虚的理想国。作者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那种陶醉的、忘我的、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自由的心境。除了写置身荷塘环境下这种独处的冷静的自由的喜悦之情, 作者还表达了诸如:“这几天心时颇不宁静”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那种亦隐亦现的淡淡的忧愁。家国之思, 挥之不去。荷塘月色后来收录在散文集背影里。在序言里, 作者说:“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既不能运用纯文学的那些规律,而又不免于有话要说, 便只好随便一点说着。 ”“我意在表现自己

42、, 尽了自己的力便行; 仁智之见, 是在读者。 ”散文大家余秋雨说,“把自己已明白的问题讲给学生, 把不甚明白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 把自己想不明白的写成散文交给读者共同探讨。 ”荷塘月色正是这样。笔者认为,荷塘月色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丰富的, 除了简单的家国之思, 更有深沉的人生况味在里边。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总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中,朱自清以其散文有力地证明了:取代文言文的白话文,也可以写出与文言散文媲美甚至超过它的精品。这是朱自清作为一位语言大师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朱自清散文不但能给予我们读者美的熏陶,而且他散文中巧妙的结构设计、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以形传神的抒情艺术非常值

43、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他作为现代文学大师我们不得不重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这位以新诗步入文坛,却以散文名噪文坛的伟大作家更值得我们去品位他的散文,研究他的散文。而他那种追求朴实清新的文风更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不能只工于形式,用一些绮丽无华的东西去附庸文雅,我们应当沿着文学大师们为我们开辟的文学之路走下去。我们不要单单地去读他们的作品,我们应当在他们的作品中去尝试理解他们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去探求他们积极的思想并学会用他们的创作理念来装点我们的文学殿堂。参考文献:1 杨振声: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摘自古代文论名篇选读,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 7 月

44、第一版,165 页。3 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创作要怎样才会好?北斗是丁玲主编的“左联”的文艺月刊,1931 年 12 月,该刊以“创作不振之原因及其出路”等问题征询许多作家的意见。鲁迅在本文中具体就“创作要怎样才会好?” 这个问题作了答复。4 朱自清:孙福熙著山野掇拾1925 年 6 月 9 日 。 5 朱自清:答编者关于散文写作八问见朱自清先生年谱。6 叶圣陶:朱自清新选集序,见文艺报,1982 年第 5 期。7 屈 毓 秀 : 试 论 朱 自 清 和 他 的 创 作 摘 自 朱 自 清 研 究 资 料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8 月 第 一 版 , 164 页 。8 王 国 维 人 间 词 话 第 一 部 分 第 56 节 , 摘 自 古 代 文 论 名 篇 选 读 , 中 国 书 籍 出 版 社 , 1998年 7 月 第 一 版 , 516 页 。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