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 江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毕 业 论 文 ( 设 计 )题 目 农 村 劳 动 力 转 移 问 题 研 究 姓 名 张 红 磊 专 业 经 济 学 准考证号码 020110101451 指 导 老 师 韩 菁 2013 年 6 月 28 日1摘 要经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和资本,近 30 多年来的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引进的外资和海外市场,依赖的更是国内农村大量相对剩余的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资源再配置过程,对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农村劳动力就像是中国经济的血液,没有他们的川
2、流不息就没有中国经济的一片繁荣。经济发展是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是全国爱好和平人们的共同愿望,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发,通过实践考察和对国内外有关论述农村劳动力转移著作的研究,就现阶段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作几点不太成熟的建议。关键词:农民工;劳动力;流动;平衡;经济发展2目录一、绪言 3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 4(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4(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 4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5(一)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 5(二)农村劳动力进城多从事一线工作 5(三)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临时性 6(四)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现状 6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
3、问题 7(一)社会对农民工身份、地位的歧视及权益的缺乏保护 7(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 7(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失衡 7(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 7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8(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入地的经济发展 8(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出地的经济发展 8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9(一)加强农村劳动力所在城市的权益保护 9(二)向准备走出农村的务工人员提供可靠的务工信息 10(三)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 10(四)改革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制度 10七、结论 311参考文献 12一、绪言每逢春节,全国各大火车站人满为患,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农民工,足见在城
4、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作为本文作者,也是农村劳动力大军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自 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各种往复,由于阶级局限性,本文论述或有偏见,但尽量从全局出发客观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和影响,得出更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状态。国内发展经济学在研究农村问题时更多的是讨论如何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而很少关心转移的本质和影响,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着最脏、最累、最险、最差的工作,他们对社会做了出巨大贡献,但他们注定被历史遗忘,也注定不朽。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的“预期收入效应”有论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此理论对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所帮助,但现阶段国内人文、历史背景的特殊
5、性,唯有根据自身情况潜心研究探索新的出路。作者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是市场经济下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劳动资源的效率分配,进而是收入的分配。这种分配的结果总体来说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然证明,目前国内存在的“二元经济” 、贫富差距问题比共同贫困强的多,再者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很大,但农村相较以前进步也很快。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市场机制下商品总是从价格低的地方流向价格高的地方,劳动力也是,直到流动达到某种状态,这种状态就恰似化学反应里的“动态平衡” ,状态趋于稳定而流动从未停止,这种状态正是支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想状态,本文正是就劳动力转移本质的研究,对农村劳动力转
6、移最佳状态的详细论述。4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中国地大物博,劳动力转移由来已久,现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只是最近几年优为突出,按照当前的统计口径,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到乡外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或者虽然未发生地域性转移,但在本乡内到非农产业就业 6 个月以上的劳动力。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本文分两方面介绍:(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建国初期农村劳动力转移没有受到政府的太多控制,随着国内生产的恢复,城市工业化的兴起,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业部门所增加的职工大多数来自农村。六、七十年代政府加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控制,虽然城乡“预期收入差距” 1已然存在,
7、由于户籍制度的推行,农村户口的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并不跟随市场价格的高低而转移。计划经济下社会资源都在政府的支配下运行,劳动力也不离外, “大跃进”时期国家曾一度从农村招收 3000 万劳动力到城市从事工业、建筑业等行业的工作,三年调整期过后,考虑到城市就业压力的加大和食品供给的不足,原先来自农村的劳动力纷纷还乡务农,此番大起大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改革开放至今,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从限制转移到鼓励转移的大转变,使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空前扩大,纵观中国现代经济史,中国经济的高涨与萎缩无不与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活跃与停滞有关。(二) 农村劳
8、动力转移的本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受政府政策的限制,政府的限制政策掩盖了农村劳动力1 托达罗(TODARO M P,1969)的预期收入差异论:人口迁移过程是人们对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不是实际收入差异做的反应;只有当一个劳动力估计他在城市部门预期的收益高于他在农村的收入时,迁移才会发生,否则,劳动力将会继续留在农村。5转移的本质,任何违背本质的经济政策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创新,例如政府在控制美元汇率价格的同时也存在着高于市场价格的“黑市” 2。资本天生具有逐利性,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作为资本的一种,本性也是逐利的。欲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先要从其表象认识上升到本质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本质是劳
9、动力作为一种资本,对更高价格的追求,追求的结果是劳动力资源的效率分配,进而是收入的分配。从劳动力的本质看,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从收益极低的农业转向收益更高的非农产业就很正常了。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中国农村劳动力历经自由转移、严格控制转移、鼓励转移三个阶段,经济发展到今天,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以下特点:(一) 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从地域上观察,与其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向城市的转移、跨产业的转移,还不如说劳动力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脱离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时,主要方向是比较发达的城市,农村劳动力很少有在所在地实现产业的转变,原因是农村没有像城市那样的就业条件。近几年
10、沿海地带春节过后出现“用工荒”现象,说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那么剩余,或者说农村廉价劳动力已不再那么廉价(如图 1.1) 。企业招不到员工,无非是想以最低的成本使用劳动力,这是一场用人单位与劳动力的博弈,如果企业愿意出钱,中国农村劳动力 27 亿,怕他们用不完。根据刘易斯的研究: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也称刘易斯拐点,从目前中国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来看,似乎正处于这种拐点。2 黑市是指未经政府批准而非法形成的,以交易不许上市的商品或以高于公开市场价格的价格,秘密进行买卖为其特征的市场。6图
11、1.1 劳动力供给与价格的关系(二) 农村劳动力进城多从事一线工作由于农村劳动力受已存在的生产关系所限,进城后多从事一线工作。建筑工人、生产型企业操作工、酒店服务员是外出务工人员从事最多的职业。这些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工作简单重复,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创新性,倒不是农村劳动力天生资质差,是机会的不对等。(三) 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临时性农业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后完全脱离农业,称为分离式转移;二是转移后同农业保持着某种形式或某种程度的联系,称为兼业式转移。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表现出临时性和兼业性,低市场性,劳动力转移不彻底,虽然他们离开了农村,但还没有融入城市,城市
12、也没有接纳他们;而他们在农村还保留着土地或者家庭,还要经营家里的土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来回流转,在一和二、三产之间转移,或者以农业为主,兼业打工,或者以打工为主兼业务农;在外打工并不是长久之计,土地收益虽然很低,也不愿放弃土地;虽然不能全力经营耕地,也要保留农民的这份责任;根据现存户籍制度,劳动力经过多年的转移,农业户数并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四)农村劳动力的生活现状三十年来,农村劳动力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没有改变的是生活水平落后的地位。农村劳动力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群,过着“进厂不进城”式的生活。现阶段在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工作现状是:工资高一点的工作,工作时间长且条件艰苦,工作
13、时间短又舒适的工作工资很低,甚至月不付出。工厂里的计件工资制度 3把农民工的体能发挥到了极致,时下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为了多挣些钞票,客死异乡,永远停在了工作岗位上,特别是炎热的夏季, “过劳死”时有发生,也许他们到死也不明白,计件工资制度的“多劳多得”是个骗局,计件是以计时为基础的,一个员工做的再怎么快也不会超过一般工资,因为产品工价制定权在雇佣方,雇主如果发现有些产品工价制定的有些高又随时可以降。计件工资制度对工厂来说是用来提高生产率的很好的一种工具,对3 关于计件工资制度,没有在工厂里上过班的人可能不了解,就是根据员工在工厂里一天所做产品的个数计算员工这一天的工资的合算形式。7勤劳的工人来
14、说它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农民工生活方面以低消费为主,喜欢买彩票,渴望一夜暴富。从流行文化方面看,九十年代末陈星的歌唱出那个时代当年外出农民工的心声,今天所流行的大都关于爱情、关于励志,说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在追求更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上升到追求精神生活了,思考更多的是关于未来的前途与命运。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种对城市和农村互利共赢的劳动力流动行为,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下面分四方面分别介绍:(一)社会对农民工身份、地位的歧视及权益的缺乏保护市场经济下,有钱有势的人才有地位、有尊严,任何的得失都可以用货币的多少来衡量,作为工人阶级的农民工虽然对中国经济起着中流
15、砥柱的作用,然而不是工人的人鄙视工人,是工人的努力摆脱工人的身份,部分企业岗位要求本地户口,借以阻止外地农民工。有些工会工作人员穿戴奢侈, “踢皮球”式的处理企业对待农民工的违规行为,严然成了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国家法律法规却为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考虑到了,实际情况是农民工在外地遇到困难若无关系就很无助。(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的盲目性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式还主要靠老乡、亲戚等关系来实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处于自发的初级状态,就业供求信息不通畅,市场化程度较低,缺少有效的组织和合理的引导。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服务职能的滞后,没有形成统一自由
16、开放的劳动力转移市场。政府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但在具体落实问题上存在很多欠缺没有触及关键的厉害关系。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总体效果不是很好,也不是十分明显,政策不配套,落实不到位也是突出问题之一。(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失衡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多从事一线工作,与农村劳动力所受教育程度偏低有8关。农村转移劳动力多半没有经过职业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从某方面来说教育也是一种投资,由于农村本来贫困,所以教育落后。有人问:农村为什么贫困?经济学是这样解释的“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当地的储蓄有关,农村所以贫困因为储蓄少,所以投资就少,产量就少,收入就少;反过来说,农村收入少,储蓄就少,投资
17、就少,产量就少。 ”贫困的结果成了贫困的原因,从短期来看教育成了贫困链恶性循环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何况目前教育与就业严重脱节,教育对没有上层关系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是一种不怎么划算的投资,上不上大学没有太多意义。农村劳动力只能在最脏、最累、最险、最差的工种上竞争,在工作和生活上都得不到城市的接纳,难以在城市长期居住,而在高新、高科技行业往往出现“民工荒”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农村流动劳动力在城市外来人口的身份,流动的劳动力在城市的暂时居住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由于一些大型城市在劳动力市场准入方面对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外来人口有很多限制,造成流动民工就业岗位的获得不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18、。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低,这些劳动力进入城市后,与城市劳动力形成了职业层次较为分明的分工。即使干的是完全相同的工作,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外来劳动力得到的工资和其他待遇相对也会较低。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异也很明显。工资和待遇的差异,对未来前途与命运的迷茫,不决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目前要做什么,使农村流动劳动力频频更换就业单位和岗位,流向不稳,形成就业不稳定因素,使得岗位专业性难以维系。五、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实现了劳动与资本的结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城市工业有所发展,但就当地人口来说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要的工人数量,一方面农村
19、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人均耕种面积越来越来少,劳动要素增加到边际物质产品量不再随劳动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程度,既出现了大量剩余的劳动力,这群人在农村没有什么实质性工作,也就没有什么收入来源,贫困就不必累述。从这两方面来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互利共赢的,是大事所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上大多数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所经历的一般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9(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入地的经济影响劳动力对输入城市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大量农村务工人员来到城市不仅给城市工业带来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也给城市带来大量消费,这时农民工是劳动主体
20、,也是消费主体,促进城市工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当地消费。(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流出地的经济影响劳动力对输出地的经济发展表现在外出务工人员在城市取得的收入除自己生活所必要的消费外都汇寄到了家乡,这些从城市得到的收入对贫困的农村来说意义非凡,近几十年来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密不可分,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养家糊口的主要途径,每年回乡的农民工不仅带回了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为将来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总的来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对城市更有利,从这些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不少,但与城市相比较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糟糕的是这种差距还在增加,形
21、成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 4,我们知道马太效应解释短期现象还可以,解释长期规律就有些牵强了,同样收入差距也有个极限,正如西蒙.库兹涅茨 5所研究的那样: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由于其图形(如图 1.2)像一个倒U型,人们习惯称之为倒 U型模型,当然他说的这种改善不是自然而然的改善,而是在政府的督导下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才得以实现 的。4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5西蒙库兹涅茨,俄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55 年提出了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倒 U 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库兹涅茨曲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