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姓 名 曹治 学 号 61311520318002 专 业 生物科学 批次/层次 152 专升本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陕西榆林靖边教师进修学校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1.1 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11.2 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21.3 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2.1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22.1.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32.1.2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32.2 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2、32.2.1 城镇绿地不足32.2.2 城镇空气污染32.2.3 城镇供水紧张42.2.4 噪声污染增加42.2.5 固体废弃物污染43.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 3.1 城镇用地失控53.2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加重53.3 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5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4.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64.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64.3 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74.4 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7参考文献8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至 2014 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提升到 52.27%,城乡结构已
3、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当前,中国城镇化进入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较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佳的选择。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的任务。从 19782017 年,城镇化率从
4、17.92%提升到 62.27%,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统计数据来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初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潜藏的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中共十八大提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稳妥的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标志。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期。 (1)城镇化速度由加速向减速转变 一般认为,31%71%的区间属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阶段,其中,30%50%的区间为加速时期,50%70
5、%的区间为减速时期。1996 年以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高速发展,大城市扩展迅速,城市集群程度越来越高,城镇化急进式的发展现象显现。未来中国城镇化将进入减速时期,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会逐渐放慢。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城镇化预计年均提高幅度将保持在 0.81.0 个百分点,不会继续保持 1997 年以来的加速增长态势。据此测算,到 2017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超过 65%;到 2020 年,将达到 60%左右。由于发展水平和阶段的差异,全国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区域中东部和东北地区已进入减速期,而中西部地区仍将处于加速期。 (2)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 从现阶段来看中国城镇化的基本特点是速度快、质量低
6、,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城镇化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现有城市经过改造更新的“再城镇化”过程;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但是,我们的“再城镇化”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与提高没有及时跟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成了片面追求人口数量的城镇化。在今后一段的时期内,尽管中国城镇化仍将处于较快推进时期,但主要的矛盾已经转移至如何提高城镇化质量上来。因此,要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要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基本道路,促进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进程,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3)由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 由于进城农民市民化程度低,中国的城镇化具有不完全性。要想促使这种不完全城镇化向完全城镇化转变,
7、关键在于怎么样提高农民市民化程度。农民市民化不单单是一部分社会阶层向另一部分社会阶层的过渡,不是户口的“农转非” 。而是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的集中体现,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机理,要求赋予农民享有同城市居民平等的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权益,消除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农民市民化的完成,应当以农民与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文化价值观认同、生活习惯、政治参与意识,没有心理隔阂,农民可以参与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为标志,或者可以变相的说是就地城市化。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是对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和模式的彻底丢弃。既
8、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走高消耗、高排放、城乡分割、缺乏特色的传统城镇化老路,也不可能完全模仿其他国家的做法,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符合中国国情、各地实际的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型、和谐型、可持续发展。那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也就顺其自然的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之一。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 从理论上来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交互胁迫作用。一方面,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引起城镇化地区周边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因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作用、交互耦合的关系,也就是城镇化的各方面与生
9、态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所具有的各种非线性关系的总和,当生态环境改善时可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当生态环境恶化时会限制或遏制城市化进程。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人口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人口密度越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境索取的力度越大,速度加快,会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占地规模扩大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源和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气、液、固体,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城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在:城
10、镇交通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空间压力,交通扩张刺激车辆增加,增大了汽车尾气污染强度。 生态环境恶化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生态环境已经恶化降低了居住环境的舒适度,排斥居住人口,阻碍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投资环境竞争力、排斥企业资本,减缓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降低了生态环境要素的支撑能力(如城镇用水) ,抑制城镇化;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灾害性事件增多从而影响城镇化;改善恶化的生态环境,增强环保的力度,减缓了城镇化步伐。 (2)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特征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速度明显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涌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失控、资源破坏、生
11、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日趋严重,给以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城镇绿地不足城镇化带来得是人口密度加大,绿地严重缺乏的效应,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下降。而人与植物的生物量比值是衡量生态环境质量好坏的表征。园林绿地是城市高度人工化系统中生态价值最高的部分。最主要是城市规模日益扩张、城市功能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也显得日益重要。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平衡的调控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绿地不仅是美化城市景观和市容的需要,也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需的。绿色植物具有维持二氧化碳一氧气平衡,吸滤有毒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杀灭细菌、衰减噪声、改善小气候和美化
12、环境等多种功能。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过多关注经济,忽视生活质量,城镇绿地面积严重不足。 城镇空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空气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雾霾天数不断增加,PM2.5 数据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质、碳氢化合物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人体持续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并出现一些症状(如咳嗽、流泪、胸闷等) 。当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会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和死亡。空气污染主要引起
13、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另外,根据空气污染物特点和浓度的不同,还可导致其他的疾病。 城镇供水紧张城镇化导致土地利用性质发生改变,道路及下水管网建设使下垫面不透水面积增大,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城镇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生活污水相对增多。粗放型的工业发展,大量的污染工业布局在城镇周围和水源地,对城市供水造成巨大威胁,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工业废水等无机物污染、工业污染排放等潜在的有机污染,造成城镇供水的三大污染物。就算雨量充沛的江南地区,因城镇化率较高,竟然也沦为缺水之地,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 噪声污染增加城镇道路拥堵,交通繁忙,产生交通噪声;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及其他操
14、作程序产生工业噪声;来自建筑施工现场和各种建筑机械工作时产生建筑噪声;人口高度聚集,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产生生活噪声。据环境监测表明,全国有 2/3 的城镇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不仅会危害人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胃肠消化系统,引起记忆力减退、失眠、心跳加快、心律不齐、食欲不振,还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人们如果长期受到噪声的侵害,往往感到烦躁不安,对工作和事件难以集中精力,长期受强噪声污染的人,甚至会出现严重的身心疾病。 固体废弃物污染近年来城镇工业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有增无减,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废弃物的细粒,大大增
15、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尘污染;无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挥发及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因此导致大气污染。 3、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剖析 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是城镇化进程中对于资源环境的过度剥夺。所谓资源环境剥夺,就是指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政策偏好、生态、环境容量,转嫁各种污染等的一系列的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行为,因此说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牺牲另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为代价的。 (1)城镇用地失控 近年来
16、,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人口城镇化”出现大量水分因而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有“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城镇发展空间严重失控,这是“冒进式”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从 1990 年代中期开始,因为城镇化加速发展,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过度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因为对土地的审批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开发区大片土地荒芜,等待企业投资建厂造成大面积的撂荒地。致使不少地方出现“土地危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加重 传统工业社会的城市经济模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以资源大量开采和消耗为前提的;各
17、产业间基本无联系,资源利用效率极低;而且各环节大量产生“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这一范式在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中国得到了充分体现。据资料显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迅速增长的环境成本大约占 GDP 的3%8%,GDP 增长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被生态环境恶化的负效应所抵消。如果还是继续按照现行的 GDP 制度进行核算,那么将会出现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越多,而且会出现 GDP 增长越快的虚假繁荣现象。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成果较为显著,但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资源能源紧缺和环境严重破坏的压力: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土地资源也日益紧缺,煤电油运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追求产量的最大
18、化和劳动的最小化,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用品,加剧了环境的污染;重开发轻保护,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掠夺性粗放型经营,造成了生态环境系统脆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只顾自己赚钱,不顾环境污染, “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经济增长仍以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为主,因为投资对效益显著的重工业存有的偏好,使得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工业比重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多年居世界第一位,加大了生态环境枯竭速度,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将十分严峻。 (3)环境保护意识严重欠缺 随着人类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和扩展,从一个功能区到一个城市,大气、环境和公共空间被人们视作理所当然的无限供给的公共产品却出现了
19、供应有限、质量下降的局面。究其原因,公共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所以私人、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利益团体为了寻租而过度占用或开发。因为以往我们对环境教育的轻视,环境教育事业也不完善,对环境教育工作不重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缺乏对公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当代人中大部分成年人环保意识十分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公众理解和行动,特别是现在各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存在偏差。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有些地方与部门比较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却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进行环境保护建设也缺乏认识,对环境保护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把握,在人
20、们普遍环境意识不强或缺乏的情况下,将措施转变为法律法规及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是难以实现的。 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是创建最佳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才是人类聚居于城镇的初衷。为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针对矛盾的所在,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1)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必须认识到,中国的城镇化是长期的一个过程,不可以人为地造城,要让城镇化的推进与城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相符合,走一条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工业化、信息化、城
21、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进行的城镇化道路。因此。要科学进行新型城镇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第一位置,把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当做建设新型城镇的重要手段。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城镇规划,加强对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也要结合城镇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和循环节约型社会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促进城镇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经济发展带来的许多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2、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因此,应该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前提;从发挥政府作用来说,减少行政审批和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转为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的扶持环保产业。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消费、出口与投资“三驾马车
23、”并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应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创新的驱动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的关键。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大力度的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的改善必须通过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实现由人类生存要素向生产要素的转变,才能实现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因此,要想实现生态环境,必须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行新的规制管理,纳入市场运行机制之中,建立健全
24、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依法加强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及时掌握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情况并定期公布。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监测。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制订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的强制性效能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效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依据清洁生产法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广泛借鉴国内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建立循环经
25、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从万元 GDP 占地、万元GDP 能耗、万元 GDP 水耗、万元 GDP 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万元 GDP 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等方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估系统。 (4)树立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人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是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人的行为方式对城镇功能的好坏起着支配作用。当今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都是由于决策者、规划者、管理者及市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而引起的。因此,在城镇管理部门及广大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是城镇生态环境调控迫切和重要的工作。广播影视、文化等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广泛宣传当地资源形势,宣传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
26、的重要意义,宣传相关法规和方针政策,弘扬先进典型,曝光资源浪费行为,倡导节俭文明,提高社会各界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定期聘请专家对领导干部进行相关理论的培训,提高生态意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节约型社会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起整体、循环、共有的生态观念,推进循环节约型社会发展。进一步普及生态科学、倡导生态哲学和生态美学,变城市的自生为共生、变单一的因果链为多维的生态网,克服决策、经营及管理行为上的短期性、盲目性、片面性及主观性,从根本上提高城镇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促进城
27、镇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城镇。 参考文献1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 , 干旱区地理2006 第 1 期。 2方创琳: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修正及规律性分析 , 城市规划学刊2007 年第 7 期。 3方创琳:中国城市化进程及资源环境保障报告 , 中国发展2001 年第1 期.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0 年版。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写作(设计)日志所属学习中心:陕西榆林靖边教师进修学校姓 名 曹治 批 次 152 层 次 专升本专 业 生物科学 学 号 61311520318002论文题目 浅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申请审批通过时间指导教师论 文 写 作 日 志 记 录论 文 进 度 起止时间执 行 情 况(资料的收集、在教师指导下的进行过程)论文提纲2017.5.16-2017.5.30收集论文材料论文初稿2017.6.10-2017.6.25拟定初稿论文二稿2017.7.1-2017.7.15仔细检查、并修改完善论文论文终稿2017.7.25-2017.9.1再次审查论文,确定终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