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2002 届 )题目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研究The investig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专升本 0401 班 04952103陈银芳刘黔敏博士2006.05.10成绩作者姓名专业学院班级指导老师完稿时间学号1目 录中文摘要2英文摘要2引言 2一.关键概念的界定3(一)流动人口、留守子女3(二)“社会性 ”发展 3二.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的发展意义 4(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重要性 4(二)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51.家庭因素:52.
2、幼儿园因素5三.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6(一)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问题 6(二)环境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71.环境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72.原因分析 7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9(一)在家庭方面 9(二)幼儿园方面 9参考文献 112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研究作者 陈银芳 指导老师 刘黔敏摘要:本文是在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本文主要 讲的是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 发展的问题,分析周 围环境的影响,社会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及解决这一问题的作用和意
3、义,最后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方法及途径,从而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的 发展, 为成为一个德、智、体、美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社会性The investiga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chen yinfang Director: liu qianmin(dept.of preschool education, Hangzhou College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0401,No,02)Ab
4、stract: This text launches on the basis of the thing that in order to the educational problems of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loating population children educate including the children education problemof floating population , and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of the left-home children. this text sp
5、oke mainly is the questio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develop existing problem and function and meaning of solving this problem socially,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measure , method and way finally, thus bring about an so
6、cial advance, in order to become one morally, intelligently physically and aesthetic, the body and mind to develop in a healthy way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social引言:流动人口子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这个群体的数量队伍也将随之不断增长,而它将在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3起到不容忽视的独特作用,因此对这个群体的
7、教育必将会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的发展,教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教育得不到发展,其振兴与富强便无从谈起。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随着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幼儿教育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已成为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性的热点课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儿社会性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目前全球教育改革都十分重视儿童个性、品德和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特殊群体的民工子女的社会性发展也同样应受到重视。如能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更有效,更快速地促进个体全面地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性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论述的重点为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
8、性教育问题,希望通过对个案的调查,反映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从而展开论述。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访谈法。一.关键概念的界定(一)流动人口、留守子女流动人口:是指常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的分离人口。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包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和留守子女教育两方面 1。所谓流动人口子女专指随父母离开常住地户籍所在地、跨越一定行政辖区范围、在某一地区暂住、滞留、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返回常住地的学龄儿童。作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的教育,正在形成着一种区别与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介于传统人和现代人之间典型的“过度人” 。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将孩子交由
9、长辈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子女。(二)“社会性 ”发展关于社会性 2 概念无论是国外或国内,都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阐述。周燕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 3 ,他指出:在国外,有学者试图给“社会性”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伯根(Bergan,1976)认为儿童的社会性是由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征。但是我们注意到,西方学者并不重视给“社会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他们更注重的是分析社会性的结构。相比之下,我国学者对界定儿童社会性的关注程度要高于西方学者。在我国,关于社会性,大致有五种表述:1、广义与狭义说 认为社会性有广义于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性是制人作为一个社会性成员的
10、一切特性;狭义的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交与群居倾向(陈帼眉,1994)还有人认为广义的社会性指人在社会上生存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征的总和,包括人的社会心理特征、政治特征、道德特征、经济特征、审美特征、哲学特征等等,它是和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相对而言的。而狭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征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1 转引自张宁娟一个现实问题的理论关照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特征分析及其策略探索 ,教育学报,第一卷,第三期,2005 年 6 月。2 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第 9 页3 周燕:我过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学前教育研究 ,19
11、98 年 2 期。4征,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陈会昌,1994)2、广义说 社会性被视为与人格、非智力因素等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汇,是指除生理和认知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3、狭义说 认为社会性是指人际关系中的情绪、性格等人格侧面。4、先天与后天合成说 认为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就个体而言,既包括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也包括通过自身 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后天社会性(傅安球,1953)5、有人从两方面来界定社会性;社会性是个体社会化
12、的内容和结果,是人在接受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社会性是人在社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陈帼眉,1994) 。也有人将社会性具体解释为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卢乐山,1991)本文所说的社会性指的是第一种里的狭义说,主要研究地就是幼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及其人际交往的发展问题。二.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的发展意义(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及重要性每个人都出生在属于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家庭里,他(她)属于这一环境的一个个体。出生的个体不能独立地认识世界。每一个个体,从婴儿时起就不断地处于他
13、的父母、老师、同伴以及其他人的影响之中,个体属于社会团体(家庭、幼儿园、学校等等) ,凭借着言语,在抚摩、老师、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个体不断地掌握包括语言在内的人类的社会知识、经验,以及各个国家、民族、社会和家庭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就是野蛮人向文明人转化的过程,就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伴随着生命的始终,这个过程是随着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以及人们社会生活的深化而逐步深化的。从人的社会化观点来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人,应接受四个方面的教育,即基本的生活技能、基本的生活规范、社会生活目标、社会角色扮演。人在社会中生活,首先要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这
14、是人从一出生就已经开始的学习活动。从吃饭到穿衣,从坐、立到行走,新生婴儿都要一样一样地学习,这是人的自理生活技能。而在这社会独立的生活,不仅要掌握这一生活技能,还要学习掌握自谋生活的技能和劳动技能。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过程,就是幼儿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要在社会中生活,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是唯一的条件。人如果不掌握社会规范,也无法立足与社会。任何社会为了同意社会成员的行为,都要对人们的行为提出一整套的规则和方式,按照规则和方式求行事,才能成为社会所接纳,才能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交往。社会规范已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支柱,因此,个体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社会文化渗入人的意识,并内化为人的社会性
15、的过程。人在社会中生活,不能没有追求。一个人最初的追求目标是满足生存的需要,起先主要是生理性需要,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由生理性需要逐步升华成社会性需要。还有就是扮演社会角色,这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每一个人都杂一5社会中充当、扮演一定的角色。人一出生,首先要认识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社会对该地位所赋予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对该地位的行为的要求与期待。社会角色的扮演不仅是不断认同的过程,也是不断模仿、学习的过程。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社会化的任务和内容。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那么她(他)的心理是不全面的,是有缺陷的。如有
16、的幼儿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幼儿见人害怕、胆怯;有的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不讲道理,不懂礼貌,无论什么事都要讨便宜占上风;有的不受规则的约束,随心所欲等等,这些都是表明幼儿社会性没有得到正常地发展。然而早期的社会化是人一生社会化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不好的话,可能导致幼儿身心不能健康发展,甚至伤害或侵犯他人的利益,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与期望,还将直接影响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阻碍了发展。(二)影响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有先天和后天的决定论,暂且不论由遗传决定的先天决定论。在后天决定论中又有很多的方面,比如:社会(
17、生活环境) ;家庭(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育观念等) ;幼儿园(师幼互动、同伴交往,亲子活动等) 。可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发展又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些流动人口家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根本没有送孩子去幼儿园,也就无从探讨能更好的教育了。在家庭和幼儿园接受教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以下二方面:家庭和幼儿园。1.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母亲,其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她的行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教育学家福禄培尔曾说:“人类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启发母亲,是我们时代
18、的最重要的使命。 ”美国天才儿童的培养者斯托夫人也曾说:“中国是最早开设学校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文明落后了。这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要知道,受不到母亲教育的国民是决不能成为伟大的国民。 ”1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是学校不可替代的。可是大多数的民工家庭,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虽然知道自己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但在具体的教育孩子过程中又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如他们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没有及时表扬或只知道一味地进行物质奖励,而做错事情的时候,则只会打骂孩子等等。另外,不少家庭也没有意识到为孩子提供一个基本的学习环境与条件的重要性。幼
19、儿期是学习、模仿最快的阶段,为了让幼儿能学到更多地东西,更好地发展,很有必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学习的氛围。2.幼儿园因素:目前绝大多数的幼儿园较重视发展幼儿的智力,忽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的老师认为按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太麻烦,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或算算术来迎合家长好。所以即使有了有关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内容,也不按照这些要求安排幼儿的活动,特别是随着个人承包的民营幼儿园的不断增多,这种1斯托夫人:斯托夫人自然教子书 ,卷首语。 6倾向更加严重。案例:小杰(化名) 性别:男 年龄:7 岁 户籍地:安徽 常住地:富阳春江经济开发区小杰在城乡结合部的乡镇中心幼儿园就读,是流动人口子女群体
20、的其中一员。父母都是没有十分固定的工作,爸爸主要是从事以出车为主(替人开长途的货车) ,出车时间长短不等;妈妈是在一家造纸厂上班的,但造纸厂的运作不十分稳定,偶尔会停产,这期间小杰妈妈就会去打点零工。他家住在偏僻的郊区,周围住的也都是一些民工。家里就只有巴掌那么点大的一个房间,一进门整个“家”尽收眼底,看上去十分的凌乱,主要就一张床,一张吃饭用的小桌子,一只煤气灶,还有一台 25寸看上去不算太新的彩电(这好象是家里看上去最值钱的东西) ,其他的都是一些杂物。总之,环境十分的恶劣,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脏、乱、差。小杰上的幼儿园比较远,每天上幼儿园是妈妈送去的。在幼儿园时不太愿意与小朋友交流,比较爱
21、动,遇到不顺心的是就爱动手打人,以武力来解决问题,明显比地方上的孩子粗暴,有暴力倾向。回家之后有自己的玩伴,都是自己家周围的,也都是民工子女,几乎很少都机会接触到地方上的孩子,更不用说和他们一起玩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以浙江省经济为例,已步入了一个高速成长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这飞速发展的建设,必然离不开务工者,从而使浙江成为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在流动人口中主要是以民工为主,因此,民工成为流动人口的代名词,他们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观念传统、思想闭塞等。因此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意识不高,觉得
22、孩子太小不可能学什么东西,学也学不会,根本不知道幼儿期是孩子一生中发展最快,最容易接受新的事物的时候,他们恰恰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应接受早期教育。小杰就是这流动大群里的其中一员,他自小就跟随其父母,居无定所,走到哪,留到哪。试问像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促进幼儿身心的更好发展呢?本文关注的重点是流动人口子女,他们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栋梁,暂且不提先天的遗传决定因素,就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来看,并没有给幼儿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为了让幼儿的身心能更好的发展,应该引起社会各界和人们的普遍关注,共同来促进幼儿的发展。三.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一一 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
23、存在问题90 年代以来,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数量急剧增加。这些儿童或者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或者在城市出生继续留在城市。这个群体存在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需要对他们的种种问题提出新的改革要求,在各种问题中,对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最重要的,最突出的问题。而社会性教育就是教育问题的其中之一,下面就具体来论述一下社会性教育的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教育存在问题很多,具体主要表现在:1.流动人口由于主客关原因造成对子女的教育和发展不够重视。2.流动人口子女因自身的背景关系不能与城市的同龄孩子和谐相处,他们常受到地7方孩子有意无意的排斥,致使他们不愿在歧视和冷落中相处和
24、谐。3.家庭的低收入水平,制约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如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等等。另外,多元化的不加限制的社会媒介环境给孩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社会媒介环境,指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风气、民族传统、习俗、法制、宗教等,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少年儿童的人格发展。由于儿童的思想、人格还没有完全定型,道德观念,是非判断能力等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在我国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媒体暴力、淫秽等镜头加以限制的话,将会极大地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而且,现在的民工子女接触到的媒介物主要就是电视,这种影响对他们而言不是一时,而是长期的。目前,就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教育方面的
25、情况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正面的社会性教育非常薄弱,并没有专门的教育,现行的教育都是各个领域相互融合的综合教育;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也时常影响着流动人口子女的发展。流动人口居住的地方往往在城乡结合部,那里人员比较复杂,管理比较混乱,所以社会环境复杂,社会风气较差,还有很多学龄前儿童,由于经济条件不够,而没有进入学校学习,于是成群结队的,经常打架斗殴,带着一些小孩子一起干坏事等等。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常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严重的影响。(二)环境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1. 环境对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小杰是流动人口子女群体中的一员,他是一个被送进民办公
26、助的幼儿园就读的流动人口子女,根据在幼儿园的观察,小杰在幼儿园很少主动与小朋友去进行交流,游戏时也总是拿着一些自己喜欢的或自己带的一些小玩具在一个安静的角落,摆弄着那些玩具,有小朋友主动来要求和他一起玩时,他既不拒绝也不答应,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其实通过观察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不善交流的小孩,并不是不想和小伙伴一起玩,相反是很想和他们一起玩。刚开始的时候他表现的样子是十分的漠然,可没过一会就主动去和小朋友交流,小朋友不会的他还会进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显得十分的友好,十分的开心,变的话也很多,我就乘机跟他聊了一会,发现他的语言能力发展的很好,说话也比较有逻辑,能清楚、完整地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
27、,比同班的其他大多数的小朋友有过之而无不及,几天的接触下来,发现他并不害怕陌生,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居无定所的缘故,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即各种各样的环境,使得他的适应能力特别的好,跟刚开始注意到的他简直就判若两人,让我不由想起一种植物野草。不论环境多么的恶劣,它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或让自己去适应这个环境,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其实小杰很有表现自己的欲望,他在休息的时候就会拉着我,不停地给我讲他的生活、同伴、爸爸、妈妈、喜欢什么、玩什么等等。而不是一个不愿与人交流的人,事实是由于各种现实条件所限,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提供给他,让他能够自由的与人交流。父母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与孩子进行交流的意
28、识;一个老师要面对 30甚至 40 多个小孩子,根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听你慢慢跟她说,只要你不给她们添乱就已经是万幸了;和同伴的交流,最终往往都会以吵架、打架而告终。根本就没有与人交流的机会,而与人交流又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工子女在幼儿园,普遍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表现得比较自卑:幼儿也明白自己是外地人,在心理上没有将自己融入到这个环境当中,而且地方上的小孩也没有接8受他们,对他们比较歧视,游戏时也不愿和他们一块儿,还会骂他们,叫他们外地佬,这就把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给剔除了,不承认他们是其中的一员。另外,小孩子之间还存在着强烈的攀比心理,如穿着、玩具、零食等等,本地孩子绝大部分明显比外地
29、孩子要好,还不停地向他们炫耀,从而引起有些小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沉默寡言,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开口跟小朋友交流。另一种表现的比较叛逆,其表现刚好和自卑的完全相反,背道而驰。行为比较恶劣,思想比较偏激,这种表现并不是民工子女的典型事例,而是普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还是由人们对民工的观念引起的。易本耀认为:本地孩子对民工子女的偏见,主要来自于家长对民工的歧视,而这种歧视的观念很容易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 1由于民工子女一般因为自身所处的地位、环境,会表现得比较敏感,自尊心很强,一旦受到歧视便沉默寡言,会感觉到十分的孤独。而一些本地孩子也会因此而从他们身上得到优越感和虚荣心。2. 原因分析随着城市
30、建设的快速前进,农村劳动力也随之大量的输出,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和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一方面由于劳动力的输出,留守子女数量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还会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了,它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问题。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子女”队伍中的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由生长着。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即使受到了伤害,也往往不易被及时发现。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监护权的缺失:留守子女大多由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的老年人看管,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
31、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的状态,形成放任自流、辍学厌学、成绩偏差、心理生理发育失衡、德智体美发展落后等等。留守子女教育俨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也受各种各样的外部条件束缚,就流动人口子女的学龄儿童受教育来说:上公办学校难、民办学校不如人意(有调查表示大部分的民办学校的师资、硬件等都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 ) ,因此对大多数的流动人口子女来说,他们只能进入收费比较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但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学校管理不善以及安全卫生隐患严重等问题 2 。学龄儿童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不用说是学龄前儿童了
32、,他们的教育连一点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家庭稍微好点的送孩子到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让孩子能较早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自己能专心地上班。差一点的就把孩子送进一些以赢利为目的的私人幼儿园或托儿所,再就是直接把孩子带在身边等等。另外,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公平对待,造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既有认识层面上的,也有深层次的体制矛盾问题。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对其进行早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流动日呢口子女无论在使用教育机构方面,还是接受社会文明教育方面的渠道都严重的不足,比不上城市当地居民的孩子。究其原因主要有:(1).从总体上来看,流动人口还没有能够真正融
33、入到城市当中来。加上外来民工的文化素质较城市居民要差,从事的工作都是一些报酬较低、工作时间较长的体力劳动,家庭经济也较差,而要送孩子去接受良好的教育,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条件,但这两样东西则正好是外来民工所普遍缺乏的。的确,经济、地域、文化上1 引自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年 04 期2 转自外来工子女徘徊在城市教育边缘 ,张拉拉。9的差别首先让他们的心理上筑上了一道城市堡垒。因为这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没有温度。(2).绝大部分外来的民工生存在体制之外,他们的子女基本也被排除在管理的范围之外。中国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绍青曾写到:“流动儿童基础教
34、育被排斥在教育体制之外,造成流动儿童教育权利的缺失。现在的外来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1”现已出台了一些法律明文规定对学龄期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还没有那么一条法律规定学龄前儿童必须接受幼儿园教育,这基本上是有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因为任何教育都是要投资的。(3).由于经常的流动,流动人口子女对生活的环境相对的生疏,交往的群体相对较封闭。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孩子会与本地的孩子一起讨论问题,这在无形之中限制了孩子接触城市文化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孩子比当地的孩子更冷漠,更容易感到孤独。(4)
35、.现有教育资源的短缺。现有的教育硬件设施、文化设施,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布局上都难以充分满足孩子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原来的这些设施是根据城市常住地居民的孩子规模设计的,现在要想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子女开放,就更是杯水车薪了。虽然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发展的那么完善,但随着幼儿的年龄的不断增长,自我意识的逐步提高,其行为表现是十分值得关注的,应引起重视。四。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性”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前面探讨过的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家庭和幼儿园。接下来就这两方面简要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一)在家庭方面家庭是幼儿生活的第一个社会环境,人出生后的第一个最基本的生活
36、技能是由家庭教导的,最初的情感及传递方式是家庭中产生的,最简单的行为规范是在家庭中学习的,最初的生活目标是在家庭中获取的,最初的个性也形成于家庭。一个人早期形成的经验影响其一生。尤其在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当中,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所定,为了让孩子能 更好的发展,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到自己的言行,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使用脏话,长期的相处将会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应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再次,父母如不会和孩子进行很好的交流,只和孩子讲讲自己的生活、工作,看到的,陪孩子一起看看小人书、讲讲简单的故事,有空就带孩子出去逛逛,耐心跟孩子讲一些路上看到的人或事,让孩子大胆、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要求等等。(二)幼儿园方面更多的幼儿接受系统的学前教育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幼儿走进幼儿园,就有机会接受全面的、系统的教育。从根本上说,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幼儿园专门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快速的教育途径。由于幼儿园对于民工子女来说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这里着重提出几点方法:第一:营造支持性的班级环境,为幼儿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1 引自外来工子女徘徊在城市教育边缘 ,张拉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