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omment 微微微微1: 删除Comment 微微微微2: 儒家思想的Comment 微微微微3: 删除是Comment 微微微微4: 删除Comment 微微微微5: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确立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的嬗变对于汉代祭祀制度的影响加以阐述。建议:1、认真仔细阅读文章,注意语句的通顺,标点注释;2、论文还缺少英文摘要;3、本科论文正文的字数要 8000,你的论文还要充实一些内容;4、上社科系网站看看对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再对论文进行修改。试论汉代儒家思想的确立及对汉代祭祀制度的影响内容摘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整个中国文化、思想的走向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汉代的祭祀制度也受其影
2、响,其从先秦的无序祭祀、淫祀等走向规范化,也脱离了先秦祭祀强烈的地方化色彩,带上了更为明显的大一统特征。本文着力于论述儒家思想的确立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的嬗变,并由此阐发其对于汉代祭祀制度的影响。关键词:儒学 祭祀 董仲舒 泰一 汉代儒家思想在经历长期的发展后,走出秦时焚书坑儒和楚汉之际兵火交焚的阴影,击败其他诸子学说,成为独尊,结束自春秋以来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一举奠定自此之后中国两千余年思想文化的走势。而其复兴对于自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以“礼”为核心的礼乐等级制度的重新构建,内容深入了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本身就与礼乐制度息息相关的祭祀制
3、度。以下本文将试述儒学复兴之过程和发展,及其对于祭祀制度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1、儒学的复兴及其嬗变儒学在先秦本已是显学,在战国时有“非儒即墨”之称,可见其学说之兴盛。至于秦王一统六合,以法家思想为统治工具。儒家遭到巨大打击,但亦并非致命性的伤害,仍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史记载陈胜大泽乡首义,起兵反秦后,孔子后裔孔甲率领众儒生怀抱孔氏礼器往归,足以证明当时儒家实力尚在,并可以对自身的前途进行抉择。楚汉之际也不乏儒家人士活跃这战火纷飞的乱世,例如张耳、陈余本是魏国名士,修习儒术,在当时有赫赫声名。其他人如叔孙通以秦博士身份历仕秦二世胡亥、项梁、项羽等人,最后又
4、归于刘邦麾下。而陆贾以儒士身份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立下大功。这都表明当时儒士的活跃。汉高祖即位之后,因社会残破,民生凋敝,不得不采用黄老学说为治,但实际上,汉代以儒家学说治国即发端于此。史载此时叔孙通为高祖制定礼仪,礼成之后,百僚肃静,王侯震恐,高祖喜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11当下拜叔孙通为太常,太常即执掌礼仪之官,可见儒家在朝堂之上,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陆贾亦多次向高祖称道诗 、 书之美,且奉高祖之命,写作新语十二篇, 新语是汉初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而“每奏一篇,高帝未尝不称善” 22。可见汉初统治者对儒家思想越来越重视,慢慢的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到了汉惠帝时期,废除挟书律,一反秦代对
5、于儒家的暴力镇压政策,儒家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汉惠帝本人素来也重视孝友,多次庇护赵隐王如意免遭吕后毒手,明显亦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文帝孝道天下卓著,其侍母病,甚至以天子之尊亲尝汤药,同样也有儒家孝道和亲亲思想的因素在内里。文景之时,儒家势力的发展较汉初有了显著的进步,乃至于当时博士辕固生敢于当着崇信黄老的窦太后之面,指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家人言”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对于儒学亦大为改观,不复汉初那种天下“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33的思想,当时的大臣晁错,甚至亲赴济南从伏生受尚书 。至于汉武登基,儒学的发展终于盖过了黄老学说。建元元年,武帝用丞相卫绾之策,罢贤良治申、商、韩非、苏秦
6、、张仪之言;建元五年,又设五经博士。而在公孙弘以治春秋 ,白衣拜相封侯之后,天下更是掀起一股儒学风,“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4455。至于汉武帝元光元年,董仲舒以贤良对策,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构建了一个以“天”为至高权威,君主为世俗权威,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完整的天人感应的权力体系,为汉武帝统一大帝国的延续和发展补上了理论基础,正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因而汉武帝采纳其 “诸 不 在 六 艺 之 科 孔 子 之 术 者 , 皆 绝 其 道 , 勿 使 并 进 ”66的 建 议 , 罢 黜 百家 , 独 尊 儒 术 , 儒 家 长 达 数 千 年 的 封 建 思
7、 想 正 统 地 位 正 式 确 立 。2、 汉 代 儒 学 的 新 发 展儒学以先秦的诸子之学发展为汉代官方唯一推重的正统学说,其间的道路亦不是一帆风顺,如果儒学依然坚持先秦之时的道统,则必然也免不了像其他诸子学说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同样的命运。其在发展过程中,在坚持自身以“礼” 、 “仁”为核心的前提下,对于其他诸子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有了如此恢弘的气势。这种坚持和努力是儒家自汉初以来一直的选择和走向。被司马迁推重为“汉家儒宗”的叔孙通就曾经说过要“知时变” ,而汉初第一个对于儒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的,则是陆贾。他对于儒家最大的贡献则在于他所作的新语 。在汉初,社会环境急切要求恢复生产
8、力和发展社会经济,因此政府采用崇尚清虚无为的黄老学说为治。陆贾敏锐地看到了黄老学说在恢复社会生产上无可比拟的作用,预测了其在作为统治思想长期存续的趋势,同时也是吸收、借鉴道家完善的理论体系来弥补儒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他开始尝试将道家思想融入儒学。这其中最大变化,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仁义”理念结合11 司马迁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22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33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44 司马迁 .史记*儒林列传55 班固 .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66 班固 .汉书*董仲舒传第二十六在一起。他说道:“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77这是在坚持
9、儒家本体理念的前提下,在坚持“仁义”等儒家核心的约束下,以道家休养生息的无为主义来加强儒家本身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也为儒家在汉初经济发展的局面下争得了一席之地。这种变化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儒家本身就有尊古的传统,对于传统的变革往往易被视为异端。而陆贾提出圣人应该“统物通变” 88,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措施和策略,不可以墨守成规,他说道:“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善,可以为法。 ”99这种“统物通变”的思想对于汉代儒学,对于其自汉初至汉武的发展影响极大,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带上创新扬厉的特征,亦使其始终保持朝气,不致于被社会所淘汰。这种“统物通变”的思想使儒家可以与时推移,迅速发展,而
10、在这过程中儒家从未停止对于自身的构建,在与其他学说竞争的同时,其也注重吸收其他学说,如法家、阴阳家等的优点。到了董仲舒之时,这些点滴的量变终于质变,儒家最终的理论体系形成,一跃从先秦百家之一,成为受朝廷唯一支持的官方学说。董仲舒所构建的儒学体系,首先改变了先秦儒家讳言天道,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确立了一个以“天”为最高权威的社会体系理论框架。 “天”在董仲舒这里是一个人格化的神,其充满神秘性,却又威力无边,内涵广阔,涵容一切。而君主则是“天”在人间的代言人,代替“天”总统一切,两者之间通过阴阳五行相互联系。本人认为这个设置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其一,这个观点确立了君主权威的神圣性,君权来自于神,不
11、可否定;其二,这个理论同样也限制了君主权力的滥用,君权来自于天,倘然其滥施暴政,天怒人怨,自然也可以由最高的权威“天”剥夺其统治权。其次,董仲舒的“天”是一个有着内在完善秩序,能够始终循环持续运动的体系,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 1010,阴阳分化,却又相互协作,共同维续天地之间的秩序。董仲舒将这个理念推而广之,应用到整个人类社会中去。依照阴阳和合的观点,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这一点在于人际关系中尤其显著,其中君臣、父子、夫妻等就皆是两两相对。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因,夫为阳,妻为阴,阴从属于阳,通过这样的设定,规范了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确立了等级制度,从而保障了王权和父权等封
12、建社会赖以存续的权力基础的稳固,而这个观点在此后发展为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社会数千年来尊崇的礼制的基石之一。从以上的论述可见,儒家在其发展过程表现出了众多的新特点。首先最直观的是儒家等级观念的复建,并且根据汉代大一统局面表现出了较先秦更为恢弘的气势。如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理论的雏形,虽然尚显单薄,但较之先秦纯粹依托宗法制的社会模式更形壮观,适应范围更广泛。其次是汉代儒学较之先秦儒学更觉兼容并包。在汉代儒学的复兴之路上,其为了争夺思想统治权,除了与其他学说相互贬斥,相互斗争之外,还广泛吸收它们的优点。如其吸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和观点构建了一个以“天”为至高权威的天人感应体系;吸收法家的思想,提倡礼法并
13、用;吸收农家的思想,提倡上农。最后,汉代儒家所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它这种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儒家本有奉古的传统,但汉儒们又不纯然拘泥于此,前文所述与其他学说的交融便是明证。77 王利器 .新语校注*无为88 王利器 .新语校注*道基99 王利器 .新语校注*术事1010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阴阳义这种法古而不泥古的精神,是儒家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产,其也随着儒家影响的扩大,扩散到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与礼乐思想息息相关的祭祀制度。二、儒家正统确立对于汉代祭祀的影响汉代规章虽然沿袭秦朝制度,但祭祀制度却是直接本于儒家, 儒林列传载:“汉兴,然後诸儒始得脩其经
14、,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太史公自序亦曰:“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 ”叔孙通所定的礼仪,其中便包含祭祀制度, 周礼称礼有“吉、凶、宾、军、嘉”五种,其中的吉礼就是祭祀制度。由此可见,汉代的祭祀制度自从其诞生以来就直接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在儒家思想其争夺正统思想地位的过程产生诸多新特点的过程中,汉代的祭祀也直接受到这些新特点的影响,自身也产生一些不同于先秦祭祀礼仪的新特征,1、鬼神观念的淡化和政治意义的上升就祭祀制度本身而言,其起源于先民对于无法解释超自然力量的畏惧和崇拜,当他们遇到诸如地震、火山等超出于他们知识范围和理解范围之外的事物时,他们只能将
15、之归咎于某个超自然的意识,进而又将这个意识人格化成神。而为了自身群体的平安和幸福,为了求得神的庇佑,先民又发展出一套相应的献祭膜拜制度,当这套制度不断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之时,正式的祭祀制度也就诞生了。祭祀制度至少包含两个特征,其一,其根源于人们脑中浓厚的鬼神观念,而由于所崇拜的鬼神不同,往往祭祀对象和祭祀方法也随之改变;其二,祭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群体性祭祀的最高级形式就是国家祭祀。儒家思想的确立,对于祭祀制度这两个特征产生了影响。即祭祀中的鬼神观念趋于淡化,政治意义呈现上升趋势。孔子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儒家自始至终对于鬼神等超自然力量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不语怪力论神,这种思想反
16、映到了祭祀制度上就出现了这个变化。举例而言便较易理解这个趋势。 晋 太 康 地 志 曰 : “秦 文 公 时 , 陈 仓 人猎 得 兽 若 彘 (豕 ), 不 知 名 , 牵 以 献 之 。 逢 二 童 子 。 童 子 曰 : 此 名 为 媪 常在 地 中 食 死 人 脑 , 即 杀 之 , 拍 捶 其 首 。 媪 亦 语 曰 : 二 童 子 名 陈 宝 。 得 雄 者王 , 得 雌 者 霸 。 陈 仓 人 乃 逐 二 童 子 , 化 为 雉 (野 鸡 ), 雌 上 陈 仓 北 阪 , 为 石 。秦 祠 之 。 ”这 段 话 表 述 大 致 意 思 便 是 秦 文 公 得 到 了 一 块 石
17、头 , 传 说 是 由 宝 鸡 神所 化 , 秦 人 便 由 此 为 其 立 祠 祭 祀 。这 种 对 于 鬼 神 盲 目 崇 拜 的 思 想 在 儒 家 思 想 确 立 后 , 明 显 遭 到 了 削 弱 了 。儒 家 以 礼 记 为 经 典 , 礼 记 上 说 : “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 ”1111所谓淫祀,就是不在于礼制范围内的祭祀,其中包括了对于不在封建礼制祭祀名单上的鬼神的祭祀。在汉代儒学独尊之后,对于淫祀之风进行了大力的整顿。西 汉 平 帝 时 有 “班 教 化 、 禁 淫 祀 、 放 郑 声 。 ”; 东 汉 第 五 伦“禁 绝 淫 祀 , 人 皆 安 之 。 ”
18、; 东 汉 末 曹 操 “禁 断 淫 祀 , 奸 宄 逃 窜 , 郡 界 肃 然 。”都 是 祭 祀 体 系 对 于 鬼 神 崇 拜 削 弱 的 明 证 。 对 于 其 他 正 统 祭 祀 内 的 祭 祀 形 式 ,比 如 对 于 祖 先 的 四 时 享 祭 , 其 起 先 对 于 祖 先 的 原 始 的 崇 拜 也 明 显 减 弱 , 而 更凸 显 其 维 系 宗 族 , 敦 睦 家 庭 的 功 能 ; 再 如 国 家 祭 祀 中 的 社 稷 祭 祀 , 其 对 于 社与 稷 这 两 尊 古 代 神 祗 的 崇 拜 明 显 不 如 在 这 祭 祀 过 程 体 现 出 来 的 统 治 阶 级
19、对 于国 家 命 运 的 思 索 和 祈 福 。1111 礼记 *曲礼下Comment 微微微微6: 删除Comment 微微微微7: 退两格以 上 论 述 明 显 可 见 鬼 神 观 念 在 祭 祀 领 域 儒 家 思 想 确 立 后 逐 渐 减 弱 , 虽 然并 没 有 消 失 , 但 已 不 再 成 为 国 家 祭 祀 的 主 流 。2、 神 祗 祭 祀 地 域 性 特 点 的 减 弱 及 大 一 统 思 想在 鬼 神 观 念 转 变 为 正 规 的 祭 祀 制 度 的 过 程 中 , 由 于 地 域 观 念 的 影 响 及 各地 区 之 间 交 通 的 闭 塞 , 先 秦 时 代 的
20、祭 祀 制 度 表 现 出 强 烈 的 地 域 性 特 征 。 以 上古 为 例 , 少 昊 氏 “以 鸟 名 官 ”, 对 于 凤 鸟 有 明 显 的 崇 拜 , 而 南 蛮 则 奉 “槃瓠”为祖先,两者的崇拜对象有明显的差异,而由于崇拜的神祗对象不同,其祭祀制度和祭祀方法自然而然也有了差异。这种地域性差异在经历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之后更形固化,表现得更加明显,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姜太公治齐国:“因其俗,简其礼。 ”1212在这“俗”与“礼”里面便包含了祭祀制度,而这种约定俗成来的传统和力量是如此强大,甚至于让来自中夏,代表周王朝的姜太公也不得不做出让步,承认他们的合法性。到了春秋战国,由于列国之
21、间相互争战,各国对于周王朝的离心力大大增强,地方性割据争霸趋势逐渐明朗,各国也更为重视本国内的地方性神祗,祭祀制度表现出了较之三代更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如秦国在雍都祭祀四上帝、陈宝;楚国祭祀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之属;三晋有祭拜河伯之风,如此种种,都是先秦祭祀地域性明显的证据。而在儒家正统思想确立之后,神祗祭祀地域性展现出了逐渐为大一统的神祗所取代的趋向。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作为当时统治思想的儒家,其在思想上是是反对地方分裂独立的,因此在于祭祀地域性的问题上,向来是持否定态度的。相同的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代表了相同的社会心理素质,才是同一族群,才会减少分裂和独立的趋向。另外,以代表
22、大一统的新神祗取代地方性神祗的祭祀崇拜,也是汉代基于版图迅速扩大,必须寻找共同心理维系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时毫人谬忌奏祠泰一方:“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东南郊,日一太牢,七日,为坛开八通之鬼道。”1313先秦之时至秦朝以五帝为至尊,当时天下纷争,固不需要一个统一的神明作为心理维系,而到了汉代则不得不然。泰一以五帝为佐,自己为四方最尊之神,表明了汉代对于祭祀的心理维系作用认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以此团结全国民众的共同心理。这种大一统的象征神祗的出现,是儒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在礼仪制度方面的反映,而其也确实发挥了预期的作用,作为大一统帝国
23、的精神纽带,将整个大汉帝国各个地区、各个族群、各个聚落维系在同一驾马车之上,向着弘扬汉文化的方向前进。3、祭祀制度的规范化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对于汉代礼制中不合于传统,不合于经典的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几乎涉及所有的祭祀制度。而通过这场改革,汉代的祭祀制度得以规范。这场祭祀制度的规范化运动以宗庙祭祀制度改革和郊祀制度改革最为显著。首先是在宗庙祭祀领域展开的。 汉书*韦玄成传载:“初,高祖时,令诸侯1212 司马迁 . 史记*齐太公世家1313 班固 .汉书*郊祀志Comment 微微微微8: 可合成一段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为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
24、、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二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 ”由上述的描述可见,汉代的宗庙设置非常混乱,大多是皇帝随性而发,并无规律可循,不仅在中央设立宗庙,甚至于地方上也设置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宗庙。这完全不合“父不祭于支庶之宅,君不祭于臣仆之家,王不祭于下土诸侯”的春秋古义。于是在元帝之时,大臣贡禹就根据西周古礼提出:“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礼,宜正定。 ”1414丞相韦玄成等亦提出此议,得到元帝支持,尽罢郡国庙,又援引古制,同时与汉代实际情况结合,改定
25、中央设置的宗庙。除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功德卓著的皇帝的宗庙万世不易之外,其余不在七庙之内的宗庙尽皆毁弃。其次是郊祀制度的规范。郊祀是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河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五方上帝和天地等的大型祭祀。其规矩,简而言之,即南 郊 祀 天 , 北 郊 祭地 , “五 郊 ”祀 五 帝 。 而 从 汉 初 至 汉 武 , 郊 祀 制 度 不 合 于 古 礼 的 问 题 长 期 存 在 ,而 由 于 当 时 种 种 社 会 条 件 制 约 , 并 未 能 得 到 解 决 。 儒 家 正 统 确 立 之 后 , 又 经过 了 数 十 年 的 发 展 , 到 了 成 帝 时 期 , 终 于 对 这
26、个 问 题 正 视 起 来 , 并 采 取 了 相应 措 施 。成 帝 时 , 丞 相 匡 衡 指 出 :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天之于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飨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宫,即于云阳立泰畤,祭于宫南。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祠后土,反东之少阳,事与古制殊。 ”1515即自汉武帝以来的南北郊祀的祭祀地点不对,不合古礼中祭天于都城南郊,祭地于都城北郊的做法。他提出应该把武帝设置于甘泉的太一、后土之祠搬迁至长安南北郊,而这个建议在其他大臣的推动下,得到了成帝的许可。汉代儒家向往上古
27、政通人和,风气醇厚,天下为公的大同盛世,因此其在各个方面都尽力模仿古代,或从古代典籍中寻找依据,不论这一倾向是对是错,但其以古典典籍的记载规正汉代杂乱的祭祀制度,这点却是可取的。汉代的祭祀制度在经过这场改革之后基本成型,并长期为后续的封建帝国所沿用。4、儒家先圣进入国家祭祀体系在汉代的祭祀体系当中,还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儒家的先贤进入了国家的祭祀体系,其中的代表就是周公和孔子的祭祀,而最主要的是孔子的祭祀。祭孔之风始于汉高祖,汉书载“(汉高祖)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 ,并封孔子九世孙为奉祀君。汉元帝时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
28、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汉光武帝建武五年,派遣大司空宋宏到曲阜阙里祭祀孔子。这是帝王派遣特使祭孔的开始。这一系列的举措,奠定了与整个封建相终始的孔子祭祀。古人曾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孔子在以儒家立国的封建社会是共同的心理维系,其地位几乎和黄帝不相上下,1414 班固 .汉书*韦贤传1515 班固 .汉书*郊祀志一个是人文始祖,一个是精神始祖。而在汉代这个儒家初步确立为社会统治思想的时代,祭祀孔子除了具有传播孔子思想、传播儒家文化的作用,同时也是以其作为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加强对于社会的统治,而如统治者所愿,这个举措也确实达到了
29、这个效果。三、总论如上文所述,儒家思想在长期的思想斗争中,自我完善,自我进步,终于打败其他学说,从先秦诸子之中走出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独尊学说,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无可估量,此人所周知,毋庸赘述。就本文所述的祭祀制度而言,儒家亦对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企图以规范其仪式、树立新神祗等手段,纳华夏的信仰于一统,通过其祭祖敬宗、礼敬上帝的仪式,培养忠君爱国的个人理想,以此维持封建王朝统治秩序,这是其礼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确实的,通过这套手段,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来的秩序一直有序运行,从未偏出轨道,而此从此时被修订为正统的祭祀制度也长期为后续的封建王朝所沿用,成为“国典” ,是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宝
30、贵遗产之一。参考文献:【1】谢国桢.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2】翦伯赞.秦汉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3】吕思勉.秦汉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4】 (唐)杜佑.通典 【M】.北京:中华书局 1982【5】徐杰舜.汉族风俗史*秦汉卷 【M】.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3【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杨英.东汉郊祀考 【J】.天津:天津师大学报 2000 年(4)【8】向晋卫.宗庙礼制与汉代政治 【J】.广西: 广西社会科学 2005(1) 。【9】(西汉)司马迁.史记【M】.上海.:中华书局 1963【10】(西汉)班固. 汉书.【M】. 上海:中华书局 1963【11】徐复观. 两汉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2】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A】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 1992【 13】 王利器.新语校注.【A】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