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50.50KB ,
资源ID:3636223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6362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汉语言专业,德语专业毕业论文.doc)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汉语言专业,德语专业毕业论文.doc

1、1从汉德语言对比论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摘要:作为人类的共同交际手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本文通过对汉语和德语在称谓、词义以及外来语等方面的详细对比,说明语言的文化承载功能,从而深入地阐释和分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以期外语同仁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能够充分重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关键词:语言;文化;承载功能Abstract: Language is carrier of culture as well as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is essay I compare the forms of addresses, connotation and words bor

2、rowed from other languages in German with those in Chinese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eastern culture are better analyzed and depicted so that learners or researchers of foreign languages can attach s

3、ome importance to the internal coalition of languages and their cultures.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function as a carrierTopic: The Function of a Language as a Carrier of Culture_Comparison of German and Chinese引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思维工具,是人类共同的交际手段。语言之所以能发挥这一职能,是因为人类所有的语言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即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同一性。人类语言可以千差万别

4、,但它们所反映的客观世界都是同一的。在符号学中称为所指的同一性。如果缺乏所指的同一性人们就无法进行有目的交际。语言之间虽然广泛地存在着所指的同一性,但对所指的描写,每一种语言都各有千秋。现今存在的人类语言都可以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绝不可能取而代之。一个民族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为另一个民族语言所不可取代的异质性,即各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个性。民族语言的个性植根于该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传统。本文旨在通过汉德语言对比来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1关于文化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olere” 。这个词的第一要义便是培植、创造,即对土地的开垦和耕作。后来延伸到精神生活中,艺术、诗文、科学、技术、经济、社

5、会、历史、政法、宗教等都属于文化概念的范畴。其实,人们对文化的理解远非一致。在我国的辞书中,一般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又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如一个德国人到中国的商店买东西,他用汉语说:“我要买一双手鞋。 ”中国的售货员会感到莫名其妙,德国人指着“手套”说,就是这个。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解呢?这就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心态不一样。德国人根据构词法的规则,大体上说,脚可以有“鞋” ,手也可以有“鞋” ,脚跟手是平

6、等的,于是就产生了 Handschuhe,从词语产生的先后顺序来讲,大概先有 Schuhe,随着生活2水平的提高,这手也要有 Schuhe 了。中国人的传统等级观念很强,这是几千年封建社会文化造成的,它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上来,手和脚要分一个上下,鞋是脚的专用品,不能用于手,于是另取了一个名词,叫“手套” 。 “Haar”这个词在德语里既可以指“毛” ,也可以指“发” ,德国人不分。中国人则毛发分明,不可混淆,这是等级观念。2关于称谓 德国人在兄弟姐妹之间从来都是互叫名字,而且喜欢用爱称。在中国人中弟妹不能直呼兄姐的名字,而是冠以数字称大哥、二哥、三姐、四姐等。兄姐称弟妹可以直呼其名,在老一辈人中

7、还是称二弟、三妹的多。 红楼梦中贾宝玉称林黛玉为林妹妹,称薛宝钗为宝姐姐。如果分别译成 jngere Schwester Lin 和 ltere Schwester Bao 就非常别扭。中国人对不熟悉的或受尊敬的年长的人有时常使用亲属的称谓以表示亲切和敬重,如对年长的男士称“老伯” 、 “某某叔” ;对年长的女士称“阿姨” 、 “大娘” 、 “大妈”“大婶” ,等等。小孩儿称解放军战士为“解放军叔叔” ,称护士为“护士阿姨” 。这样的称谓习惯具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气息,在德语中是找不到的。德国人称陌生男士就用 Herr,称陌生女士就用 Frau,即使和自己的父母同辈的男士和女士亦称Herr,Fra

8、u,甚至对和祖父母同辈的男士和女士亦如此称呼。这对中国人来说简直大逆不道,不能容忍。我们中国人习惯把对方的职业、职务加上姓来称呼对方,以表示敬重,如:李司机,赵裁缝;张处长,王主任,等等。如果把这些称谓译成德文,德国人会觉得很可笑。德国人只保留了若干传统称呼,如:Professor, Doktor, Minister, Prsident等,通常情况下都用 Herr+姓称男士,Frau+姓称女士。在朋友之间则直呼其名,名字前边不再冠以 Herr 和 Frau 这样的称谓。中国人对熟人常在姓氏前边加上“老”和“小” ,如:老李,小王。德国人没有这种习惯。其实老李并不老,小王也未必年轻。对于上了年纪

9、的德高望重的人,中国人为表示敬重,常称“张老” 、 “李老”等,如果直译出来就是:Zhang der Alte, Li der Alte;这在德国人看来丝毫没有敬重的意思,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德国人最忌讳别人说他老。3关于词义词的概念意义是词的基本意义,这种意义被收录在词典里,不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直接的联系,对概念意义的理解不会因人而异,但是,作为语言的基本“建筑材料”的词,放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使用就会发生不同的意义。下面就从词的感情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双关意义、情韵意义以及搭配意义进行对比和分析。(1)词的感情意义“好”这个词,它的对应德语是 gut,这大概没有什么异议。林

10、黛玉临终之前突然直叫道:“宝玉!宝玉!你好”这里“好”的对应德语词也是 gut 吗?你大概不会把此句译成:Baoyu! Baoyu! Du bist gut同样,德语的 gut 在某种交际活动中也不一定就是汉语的“好” 。如甲乙二人在谈论某种棘手的问题,乙轻描淡写地认为,只要如此这般地处理就行了,甲说:Du hast gut reden!(意思是:你说得倒轻松。 )可见,无论是“好”还是 gut,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都有特定的意义。上述的例句则分别表现了它们的感情意义。(2)词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对“龙”这个词怀有好感,常把“龙”比喻为一个吉祥的动物,跟“龙”3有关系的词语多半褒义。而“龙”在德国人

11、的心目中则是一个“怪物” ,是个“不祥之兆” ,因此跟 Drachen 组成的句子多半都带有贬义。可见“龙” (Drachen)这个词的内涵意义在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心目中是截然相反的。我们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 ,译成德语应该是 Wir Chinesen sind Nachkommen des Drachen. 德国人见之会大吃一惊,因为德国人形容一个凶恶好争吵的女人时常说:Sie ist ein(furchtbarer)Drachen.德国人就会把“龙的传人”看成是凶恶、好争吵的女人的后代了。两国人对“龙”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联想意义,把这两种不同的联想意义放在特定的交际场合中究竟会

12、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则是可以想象的。中国有个“黔驴” ,中国人对此的联想意义就是这个“驴”没有什么本事,最终是要被老虎吃掉的。德国人也有一种“驴”叫 Bridansesel,德国人对 Bridansesel的联想意义就是这个 Esel 没有什么主见,优柔寡断,其下场是一定要饿死。两国人对各自的“驴”都有各自的联想意义,在交际活动中他们都有可能把各自的联想意义加在对方的“驴”身上,使交际活动出现了无形的干扰。(3)词的风格意义中国诗经.卫风中有首诗是形容美人的,诗中写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注:柔荑嫩牙;蝤蛴天牛的幼虫,白色身长;瓠犀瓠瓜的子,洁白整齐;螓蝉的一种

13、。 )译成德语大致如下:Finger gleicht zartem Blattspross, Haut gleicht gefriertem Fett, Hals gleicht Larve von Bockkfer, Zahn gleicht keulenformigem Flaschenkrbnis, Stirn gleicht einem Insekt hnlich wie Zikade und Augenbraune dem Fhlerfaden des Insektes. 德国人读到这个译文不禁会哑然失笑,中国古人眼中的美人在我们德国人看来不是个丑八怪,大概也差不多。中国古人所使用比

14、喻的风格意义很难为德国人所接受。(4)词的双关意义关于词语的双关意义在汉德两种语言中都有,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并不完全一致,亦或完全不一致,如古诗十九首中有两句写道:“相去日已远,(Ich bin weit entfernt vom Zuhause und lange weg davon.)衣带日已缓。 ”汉语中的“远”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在德语译文中就必须用 weit 和 lange 分别表达才能达到目的。又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里的“碧玉”有两种解释:1)嫩绿色的玉;2)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的姑娘(南朝汝南王上妾名碧玉,乐

15、府吴歌曲有言:“碧玉小家女” ,小家碧玉之美称) 。 “碧玉”这样的双关意义具有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实在很难译成得体的德语。有些语音上的双关意义只有读原文才能领略,读译文是说不清的,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 ”“晴”和“情”是同音异义,无法同时用德语表达出来。在德语中也有同样的例子,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如下一句话: Der Sauerteig, der mein Leben in Bewegung setzte, fehlte.(直译为:使我的生命活跃起来的面肥没有了。这种译文中国人不懂,换一种

16、译法,中国人就懂了:缺少了使我生命活跃起来的催化剂。 )Sauerteig 的直接意义是“面肥” ,但它的引申意义则为“催化剂” 。5)词的情韵意义在汉语的语汇中还有些词带有情韵义。所谓情韵义是指有些词经过诗人多次反复运用而附着上去的意义,如:绿窗原指绿色的纱窗。在古典诗歌中则有另解:温暖的家庭气氛,闺阁气氛。如韦庄的词中云:“劝我早回家,绿窗人似花。 ”苏轼昭君怨中:“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这两首诗中的“绿窗”都是指4“闺阁” 。又如“凭栏” , “依栏”原指依靠栏杆,在古典诗歌中则表示怀远,吊古,抑郁悉苦,悲愤慷慨之意。岳飞满江红中:“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姜夔点绛唇:

17、“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德语中也有类似情况。例如,德国著名文学家海因里希海涅的诗新的春天 (Neuer Frhling)中有这样一句话:“Der Frhling und zwei schne Augen, Sie haben sich wieder mein Herz verschworen.”这句诗当中的“Frhling”和“Augen”本义分别是“春天”和“眼睛” ,但是,如果简单地将其翻译成“春天”和“眼睛” ,就大大地失去了它们的情韵意义,而应理解为“春山”和“秋波”才符合该诗的整体意境。因此,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春山绿,秋波横,赚走我心不留情。 ”6)词的搭配意义中国人口头

18、上常说:你吃大碗,我吃小碗。德国人一听会认为中国人连碗都吃。这种理解就成了笑话。 “吃”字由于和后边的不同的词相搭配,就产生了不同的搭配意义,如:吃食堂、吃劳保、吃败仗、吃软不吃硬等。德语中又何尝没有这样类似的例子呢?拿 nehmen 这个动词来讲,由于跟它搭配的词不一样,就会产生不同的搭配意义,如:etwas ernst nehmen(认真对待某事) ; jm. alle Sorge nehmen(打消某人的一切顾虑) ;sich das Leben nehmen(自杀) ;sich fr etwas Zeit nehmen(从容不迫地做某事) ;jn. beim Wort nehmen(要

19、求某人履行诺言) ,等等。中国人如果把 nehmen 都理解为“拿” , “取” ,岂不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由此可见,词的搭配意义在交际活动中是十分活跃的,不可等闲视之。词放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就会产生词的感情意义、联想意义、风格意义、双关意义、情韵意义和搭配意义等等。要对汉德两种语言的词义进行对比,就要在上述几种意义上进行活的对比。汉德语义的分歧要放到社会文化的框架内加以区别,离开了文化的接受,无从谈语义的分歧。4关于外来语汉语吸收外来语和德语吸收外来语不一样。这是因为汉语吸收的外来语多半是非中国文化圈的外来语,而德语吸收的外来语多半是欧洲文化圈的外来语。汉语中的外来语有好些带有中国的文化气息

20、,如:“盖世太保”这个词原为希特勒德国时期德语速写词 Gestapo(Geheime Staatspolizei),译成汉语:秘密国家警察,这种东西其实哪个国家都有,不足为奇。可是说成“盖世太保”就不一样了, “太保”这个词是中国古代辅弼国君的官司名,对国君忠贞不贰。在“太保”上头再冠以“盖世”那就更厉害了,所谓盖世者乃世上无双也。又如在五四时期“民主”这个词叫“德莫格拉蒂” , “科学”叫“赛因斯” , “独裁”叫“狄克台多” , “电话”叫“得勒风” ,等等,这都是依照欧洲人吸收外来语所采取的直接译音的办法把相应的外来语吸收到本族语言中来,欧洲人可以这么做,这是因为它们同属欧洲文化圈的缘故

21、。上边说的那些汉语中的外来语在中国老百姓中一直行不通,简言之,老百姓听到这些词不知所云。为了通俗起见,知识界还把“德莫格拉蒂”和“赛因斯”分别取名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说是要把这两位先生请到中国来,中国就有救了。真是煞费苦心,老百姓依然不懂。中国人之所以不懂,恐怕还有如下原因:西方语言的词语有三大特点:第一,音节多;第二,很多音节都是辅音收尾,许多词语甚至是塞音或擦音收尾,而在汉语词语中要不就是元音收尾,要不就是鼻辅音收尾;第三,辅音连音多,拿德语来说,两个以上的连音比比皆是,如:br, pr ,gr, kr, dr, tr 等,甚至还有三个辅音的连音,如:str, spr, pfl 等

22、等,这三大特点汉语中没有,音译过来的外来语中国人就不习惯,它们一到汉语中来,汉语就有一种自发的抗体产生,所以音译的外来语在汉语中寿命不长。中国的翻译界总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他们发现,5日本在明治维新(公元 1868)以后,大量翻译了西方的文化科学书籍,其中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用汉字构造新词进行意译的。后来中国人把这些词连形带义搬回汉语。语音上,日语用日语的读法,汉语用汉语的读法,互不影响。汉语中的日译词外来语之所以为中国人所接受,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这些日译外来语具有汉字的外形,中国人乐于接受;第二,这些日译外来语的造型特点完全符合汉语构词的特点,一个词最多不会超过四个汉

23、字,中国人对它们就有认同感;第三,这些日译外来语在意义上与汉语有相通的地方,换句话说,它们带有中国的文化气息,中国人一看就懂,哪有不接受之理?日本人有时用古汉语中的现成词语去翻译西方的新概念,这些词语形式上为古代汉语所固有,意义上有的有继承关系,有的很不相同。下面举例子说明:(1)名词“博物” 日读 hakubutsu,为动物、植物、矿物、生理学科的总称。意译英语natural history, natural science。古代汉语博物指通晓众物。 左传昭公元年:“晋侯闻子产之言,曰:博物君子也。 ”欧阳修笔说博物说:“草木鱼虫,诗家自为一学,博物尤难。 ”“文化” 日读 bunka,人类

24、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意译英语 culture。古代汉语文化指文治和教化。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动词“发明” 日读 hatsumei,创造新事物或方法。意译英语 invention。古代汉语“发明”是启发、开扩的意思。宋玉风赋:“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也有阐明的意思。“侵略” 日读 shinryaku,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斥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意译英语 aggression,invasion。古代汉语侵略是侵犯斥取。 后汉书孔融传:“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

25、子多见侵略。 ”宋史潘美传:“溪峒蛮獠自唐以来,不时侵略,颇为民患。 ”等等。日译外来语之所以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日本自唐朝以来接受了大量汉字来塑造日语,同时相当多地接受了中国的文化,使中日文化形成了交融的状态,由于在文化上有相通的地方,日译外来语自然就为中国人所接受。即使日本人自己创造的一些新词,由于这些词也是用汉字构成,它们后来也被借入中国,同样被中国人所接受,其实这些词是真正的“日本货” ,数量亦有数百之多,比如:财阀(zaibatsu,大资本家) ;场合(baai,一定的时间、地点、情况) ;大局(taikyoko,整个局面) ;广场(hiroba,供群众活动用的广阔场地) ;

26、立场(tachiba,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持的态度) ;内幕(uchimaku,naimaku,内部的情况) ,等等,不一而足。真正的西文外来语音译词在汉语中为数不多,比如:伊甸园(Eden) ;尼古丁(nicotine) ;马达(motor) ;摩登(modern);阀门(valve) ,等等。多半西文外来语都采取意译或音译意译结合的办法介绍到中国来,比如:绷带(bandage) ;模特儿(model) ;冰激淋(ice-cream) ;浪漫主义(romanticism) ;驳船(barge,一种分装转运货物或旅客的船) ,等等。汉语中有些音义结合的外来语是非常巧妙而生动的,如:拖

27、拉机(Traktor) ;摩托车(Motor) ,等等。还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 “台风”这个外来语来自英语 typhoon,指太平洋上一种极猛烈的风暴,这本来是汉语粤语方言“大风”的意思,英国人把它借去用了,叫 typhoon,中国人又把它要了回来,音译为“台风” 。 “瓦斯”和“煤气”都是出自于 gas 这个外来语,也是经日语介绍到中国来的,可是它们到了中国就得分开来分别表达两种意思:家里的煤气罐的煤气用完了,人们就会说,我去煤气站换煤6气,决不会说,我去瓦斯站换瓦斯;煤矿上瓦斯爆炸,人们也决不会说,煤矿上煤气爆炸。中国人借用“瓦斯”这个外来语来专门说明煤矿上易于发生爆炸的可燃气体。汉语中有

28、许多外来语来自佛经,这些外来语久而久之都成了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比如:(衣)钵(梵语 patra) ;刹那(梵语 ksana) ;袈裟(梵语 kasaya) ;罗汉(梵语 arhan,arhat 的译音) ;南无(梵语 namo) ;菩萨(梵语 bodhisattva) ;夜叉(梵语 yaksa) ;阎王(梵语 yamarajan,音译阎罗) ;忏悔(梵语 ksama) ,等等。上述都是来自佛教的借词。还有来自佛教的意译词,普通中国人就更不知道它们是来自佛教了:导师(梵语 mayaka 的意译) ;地狱(梵语 naraka 或 niraya 的意译) ;烦恼(梵语 klesd 的意译) ;方便

29、(梵语 upaya 的意译) ;三生(梵语 trijati 的意译,指生命的三个阶段,即前生、今生和来生) ,等等。为什么来自佛教的词语在汉语中便能生根呢?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佛教自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传入中国至今已经2000 多年了,经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有了极为广泛的传播,信奉的人越来越多,佛教文化和观念深入人心,以至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佛教外来语也就理所当然地变成汉语词汇中的一部分。结束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语言与文化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人们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学习这一民族的文化。在语言学

30、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的制约。可见文化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的接受是语言接受的前提。要学好一门外国语必须对所学语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参考文献:1de Saussure, F. Grundfragen der allgemeinen Sprachwissenschaft, herausgegeben von Charles Bally und Albert Sechehaye.Berlin: de Gruyter Verlag Berlin, 1967.2Vater, Heinz. Einfhrung in die Textlin

31、guistik, Struktur, Thema und Referenz in Texten, 2. berarb. Aufl. Mnchen: Wilhelm Fink Verlag Mnchen, 1994.3Qian, Wencai. Chinesisch-Deutsche Kontrastive Syntax. Hamburg: Helmut Buske Verlag, 1985.4Glaser, Hermann. Deutsche Kultur. Bonn: Bundeszentrale fr politische Bildung, 1997.5杜美. 德国文化史.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6萧枫. 唐诗宋词元曲 (1-4 卷). 北京:线装书局,20027田立全. 世界十大文豪全集 (歌德文集 谢志茹译).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8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9申小龙. 汉语言文化特征探析.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0张志公. 现代汉语上册、中册、下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