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哲学常识基础知识复习提要 (一)唯物论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 知识点应掌握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指不依懒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应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
2、些实际问题。(3)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含义。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及实现条件。应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4)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从主观出发的现实意义。2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复习这一部分知识,不仅要复习这些知识点本身,准确把握和界定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把它同唯心主义观点相区别,而且要注意它与辩证法观点的联系与区别,特别是在回答有关分析认识实际问题的时候,更应注意。例如:高考 1995 年第
3、20 题:“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C A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1995 年第 18 题:“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 “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主要是因 B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B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地历史的统一C别国的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的D意识依懒于物质1996 年第 16 题:毛泽东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据。 ”要解决社会主义
4、现代化建设中的问题,也必须认清中国的国情。这表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C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几道题考查的虽然都是唯物论的基本观点 物质决定意识问题,但都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上、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上来考查,而不是唯物论观点的简单再现。又例如,1995 年的第 16 题:“满招损,谦受益。 ”这说明 C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C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一题的辩证法的色彩更浓, “满和谦、损和益”都是对立的统一,而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教材中从未出现过这种提法
5、,需要考生把意识的反作用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才能领会。本题还是从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结合的角度来考查唯物论的问题。在答案非唯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和主观性试题中,更鲜明地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乃至认识论的统一。如:1996 年第 28 题: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候异常,大量生物物种绝灭或濒危。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这表明BCDA坚持两点论不能不讲重点论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1997 年第 38 题;某贫困地区领导人认为
6、,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 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回答这一题,更需要把唯物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只从唯物论本身的内容来考虑答案,就有很大局限,造成失分较多。2 重点、难点(1)重点从理论上看,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当然是
7、唯物论的重点内容,坚持唯物论一定要坚持这些基本观点。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从实践的角度看,从现实看,意识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意识的反作用则成为重点了。因为我们学哲学,坚持唯物论就是为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重视世界的物质性,重视规律的客观性,就是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性的制约。所以,唯物论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难点唯物论部分的难点主要在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上。主
8、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世界、客观实际是多样的、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绝对的完全的符合,而是相对的近似的一致,主观认识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随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主观反映客观、主观符合客观是一个过程,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正确认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忽视或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准确把握这个度,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难点。规律的客观性与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性。规律的客观性讲的是物质运动有规律
9、,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存在物质运动,规律就存在。但一个具体规律的存在和起作用却是有条件的,条件存在,这个规律就存在,就起作用;条件变化了,起作用的具体规律也随之变化。所以,人们不能创造、改造、消灭规律,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条件,使起作用的具体规律发生变化,从而达到利用规律改造世界的目的。这个问题,只要结合生活实际和学习过的科学知识,就不难理解。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两个文明问题不完全等同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文明建设固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但物质文明不能直接决定精神文明,精神文明需要建设,不是物质文明建设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
10、然就上去了。(二)辩证法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矛盾及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
11、之中,不存在孤立的、不与周围事物相联系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都处于永不停息的发展变化之中,绝对不变化、根本不发展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不可分割。正是由于事物内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2)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和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
12、亡。要正确理解发展概念,一是要把握发展的实质,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二是要把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自觉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其次,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辩证法认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前进运动,是新事物逐渐战胜、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途
13、是光明的。但是,这决不是说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帆风顺的。相反,在具体阶段、具体环节上,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特征。因此,事物存在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4)矛盾及其特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叫做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 ,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倾向;矛盾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我们应该在矛盾双方的对立中把握它的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世界上任何事物
14、都包含着矛盾;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具有特殊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这是事物间互相区别的依据;事物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区别事物发展过程和阶段的依据。(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整个世界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从而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
15、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主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静止不变的,如有变化也仅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第三,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主张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外力的推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总之,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叫做具体问题具
16、体分析。它的哲学依据是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因为不同的事物包含着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寻找解决特殊矛盾的办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
17、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3 重点、难点在哲学常识中,辩证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唯物论必须同辩证法相结合,才能成为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离开了辩证法,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认识问题。特别是在应用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难度很大。(1)重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世界就是“ 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
18、是在联系中存在,认识事物首先就要认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依存、转化都是联系,发展是由联系构成的,现代的系统论就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深化和发展。事物是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基本观点,不仅客观事物本身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我们之所以要认识世界,就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事物的发展,趋利避害,为人类造福。矛盾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内容,矛盾就是事物,矛盾就是问题,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动力、原因是矛盾,发展的实质、内容就是矛盾运动,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
19、歧。分析事物就要分析矛盾,认识事物就是认识矛盾。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说明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分析一切事物,但要真正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则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正是不同事物的矛盾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使事物发展显现出阶段性,正确地分析和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教条主义式的千篇一律、生搬硬套是不能认识任何事物和解决任何问题的。唯物论中所讲的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要具体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特殊性。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树立
20、。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要全面地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对立,明确二者的分歧和根本分歧所在,不要把辩证法局限于某个具体观点上。(2)难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知道什么是联系,为什么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并不难,难在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个问题教材中讲了三点:首先,要注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其次,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再次,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事物的联系。这是原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如实地、全面地看到这个事物同谁联系,有哪些联系,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不能想当然、主观猜测,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要先把事物“孤立” 起来,研究局部
21、,看其内容联系(内部矛盾) ,再研究整体,看它同周围事物的联系,看其外部联系对内部联系有什么影响;要把事物作为一个过程,结合它的过去来认识它的现在,根据它的过去、现在、将来,来处理解决现实的问题;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是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是不对的,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也是不行的。发展的实质。这里有两个区分,一是把辩证法的发展概念同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发展相区别,日常用语的发展同质变相近,指有了显著变化,而不单是指前进的向上的变化。二是把发展同运动变化相区别,唯物辩证法把运动理解为一般的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状
22、态、内容的演变,即量变和质变、现象(外部联系)和本质(外部联系)的演变。发展则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运动变化,但不能把任何变化都看成是发展。矛盾的含义。一不要同逻辑学中讲的矛盾相混淆,逻辑学中的矛盾是指两个判断不能同真。二不要同生活中讲的矛盾相混淆,生活中讲的矛盾只是指双方的分歧、对立、斗争、不一致。哲学中讲的矛盾不是矛和盾,不是指矛盾的双方,而是指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既然是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只有在运动中、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展现出来,孤立的静止的两个事物是谈不上矛盾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不可分的。对立才能统一,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统
23、一才能对立,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区分。这个问题不是难在概念的区分上,而是难在应用上。在实际问题中,由于事物结构的层次性,矛盾双方也各是一个事物,各是一个矛盾。那末,是把它看成是一个事物,还是看成一个矛盾呢?在实际问题中,是该运用主次矛盾原理,还是运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来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呢?那就要看是要解决工作的中心,重点问题,还是要认识事物的性质,前者属于主次矛盾问题,后者则属于区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问题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教材是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引出两点论的统一的,本身不太难懂,同样是难在应用上。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看到两点,找不到重点,抓了重点
24、,就忘了两点。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两点”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地找出重点。有时先看到一点,那就要去找另一点,见利思害,见不利找有利,看成绩找问题,看问题想成就,在两点中再确定重点。(三)认识论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践的特征 实践和认识 现象和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1)实践及其特征由实践主体、实践对象、实践手段所构成的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又是人的能动的活动,并且是同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变化发展的。(2)实践和认识一方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对象由
25、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另一方面,认识也影响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正确处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
26、系。(3)现象和本质事物都有其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现象是易逝的,本质是稳定的;现象是表面的,本质是内在的。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和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必备条件。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运动的结束。认识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向深度开掘,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上述认识论的原理和观点是相互联系的,认识论同唯物论、辩证法也是相互联系的。(5)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
27、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活动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即是改造自己的思想(主要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人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最终都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4 重点、难点(1)重点实践和认识: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和产生、发展过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必须在实践的基础
28、上,通过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矛盾运动来把握认识问题。一方面,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另一方面,认识又通过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并推动实践不断发展,使实践达到新水平。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从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开始,最终又要回到实践中去;实践也需要认识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一定认识作指导,绝不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认识的目的和作用看,实践要取得成功,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需要正确的认识作指导,主要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科学
29、理论作指导,所以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的过程看,认识开始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经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依懒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否则,理性认识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把握二者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不是量的不同,而是质的区别,是经过人的思考加工产生的质的飞跃,从对现象的认识上升为对本质的认识。如果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话,理性认识则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深刻、更可靠。因而,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真理,也主要是指正确的理性认识。所以把握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一知识点,也就把
30、握了认识过程的核心问题。(2)难点实践观点:一是实践观点的重要性。所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如何理解?这主要是说,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检验、证实、发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的。所以,离开了实践,认识既不能产生,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实践观点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是一致的。二是如何理解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活动属于不属于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人们,单个人的活动算不算实践?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学习、演员演戏属于不属于实践?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纯粹的认识活动当然不属于实践活动,但是一些探索性的观测活动,
31、也具有客观性,也应属于实践活动。实践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单个人的活动,也就具有了社会性,完全脱离社会的人是不存在的,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 “演戏” 活动也是一定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关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是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教材中讲了两条:第一,人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确定;第二,人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相接触,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才能产生感性认识。没有成为实践对象的东西,也不会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二是实践是不是认识的唯一
32、来源?书本知识是不是也是认识的一个来源?一个人的知识可能来自书本和他人,但书本知识是流不是源。书本和他人的知识,仍是他人从实践中得来的。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关于实践标准: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既不能用已有的主观认识来判断,哪怕是真理性的认识, (因为,那样认识就不能发展了;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更不能用客观事物本身来检验(因为客观事物不能回答认识是否与自己相符合) ,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一种认识是否
33、正确,即是否是真理,只能通过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事物,如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错误的。第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任何主观标准。不能以“圣人之言”、自己的观念感觉、多数人的意见、是否有用为标准。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也不能用作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客观实际、人们的实践和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任何具体的实践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所以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检验的过程。作为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的实践,不是指某时、某地的某一个具体的实践,而是指历史的、发展着的社
34、会实践的总和。第四, “三个有利于” 标准正是实践标准的具体体现。”(四)人生观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人生理想、理想与现实。1知识点应掌握的具体内容(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互相作用,不可分割。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现有的社会条件,并充分利用有利的社会条件,使个人得到发展,为社会多做贡献。(2)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含义。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3)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观的含义。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
35、与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对立。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为己与为人、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4)人生理想 理想与现实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追求、一种希望、一种向往。社会理想是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等不同层次的理想中的核心。理想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其性质是有区别的。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关系的产物,都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人们的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影响。2重点、难点(1)重
36、点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明确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确立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个人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就明确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活动受着社会的制约;社会是人组成的社会,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每个人对社会都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准则。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弄清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立,进而明确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学会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个人和集体、个人和他人的关系,确立正确
37、的人生方向。要懂得集体主义和集体利益、个人主义和个人利益不是完全等同的,集体主义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是不要个人利益,个人主义是一切从个人出发,其他都服从和服务于个人利益。人生价值及其实现:一是人生价值的概念。明确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以及两方面的关系,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只讲社会价值,片面强调为社会作贡献,忽视甚至否认自我价值;有人受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又只讲自我价值,反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懂得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对于每个人的发展、成长、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有着重要的意义。理想与现实:明确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懂得理想来源
38、于现实,对于把理想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避免幻想、空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懂得理想高于现实,对于确立能激发人的斗志,鼓舞人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科学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懂得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就会激励人们去努力创造条件,投身实践,为实现理想而奋斗。(2)难点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由于人既是自然中的人,又是社会中的人,所以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首先,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应是能把人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自然属性是人同其它动物共通的,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其次,自然属性固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性的物质前提,但自然性是受着社会性的制约的。离开了社会的人,如狼孩,很难称之为人。有人把人的本
39、性说成是自私,是完全错误的。这是把人的自然性看作人的本性,把私有制下产生的自私观念看作是与人俱来的,把剥削阶级的本性看作是人类普遍的本性。个人利益与自私:由于过去长期“左” 的影响,反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时候,也反对讲个人利益,实际上把个人主义、自私同个人利益画上了等号。人既然也是作为个体的人而存在的,必然要有个人利益。集体主义、集体利益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相反,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讲个人利益,追求、维护正当的个人利益并不是自私。只有追求不正当的个人利益,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正当利益时,才是个人主义的自私行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
40、会的贡献: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人们的贡献;只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人才能存在和发展。而且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满足,使个人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社会的需要,而且是自我价值的基本标志,体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千百年来,人们歌颂赞扬的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人物,都是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也说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共产主义理想:对这个问题,一是共产主义理想是不是最科学的社会理想?二是共产主义理想能否实现?特别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空前发展,我们与之有很大差距,苏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对此产生了怀疑。这就要明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共产主义理想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作出的科学结论;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产物;共产主义运动已经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实践检验,从开始的一种思想,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共产主义运动。当然,像任何新生事物成长一样,要走一条曲折的路,更何况是共产主义运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