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一种是唯心史观。,(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及其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首先,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它活动的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更替。,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主体划分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从意识内容层次划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分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
3、筑的意识形式,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个体意识:社会成员个人独特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在自身头脑中的反映,是个人实践的产物。群体意识:由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社会地位、共同利益以及共同生活条件等在该群体成员头脑中的反映,是群体共同实践的产物。,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直接形成的不定型的、不系统的、处于自发状态的低层次、低水平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生活中自觉概括提炼出来的、比较系统的、有确定形式的、理论化的高层次、高水平的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自觉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的社
4、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不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也并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3 .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对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里,社会意识的某些形式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
5、反作用,社会意识能动作用是其 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水平:表现为生产发展的现实程度。生产力性质: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技术性质,主要是劳动资料的性质。生产力状况:表现为生产力的运行状态或发展态势生产力发展要求:指现
6、实的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示意图,1.生产力系统,(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对象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被加工改造和制作的一切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过劳动加工改造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天然存在物,即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加工改造后,再投入生产过程的客观存在物,即原料。,1.生产力系统,(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用来加工、改造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工具系统;生产过程中的能源和动力系统;仓储和运输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等。,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
7、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尺度,是划分经济时代的客观标志。,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劳动者分为两大类:,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具有能动性和革命性的因素,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1.生产力系统,(2)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渗透性的非实体性要素主要是指那些对生产力影响很大,但在生产
8、过程中不能独立存在,或独立发挥作用的诸要素。主要包括:运筹性的综合性因素,如经济管理渗透性因素,如科学技术准备性因素,如教育,2.生产关系,(1)概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关系的构成,狭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及其消费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3.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
9、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马克思),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川流不息
10、、不断向前,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基本内容,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2.重要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探究社会发展根源的钥匙。,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一)经济基础与上层
11、建筑,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思想上层建筑,提供保证,提供理论依据和精神指导,主导国家政权是核心,国体和政体,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为经济基础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这种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服务的效
12、果上:促进作用与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两者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前进上升的过程。,1.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重要意义(1)民主革命时期,适应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领
13、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重要意义(2)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进行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 历史选择,(一)社会形态的内涵,(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一)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
14、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以一定的社会制度呈现出来,(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普遍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一般表现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1.社会形态更替的纵向统一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条件下,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2.社会形态更替的横向统一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
15、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3.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即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各自不同的特点。,3.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以奴隶社会为例),3.社会形态更替的特殊形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以中国封建社会为例),3.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3.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
16、社会形态转变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在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1.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 指社会形态依资更替的过程和规律的客观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2.人的历史选择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的趋势,为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第二,社会更替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第三,人们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是指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往往不是在旧社会制度发展较充分的国家开始,而是易于在旧制度发展不完善或很不充分的地方突破。,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