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改制方案设计及相关热点问题的探讨,导 读,企业改制的三种形式企业改制方案设计企业改制有关热点问题的探讨,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一、放权让利的改革阶段(1997年前) 主要措施: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承包制;下放企业经营自主权, 成效:企业从政府附属物逐渐向具有四自能力的市场主体转变,转换经营机制取得成效 问题:由于体制的创新没有实现,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根本转变,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要求,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二、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的改革阶段(1997年到十六大) 措施:大企业公司制改造;重组上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改制 主要问题:国有资产出资人体制没有建立,改革中存在不规
2、范不完善的现象,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存续公司与上市公司;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内部人控制,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中的低估贱卖等等,产权制度改革的历程回顾,三、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配套改革阶段(十六大以后)新阶段的特点:国有资产出资人体制建立相关的法规政策更加完善和规范配套改革的条件逐步成熟各方面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更加一致,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改革的承受能力进一步增强,国企改制中主要存在的矛盾,改制企业的个性化问题与改制政策的普遍性原则的矛盾中央改制政策与地方改制政策协调与衔接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体制转换与机制调整的矛盾体制和机制的转换与职工观念更新的矛盾企业改制与文化转型的矛盾“领先的”制度
3、设计与职工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问题改制企业对经济目标的诉求与政治任务间的矛盾,国企改制的形式,主辅分离,辅业分离改制主业重组改制,主辅分离 整体改制,中央企业,地方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是指根据中央有关主辅分离的政策,利用“三类资产”,安置辅业人员及主业富余人员,实施企业产权改制重组,实现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目的、从而把主业资产从纷繁杂乱的辅业资产中解放出来,有利于明确目标,集中精力,更快更好地发展主业,同时,辅业资产在改制和重组后,也赢得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能够按照本行业的规律充分地得到发展。,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依据,核心文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
4、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简称859号文)主要配套文件:国资分配【2003】21号,劳社部发【2003】21号国资发产权【2004】9号,财企【2001】325号劳社部发【2004】20号,财企【2002】313号国办发【2003】96号,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政策依据,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背景,国有企业在改制重组和结构调整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的问题。主辅分离改制分流政策是在国有企业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背景下出台的,是一种职工带着岗位进市场的改革举措。 2003年8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5、应成为今后国有企业分流富余人员的重要形式”,政策背景,本轮辅业改制与过去分离辅业的区别, 辅业单位要改制为产权多元化的经济实体,建立以产权清晰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一个合格的市场主体,不能再是一个没有任何产权变化的国有独资企业。 计提经济补偿金,逐步理顺与分流人员的劳动关系 充分考虑社会各方的心里承受能力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式,辅业改制后参加改制的职工仍有工作岗位,内退、离退休人员有保障。,产权制度改革,劳动关系调整,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相结合,主辅分离辅业改制面临的机遇,宏观上: 我国经济正进入新一轮高速成长阶段,为企业的发展展现了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空间微观上: 近年来
6、正是国有企业效益最好的时候,改革成本的承受能力较强,辅业改制的优惠政策,具体操作规定:1、辅业改制分流以后,前三年免企业所得税2、如果主业跟辅业分离,资产不足以支付改革成本的差额,可以由主业去补足。3、辅业所欠主业的债务,可以分期偿还,签订一个负债协议。4、辅业改制分流,在国有股退至参股地位,可以支付职工经济补偿金。进入改制企业的员工的经济补偿金,可以转为股权,也可以转为债权,没有要求必须用货币现金支付。5、在辅业分离中的资产过户、包括土地、房产过户,可以免交各种费税。6、不改变土地用途,经所在地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7、可以利用三类资产,解决符合国家政策的内退人员的生活费和社保费用,解决为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的职工一次性缴付的社会保险费。,改制后企业与主体的关系,既不能“藕断丝连”:产权关系清晰、劳动关系脱钩、行政隶属关系终止,也不能“一刀两断”:扶上马,送一程扶植政策、法人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经营管理者的选聘考核,行使国有资产(提留费用)监督管理的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特点,局部性阶段性时效性,主业重组改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境外上市、整体上市加快公司制改革:企业法 公司法产权结构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董事会制度加大重组调整力度:联合重组,培育主 业突出的大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