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项目参考表参考提示诊断项目诊断要素 诊断点 影响因素 一般院校 卓越院校数据管理平台相应编号1 体系总体构架1.1质量保证理念质量目标与定位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否科学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生全面发展要求;质量保证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达成度。1.学校是否制定了事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基本建设等专项规划,是否有明确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和分项目目标,是否有具体的年度落实计划。2.学校发展目标与区域或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否相适应,与现有建设基础是否相匹配;是否符合重点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
2、能型人才需求;目标定位是否体现学校自身纵向发展进步,是否体现与全国同类院校或全省同层次院校横向比较进步。3.学校专业(群)设置是否与区域.行业主导产业(链)发展对接,重点建设专业(群)是否与产业结合紧密,重点专业(群)涵盖的专业与在校学生数量是否都占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 4.对区域或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数量、层次,就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等是否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人才 培 养 目 标 与 规 格 定 位 是 否 与 高 素 质 技 术 技 能 人 才 相 适 应 , 毕业 生 就 业 面 向 与 人 才 培 养 目 标 是 否 相 匹 配 。5.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对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了
3、系统科学设计,总课时、公共课时、专业课时、实训课时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要求。是否重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否形成了学校综合素质培养明显特色和标志性成果。1-6 同一般院校;7.学校发展目标是否明确了学校在全国同类院校和全省同层次学校中综合实力处于领先水平;8.重点专业群的在校学生数是否达到了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的 60%以上。1.3/76.学校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体现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质量保证目标是否围绕学校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展开,三者是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质量保证规划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是否科学明晰、符合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执行效果是否明显。1.是否制订了学校、院(系)两级质量保证
4、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是否涵盖了人才培养各环节。2.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是否有明确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职责分工,是否有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持续改进措施,是否建立了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展开的质量管理体系。3.是否形成了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反馈)循环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质量是否持续改进。同一般院校。 1.3/71体系总体构架1.1质量保证理念质量文化建设师生质量意识,对学校质量理念的认同度;质量保证全员参与程度;质量文化氛围;持续改进质量的制度设计是否科学有效,是否实现持续改进。1.学校教学、生活秩序是否井然,教师教学是否严谨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教师有无责任教学事故,学生到课率
5、、听课率是否达 90%以上。2.学校考试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实行了教考分离,是否有补考或重修降低质量标准和无故缺考现象。3.领导是否带头参与质量管理,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是否经常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并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评教活动并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管理与服务人员是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积极履职,执行、检查、处理、反馈运行是否到位,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是否及时。4.质量文化是否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质量文化体系是否经过系统设计,质量文化制度体系是否完备并可操作性1.学校教学、生活秩序是否井然,教师教学是否严谨有序,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不高,教师
6、有无责任教学事故,学生到课率、听课率是否达 95%以上;2-5 同一般院校。2.2/8强;质量文化氛围是否浓厚;是否经常开展质量文化活动。5.是否建立了影响质量因素的诊断分析制度,是否定期召开质量诊断会议,分析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 改 进 ; 是 否 对 改 进 后 的 执 行 情 况 进 行 检 查 评 估 , 确 保质 量 持 续 改 进 。质量保证机构与分工学校、院系各层面质量保证机构、岗位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分工与职责权限是否明确。1.学校、院系是否设有专门的质量保证工作机构,机构职能是否相对独立,岗位职责是否明确,岗位设置与实际需要是否相匹配。2.是否根据质量保
7、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学校、院(系)均配备了符合要求的专兼职质量保证人员,职责分工明确,且建立了人员素质优化培训机制。同一般院校。 81体系总体构架1.2组织构架质量保证队伍质量保证队伍建设是否符合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要求;人员配备是否符合岗位职责要求;对质量保证机构、人员是否有考核标准与考核制度;考核机制是否严格规范;能否实现持续改进。1.质量保证人员结构是否合理,学校质量保证机构负责人在教育教学方面是否有较大影响并在学校专业领域具有较高权威性,质量保证专职人员是否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否成为质量保证人员的主体。2.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人员分层分类考核奖惩制度,是否严格执行
8、,考核结果是否与绩效工资、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3.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人员优化动态调整机制。同一般院校。 8.2/8.61.3制度构架质量保证制度学校、院系、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与可操作性。1.是否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制定了涉及学校各层面、覆盖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制度。2.各项制度是否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各有侧重,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质量保证制度体系。3.各项制度是否突出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否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质量目标实现。同一般院校。 8.11.3制度构架执行与改进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情况与改进措施是否具体务实;质量保证制度是否
9、不断改进和完善;是否定期发布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结构是否规范、数据是否准确;院(系)、专业自我诊改是否已成常态。1.各项制度是否有明确的落实主体、监督部门与责任人,且有落实情况反馈处理。2.是否建立了质量保证制度动态修订机制,并明确了修订条件与程序,动态调整机制是否得到了严格执行。3.是否每年编写并向社会发布学校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是否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质量现状。4.院(系)是否每期分专业组织了质量保证自我诊断,并制定了改进措施,且跟踪落实。1-4 同一般院校;5.质量年度报告社会认可度高,无不良反应。8.71体系总体构架1.4信息系统信息采集与管理是否重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
10、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人财物是否有保障,管理是否到位,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建立信息采集与平1.学校是否建立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2.学校是否组织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应用系统培训,是否有专人负责平台管理,设备、经费是否得到保证。3.学校是否出台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的相关制度,学校相关人员是否均能实时、准确、完整地填报人才1-4 同一般院校;5.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与学校管理平台是否实行了有效对接。3.4/8.1台管理工作制度,数据采集是否实时、准确、完整。培养工作状态数据。4.学校是否定期组织人员对状态数据填报的实时、准确、完整性进行核实
11、,对不符合要求的是否进行了及时整改。信息应用是 否 运 用 平 台 进 行 日 常 管理 和 教 学 质 量 过 程 监 控 ,各 级 用 户 是 否 定 期 开 展 数据 分 析 , 形 成 常 态 化 的 信息 反 馈 诊 断 分 析 与 改 进 机制 。1.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是否已成为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依据。2.学校、院(系)、专业是否每学期依据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开展了数据分析,是否形成了常态化的诊断与改进机制。3.是否每年形成了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并对诊断与改进结果进行跟踪评估。同一般院校。 3.42专业质量保证2.1专业建设规划
12、规划制定与实施专 业 建 设 规 划 是 否 符 合 学校 发 展 实 际 , 是 否 可 行 ;规 划 实 施 情 况 如 何 , 专 业机 构 是 否 不 断 优 化 。1学校是否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规划制定是否以学校事业规划为依据、体现本校特色、能够有效支撑学校发展和培养适应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专业规划是否在充分调研区域或行业内产业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优势,明确学校专业建设重点和特色,体现行业、区域内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3每个专业是否充分调研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调研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和数量需求,结合专业
13、建设基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4专业规划是否以高水平重点专业为龙头,重点建设 1-2 个特色专业群,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群建设,形成学校发展1-8 同一般院校;9学校的专业群是否涵盖了学校所有专业;是否集中力量办好 2-3 个重点特色专业群,形成办学特色,体现办学水平。1.3/7.1-7.6/9.2特色;是否体现了错位发展理念,突出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的核心专业建设,核心专业建设水平是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5专业建设是否制定了实施计划,目标明确、任务落实到部门,明确了责任人、时间节点和阶段性成果要求。6专业建设是否按照实施计划,每年对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反馈、评价,实现实施过程全监控
14、,并对建设结果进行奖惩。7是否每年开展企业调研、毕业生反馈调研等活动,是否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8是否按照高职高专专业目录,逐步减少学校的跨类专业数量。2专业质量保证2.1专业建设规划目标与标准有 无 明 确 的 专 业 建 设 目 标和 标 准 ;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案 是 否 规 范 、 科 学 、 先 进并 不 断 优 化 。1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规范性文件要求。2每个专业是否都有明确的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具体目标;是否有明确的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师资、教材等建设标准,专业建设中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标准的,是否达到标准要求。3人才培养目标与
15、规格是否明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每个专业根据学校就业优势确定了毕业生就业的核心岗位,明确了拓展岗位,分析了每个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4课程体系与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职业发展是否相匹配;课程结构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课程设置是否能支撑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相匹配。1-5 同一般院校;6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是否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定位,是否达到全国同类专业领先水平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专业是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7.1/7.3/7.45是否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岗位升级、技术进步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条件保障新 增 专 业 设 置 程 序 是 否 规范 ;
16、 专 业 建 设 条 件 ( 经 费 、师 资 、 实 验 实 训 条 件 ) 是否 有 明 确 的 保 障 措 施 。1学校是否有新增专业设置程序,包括市场调研、专家论证、开设条件审核和行政决策。2 每 年 是 否 对 实习实训基地现状进行分析,并制订了分阶段实施方案,明确了改建、扩建、新建实训室数量、面积、设备、功能、建设水平等要素。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否能基本满足专业实践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中,是否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否引入了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4每年是否对师资队伍现状进行分析,并制订了年度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与要求。5每年是否有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条件
17、建设经费预算,额度是否符合相关制度要求,与专业建设需求是否相匹配。6学校是否制订了相应的激励政策,促进专业建设条件不断改善。1-6 同一般院校;7生均可利用的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工位、教学仪器设备、教师、社会实践基地、定岗实习岗位等资源是否居全国同类学校领先水平。3.4/4/5.1/5.26/7.4/7.52专业质量保证2.2专业诊改诊改制度与运行学 校 内 部 是 否 建 立 常 态 化的 专 业 诊 改 机 制 ; 是 否 能够 促 成 校 内 专 业 设 置 随 产业 发 展 动 态 调 整 。1学校是否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专业诊改工作方针,每年开展以用人单位、
18、毕业生为主要调研对象的专业调研,开展在校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社区满意度调查。2学校是否定期根据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企业需求和学校招生、就业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等,建立了学校自我诊断、行业和企业诊断、第三方诊断的制度,形成了诊断报告。4对调研和诊断报告是否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有针对性的整改方案并落实。1-5 同一般院校。6是否初步建立校内专业评估制度并重视评估结果的运用。7诊改机制是否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示范作用。3.4/8.1/8.7/9.1/9.25是否有效促成校内专业设置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诊改效果诊 改 成 效 如 何 , 人 才 培
19、养质 量 是 否 不 断 提 高 ; 校 企融 合 程 度 、 专 业 服 务 社 会能 力 是 否 不 断 提 升 ; 品 牌( 特 色 /重 点 ) 专 业 ( 群 )建 设 成 效 、 辐 射 影 响 力 是否 不 断 增 强 。1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是否有明显提升,如毕业生合格率、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技能抽查合格率、毕业设计抽查成绩,专业技能竞赛成绩、企业满意度等。2专业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培训到款额、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技术服务性收入、师生专利获取数量、科研项目到款数、论文发表数、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否逐年提高。3品牌(特色/重点)专业(群)依托专业立项的国家、省级
20、、市级、校级的重点建设项目立项数是否逐年增加。4专业建设的成效、经验,是否为其它学校及社会广泛关注。1-4 同一般院校5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毕业生双证率就业率、对口就业率、平均薪酬是否明显高于全国同类专业水平,专业技能抽查、专业技能竞赛、毕业设计抽查成绩是否在全省名列前茅;6重点建设特色专业群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培训到款额、技能鉴定人数、技术服务性收入、师生专利获取数量、科研项目到款数、论文发表数、为行业企业、当地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是否在全省名列前茅;7是否牵头开发省级、行业技术标准或专业教学标准,专业是否取得一批教学改革成果,并获得省级及以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5/6/7/92.2专业诊改
21、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应用是 否 积 极 参 加 外 部 专 业 诊断 ( 或 评 估 、 认 证 ) ; 外部 诊 断 ( 评 估 ) 结 论 是 否得 到 有 效 应 用 , 对 学 校 自诊 自 改 是 否 起 到 良 好 促 进作 用 。1是否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行业、独立第三方组织的外部诊断(评估),并与学校自我诊改结合起来。2是否建立有效的事后追踪机制,有效应用外部诊断(评估)结论,将外部诊断(评估)发现的问题,纳入自诊自改范围并积极整改,并对整改工作进行全程跟踪。1-2 同一般院校。3是否为省内院校提供诊断追踪机制范例。4/5/6/7/92专业质量保证2.3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规
22、划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1是否按照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发展目标、课程建设基础、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分专业(群)的课程建设规划。学校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是否相互衔接、相互支撑。2课程建设规划是否充分考虑了学校特色发展,重点建设课程的水平和数量与学校专业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3是否明确了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水平、数量、类型、建设内容和要求、建设途径与措施。4课程建设是否有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建设任务是否明确、具体。5每年是否根据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内容分解落实到了院系、专业(群)的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按照要求进行了落实。6每门重点建设课程是否都确定了责任人,制定了课程同
23、一般院校。 7.2/7.5建设方案并有效实施;目标与标准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是否具备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与完备性。1每年是否按照课程建设规划进行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考核,依照考核结果给予激励,目标达成度持续提高。2课程标准开发是否符合各级主管部门、学校的规范要求,是否体现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否体现了国家、行业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和国际通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3对课程标准是否进行实时动态调整。1-3 同一般院校。4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标准是否为全省和全国同类专业提供范例。7.2/7.32专业质量保证2.3课程质
24、量保证诊改制度实施与效果校内是否开展对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诊改,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是否对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明显的推进作用。1是否组织了校内外教学专家、行业企业专家、学生代表、教师代表,诊断课程建设成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提出改进意见,形成诊改报告。2学校、院(系)、专业是否根据诊改报告,制定改进方案,对课程质量进行持续改进。3诊改后的课程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体现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倡导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及探究能力培养,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的达成。4是否有市级以上立项建设的重点课程、名师课堂、示范课堂、省级和国家级的在线开放课程等。1-4 同一般院校。5是否加强了核心课程建设,重点建设专业群是否建成了 2 门以上相关专业共享的优质核心课程,群内各专业是否建成了 3 门以上体现本专业特色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6是否有 5 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行数字化教学。7空间课程、微课程和职业教育 MOOC(慕3.4/7.2/8.1/8.28.5/8.6/8.7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