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22KB ,
资源ID:3663566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6635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王怀玉:用博物课程点亮学生心灯.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王怀玉:用博物课程点亮学生心灯.doc

1、全国优秀班主任讲坛丨王怀玉:用博物课程点亮学生心灯王怀玉,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语文教师、班主任。王老师长期致力于家校协同教育研究,以“阅读和运动”为核心,与家长一起打造“体育健康、与人相处、博物学入门、情绪管理”四类系列课程,逐层递进,交叉相融,初步形成班本课程塔式图谱。她开发的“博物学启蒙”班本课程及班级特色活动在教育中取得显著效果。王老师是广东省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广东省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她多次参与并主持国家、省市级德育课题研究,多次获得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成果奖,发表论文 30 余篇,并出版个人专著 3 本。简介用博物

2、课程点亮学生心灯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今天,在钢筋水泥森林里长大的孩子,与自然万物越来越疏离了。如何在自然与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课程的方式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久违的感动?这个愿望来自一次特别的际遇。课程缘起偶然之于必然的课程“预见”五年前,我和一位朋友走在那条我天天上班必经的人行道上。朋友欣欣然向我介绍路边哪棵树最先发芽、哪棵树最后落叶、哪株花先开放、哪簇花今年开迟了。看她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我愣住了。这条路,我来来去去已经行走了七个春秋。可是,暗问自己,路旁这些茂盛可人的植被,我能叫上名儿的真不多,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在朋友的眼中,它们却是那样美,与她有着仿佛朋友般的情感链

3、接,推而广之,这个世界在她的眼里该是何其美好呀!而我呢?天天面对这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却视而不见,只因脑子里塞满了现实生活中各种琐细。不止我如此,那些原本对自然应该有着天生好奇的孩子,似乎也无视自然之美。1 为什么如此美好的自然世界在孩子眼里黯淡无光每逢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家长都会带着学生到各地旅游抑或回老家度假,孩子的假期生活可谓丰富多彩。多年来,我的开学第一课,都是从分享假期见闻开始的。遗憾的是,孩子们在分享过程中,大多只记得和父母外出旅游时有哪些刺激的游戏项目或可口的美食,表达感慨时总是“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好玩儿了,太有趣了”等概述性语言,很难细致描述一处小景物或准确形容某种美食的具体味

4、道。曾经,我从语文教师角度思量孩子们只是不善于观察,不会表达。直到那次,和朋友面对同样的植物,两人的感受却大相径庭时,我才意识到这不只是不会表达的问题,而是孩子们缺少对万物深层的了解热情和细致的观察体味。其实,这怨不得孩子。无孔不入的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网络信息,周末各类培训班,必然让他们与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老师日益疏离隔膜。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 。善根如何培养?一位教育家说过,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能够对平凡而伟大如野菊花的万物怦然心动,自然会尊重

5、生命、敬畏自然,也会产生对人的尊重,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作为孩子们的重要他人之一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 把“尊重万物”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新思考如何从精神层面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然万物的好奇呢?我在所申报立项的省规划课题中,从“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万物、尊重规则”四个方面初步形成四尊式班级文化体系雏形。其中, “尊重万物”模块的教育目标是“尊物尊重万物” ,重点培养学生善待万物的品质,懂得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有意识过低碳生活,不浪费、不破坏,有环保意识,积极参与保护环境的公益行动,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习惯。梯级目标如下:一级目标(1-2 年级):

6、爱惜个人物品(家庭财产) ,讲究个人卫生。二级目标(3-4 年级):爱护公物不破坏,自觉维护公物,不浪费资源。三级目标(5-6 年级):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自觉维护环境,对大自然心存敬畏。随着工作的推进,我围绕“善待万物,懂得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这一总目标对二级目标进行了修订。为了实现突破,2012 年秋季,我在班级开设“博物启蒙”班本课程,以期把“尊重万物”理念转化为课程实践。与小学生谈博物学适宜吗?毕竟这个词语听起来有些深奥。我也曾疑虑过,直到后来读到著名博物学家 EO威尔逊在笔记大自然一书中对博物学的界定:实际上,博物学就是了解你周围的一切。它可以是从山巅上眺望的一片森林狭长的远景

7、,可以是围绕在城市街道两旁的一片杂草,可以是一只鲸鱼跃出海面的剪影,也可以是浅塘里水藻上长出的茂盛原生物。相比于虚拟存在,有人更喜爱现实存在。无论怎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无限的活力,等着人们去探索,哪怕只有片刻。至于那些所谓的“现代科技的奇迹” ,我要提醒读者:即使是路边的杂草或者池塘里的原生物,也远比人类发明的任何装置要复杂难解得多。我顿时茅塞顿开。我所开设的“博物学启蒙课程” ,正是带领学生从熟悉的校园、社区里认识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开始切入,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世界” ,从小与自然建立起亲密的心灵链接。通过适当“嵌入”背景知识和小主题研究,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为他们开

8、辟一条探索周围世界的新途径,唤起他们对自然的敬畏意识。课程实施窗外“教室”:打开一片新天地为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我努力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通过留心观察、想象描述、诗意表达,让孩子们在留心美的同时学会通过想象进行美的表达,唤起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之情;通过对“万物共生关系”的推测想象、探究验证,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思辨力的同时,唤起他们内心对自然的敬畏感。1 低年级段:家校携手,给学生一把探索自然的钥匙由于“博物学启蒙”班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相对开放,需要着眼学生阶段性发展,因此必须整合教育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课内外有机结合,方能实现阶段性课程目标。2012年秋季,我与家长携手在二年级(3)班正式

9、实施。案例:那树那花与美好的事物一起拓展生命你想听懂鸟儿们之间的私语吗?你想目睹花儿绽开的神奇吗?你想了解小溪怎么快乐地歌唱吗?你想了解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吗?那么,请加入到我们的“博物学启蒙”课程中来吧。我们的课堂在校园、在小区,也在每一个你曾走过的地方。带上你那颗细腻柔软的心,带上你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一起走进缤纷大自然,这里将有无数个惊喜和意外收获等着你!这是开设“博物学启蒙课程”倡议书上的一段话,大致描述了课程的内容和目标。我们从认识身边熟悉的植物开始,以“识名”为基本目标。在课程实施中,我采取分散和集中两种方式进行阶段性课程设计。即:除了每周的校本课,教师带领孩子们到户外,组织孩子们观

10、察或拍照片,做成课件让孩子们辨识外,几位家长还组建了校外博物小分队,每周六固定时间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观察;除了识记植物名字,还留意植物的生长变化,班级配合设置“每周新发现”作业,督促孩子养成主动观察、主动分享的习惯。这是一段美妙的旅程。博物课程不仅使得我和家长之间联系紧密,还让我有意识地与同事展开合作。为了让孩子们做自然笔记,我和美术老师商量,开设“树叶”专题,先由孩子们寻找各种不同的树叶,然后由美术老师引导孩子们画树叶,教给孩子们画植物的基本要素;我们一起制作叶脉书签,一起在石头上作画我还和科学老师一起在班级开展生态瓶建设和多肉植物种植等长线活动,促使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增强体验,也便于教师

11、对初始阶段的课程设计进行反思,引导孩子们一起回顾学习经验。作为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之一的班本课程,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只是目标之一,我更看重通过博物启蒙课程媒介让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链接,密切家校关系。因此,我引导孩子尝试做“儿童自然笔记” ,把看到的新现象画出来,并配上小短文,发布在班级博客上,组织全班学生相互欣赏。通过观察、表达、相互欣赏,在班级形成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分享与交流。校内校外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安排,密切了家庭和学校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2 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结伴寻找通往自然的大门到了中高年级,在唤起学生对身边常见植物认识兴趣的基础上,辅以“BBC 植物

12、私生活”等经典影片赏析,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等,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随着植物知识的积累,孩子们各自的兴趣点逐渐显露,为后续小组小主题探究奠定了基础。为了强化学生对植物的了解兴趣,三年级下学期,我们重点开设多肉植物课。班级共种植多肉植物 70 多盆,每名学生在家至少精心种植一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一科植物,并把网上学习、实践观察、影视欣赏和“肉肉书”创作等形式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从围绕生态瓶的制作过渡到对动物专题的探究。博物课程中的小组合作探究比班级常规小组要求更高。我充分利用班级小组制作生态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一个小小生态瓶,看似简单,但里

13、面装多少沙、装什么样的沙,外加几块什么样的小石块合适,需要统一思想;生态瓶里的水需要自然水域的水,可是从小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很难找到,只能自己“酿制”隔夜水,不仅需要技术,还要有责任心;还有水草、小动物等都需要讨论挑选定夺。最难的是管理。小组需要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让学生从初期的依靠热情到后续的责任管理,离不开教师引导和小组合理的分工。在班本课程开发中,更重要的是借助创生的课程媒介,让学生多了解学习经验和合作互助经验。在完成生态瓶的制作与管理基础上,发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甚至学生与自己之间的接触与对话,彼此共享学习心得。这是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经历

14、。这种创生性学习过程已大大超越了课程目标让孩子们体验到动植物之间的联系(生物链)等科学知识本身。正是在组际交流互动中,我们逐步生发出下一周(阶段)共同关注的话题和问题,新的课程内容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孩子们在合作中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更是令人惊叹。以下分享一个孩子的感受:快乐生活与“只是活着”很多从小不了解乌龟习性的大人,会对小孩儿说:“养乌龟?容易着呢。 ”但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它们不是容易养,而是不容易死。所以,当我看到钟同学家的乌龟是生活在一个大约 2 平方米带瀑布过滤器的双层大乌龟箱里时,我真心感叹他家的乌龟实在太幸运了。钟同学实在大方啊,他竟然用一种虾干来喂养它们。这些乌龟真幸福,

15、它们确实也比水族馆里的乌龟精神多了!像这样幸福生活着的乌龟太少啦。不夸张地说,世界上约有 80%的养殖巴西龟是没有快乐过的。它们只是只是活着罢了。我这里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你把它放生就好。一来巴西龟为入侵物种,对生态有害;二来人工养大的巴西龟在自然状态下是不会猎食的。所以,放生并不能让它快乐。我只想说,在你养小动物的时候,请你想一想:生活快乐和“只是活着”是两回事,请你尽量让它快乐!这是萱萱在小组循环故事写作中的即兴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了她哲学思维的发展。她不只是在讨论如何养乌龟,而是传递了一个深刻的信息:她已经在做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引发萱萱这等深刻的感慨,是因为有个孩子周末在海边拾到了 6

16、 只小乌龟,家长不允许她在家养这么多,让她放生。她却给每只乌龟取了一个名字,希望同学们领养并善待她的小乌龟。在孩子们大声说乌龟好养,争先恐后抢着领养时,萱萱起身发话了:“你们认为乌龟好养,那只是一个错觉,它只是不容易死罢了。 ”孩子们安静地听完萱萱这番话后,都陷入了沉思。类似这样的深刻对话,不时在孩子们之间的日常交流中、课堂师生互动中发生和上演着。课程开设四年来,孩子们对万物及生命哲学等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其面之广,其思考之深入,常常让我发出感叹:这是真的吗?这是十一二岁的孩子所关注并能回答的问题吗?!我学习着,进步着,并被孩子们感动着。课程反思穿越课程,回归初心,遇见更好的自己回顾课程开设历

17、程与自己和孩子们的心路历程,我最大的收获,不只是对自然万物多了一些了解,对世间万物多了一些好奇和敬畏,更重要的是,在课程穿越中,我们在孩子们心田种下了一粒粒真、善、美的种子。1 向着美好: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孔子说过,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想这应该是博物箴言。课程开设之初,我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多看多识” 。然而,在几年的课程探索过程中,我发现我和学生最大的收获却是提升了向内看的眼光,提升了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新思考。“博物学启蒙课程”虽然只是老师通过主题架构,引导探究一定量的基础知识,但这个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乐在其中,用心观察一只鸟如何飞翔,用心观察一株小草的叶子颜色,用心聆听一阵风拂过树梢的声音在这种浪漫自由的氛围里,孩子们看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获得与过去全然不同的感受;在自然万物之间共生共栖等关联性研究,以及万物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探究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极大的求知热情,以及同学间互助分享的和谐,是在日常课堂和学科学习中很难见到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