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养阴生津食物养阴生津食物有: 小米、麦粉及各种杂粮和豆制品;牛奶、鸡蛋、瘦肉、鱼肉等;蔬菜.特别是苹果、甘蔗、香蕉、葡萄、山楂等. “秋分”过后,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 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食物都能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而早餐推荐喝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 一般适合秋天喝的粥有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
2、,菊花粥(明目养神),山药粥(健脾固肠)。 养阴生津粥沙参麦冬粥 沙参、麦冬各 15 克,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将沙参、麦冬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冰糖调服,每日 1 剂。可益气养阴、润肺生津、化痰止咳。 芝麻粥 芝麻 50 克,粳米 100 克。先将芝麻炒熟后,拌入粳米粥内同食。具有润肺养肝、益精生发、润肠通便的作用,适用于肺燥咳嗽、习惯性便秘者。梨子粥 用梨子两个,洗净后连皮带核切碎,加粳米 100 克煮粥。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亦可用作冬季保健食品。洋参牛乳粥 西洋参 2 克,牛乳 150 毫升,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将洋参研为细末备用,先取大米加清水适量煮沸后,下洋参、牛
3、乳,煮至粥熟,冰糖调味服食。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麦门冬粥 用麦门冬 2030 克,煎汤取汁,再以粳米 100 克煮粥待半熟,加入麦门冬汁和冰糖适量同煮,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对肺燥、干咳少痰等症效果较好。百合银耳粥 百合 30 克,银耳 10 克,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将银耳发开洗净,同大米、百合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文火煮至粥熟后,冰糖调服,每日 1 剂。可养阴润肺、健脾益气。猪肺莲米粥 猪肺 150 克,莲米 15 克,大米 50 克,调料适量。将猪肺洗净,切块,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去浮沫,下二米,煮至粥熟后,调味服食,每日 1 剂。可益肺生津、养阴止咳。生地石斛粥 生地 15 克,石斛 3
4、0 克,大米 50 克,冰糖适量。将二药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粥,待熟时冰糖调服,每日 1 剂。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肺止咳。黄精粥 黄精 30 克洗净,加水煎取浓汁,放入洗净的粳米 30 克煮粥食用。有补脾胃、润心肺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或者干咳无痰者食用。珠玉粥 将薏苡仁 60 克洗净煮粥,再加入山药 60 克、柿饼 30 克共同煮至黏稠即可。有补肺、健脾养胃的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干咳、大便稀溏不成形者服用许多人一生中都会被各种上火症状所困扰。常说的火又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为阳热亢盛引起的实热证;虚火为阴虚不能制阳的虚热证。治则为实则泻之,以清热、泻火、消炎为主要方法
5、;虚则补之,以养阴清热为主。玄参,性寒味苦、甘、咸,归肺、胃、肾经,功能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除烦止渴。多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症见身热、烦渴、发斑等;又用于阴虚火旺、肺热内灼所致的咳嗽、咽燥、骨蒸潮热、咯血、自汗盗汗等症;还用于咽喉肿痛、疮痈、瘰疬痰核。玄参为泻无根浮游之火的圣药,故无论热毒实火或阴虚内热均可使用。麦冬,味甘、微苦,性寒,入心、肺、胃三经,质润,具阴柔之性,滋阴之功,善于清养肺胃之阴而润燥,又可清心经之热而除烦,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也是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凉血止血佳品。桔梗,性味苦、辛、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效,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
6、、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症。甘草,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抗溃疡、抗炎等作用。本方中,玄参甘苦,滋阴降火、凉血解毒;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两者均为质润之品,共奏清热滋阴、润燥通便之效;桔梗味苦、开宣肺气、祛痰利咽,为肺卫之要药;甘草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以上四药共用,奏清热滋阴、消痰镇咳、祛痰利咽之效,而起解热、抗炎、祛痰、镇咳作用提 要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大法,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从养阴补不足、养阴以制火、养阴以透邪、养阴以祛瘀及养阴以敛阳五个方面阐述了养阴生津法在温病中的具体运用。 养阴生津是温病治
7、疗基本大法,在温病的十大治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对养阴生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深入,对其机理的逐渐认识和提高,这一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笔者就养阴生津法在温病学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1 养阴补不足 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是阴液的耗伤,这是由温病的性质所决定的。有学者运用电子计算机对 22部有代表性的温病专著进行了方证分析,在对古代温病 2158 个方证分析中发现,温病最为多见的十大症状依次是:发热、口干渴、有汗、脉数、谵语、恶寒、头痛、烦躁、发斑和神识不清。其中以发热、口干渴和有汗三大症状出现频率最高,与其他症状出现的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口干渴的病机无疑是外感
8、发热耗伤津液的结果。造成阴液耗伤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热邪伤津,如叶天士所说:“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二是失治误治,如吴鞠通所说:“温病误表,津液被劫,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三是素体阴虚,如叶天士所说:“初病即舌干。” 针对阴液耗伤这一病理变化,就必须采用“实其阴以补其不足”(灵枢热病)的养阴生津法来补充阴液的不足。按此理论,养阴生津法应贯穿整个温热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银翘散中的芦根,清营汤中的生地黄、玄参、麦冬,犀角地黄汤中的生地黄以及加减复脉汤中的生地黄、阿胶、麦冬、白芍等,都是养阴生津之品,都起到补充阴液不足的作用。有论述认为,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能起到两种作
9、用:一是预防,二是治病。虽因温病种类不同及发病阶段不同,但在治疗中都贯穿着既要祛邪,又要固护津液,不使邪去阴伤的原则,起到了对疾病既要治疗又要防变的作用。对温病治疗使用滋阴法的机会甚多,其目的不在于滋养阴血,而在于生津养液,这与现代医学重视机体失水和丢失电解质而采用补液方法具有相同的意义。此法实际就是预防、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理论及方法,是通过调动、调整人体对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调节和代偿能力,而达到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的目的。与现代医学的液体疗法比较,中医学的养阴生津疗法确有其独到之处。 2 养阴以制火 津液属阴,温邪属阳。无论是在温病的初期、中期,还是末期,都存在着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
10、、相互斗争。热邪的亢盛最易灼烁阴液,造成阴液的亏虚,阴虚阳更旺,更助热势,而使邪毒更盛,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导致“亡阴”,这是“阳盛则阴病”的病理变化,过亢之阳必然导致阴液的亏虚。吴鞠通说:“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而养阴生津就是以补不足之水,来制过亢之阳。 临床上广为运用的甘寒生津之沙参麦冬汤、益胃汤,咸寒滋液的加减复脉汤,以及甘咸合用的增液汤都具有滋阴降火的作用,正如吴鞠通所说“以补阴之品为退热之用”。现代研究证实,养阴生津药物能够中和、对抗、抑制多种致病微生物所产生的致热原,从而起到制火的作用。有论述认为,保津养阴之机理,总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直
11、接和间接的清除,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二是对机体功能代谢的调整和对损伤组织的修复。其具体的作用机理,可能是多方面的,而且是作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不同阶段和多个环节。养阴生津药物能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与一般的补液有明显的不同。动物实验表明:清热养阴方对小白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增强作用,并有增强小白鼠血清抗体产生的作用。这是某些重症感染或长期发热不退难以治愈的病例,经用养阴清热治疗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3 养阴以透邪 伏气温病初起因阴液不足而内伏之热不能透达。叶天士在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春温一证,由冬令收藏未固,昔人以冬寒内伏,藏于少阴。”其“冬令收藏未固”说明肾精先虚。柳宝诒说:
12、“尝读喻嘉言尚论后篇少阴温病,凡正虚不能托邪者,必用麻附细辛汤以温经托邪,其用意仍不免偏于伤寒一面,但寒伤人之阳,温病烁人之阴,而其为正虚邪实则一也。仲景既立助阳托邪之法以治伤寒,从对面推想,岂不可用助阴托邪之法以治温病乎?”“伏温发于少阴,在肾脏先虚之人,不能托邪外达”。故提出“养阴托邪”,临证常用鲜生地黄、玄参与豆豉、薄荷配伍养阴托邪。 伏气温病阴精的先亏,加之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液更易耗损,采用养阴生津法,有助于里热的外透。所以在春温病的辨证治疗中,以玄参、生地黄、麦冬、芦根、天花粉等为主的养阴透邪药贯穿始终。在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过程中,更充分地体现了养阴透邪的思想。有学者认为,对流
13、行性出血热的治疗,养阴生津法必须坚持早用、重用,贯穿全程。发热期解毒养阴,低血压休克期大剂量养阴生津,少尿期滋阴泄邪,多尿期滋阴生津,恢复期养阴益气,都重用了玄参、生地黄、麦冬等。而在发热期即投滋阴生津之品的患者,在渡过低血压休克和少尿期的危重时间缩短,变证险证也相应减少。养阴生津药在此类疾病中的运用,充分地体现了养阴透邪的思想。 4 养阴以祛瘀 温病热瘀证是多因素多环节病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阴伤在温病热瘀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血热炽盛,一方面煎熬脉内阴血,脉外之津液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而使脉外津液亏乏。另一方面,邪热的炽盛可直接地损耗脉
14、外之津液,使得津液耗伤加重。血中津液亏乏,血液遂变粘稠,流速减缓,进而造成瘀血内停。当此之时,如深入血分之热邪与新形成之瘀血相互搏结,即可在一定的部位出现相应的瘀热互结见证。阴伤与温病热瘀证的形成密切相关,邪热伤阴是导致温病热瘀的主要因素,阴伤导致脉道涸涩则是温病热瘀证的重要病理。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根据“津血同源”的理论,生理上津与血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病理上又相互影响。所以治疗上有“养血可生津,保津即保血”的说法,养阴生津方药对温病热瘀证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消散热瘀作用的主要是养阴生津法,而化瘀法则起着辅助作用。热瘀证存在着阴虚的病理变化,养阴生津法能针对热瘀证阴虚的病理变化
15、,发挥其增水行血、消散凝聚等效应,达到养阴以消除热瘀的治疗效果。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温病热瘀证的病理本质,为临床采用养阴生津法治疗热瘀证奠定了基础。 5 养阴以敛阳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阴和阳两者是相互依存的,阴阳两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对立着的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温病脱证是由于邪盛正虚,或因汗、下太过,引起阴液骤损导致亡阳气脱的危候。阴液的骤损是最初的病理变化,随着此病理变化,而产生元气的耗损,导致“气随液脱”。津气的暴脱,使得阳无以依存,形成了亡阳气脱证。针对阴液耗竭,吴鞠通说:
16、“耗之尽则阳无以恋,必气绝而死矣”。有论述认为,脱证的病理基础,主要是津气急剧耗伤,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气血运行严重障碍,脏腑组织缺乏气血津液的温煦濡养,功能活动极端低下,气化作用异常紊乱,以致阴阳不能相互维系,阴失其守,阳不能固。 针对脱证的病理变化,采用养阴生津,补阴以敛阳,使得“阴复则阳留”。临床见到,汗出不止,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喘喝欲脱,脉象细数甚或散大,舌干红者,为阴液耗竭之象。 临床运用的生脉散,益气敛阴固脱,可防止由阴竭而引起“亡阳”。生脉散针剂,被广泛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抢救,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地体现了养阴敛阳的理论思想可选用滋阴清热、滋养肝肾之品,如女贞子、山茱萸、五味子、旱莲草、麦门冬、天门冬、黄精、玉竹、玄参、枸杞子、桑椹、龟板诸药,上述诸药均有滋阴清热之用。如喜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常为首选。由于阴虚之体质,又有肾阴虚、肝阴虚、肺阴虚等的不同,用药时要随其阴虚部位和程度而调补。如肺阴虚,宜服百合固金丸;心阴虚,宜服天王补心丸;脾阴虚,宜用慎柔养真汤;肾阴虚,宜服六味地黄丸;肝阴虚,宜服一贯煎。著名已故老中医秦伯未主张长期服用首乌延寿丹,认为此药有不蛮补、不滋腻、不寒凉、不刺激四大优点,服后有食欲增进、睡眠酣适、精神轻松愉快的效果,很值得采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