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爱农范爱农是一篇追怀亡友的散文,写于 1926 年 11 月 18 日(而范爱农则死于 1912 年 7月间) 。为朝花夕拾之十。它追叙了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不彻底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教学设计文章感情深挚,布局精巧,语言幽默,思想深邃,艺术表现力独特,触人深思,耐人寻味。为此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从范爱农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中认识封建势力复辟的罪恶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启发学生体会作者叙事中感情的深沉和语言的幽默。 3、引导、帮助
2、学生理解并学习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第一阶段:(1 课时) 学生独立阅读,熟悉课文,教师适当点拨,学生质疑。 (至少读书三遍) 1、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快读) 2、仔细读课文。弄请有关的人和事,理清鲁迅对范爱农的情感变化的过程。 可恶非常相熟怀念(自责、牵挂) (此处为何不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是来探讨鲁迅对这些人物的情感态度呢?我认为,如果过于注重分析人物形象,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样就太易把朝花夕拾当作文艺作品或者简直就是当作小说来读了,而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把它当作鲁迅的心路历程来读,所以,探讨鲁迅对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就不但看到作品中的人物,更看到一
3、个发展的、动态的、完整的、真实的鲁迅,就不但看到鲁迅的思想,还能看到他的人格。 ) 3、结合旁批,对照注释精读课文,参照学习平台中“素材库”内相关背景材料,三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作于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收录于朝花夕拾 。在范文之前,鲁迅曾以“黄棘”的笔名于 1912 年 8 月 21 日在绍兴民兴时报上发表了哀范君三章的悼亡诗篇。 范爱农(18831912) ,名肇基,字斯年,号蔼浓。浙江绍兴黄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 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
4、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 1905 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见面之际,由于一些琐碎小事(如衣箱中的绣花鞋、汽车让座等) ,鲁迅与范爱农之间产生了误会。尤其是在徐锡麟被害后,在要不要“发电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问题上,两人更是发生了正面交锋。鲁迅等人提出“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 ,但这一主张立即遭到范爱农的反对。鲁迅“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 , “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认为是满人,这时
5、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可见当时争执很是激烈。鲁迅还对范爱农作了客观的描述:“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其实,从这俭省的文字里,我们不难看到范爱农冷漠外表下对时势现实的焦虑、担忧、沉思甚至不满,对那些“鸡虫”小人往往报以“白眼” 。相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作“青白眼” ,每给“礼俗之人”即“以白眼球对之” 。范爱农的“白眼” ,实在是愤世嫉俗的心灵的真实写照。因为范爱农对“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 (后改为“幽谷去穷夜,新宫自在青” )的现实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所以,当自己的理想和现实发生冲撞
6、而无法实现,社会秩序依然如故时,他所接受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显得苍白无力。他那原先拥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热情也逐渐降温消褪。于是乎,范爱农变得爱喝酒了, “酒醉后,常谈些愚不可及的疯话” 。其实, “疯话”不疯,而是纵论天下时势的言论,爱喝酒的习惯是在受封建势力排挤、压迫后的借酒浇愁,尽管“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复愁” ,而且日后的不幸溺水身亡,据说也因为是喝了点酒的原因,但对当时政治上、经济上饱受打击的范爱农而言,也许酒是他排遣郁闷心情的唯一方法。鲁迅先生对比是非常的了解和清楚的,因为鲁迅曾和范爱农共过事,帮过范爱农的忙。鲁迅的“扯酒论当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字沉沦”的诗句已
7、触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没有真正唤醒民众。革命为酩酊的民众所不理解,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真正革命志士又为黑暗的社会现实所不容。在这种情势下,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已不再重要,我们再去计较范爱农死的方式已豪无意义,因为在当时浑浑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的死可能是具有不满现实、不屈不挠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心志和性格的范爱农们的必然结果。从这个意义而言,范爱农的悲剧就不是孤立、不是个人悲剧,而是具有典型社会意义了。因为,在范爱农身上鲁迅先生看到了那一代处于彷徨、苦海中的知识分子的身影。 4、对人物的刻画,鲁迅一向是主张“画眼睛、勾灵魂”的。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来描绘范爱农这个人物
8、的?尤其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细节进行描绘?(语言、神态、处境等)透过这些极节省的文字,范爱农外表之下又有着怎样的灵魂呢?造成其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阶段:(1 课时) 结合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正确理解课文。问题: 1、本文明明回忆旧友,为何不开门见山直接写范爱农,却从“电报”写起?对“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一句的含义和作用怎么理解? 2、都说男人的爱喝酒大多都是有些原因的,范爱农是怎样变得爱喝酒的?结合当时的背景及文中的描述谈谈你的看法? 3、在当时昏昏噩噩的国度里,范爱农到底是怎么死的还重要吗?那鲁迅刻画这个
9、人物死后“直立着”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4、从范爱农一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分明可读出鲁迅先生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事件的深刻反省,从这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5、作者是怎样叙写范爱农悲惨的结局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以上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归纳,重在把握要点。 (1)范出场先闻其声(钝滞) ,后见其形(高大) 众:愤怒 范:冷峻 用笔奇峭,制造悬念,欲扬先抑 (2)眼睛特写:冷眼看世界,鄙视群小,反抗丑恶 语言:冷刺直喜诚 a、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 ” b、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 ” c、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 d、 “老迅,
10、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绍兴。我们同去。 ” e、 “这里又是那样,住不得。你快去罢。 ” (3)交往线索: 东京初识故乡重逢并肩战斗别后闻变 东京争执故乡邂逅学校共事落魄沉水 (4)插叙的运用 (5)特写镜头:回环往复的手法叙事,表达内心的悲凉、哀悼和对黑势力的愤激、控诉。 得知死讯疑为自杀长歌当哭返乡听闻尸体直立筹款未成牵挂家人 第三阶段:(1 课时) 学生合作探讨,相互交流,启发理解。 1、范爱农的一生是个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是:( ) (1) 死因不明:自杀?失足落水? (2) 留下孤儿寡母,生活极度窘迫。 (3) 壮志未酬,遗憾九泉。 (对于以上三种答案,学生能纷纷发表看法
11、,但会莫衷一是。教师提出要求:要以课文为依据,言之成理;引导学生带着“悬念”深入研究“报馆案”的有关内容以及课下相关注释了解其发生的背景辛亥革命,由此学生认识到造成范爱农悲剧命运的时代根源和社会根源。 )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课文主题、人物、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某一点深入钻研,谈体会,说收获。 3、结合旁批,就课文中精彩片段进行品评鉴赏。有条件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发帖交流。 例如:范爱农精彩片段一 到初冬,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第二天爱农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老迅,我们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复的
12、绍兴。我们同去。 ” 我们便到街上去走了一通,满眼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什么铁路股东是行政司长。这军政府也到底不长久,几个少年一嚷,王金发带兵从杭州进来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会来。他进来以后,也就被许多闲汉和新进的革命党所包围,大做王都督。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我被摆在师范学校校长的饭碗旁边,王都督给了我校款 200 元。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谈闲天。他办事,兼教学,实在勤快得可以。 赏析文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即对光复后的绍兴换汤不换药的描述。这其实已埋下了范爱农悲剧的伏笔。鲁迅对范爱农没有一句正面的赞扬,只是从他的神情“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从他的行动“实在勤快得可以”表现了革命后的范爱农心情愉快的一面。但范爱农心里产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鲁迅其后又用了很多笔墨写光复后绍兴的现实,其实就是在探讨造成他的朋友悲剧命运的原因。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