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靳涛,目录,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经济学解释;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与系统谋略;四、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五、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六、低碳经济下区域分化与区域产业优化;,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经济学解释(一)低碳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约束下, 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低碳经济概念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即“低碳排放” 、“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
2、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二)低碳经济的经济学解释,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低碳经济可以认为是福利经济学范畴下的对负外部性征税;低碳经济实际上也是资源配置效率的科学研究,其更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低碳经济是能源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等相关研究综合。,低碳经济与相近概念的界定,生态经济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循环经济,它按
3、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四)低碳经济的国外发展历程,“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由英国政府在2003 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中提出, 题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1997年,日本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投入巨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氢能、燃料电池等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开发潮汐能、水能、地热能等方面的研究。意大利政府主要通过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及技术开发来影响国家的经济政
4、策和经济发展。法国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力发展以核能为主题的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虽没有加入京都协定书,但近20年来,美国十分重视节能减碳。美国于1990年实施清洁空气法,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欧美大多发到国家都非常重视低碳经济发展,而巴西也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低碳经济之路,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所做的
5、斯特恩报告。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厘岛路线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2007年9月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郑重提出了四项建议,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15年12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4月22日中美元首对气候变化发布联合声明,两国正式签署巴黎协定。,中美两国元首2016年4月22日发布联合声明,签署巴黎协定,(五)避免低碳经济发展误区,第一,低碳经济并非“高投经济”。第二,低碳不等于贫困,低碳
6、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三,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高成本。第四,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产业。第五,低碳经济与发展中国家谋求自身发展并不矛盾。第六,低碳经济并不完全是政府的事。,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一)中国经济发展现状1. 经济持续进入中速换挡期;2. 投资产出率高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3. 环境保护和碳排放减排压力巨大;4. “两高一低”的非平衡增长模式必须调整;5. 结构性减速与经济再平衡压力;6. 创新与产业优化升级迫在眉睫;,中国近期经济减速态势,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从2002年到2011年10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比重由12.7%迅速攀升至22
7、.4%,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初步核算,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7.5亿吨标准煤。我国不但能源消费总量大,并且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也很高,2010年达到1.034吨标煤(按2005年价格计算),分别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3.5倍,是印度尼西亚的1.7倍。2014年,我国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2013年增长2.2%。与此同时,201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4%。数字说明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步。低碳经济虽然日益受到关注,且在近年内有了很大发展,但总的来看压力仍然十分巨大。,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
8、势,(二)经济现状的应对,新常态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从经济再平衡来看,就是要把经济增长来源逐步从出口和投资,转移到国内消费上;从经济创新来看,则是要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型城市化,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此外,新常态下必须把经济再平衡和经济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在新常态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将显著下降,这因为消费和创新都不由政府决定,政府职能起到引导和扶持的作用,而政府影响大的只有投资,新常态下投资的作用将会降低。新常态新政府新平衡新结构新动力下的“五位一体
9、”组合政策。,(二)经济现状的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必须是效率引导的,没有效率的引导,简单和机械地调结构是没有前途和非常危险的。制造业退二进三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必须以效率提升为线索,没有效率的增长动力转换是没有前途的。新常态下的增长转型必须通过效率引导,必须通在竞争和市场化改革引导和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还要保持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新常态与结构性减速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关联如何用逻辑一致的经济学分析给予深入的揭示也是本课题的研究特色。,(二)经济现状的应对,碳密集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能源消费方式,越来越导致全球的能源的巨大消耗,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逐年大量开采和消耗将
10、是不可持续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点的低碳经济应运而生。走低碳发展之路,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等高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和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历史阶段,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国际社会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我国虽然仍是发展中的国家,但我们必须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排放温室气体,必须走低碳发展道路,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三)经济新常态下的低碳发展的总思路和实现途径,研究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动企业自愿节能减排。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碳交易”市场规则。促进能
11、源消费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效,大力研发和应用减碳技术,促进全社会节能减排。开展去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努力增加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建立和实施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核查制度体系。,碳汇与碳金融,碳汇与碳金融,发展碳金融是系统性工程,需政府和监管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政策配套。交易所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纷纷成立。2009年,湖北、广
12、东、浙江、云南也成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加大碳期货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实现碳交易的规模效应;并通过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与服务,提高低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丰富金融调控手段。,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排放市场一度非常兴盛,并实现了每年约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碳市场规模。对我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全球市场约三分之一,居全球第二。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我们理应抓住人民币加入SDR的新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加快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13、。,(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展望,39个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工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122020)、进一步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开展的。产业洞察发布的2011-2015年中国低碳经济行业深度评估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低碳行动全面展开上市公司有望分食4.5万亿元大蛋糕。日前,国务院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将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力争到2015年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7%和8%左右,到2015年,节能环保
14、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与系统谋略,(一)低碳经济的构想“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既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
15、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在这两个重大选择面前,必须在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三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四)低碳经济系统谋略,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目标性3大特征。低碳经济由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城市和低碳管理5个要素构成。发展低碳经济有低碳社会、低碳市场、低碳产业3个切入点。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理念,更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是一个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交织在一起的系统性问题。,(五)中国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第一,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7、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第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第三,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被认为是有效的经济政策手段,应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四,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四、低碳经济与经济转型(一)为什么现有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1.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减速和结构调整的问题,而是
18、一个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投资效率下降和出口放缓的叠加效应的整体面对。2. 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3.长期维系在潜在产能以上发展的环境、能源、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都已透支,过去的非常态的指数增长和凹形增长阶段已经不可持续,增速逐步回落是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解,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从挤压式增长过渡到平滑式增长的过程。挤压式增长后期增速回落过程必然会引致产业结构和投资消费结构优化问题的产生。中国挤压式增长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也衍生了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和创新不足等制约瓶颈,这些因素制约着中国经济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突破这些约束,使经济发展由主
19、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是新常态下的新任务。,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解,过去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和出口,而新经济增长模式下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要通过经济再平衡和经济创新来支撑新一轮的经济可持续增长。从经济再平衡来看,要把经济增长来源逐步从出口和投资,转移到国内消费上;从经济创新来看,则是要把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新型城市化,及服务业发展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对中国经济转型的理解,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经济是非均衡的经济,那么新增长模式下就是要从一个不均衡的经济向一个新的均衡经济全力迈进、全面转型。新模式经济包含着经济增长速度转换、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动力变化、资
20、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福祉包容共享等全方位转型升级在内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二)低碳经济下经济转型目标,第一、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第二、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基础;第三、发展中国家正面临从高碳向低碳不同经济发展方式的痛苦决择;第四、高效、环保是新经济的主要衡量标准;,五、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一)产业升级模式英国经济学家配第 (William Petty)最早研究产业之间的关系,得出农业收入少于制造业,商业收入最高。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 (W. G. Hoffmann)在 1931 年出版了 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认为
21、可以将产业分类为生产资本资料的产业、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和其他产业。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Colin Clark)受到费希尔启发,在 1940 年 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对三次产业分类方法做出详细说明。1971年美国库兹涅茨把三次产业分别称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认为三次产业会依次递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 (Hollis B. Chenery)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转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也的研究。,钱纳里、鲁滨逊和塞尔奎因1986 年出版的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钱纳里、鲁滨逊和塞尔奎根据 34 个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阐述了工业化过程要经过六个阶段,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
22、变。这六个阶段分别是: 传统社会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阶段和现代化社会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ostow)提出主导产业理论,辅之扩散理论、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指出,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的任一阶段都能够保持,得益于主导产业部门迅速发展的结果。,(一)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革命阶段,51,经济周期与新经济:1)、短期波动(短周期):又称基钦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经研究发现的,其持续期间约为40个月,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库存投资的循环变化而产生的。 2)、中周期:又称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lement Juglar)发现的,其持续期间为9至1
23、0年,主要是由于设备投资的波动而发生的。一个朱格拉周期约包含两个基钦周期。,52,3)、中长周期:又称库兹涅茨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发现的,其持续期间为15至25年。一般认为中长周期主要是由于建筑活动的循环变动而引起的。(如产业结构的变化、建筑物的房租和建筑费用的变化、建筑技术的更新、金融财政政策的变化等引发的建筑活动的扩张。)4)、长期波动:又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由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ikolai D. Koudratieff)发现的,其持续期间为5060年。这种50年左右的长期波动又称为长周期。认为技术进步和革新是长周期产生的原因这种观点现在
24、被普遍接受。,53,四种周期波动示意图,由于长期与短期循环的景气阶段重叠情况不同,则繁荣与萧条的强弱与长短也不同。,经济周期与新经济,1. 结构调整呈现世界趋势,再平衡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2. 新能源、无人机、3D打印、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等科技风暴席卷全球,传统行业面临巨大转型压力;3. 新技术周期将在未来的10-15年带动全球经济上新台阶;4. 新常态与创新驱动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主格调;,(二)新经济新范式的内在要求与发展趋势,1、模块生产网络将成为主导的产业组织模式; 2、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仍将是产业国际竞争的利器;3、低碳化、生态化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基本要
25、求;4、物联网、智慧城市将成为战略性主导新兴产业;,国内价值链下新兴产业竞争力来源模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动力系统图,六、低碳经济下区域分化与区域产业优化,(一) 、低碳化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经济子系统: GDP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X3、外贸进出口总额 X4、实际利用外资额 X5、人均 GDPX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X7、第二产业占 GDP 比重 X8、第二产业占 GDP比重 X9。社会子系统: 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 X10、人均年用电量 X11、职工平均工资 X12、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 X13、高校学生数占人口比重 X14、教育支出占GDP 比重 X15、第
26、三产业人员比重 X16。资源与环境子系统: 人均绿地面积 X17、人均占有耕地数 X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1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X2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X21、森林覆盖率 X22。低碳化程度指标: 能源强度( 单位 GDP 能耗)X2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X24、二氧化碳排放总量X25、能源消耗总量 X26、碳强度 ( 单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 X27。,中国区域低碳经济发达地区,(二) 经济减速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态势图,中国传统区域分布图,当前国家大经济带划分(分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2000、2003、2010和2014年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分析,2014年
27、显著区域类型分析,经济增长阶段和产业结构状态及主导产业(1980年1美元相当于2010年的2.82美元),2013 年几大区域产业结构情况单位: %,(二)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概述,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有的区域已经进入成熟后期(服务化)阶段,有的城市还在成熟期(后工业化阶段)、成长期(工业化阶段)和成长初期(工业化初期)。GDP增速对于不同阶段的城市会有显著差异。区域差异分化显著,这种差距会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进一步呈现。,(三)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京津冀协同发展获得多方高度共识,并得到中央层面的强力推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环渤海经济圈向更为可行的京津
28、冀经济圈转变。 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转移和环境协同整治将成为一体化的首要任务。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对接合作。,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倚重的京津冀经济区,京津冀区域是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的最密集的地区,科研力量雄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一。区域内每百万人拥有的高等院校4.1 所,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 倍,长三角的1.5 倍,珠三角的1.8 倍;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数258 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 倍,长三角的1.4 倍,珠三角的1.5 倍。科研和人才优势决定了京津冀区域无论在科技的投入产出还是开发应用方面均居全国首位。因此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应进一步
29、发挥环渤海的智力优势。北京和天津作为这一区域的双核城市,在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中,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基点,全力以赴打造以科技园区建设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立足环渤海、服务全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三) 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2. 以产业创新为重点的长三角发展战略 长三角经济区域是我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目前正面临由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由低端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战略转型,突出产业创新应是其未来战略定位的重要取向。另一方面,长三角也具备了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条件。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以产业的提升和优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研成果转化
30、效率高,(三)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3. 以转型、创新发展为重点的珠三角区域 珠三角地区开发、开放早,产业竞争力落后,但这里一直处于我国区域制度创新的前沿,具有全国领先的创新能力。转型发展是珠三角的新任务。作为一国两制衔接地带的功能和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前沿功能凸现出来,珠三角以深圳为中心的创新发展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三)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4. 崛起“中四角”令人关注长江中游城市群都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包含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共29个城市的中部经济发展区,又称“中三角”。但随着李克强的直接推动,长江沿岸重要省份安徽的加入,意味着“中三角”扩容变成“中四角”。在这
31、么一个区域内部协调的背景下推进产业的发展,合力培育城市群、城市带,值得鼓励。这里还处在经济发展的成长期,向沿海发达区域靠拢令人瞩目。,(三) 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5. 成渝经济圈快速崛起长江上游经济区是沿江发展的延续,其与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相互融合,将形成中国的长江经济带。近年来,重庆、四川发展速度快,特别是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崛起势头显著。,(三) 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任重道远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困难,经济活力不足。经济下滑、人口净迁出和体制僵化。矿藏资源逐步枯竭,计划体制和国有经济影响大,转型升级非常困难。体制创新、产权重组,引入民营经济,增加活力是其今后
32、主要任务。,(三)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7. 各类主题功能区发展令人期待。几乎每个省,每个区域都有国家批准成立的主题功能区,其各有优势,值得期待。发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国土空间开发实践中的战略性和约束性作用,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推动不同自然条件区域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将会引发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格局的重大变革。,(三) 区域发展重点与方向,8. 自贸区战略和一路一带战略。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令人关注。这对这些区域服务业和新型产业发展有很多利好。一路一带战略将对沿海、沿江和沿线城市群开发、开放带来契机。,(四) 区域发展的态势与评价,1. 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放慢了发展脚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在拉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加之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渐释放,承接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2. 增长阶段的结构性也影响到了各个区域的发展速度。3. 结构性加速与结构性减速呈现地域差异。4. 创新发展的东部,持续发展的中部,快速发展的西部,经济衰退的东北。,谢谢!,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