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42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质检系统培训班讲稿齐家璐一、方志的基本知识(一)地方志的发展简况2006 年 5 月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所称的“地方志” ,包括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是从地方志工作、地方志事业角度进行的规定,对“地方志书”所下的定义:“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地方志,也称“方志”,是以行政区划为范围,记载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性著述。举凡一地的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物、风俗等。方志历史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普及之广,世界各国无与伦比。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
2、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方志含义解释很多,一般称“志”为“记” ,认为“志者记也” 。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 、 “地方百科全书 ”。历代史学家对方志评议很多,如修志“贵乎致用” 、即强调为现实服务;“述而不作 ”,即不作议论之文等。方志有独特的体裁,如把图、表、志、传溶于一体,有上断下限,有科学的分类,资料性强等。方志的种类也很多,包括全国志、省志、市志、县(城市区)志、乡镇志、合志及杂志大类。再简单一些,就是分综合志和专志两类。综合志,是全面记载一定行政区划内的自然和社会情况的地方志,内容广泛,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等,所以有“一方之
3、全书”的誉称。省志、市志、县(城市区)志均属综合志。专志,是专门记载某项事业、事件、事物或人物的地方志。旧志有风物志、人物志、寺观志、书院志、山水志等,专志多为事业志、部门志、事物志和人物志。近年来,一些地方编修的抗非典志、奥运志等,都属于专志。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是以一重大事件来编修的志书,应是新方志的创新之举,事件志的应运而生和方兴未艾,从一个角度说明地方志这种体裁,为经济社会服务的意识和功能进一步加强,由于编纂更为及时,因此也更被社会所重视。地方志历史悠久,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地理书,特别是明- 143 -清两代,地方志得到很大的发展。新编地方志工作始于 20
4、 世纪 50 年代。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都曾积极倡导编修地方志。1956 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制定的12 年哲学社会规划方案中,编修地方志被列入 20 多个省、市、自治区,530 多个县建立了修志机构,着手新方志的编写工作。后因“文化大革命” ,这一工作被迫停顿下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编地方志工作正是适应“摸清、摸准我们的国情”的社会需要而发展起来的。1980 年 1 月,处于黑龙江边境地区的呼玛县编纂并出版了 56 万字的呼玛县志 ,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新方志编纂事业的先河。1980 年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文件,提出各地要开展“编
5、史修志”的要求。当年 4 月,在中国史学会代表大会上,胡乔木同志提出要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继续编写地方志” 。1981 年 8 月 1 日,中国地方史志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地方史志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要纂修社会主义新方志,要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方志学。到 1999 年10 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庆祝建国 50 周年全国新编地方志成果展览上,参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三级志书及部门志、行业志、名山大川志、方志理论著作超过 1 万部约70 亿字,其字数超过我国历史上所有志书的总和。现在正在启动编修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是以国家的名义专修一个重大事件的专志,应该是方志史上
6、的首例。2008 年 11 月 6 日,国务委员马凯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今年 5 月 12 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 强、涉及范 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地震灾害 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 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迅速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 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 经过100 多个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 胜利。 这次特大地震是“ 惊天动地”的,这场抗震救灾斗争又是“ 感天 动地”的,是
7、人 类和中华民族 发展史上值得记载的重要一页。我国历来有修史编志、存史资鉴 的优良传统。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 ,以志书的形式全面、客观、系统地记述这场特大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编纂抗震救灾志,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深刻指出,自然灾害给 人类带来磨难,同 时又促使人 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 5000 年文明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 5000 年不屈不挠抗击自然灾害的历史。这次特大地震,从
8、它的发生、发展以及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都留下了内容十分丰富的“地震遗产”,是认识地震规律、 发展地震科学的难得的宝贵财富,需要- 144 -我们当代人和后代人深入研究。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上下 贯通、 军地协调 、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迅速组织各方救援力量赶赴灾区,紧急调运大量物资 运往灾区,精心部署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及时制定法规、规划、政策推动灾后重建,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宝贵经验 ,也需要我 们认真总结。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就是要全面系统客观地记录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方
9、位地深刻 认识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各类次生灾害发生的规律,全景式地展示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特大地震灾害、夺取抗震救灾斗争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胜利的历史过程,总结我们在抗震救灾斗争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自 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其次,编纂抗震救灾志,是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值
10、 得大力弘扬和传承;所涌现出来的无数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值得永载史册。党和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和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关爱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在全国哀悼日里,13 亿人共同为遇难的同胞默哀,体现了全民族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我们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就是要全面展示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华民族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勇气,展示中 华儿女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展示党和政府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并使之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转化为艰苦奋斗、勇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强大精神支
11、柱,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动力,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三,编纂抗震救灾志,是传承修志优秀文化传统、记载重大历史事件的需要。我国有重视自然灾害记载的传统,尤其是在方志中的 记载堪称蔚 为大观。无 论是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组织编纂的国家一统志,还 是当时各级地方政府组织编 纂的府、州、厅、县志,都有包括地震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丰富的实况记录,有 许多防灾、救灾的经验记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 为后世可资 汲取的不竭源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志书编纂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年来,志 书编 纂事业空前繁荣兴盛。 200
12、6 年 5 月18 日,国务院公布施行了地方志工作条例 ,依法保障 这项 事业代代相续、永不断章。志 书编纂成绩显著,已经编纂出版了 5900 多种省市县三级地方志 书,完成了数万种各 级各类专志,搜集、抢救、发掘了上千亿字的地情资料。 这笔宝贵、丰厚的资源,已经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是人类历史- 145 -上一次罕见的自然灾害,应当把 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以志书 的形式记载下来。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正在开展恢复重建工作,抓紧开展志书编纂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特别是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和鲜活的人物事迹,有多年
13、积累的修志经验和专家队伍,有各地区各部门领导 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能够把这项工作做好,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 贡献。作为重大事件志,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在体裁体例上既体现地方志的共同特征,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是在记述主体上。这是一本以事件为主体的专志,以记述汶川大地震的全过程以及相关的抗震救灾活动为内容,记述内容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活动。二是在记述空间范围上。记述地震震区有一定的地域范围,记述抗震救灾活动则扩大到发生相关事件的地区。三是在记述时间范围上。以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为上限,至重建家园任务完成全过程为上下时限范围。由于抗震救灾活动时间比较长久,所以这本志书确定至灾区3
14、 年重建工程基本完成告一阶段,作为记述时限之下限。这部志书在遵循志书编纂一般要求的同时,还有适应记述对象特殊情况的体例要求。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片,如何科学处理好记述抗灾活动中的抢险、救灾、重建等环节的关系,如何全面反映波澜壮阔的涉及国际社会、国内各个方面的活动,如何如实表现抢险救灾活动中的人物形象等等,这也是方志历史上的一个创新探索。(二)志书的功用志书是反映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在的全面、系统、科学的资料性文献。它具有记事全面、包罗广泛、资料丰富等特点,被喻为地方“百科全书 ”。长期以来,方志的功用被概括为“存史、资治、教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方志的功能已不
15、仅仅囿于这三个方面,新方志以地情书、国情书的面貌出现,它的功用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的国情,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志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存资料。资料是志书的基础,是修志的最基本任务,也是志书的最基础功能。志书包括的资料广泛、系统、全面,涉及一地的山川河流、地质地貌、水利气象、动物植物、农林畜牧、轻重工业、交通邮电、财政金融、党政群团、军事国防、公检法司、外事旅游、文化艺术、体育卫生、教育科技、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等各个方面。这些资料来自正史、旧史、家谱、档案、报刊、口碑,而且经过了编撰
16、人员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的系统考核加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真实可信。作为官方著述,有很高的权威性,全面、系统、宏观地为我- 146 -们展现了一地的自然状况和人文状况。志书其他功能的大小和用途的多少,都依赖于志书资料性的强弱和收录资料的多少,都是志书存史功能的延伸和派生。2、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地方志“资治” ,现代称为“资政” ,即为地方官员施政决策提供历史借鉴,这是地方志自古至今的传统,也是地方志书的最重要功能,史称“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领导决策,必须从地区或行业部门的实际出发,所谓实际就是地情。领导只有对国情、地情或行业部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有深切的了解,全面掌握
17、客观事物的系统材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了解地情的最便捷方式就是利用地方志,历史上曾长期流传着“新官上任先看志”的说法。志书作为一种全面、系统地展示一地区地情的特殊工具,其根本作用在于它的服务性。志书汇集一地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水情、土情、政情、商情、风情、民情等。通过它,地方各级政府可以迅速、便捷地了解和掌握各方面的权威资料,从而可以根据地方特点确定方针政策、制定建设规划,进行科学管理,做出正确有效的决策。志书资料的专业性、社会性、综合性、系统性、真实性等特点,使它不仅能为从事综合性管理的领导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提供服务,同时也能为从事专业性管理的领导 各种职能部门的领导者提供服务。3、为经
18、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志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其所具有的最直接经济价值的功用。志书收录和保存了各行各业兴衰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和现状信息、各类企事业单位布局和产品生产及技术信息、商品流通渠道和市场网点等信息、人口和人民生活消费需求状况等大量的各类资源信息,因而它能为地方经济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投资建厂上项目、系统预测市场行情等发挥不可多得的作用。4、为国情教育提供教材。方志史上,人们非常重视地方志的“教化”作用,现代称为“教育”作用,这是地方志书具有最广泛意义的功用。编修新方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造福于千秋万代的系统文化工程。新志记述了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
19、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民主革命所做出的贡献和走上社会主义道理路后所经历的曲折历程,记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社会事业的巨大发展、英雄人物艰苦创业的精神,记述了凝聚着民族精神值得人们自豪的众多古迹景观。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稳定社会秩序、激发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5、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材料。- 147 -地方志是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质矿藏的立体性著述,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载体,具有其他著述和出版物无法比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它既有纵贯古今的宏观概况,也有专业性很强的微观科目资料,是多种学科研究的资料源泉。我国不
20、少学者利用资料丰富的地方志,取得了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盛誉的成果。志书收录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综合资料,这些资料真实可信,其丰富的内容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基础资料,如山川形势、地理沿革、物产分布、道路交通等是研究历史地理的资料;户籍人口、地租赋税、农田水利、工商活动是研究经济史的资料;水旱灾害、物候状况、地震情势等对研究古代气候、地震及科技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不少科技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都是通过开发地方志这座宝库,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6、为信息咨询服务。信息是自然与社会各方面的情报、资料、数据、技术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方志汇集一定地域内
21、各种情况,提供各种信息资料,是一种有形的文字信息载体。地方志作为地情信息的载体,是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所难以代替的。新闻具有周期短、及时和灵活的优点,但所提供的信息散碎、不系统;各专业的职能和研究部门提供的信息专业强、有深度,但也有局限性,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情;图书、档案部门保存的文献资料极其丰富,但却是大量的原始资料、零碎资料。方志是经过认真加工整理的综合性、稳定性、系统性的资料汇集,它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全面综合和浓缩了各种资料的精华,自成科学体系,有其独特的咨询服务功用。在封建社会,由于受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封建统治者了解各方民情地理、治理国家、统治人民需要地方志,方志仅
22、仅是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而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地方志作为信息的载体,可为各阶层、各行各业服务。如地质部门可根据矿产信息进行地质勘探,劳动力资源信息对劳动人事部门则十分有用。志书信息有内容覆盖广、纵向跨度大、综合角度广、系统性能强等特点。特别是在今天,数以百亿字计的地情资料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后将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利用电子计算机、光盘和网络,方志将显示出更强的信息咨询服务功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志书逐步向国外发行,通过网络走向世界,将增进其他国家对本地的了解,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和文化科学技术交流,此外,还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等。二、志书资料的收集资料,是客观事物各种现象的纪录,是为某种需要而搜集或编
23、写的材料。志书资料,是指为反映志书记述的内容而搜集的材料。- 148 -(一)资料的作用1、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编修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传统,地方志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本,是资料性的著述,是以客观可信的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而编纂成书而流传于后世的。 “新编地方志不同于一般的志书,不是一家之言,不是史家的专著,不是资料汇编、资料大全,也不是百科全书,而是一种有特殊体例的著述,是汇集我国各地区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国情资料。 ”这段话是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讲的。由“国情资料”四个字,可以看出资料在志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如果把志书的篇目比作建筑大厦的
24、总体设计或基本框架,那么资料就应当作为建筑用的钢筋、水泥、沙、砖、石、木料等。资料工作既类似于建筑时的备料工程,又不同于建筑备料。因为建筑备料按工程的大小有定量要求,不能因备得过多而造成浪费。地方志所需要的有价值资料,则是越丰富越好。因为资料的基本工作做得越扎实,编写志稿时就感到越顺手。志书的价值就在于资料,资料是志书的基础,也是志书的生命。 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 ”因此,资料性是志书的本质属性,是志书最本质的特征。修志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其价值就在于资料。否则,志书这种体裁现在就不可能还在运用
25、,修志的传统也就不可能延续至今。史书与志书同样以资料为基础,但史重论述,志重记述。志书“述而不作” ,就是靠资料记述表达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计划是 1100 万字,这样一部宏篇巨著,是以广泛的、丰富的、可靠的资料为依据。没有资料便没有志书;仅占有少量的或参差不齐、东拼西凑的资料,是绝不可能编纂出一部具有科学价值的传世志书的。2、资料是衡量志书质量的重要 标准。我们编纂的志书是官书,是政府组织人员编修的,因此必须是信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地方志是“国情资料” ,是“资料性文献” ,因此入志的资料必须严肃、科学,有根有据,准确无误。新方志继承旧志书“述而不论” , “
26、寓褒贬于事实之中”的写作传统,只能靠事实去说话。志书的权威性必须建立在资料的真实性上,真实性的资料是新编地方志的生命,是一方信史的基本要求。没有真实的资料、准确的数据,要想使新编地方志达到“资政、教育、存史”的功能,以致经世致用,便是一句空话。志书的价值和质量的高低,完全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志书质量的总体要求是:“观点正确,体例严谨,内容全面,特色鲜明,记述准确,资料翔实,表达通- 149 -顺,文风端正,印制规范。 ”其中包括对志书质量的要求,即“资料翔实”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对资料质量规定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 “资料真实、准确:资料经过鉴别、考证、核实,时间、地点、人物
27、(单位) 、事实、数据等准确。有歧义但不可或缺的资料,多说并存。 ”这一条强调的是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 “资料全面、系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物等方面的资料齐全。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连贯、系统。人、事、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等要素齐备。 ”这一条强调的是资料的全面性、系统性。三是规定“资料具有代表性、权威性:注重使用原始资料。 ”这一条强调的是资料的代表性和权威性。以上规定从本质上说就是志书资料的特征,即志书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特征。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规定:“入志资料要真实、准确,经过鉴别、核实,时间、地点、人
28、物(单位) 、事实、数据等信息准确。不可或缺但有歧义的资料,多说并存。 ”这个规定着重从两个方面强调了资料的真实和准确。3、志书的功能是靠资料去发挥 。志书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地方性、广泛性、实用性等特性,都是要通过资料性去体现的。首先,志书的编纂内容完全取决于资料。志书不能记述规律,也不能表达观点,但用资料反映内容,反映规律,反映观点,是志书取胜的最基本的特点。其次,志书的地位完全靠资料来确立。从述、记、志、传到图、表、录,无时无处用的不是资料。再次,志书的体例也是由资料决定的。形式服务于内容,没有内容也就不需要表现形式,资料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志书的体例要不断地创新与完善。志书
29、的功能,是靠资料去发挥的。资料性越强其功能就越大;反之功能就会减弱。总之,志书资料性对于资料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传世”之作与“信史”作用的两个功能方面,都要求资料丰富来源广泛, “传世”和“信史” ,则要求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二)资料的种类1、档案资料。历代全国性图经、史志的编纂,没有不借助档案资料的。档案是比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内容丰富而又全面,是比较完整、系统和真实可靠的资料。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文字资料,大部分都应该是档案资料,它包括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军下发的文件和领导讲话;各系统各部门召开重要会议的记录和形成的决议,以及工作总结、汇报材料、统计资料、技术资料、专题调查报
30、告等等。2、图书报刊资料。图书是编修新方志所需资料的来源之一。有关的旧志和新方志,反映本地人文地情的书籍如各地的年鉴、概况、简志等,都记- 150 -载有我们所需要的资料。报刊杂志是历史活动的真实纪录,所记的时间、地点、人名等较为准确,所记的事物覆盖面广。对报刊杂志资料,可根据报刊目录索引等线索去查找摘选,从中也可收集到许多修书有用的资料。就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来说,记述本部门或本系统地震前的基本情况,需要查找已经出版的省志、市志、县(区)志和各级、各类的专业志;关于震后情况,还可以查找本部门或本系统的内部期刊和图书,以及一些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关于地震方面的科技资料汇编、文学作品(纪实文学、
31、报告文学、地震回忆录)等等,这些都是图书报刊资料。3、图像网络资料。图像网络资料内容生动丰富广泛,包括照片、地图、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网络资料等。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各类与地震和抗震救灾有关的音像网络资料包括:一是中央和省、市、县电视台与广播电台的音像资料;二是出版的有关图片、光盘、音像资料;三是电影、电视剧制作单位制作的影视作品;四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以及各部委网站以及有重要影响的新闻网站等,主要是地震时期和抢险时期录制和拍摄到的音像资料,上述都可以查找到我们需要的图像网络资料。4、活资料。活资料,又称口碑资料,是指存在人们脑海中,流传于人们口头上的资料,能够为一些湮灭的史实提供
32、重要线索。这是编纂志书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活资料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活着的当事人或知情人对现代、当代重大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的追述,这种资料需要抓紧采访与整理,稍有耽误便可能永远失去机会;二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遗闻轶事和民间传说, “遗闻轶事”是指在当地有影响或有声望人物留下来的传闻和将要失去的事实, “民间传说”是指通过人民群众的口头流传而得以扩散的有关某人某事的传说。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记述了 3000 年左右的历史。当时留下的书面资料很少,大量资料靠司马迁采访得来的民间传说, 史记中有许多传说是相当准确的;三是民歌、民谣及谚语、歇后语和讳话等,要本着“去粗
33、取精”的原则,多收集清新、健康向上的内容,以利于“推陈出新” 。汶川大地震虽然发生时间不长,由于事发突然灾情重大,抢险救灾时不我待,有些情况可能不见记载,或者记述不清,或记录简略,或保管失当,这就需要找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了解。他们的回忆有助于廓清史实,理清始末。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当事人或知情者回忆本身存在客观和主观原因,口碑资料需考证鉴别后采用。(三)资料的收集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马克思说:“研究必须收集丰富的资料,分析它的不同的发展形态,并探寻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只有在完成这种工作之后,实际的运动才能够适当地叙述出来。 ”恩格斯也说过:“即使只是在一个单独的历史实例- 151 -上发展唯物主义的
34、观点,也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收集资料的艰巨性,而且在收集资料的实践活动中付出了更加艰辛的劳动。恩格斯为了解英国工人阶级,于 1842 年 11 月至 1844 年 8月在英国居住时,先后用 21 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曼彻斯特、伦敦等城市的许多工厂,访问工人,作了大量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写成了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一书。马克思写资本论就阅读了 1540 本书籍,写了 100 多本笔记和摘录。列宁评论马克思时曾说过
35、:“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彼此紧相联系的意思。 ”列宁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曾参考了 583 本书。毛泽东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徒步跋涉了几十个乡村,调查了 40 多天。我国历史上的史学家都十分重视资料的收集,都曾经历了收集资料艰难历程。司马迁以其为宫廷史官的有利条件,漫游祖国各地,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积其成败兴衰之纪” ,从而“究天下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著成了史记这部不朽之作。司马光编资治通鉴 ,仅草稿就存满了两间房屋。方志学家章学诚对收集资料的艰难与辛苦深有体会,他在编写永清县志时,曾“周历县境,侵游以尽委备”
36、,并与 50 多名老妇亲切交谈,体察了他们的亲身感受,改变了以往方志中烈女传文多雷同的弊病。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不辞辛苦收集资料,注重使用没有发掘的资料的志书,其书出版后传播的范围就广,其价值就高,往往能补历史之不足。1、资料搜集的复制和摘录。一是全文复制。对于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而又难以分类的综合性资料,或者是非主体资料,准备作为参考和旁证使用的,可以全文复制(复印、扫描、下载、拍照)。二是摘录或摘要。搜集资料按照一事一卡的原则,将资料原文摘录或摘要抄录在资料卡片上。所谓“一事一卡”,指的是将某一类事物、事件或某一类事物、事件中的一个具体事项抄录在同一张资料卡上。资料卡上要记清分类号、资料类别、资料性质、资料标题、名称、年月日卷(期、版)页码、作者、摘录人、摘录时间等。所谓“摘录”指的是对原文进行整句、整段摘抄,一般是具体的重要文件条款、重要观点、数据或篇幅较短的事物、事件史实等。所谓“摘要”,是指原文篇幅太长,只需要主要内容,则可用抄录者的语言对要点进行概括抄录,一般是事物或事件史实。这种方式要注意不能对原文出现理解偏差,否则谬之千里。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