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3. 蜡烛 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 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 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拂 ( )晓 瓦 砾 ( ) 地 窖 ( ) 鞠 ( )躬 颤 ( )巍巍 更 ( )夫 2.解释词语 拂晓: 珍藏: 屏障: 肃立: 永垂不 朽: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颤巍巍: 肃穆: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探究 (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 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开想像,推
2、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 语句,体味文章意蕴 美 (分组探究) 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 ,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 “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好不好?为什么? ) 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 ) 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
3、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 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 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 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好不好,为什么? ) (三) 探究思考 艺术美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当堂检测 一、 读写训练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
4、的连队, 投入战斗。”(蜡烛)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像,写一段他们的对话,不少于 150 字。 二、阅读 检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 45 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 晃。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 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炮弹爆炸的当
5、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 地再把蜡烛点燃。 1、(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2、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3、第 2 段和第 3 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4 答案 、 3.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4 年 9 月 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
6、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 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结果)。 4.(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的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的动人事迹,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1、( 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2、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3、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 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4、示例:耐 心地、两臂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