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课,读浮生六记,研讨人生苦乐,林语堂很赞赏浮生六记的女主人公。他说:“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他们所过的是一种悲惨的生活,然而也是最快乐的生活,那种快乐是由灵魂里产生出来的。 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到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中不可多得。”也许,林语堂孜孜一生的,就是芸这样一个理想的梦中爱人。,鲁迅先生曾说:“像浮生六记中的芸,虽非稀释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看来,硬骨头鲁迅也喜欢芸那样的女孩子。深受中国文豪们赞美的“芸”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以她作为女主人公的浮生六记是一部怎样的书呢?,话题探讨,有人说,“生活是一种态度,苦乐凭自己品味”。你对此有何独到理解?林
2、语堂称浮生六记的陈芸称为“中国文学及中国历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你认为陈芸有哪些“可爱”之处?能否用“平平淡淡才是真,有滋有味才是巧”来概括浮生六记的意趣?,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感叹:“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清朝沈复以浮生六记为书名,是否包含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之感?沈复记录的仅仅是小夫妻之间的生活琐事,为什么却那么感动人心?浮生六记故事不惊奇却能感人,缘自陈芸的会生活?还是缘于沈复的善体会、善表达?如何理解“恩爱夫妻不到头”这道婚姻魔咒?“不是冤家不聚头”、“好姻缘是恶姻缘” 有无道理?,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半个世纪后,王韬的妻
3、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四卷残稿,并和他的几位朋友“皆阅而心醉焉”,于是欣然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于1877年以活字版刊行。,从发现并出版到现在已过百年,一直深受文人雅士们喜爱。俞平伯亲自校点出版,称这本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林语堂也“深爱其书,故前后易稿不下十次”。这部小书如此受人喜爱,必然有很多值得人们品味和珍藏的美。,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宋代词人也曾感叹“浮生长恨欢娱少”。人生在世有如浮舟,随波漂流,苦多乐少。沈复夫妇苦中作乐,流连光景,人生没有虚度。,浮
4、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是其中的第一卷,主要讲述了沈三白与妻子之间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俞平伯先生说:“沈复习幕经商,文学非其专业,今读其文,无端悲喜能移我情,家常言语,反若有胜于宏文巨制者,此无他,真与自然而已。”虽平平淡淡,却充满真情,能引起人们共鸣,给人们以人生的启迪。,大凡生活在太平岁月的人们,生活注定是平淡的,既没有开疆拓土的奇迹,也难得光宗耀祖的业绩,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乐趣。只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生活的情趣,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很幸福。浮生六记的作者沈三白和他的妻子芸娘就是这样的人。闺房记乐所写人生之“乐”主要是因为有了芸的存在。芸是一个热爱生活又非常会生活的女性。,沈复人生
5、的意义,主要在于对红粉知己刻骨铭心,其他什么爱恨情仇,什么功名利禄,似乎通通都是过眼的烟云。苏东坡说:“事如春梦了无痕。”而沈复夫妇了无痕迹的一生让人们彻底参悟了人世的禅机:投机钻营不是人生的要义,悠然自适才是人生的真谛。,作者沈复,字三白(1763?),号梅逸,并非出身名门,父亲不是一个替人家教书写字的幕僚,沈复自己也并未饱读诗书、身通六艺,对科考有没有多少兴趣。他的人生道路是习幕经商,卖画糊口,或寄食朋友。他的妻子陈芸与他同龄, 四岁失父,“家徒壁立。芸既长,长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 母亲和弟弟也要靠她养活。她的识字开始于学识白居易。他们以表兄妹身份相识,十三岁订婚,十八岁结婚。,沈复十
6、三岁时与陈芸相识,“两小无嫌,得见所作”,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表姐,在他的记忆里表姐“形削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能吟诗作画的小姑娘。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尽管美中不足,但当时的沈复还是凭着好感向母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陈芸字淑珍,长沈复十个月,故称淑姊)于是,长辈为他们定了婚约。表姐越来越可爱,以至于“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后来,他们顺利成婚。,陈芸不但有才情,而且贤淑,陈芸对沈复的爱恋,致使有了一段“吃粥”的笑谈,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饥索饵,婢妪以枣脯进,余嫌其甜。芸暗牵余袖,随至其室,见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举箸。忽闻芸堂兄玉衡
7、呼曰:“淑妹速来!”芸急闭门曰:“已疲乏,将卧矣。”玉衡挤身而入,见余将吃粥,乃笑睨芸曰:“顷我索粥,汝曰尽矣,乃藏此专待汝婿耶?”芸大窘避去,上下哗笑之。余亦负气,挈老仆先归。,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能有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相互偎依,一起走完寂寞、寒冷的人生旅途,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运气吗?作者对自己的人生是很知足的,因为知足,所以常乐。生活虽然清贫了一些,但和幸福、温暖的家庭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幸福婚姻密码之一:苦中有乐,他们在物质生活上没有过高要求,认为“布衣暖,饭菜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就是最理想的“神仙生活”。三白讨厌“八股时文”,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在做了几年幕僚之
8、后,更深感“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便决定“易儒为贾”。他醉心的生活事能和妻子或几个好友“终日品诗论画”,“喝茶饮酒” 。,芸的生活要求与丈夫几乎同步,他们共同制定了萧爽楼四忌:忌“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5斤”;萧爽楼四取: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 不求功名利禄,只求自得其乐,小夫妻志趣相投,生活悠然自得。,文学意趣,芸论李杜:“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又说:“格律森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然而红颜薄命,
9、更何况是才女,可惜像诗鬼李贺一样,芸也时时“锦囊佳句”,穷心尽力,夭寿不终,实非天意。,情调相投,闺房记乐之美,美在芸。芸是一个颖慧的女人,才思隽秀,性情柔和,有“秋浸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清愁,却也有“礼多必诈”,“情之所钟,虽丑不嫌”的超脱与豪情。芸论“西厢”,说“未免形容尖薄耳”。,芸还擅于厨事。沈公最恶臭乳腐,虾卤瓜,偏芸每饭缺食无味,于是对沈公说:“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幼时食惯。”“君喜食蒜,妾亦强啖之。”软劝强塞之下,沈公“始恶而终好”了起来,“掩鼻咀嚼,似觉脆美,开鼻而嚼,竟成异味”。,行为得体,芸礼多而不拘,相夫处事,全凭性情,沈公常说芸拘礼,芸虽然常言“世间反目多由戏起”,
10、“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忑忑,如恐旁人见之者。芸或与人座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可是,滚滚红尘,二人世界,芸却又常常会回归人初的顽性。,夜游水仙庙的时候,芸竟然女扮男装,不意手按了一少妇的肩头,妇婢媪大怒,芸“见势恶”,当即“脱帽翘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终“相与愕然,转怒为欢”。太湖之行时,虎邱一游,芸怜美心切,竟为沈公撮合歌伎憨园,也许是芸自知命不久长,专意托夫,伉俪情笃如此,芸的心地,匪夷所思得直让人敬,又让人痛。,他们共同面对贫穷、不幸和不公平的待遇。她从不怨天尤人,而是理智镇静地处置
11、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两次被父母逐出家门。第一次是因为芸在父母间代写家信,母疑其述事不当,父以为陈芸不屑代笔。又父欲置妾,密札致芸,倩媒物色,得姚氏女。这更惹怒了婆婆,加以各种细枝末节,终将陈芸逐出家门。当时陈芸生母刚亡故,弟弟出走下落不明,他们只好寄居友人之萧爽楼。时芸30岁。三白情愿和陈芸一起出走。他们没有怨恨,没有颓唐,而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新生活,并认为这是他们最幸福、最自由的美好时期。,两年后,夫妻俩被准许回家。当时,陈芸已有血疾,自知生命不会太久长,她为沈复打算,想寻一“美而韵”者替代自己。于是定下一浙妓名憨园者为三白妾。后憨为强力者夺去,“芸血疾大发,床席支离,刀圭无效”,母
12、以陈芸结盟娼妓,三白不思上进为名,于腊月26日五更,再次将他们赶出家门。他们只好到无锡朋友家度岁,并打发儿子当学徒,女为童养媳。在贫穷、不幸和不公平的逆境中,陈芸从不抱怨,而是理智镇静地处置无法改变的事实,有时甚至以一种幽默感出之,以减轻一点别人和自己所感到的沉重。,她在病中被翁姑逐出家门,“将交五鼓,暖粥共之,芸强颜笑曰:“昔一粥而聚,今一粥而散,若作传奇,可名吃粥记矣”,她虽然不富,但从不吝啬,经常为沈复“拔钗沽酒,不动声色。” 为邻人担保借钱,祸及自身。他们总是互相体谅,力图减少对方的负担。,年愈久而情俞密,人生有欢聚也有离别。在沈复将赴会稽求学时,“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
13、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到达会稽后“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这些富含诗意的句子,清冷而又美丽,真切的表现出了深厚的思念之情。当赵省斋先生知道实情放沈复回家时,沈复“喜同戍人得赦,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浮生六记中的人情之美主要体现在沈复夫妇之间的至真至爱,还有朋友、亲人以及萍水相逢路人之间的关怀。金母桥东的老妪“欣然出其卧室为赁”;邻近老夫妇“知余夫妇避暑于此,先来通殷勤,并钓池鱼、摘园蔬为馈”;太湖中船家女素云憨厚豪爽“以象箸击小碟而歌”;靖江途中的曹翁“出钱沽酒,备极款洽”,这些都是朴素的百姓情怀,都有着淳朴善良的心地,萍水相逢却非常友好。,人缘好,锡山的华氏“不
14、忘疾病相扶之誓”;萧爽楼的鲁氏“闻而怜之,招余夫妇往居起家萧爽楼”;雪鸿草堂的夏氏兄弟让沈复觉得“真异姓骨肉也”;总角之交、富贵不忘的石琢堂,这帮朋友都在沈复穷困潦倒时给予了无私的帮助。,芸人生最大的奢望,只不过是“他年卜筑”柳荫深处,篱边菊舍,“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仿佛陶渊明的心境和趣味。,游戈园,芸的桃源小梦,更让人们感念起牛郎织女的无欲人生。另外,戈园归游之日,“于女红中馈之暇”,芸于破书残画,“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有破损处,倩予全好而卷之”。,回味“沧浪亭消夏”:陶醉于自然怀抱,少
15、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时方七月,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邻老又为制鱼竿,与芸垂钓于柳阴深处。日落时登土山观晚霞夕照,随意联吟,有“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之句。,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犹未落山。舟窗尽落,清风徐来,绒扇罗衫,剖瓜解暑。少焉,霞映桥红,烟笼柳暗,银蟾欲上,渔火满江矣。 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 旭日将升,朝霞映于柳外,尽态极妍;白莲香里,清风徐来,令人心骨皆清。,幸福爱情密码之二:相互欣赏,尊重对方,爱情,就存在于这种相互的欣赏之中。最难得的是陈芸热爱生活,即使在艰难的环境
16、中也能充分领略和创造生活中的美与快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她常是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他们的洞房之夜,沈复写道:“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他们两人议论了一阵西厢记之后,“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舂心乃尔耶?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作者凭一股真情来写他的回忆,从不假装道学,避讳谈及他们肉体的亲密。后来,“情来兴到,即濡墨伸纸,不知避忌,不假装点。”,每当外出归来,“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这些浓情蜜意正是有着离别之
17、悲、思念之苦,终归于至情至爱。他们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在七夕之日,沈复夫妇篆刻图章表现出生死不离世世代代为夫妇的理想与愿望。“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余镌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图章二方,余执朱文,芸执白文,以为往来书信之用。是夜,月色颇佳,俯视河中,波光如练,轻罗小扇,并坐水窗,仰见飞云过天,变态万状。芸曰:宇宙之大,同此一月,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与否?”后来,他们得到朋友戚柳堤送的一幅月老画像,“每逢朔望,余夫妇必焚香拜祷”,祈求来生还做夫妻。如此恩爱,实令后人赞叹。,乐而不淫,因此,陈寅恪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犹少涉
18、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唯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复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之创作。”至此,你也许该会突然明白林语堂说“芸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的原因了吧。,对琐碎生活刻骨铭心,闺房记乐让人手不忍释的,还在于它写景的生动和细腻。沈公会稽探父时,思芸心切,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常对景怀人,神魂颠倒。沧浪亭消夏的时候,“檐前老树一株,浓荫覆窗,人面俱绿”,人间极乐,尽在美景佳人。,浮生六记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很强的表现力。“酒瓶既罄,各采野菊插满两鬓”,“余更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随其兴之所至”。一个大男人居然把野菊插在头上,在牛
19、背唱歌,在沙头醉卧,读来让人发笑,确实有魏晋风度,实乃性情中人。,鬼节邀月时,“飞云过天,变态万状”,真是月朦胧,情切切。中秋黄昏,“炊烟四起,晚霞灿然”,好一派幽雅的清旷。春日游园,“稚绿娇红,争妍竞美”,人花两艳。其他诸如:“绿树阴浓,水面风来,蝉鸣聒耳”,“花光灯影,宝鼎香浮”,“风帆沙鸟,水天一色”,“霞映桥红,烟笼柳岸,银蟾欲上,渔火满江”,为何“恩爱夫妻不到头”?,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写芸惨死后,沈复灰心地“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这是在感叹有情人无常,恩爱的夫妻反而不能够白头偕老。 这是作者一时间心灰意冷的感叹
20、,还是世间本来就有这样一道魔咒?这令恩爱的人们不寒而栗!,美好中的悲剧阴影,第一次见面就喜欢她才思隽秀,但又怕她福泽不深。文中前有“秋侵人影痩,霜染菊花肥”之句,“虽叹其才思隽秀,亦恐其福泽不深”。“余戏题其签曰锦囊佳句,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中“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鬼节惊魂,七月望,俗谓之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欢,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明灭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逾联逾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觉其鬓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
21、妆压鬓,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正话间,漏已三滴,渐见风扫云开,一轮涌出,乃大喜。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就窗细瞩,波明如镜,不见一物,惟闻河滩有只鸭急奔声。余知沧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胆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22、,沈三白始终挣扎在饥饿和贫困之中。经常是“奔走衣食,而中馈缺乏”。他经常失业,他和芸始终连自己的家也没有,总是寄居于朋友处,好不容易找到一个邗江盐署,代司笔墨的工作,他从朋友家里接来芸,“满望散心调摄,徐图骨肉重圆”,可是,“不满月,盐署忽然裁员,他又在被裁之列。”他有时在有钱人家里教孩子读书,但也常常“连年无馆”,只好“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获,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隆冬无裘,挺身而过。芸因而誓不医药。”,陈芸说:“妾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而平素又多过虑,满望努力做一好媳妇而不可得,以至头眩、怔忪诸症毕备。所谓病入膏肓,良医束手,请勿为无益之费。忆妾
23、唱随二十三年,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饭菜饱,一室雍雍,悠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总因君太多情,妾生命薄耳。”,临死仍然谴责自己,为对方着想:“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由妾故,妾死则亲心自可挽回君亦可免牵挂。堂上春秋高矣。妾死,君宜早归。如无力携妾骸骨归,不妨暂厝于此,待君将来可耳。愿君另续德容兼备者,以奉双亲,抚我遗子,妾亦瞑目矣!言至此,痛肠欲裂,不觉惨然大恸。继而喘渐微,泪渐干,一灵飘渺,竟尔长逝!”,“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承吾友胡省堂以十金为助。余尽室中所有,变卖一空
24、,亲为成殓。呜呼!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归吾门后,余日奔走衣食,中馈缺乏,芸能纤悉不介意。及余家居维以文字相辩析而已。卒之疾病颠连,赉恨以没!谁致之耶?余有负闺中良友,又何可胜道哉!”后来三白将陈芸葬于扬州。因三白之弟启堂不容陈芸回苏州故里。,如此同甘共苦,自得其乐,令人感到可爱。然而,人生欢娱易尽,可惜那些日子不长有,沈公有福而又无福,有如此佳人偏其竟不能长终,令人感到惋惜。以至于陈芸去世后,沈复四十六岁作此书时仍能感受到此情此恋,历历在目、滴滴在心。二百余年后的今天,它仍以其美丽与清纯牵动着后人的心扉。,林语堂说:“我在这两位无猜的夫妇的简朴生活中,看他们追求美丽,看他们穷困潦倒,遭
25、不如意事的折磨,受奸佞小人的欺负,同时一意求浮生半日闲的清福,却又怕遭神明的忌,两位平常的雅人,在世上并没有特殊的建树,只是欣爱宇宙间的良辰美景,山林泉石,同几位知心友过他们恬淡自适的生活蹭蹬不遂,而仍不改其乐。”三白和陈芸创造的二人生活提醒我们,在婚姻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形成一个不断进取的,丰富而美好,也更富于魅力的精神世界。,沈复的悲剧何在?生活能力?,从为人方面来讲,沈复引以自豪的是自己“一生坦直,胸无秽念”, “凡事喜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无法做到人情练达。他强调“大丈夫贵乎自立”,对家产毫无所求,而且生性慷慨,虽然自己不富,却总是尽其所有帮助别人,导致生计问题,当芸刚离
26、别人世时,三白非常悲哀,他在芸的墓地上暗祝:“秋风已紧,身尚单衣。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待家乡信息。”他果然谋得一个代课三个月的位置,“得备御寒之具”。但当他的朋友“度岁艰难”,向他商借时,他就把所有的钱借给他,并说:“此本留为亡荆扶柩之费,一俟得有乡音,偿我可也。”而乡音殊杳,这笔钱也就无从收回。,沈三白常常因为坚持不合于社会习俗的道德原则而被社会所压,为小人所欺。如三白的兄弟启堂就是这样的小人,由于他的奸诈挑拨,芸曾被翁姑逐出家门。他又担心三白可能回家分家产,多设刁计阻挠,不报父亲之丧,并花钱雇人向三白逼父债,最后,又说“葬事乏用”,要借一二十金。三白则完全无力保护自己,如无
27、朋友指点,就会把“代笔书劵”得来的二十金“倾囊与之”。这类人迂阔而不懂世事,受欺而无反抗之心。,沈复是一个好情人,却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虽善于呵护爱情,却不懂经营婚姻。在父母与妻子出现矛盾时,他手足无措,不懂从中调停,结果,父母与芸娘积怨过深,致使夫妻二人被逐出家门;沈复更不懂丈夫在婚姻中的责任,他想过一种布衣蔬食,写诗、绘画、赏花的“艺术生活”,却无法满足作为妻子的芸娘渴望拥有一个遮蔽风雨的家的需求,夫妻俩穷困交加,以至于要半夜偷偷坐船外出躲债,最终芸娘“血疾大发”,却因贫困,不肯就医而死。,如果沈复懂得经营婚姻,他就会明白,养家糊口,给妻子一个安稳的家,让爱情不再颠沛流离,是一个丈夫最基
28、本的责任;如果沈复懂得经营婚姻,在父母和妻子出现矛盾之初,他就会想方设法去调和,去化解芸娘死后,沈复终于醒悟,那一句“恩爱夫妻不到头”,其中饱含了他深深的自责、悔恨和悲痛。,芸多次受到莫须有的冤枉和不公平的待遇,他虽然和她站在一边,一起被逐出旧家,但始终不敢站出来,为芸说一句话,总是一再容忍退让。这使他的生活很不幸,但却又无法认识这不幸的原因。三白不能理解像他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好人,“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他以为这是由于他的“多情重诺,爽直不羁”和没有钱,以至“先起小人之议,后招同室之讥。”,很多时候,一段婚姻的结束,不是因为双方没有了爱,而是由于不懂经营婚姻。爱情和婚姻不同,爱情可以花前月下
29、、不食人间烟火,婚姻则必须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茶;爱的基础只有情,而婚姻的基础有很多,比如两情相悦,比如必要的物质与财富,比如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等。婚姻不只要有爱的种子,还需要有责任的阳光、宽容的清泉、忠诚的肥料,小心翼翼地呵护、培育,才能开出快乐的花,结出幸福的果。,还有人这样解释:恩爱夫妻之间热情的输出往往透支。把一个人放在心上,真正爱上一个人,对爱人细无巨细、无微不至,感情炽热,时间久了,总会感觉到累,并且难以持续。也有的把爱看得过重,唯爱是求,一旦对方出现失误,便出现感情崩溃,或伤心致死,或含恨决绝。,当然,世界上婚姻爱情的状态太过于复杂了,从逻辑上讲,不能由于出现过个别恩爱夫妻不到头的
30、例子,就作为一道普遍魔咒推广。其实,恩爱夫妻一起走到人生尽头的例子或许更多。,事关乎忠诚吗?,在广州寓所招妓被困时的一段描写“秀峰、翠姑得仆力已出门去,喜儿为横手所拏,余急起腿,中其臂,手一松而喜儿脱去,余亦乘势脱身出。”手无缚鸡之力的一介书生在情急之下起脚踢人,阅卷至此,也觉得相当诙谐。沈复赴粤经商认识的喜儿,“及秀峰归,述及喜儿因余不往,几寻短见”。对人对物对山水极其审视的沈复,却对这次艳遇不吝笔墨极尽渲染“余四月在彼处,共费百余金,得尝荔枝鲜果,亦生平快事”,一百两银子对于穷苦的沈复应该不是个小数目。“噫!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矣”!,芸去世后,孤单的沈复又经历了丧父丧子,生存状
31、况依旧穷困潦倒,与芸初婚时的欢愉、幸福、甜蜜变成了如今的凄凉、悲伧、灰暗,以致看破红尘,几欲出家,有种“浮生若梦”的空寂感。而空寂的心态中还有着凄凉,“余遂拜母别子女,痛哭一场,复至扬州,卖画度日。因得常哭于芸娘之墓,影单形只,备极凄凉,且偶经故居,伤心惨目。,重阳日,邻冢皆黄,芸墓独青,守坟者曰:此好穴场,故地气旺也。余暗祝曰:秋风已紧,身尚衣单,卿若有灵,佑我图得一馆,度此残年,以持家乡信息。”何等凄凉的境况,孑然一身漂泊无依的他在寒霜冷露中瑟瑟不已。这种凄凉心态和“浮生若梦”的空寂感作为人生悲剧是人生历程中许多无限恨者的共同体验,也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遍情感,引起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
32、,明末清初,江南出现了一系列属于“个人笔墨”的“闲书”,以沈复的浮生六记和冒襄的影梅庵忆语、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蒋坦的秋灯琐记为代表,形成了忆语体文学。这些作品一改过去“文以载道”的面目,把个人生活内容作为珍贵的记忆加以记录,使得个人充满灵气成为活生生的生命。浮生六记正是以“闲书”的形式娓娓道出,如行云流水、纯真自然,写出了真性情,写出了至真至爱至美,给人以情感的陶冶和人生的况味。,人生感悟,1.浮生六记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爱情和家居生活。勾画了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第二记是“山水记趣”,是第一部分的延伸。第三部分的“坎坷记愁”写他们也有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
33、左右为难;也有颠沛流离,也有生离死别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品尝痛苦的义务,任何人不要抱怨命运,不要哀叹人生,当苦难降临时,坦然接受它吧,这样你会多几分坚强,几分冷静,少几分焦虑和绝望;当幸福到来时,才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品味和享受。,2.有几分爱好,得一些浪漫,在琐碎生活中添加文化性的谈笑,人生才能充满诗意,才能耐人寻味。 浮生六记通篇所记,无非是吃粥、吃卤瓜卤腐、簪茉莉花、刻夫妻印、植花艺草、游山玩水这些细屑之事(小事),却能在叙事中抒情,实在是书生本色,方成如此。沈复虽为破落家庭中一介书生,却为人旷达,无心仕进,有高蹈出世之风,因此,文章才写
34、得飘逸空灵,令人百读不厌。生活是琐碎的,给琐碎的生活多注入些调料和粘合剂,使之充满情调和情感,你的人生风景将会如诗似画,3.著名学者俞平伯说,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4.沈三白居萧爽楼有四忌:“谈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我们从这“四忌”“四取”中就可以看出沈三白人品之高下,情趣之雅俗。,5.人生于世,一个人面对不了太多纷纷扰扰的事,总需有个人在身旁。这人知你、懂你,愿为你付出,却不会与你计较太多的得与失。独自一人行走在人生道路上,风景再美看着也觉荒凉,身边有个人
35、陪着说说话,总是好的。6.人生恒久的欢乐之感,常常不凝固于一夜暴富的刺激,而是对触目所感、随身所遇的点点滴滴的热爱和多情。沈复与陈芸之爱,在于他们那方印上的文字:“愿生生世世为夫妻。”,7、沈复婚后与妻子陈芸小别,有这样一段文字:“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如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每每读至此处,都会潸然泪下。半生飘荡,颇知人情冷暖,将平生心事与沈复所写之乐景悲情一一对照了去,推究事理人情,怎能不柔肠百转?一生痛结处便是:关爱我的人或我所关爱的人往往不在身边。于是,离别之际便觉如鸟儿失去了伴飞共鸣的伙伴,顿觉天地间陡然一暗,物是人非,黯然神伤。,8、浮生六记还写他们夫妻时常为世间老夫老
36、妻如仇人般相处而困惑,他们夫妻不能自首相依,沈复不禁感叹:“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妇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也。”此语令人心碎,“情笃”并非罪过,为何反招致天怒人怨,致使世间难得的好姻缘刹时间化为虚无?正所谓“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有诗为证,沈复陈芸古佳偶,凄美风流传千秋。无奈世间有魔咒,恩爱夫妻不到头。,结束语:,本课程研讨了八大问题,貌似庞大而松散,实际上含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庄子的“有用”“无用”寓言哲学,尤其是带有文字游戏色彩的“无用即大用”思辩,是话头;由此引出对一度“受重用”的韩信而不得善终的人生成败问题的思考;继而讲的是,坚信“
37、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和“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苏轼,他们以诗词阐发了如何面对“顺”“逆”之道,他们对人生“悲欢”的思考承上启下;,由“人有悲欢离合”扯开来,元稹的莺莺传以耐人寻味的叙述所推出的爱恨情仇故事,给后人多重的想象和改造的空间;恋爱婚姻作为人生两大主题之一,如何选择?话本小说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提供了思考人生悲欢的载体;牡丹亭的情与理以及聊斋志异的美丑等多种人生话题都值得回味;,之所以把浮生六记作为最后一课,主要是因为小说能够细致入微地叙述出“浮生”酸甜苦辣,把人生况味传达得非常形象生动。文学是人学,包含着对人生百味、人生哲理的思辩。“文学意味与人生境界”这一话题撩人心弦,不断地引发出系列追问,说也说不完,常说常新,再见,谢谢同学们的参与!祝愿你们拥抱美好人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