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2 ,大小:74.55KB ,
资源ID:3724800      下载积分:20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72480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古代文学笔记第一册郭预衡.doc)为本站会员(11****ws)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古代文学笔记第一册郭预衡.doc

1、古代文学第一编 先秦文学(春秋战国时期)轨迹:1.口头文学:原始歌谣、神话故事2.诗歌:诗经楚辞 3.散文:尚书论语、历史散文国语左传战国策+诸子散文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1、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文史哲界限不明、后世文学风格之源(1)发愤著书的传统1.史记 报任安书对先秦各家发愤著书的概括:“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为也。”司马迁也继承这个传统:“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2.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身与时舛,志共道申。”3.唐宋韩愈

2、:“不平则鸣”4.柳宗元:“贤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贵于后,古之著书者皆是也”柳贬官之后,才著文。5.欧阳修:“穷者而后工”。(2)忧国忧民的传统1.先秦诸子的政治主张。(1)孟子:“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胞物与”的思想。(2)墨子:“非乐”“节用”“节葬”。2.屈原:“存君兴国”的“忧国忧民”传统形成。3.唐代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偏偏无空文,惟歌生民病”。4.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放言无惮的传统1.诗经离骚:“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鲁迅评离骚)2.诸子之文。孟子斥暴君为“残贼之人”,庄子讥诸侯为“窃国之

3、盗”。战国邦无定君,士无定主,百家争鸣,诸子立说,无所忌讳。3.王纲解纽(改朝换代)之际:汉魏之际、魏晋之际4.唐宋。(4)深于取象(比兴)的传统善用比喻、多用寓言、构思奇妙、意象生动1.诗经楚辞的“比兴”;2.庄子列子的“寓言”;3.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苏轼。2、 诗经成书、体制第一部诗歌总集、别名诗诗三百,305 篇(6 篇笙诗,共 311)(1)集体创作:1.王公贵族;2.采自民间歌谣;3.王官、乐师加工修订。(2)时间:西周(周颂)春秋中(鲁颂)(3)体制:按音乐特点编排风雅颂1.(160)十五国风:风教传统、民俗歌谣,各国的音乐曲调不同。2.(105)雅(正声,雅言,标准音):宫廷正乐

4、。3.(40)颂:朝廷、宗庙祭祀音乐(在当时最受尊崇):周、鲁、商颂,多反映历史事件。(4)汉代传经:鲁(申培公)、齐(袁固生)、韩(韩婴)、毛(毛亨、毛苌)鲁齐韩今文经失传;毛古文经(5)作用(实用价值):兴(感染)观(认识)群(教育)怨(讽刺)3、诗经内容(1)史诗周族历史,出自大雅。生民:后稷的诞生。公刘:公刘迁豳。绵皇矣大明(2)颂歌与怨刺诗颂歌:歌功颂德、颂战功王威 呦呦鹿鸣怨刺:变雅。针砭时弊、斥责昏君十月之交节南山;变风:讽刺统治阶级、揭露丑行、抒发怨愤硕鼠伐檀(3)婚恋诗恋爱诗关雎静女;弃妇诗氓(4)农事诗:(5)征役诗 无衣君子于役何草不黄4、艺术特点及影响奠基之作,国风及小

5、雅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1)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社会,直率地抒发情志。自然朴实具有真朴之美,以及现实主义精神。1.揭露现实。“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女有不得其所者,相与歌咏,各言其伤。”反映现实政治,揭露贵族荒淫生活等。例:2.真率抒发思想感情。直抒胸臆、不矫揉造作,扭捏作态。(1)“人穷则反本”的情感宣泄:a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黄鸟:彼苍天者,歼我良人。(2)男女之情。关雎静女等。大胆直露,真诚率直。影响:汉代乐府、古诗十九首、唐新乐府、独抒性灵等(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南宋朱熹: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这以彼物比此物也。南宋李

6、仲蒙:叙物以言情,为赋;索物以托情,比;触物以起情,兴也。1.赋诗最基本最常用 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先赋后比兴、或者比兴后在用赋2.比。硕人、鹤鸣。表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呈现精彩纷呈的物象。3.兴。关雎、桃夭、蒹葭。A 只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B 有点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烘托气氛、比附中心主旨。比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往往合称。赋比兴三者交相为用,互为补充。(3)语言的声律美1.诗三百篇都是入乐之作,语言中多重言、双声、叠韵,铿锵、婉转的特点。2.虚词运用。有助于增强诗歌 的抒情效果和感染力,不仅是音韵和谐婉转

7、,而且恰如其分表达语气情态。3.四言句式。回环往复、重章叠唱的特点。4.正声、雅乐。语言优雅、用韵考究。五、文学史地位及影响。(结合艺术特点)1.抒情诗传统诗经多抒情言志之作(叙事也为抒情服务)。此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传统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2.“风雅”精神与文学革新(思想内容)“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道德意识、真挚积极的人生态度。a 屈原的发愤著书、汉乐府的诗缘事而发、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B 后代以“风雅”进行文学革新:唐代陈子昂、李杜都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政治生活、人民疾苦的关注都是对此精神的继承。3.比兴手法(艺术表现手法)A 屈原 楚辞

8、 极大地发扬了比兴寄托手法,后代诗歌常运用形象思维、寄托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后世华为“兴寄”传统。形成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特点。尚书:记言。最早历史文献(政府文献)。神权政治观念。古散文最早形态春秋:记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鲁国,孔子修订。春秋笔法,微言大义。6、左传的叙事特点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体。先秦散文之最,标准叙事散文成熟。民本思想。叙事成就:a 相比于春秋增加了大量历史事实、传说、历史人物。b 把简短叙事叙事发展为完整叙事。C 发展春秋笔法,不再以个别字寓褒贬,而是通过事件体现道德评价。D创造叙事中、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例:城濮之战1.叙事中倒叙、预叙与

9、插叙的运用。2.长于描写战争。反映了左传主要的叙事特点。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不局限于描写战争过程,注重揭示战争背景、原因、过程及后果。 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神秘化的特点。以道德因素作为事情成败的解释;事件中常有凶吉预兆。3.叙事的戏剧性色彩。故事性,虚拟性,神秘性4.人物描写人物个性鲜明,且人物性格的形成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其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人物言行分散于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言中见事,事中有人”。例 晋文公重耳、夫差勾践等。5.工于记言。特别是其中的“外交辞令”7国语的文学成就最早国别史,各国史料汇编。记言为主。儒家思想倾向(重民、尚礼、崇德)。人神并重、先

10、民后神。例:晋语之重耳1.现实主义色彩明显。揭露春秋统治者的凶残、穷凶极恶,揭示百姓悲惨处境,展现鲜明的历史画卷。2.部分人物形象鲜明。部分篇幅集中对某一人物的刻画。3.虚构的文学色彩。4.语言平时自然,明白流畅。与尚书的佶屈聱牙、春秋的凝炼含蓄不同。8、战国策的语言艺术纵横家言(谋士的策论、游说之词、政治主张等)。战国末、秦汉之际。西汉刘向编订。纵横家思想倾向(崇尚计谋策略的政治思想、举贤任能的用人主张、争名逐利的认识哲学)。1.语言艺术总体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2.具体之形象生动。策士为达到游说目的,善于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抽象的道理,主要手法为:巧用比喻、寓言和博引史事

11、。3.敷张扬厉。气势充沛,词风逼人,感情充沛。4.明快通俗。为达游说目的,语言接近口语。例:9、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1.为史传文学的祖述。其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及散文小说的滋养尤为明显。史记左传等的编排体例是在先秦历史散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他们更是吸收了对事件、人物的叙述写作技巧。2.为后世散文的楷模以左传为代表的历史散文,受到后世的推崇,左传的文学风格,国语、战国策的语言艺术对后世也有相当的影响力。3.奠定小说的叙事传统A 先秦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的褒贬分明的倾向,对古代小说重教化作用有直接影响。B 奠定古代小说的叙事结构:以事件顺序安排情节,重视事件的起承转合等。C 古

12、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初具规模。个性化语言、细节描写性格、少外貌心理描写。D 古代小说和戏曲对历史题材的重视,受先秦散文的启示。与我国叙事文学作品最初产生与历史著作中有关。10、论语的语录体特点论:伦次编纂。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语。战国初期编纂。语录体是论语的基本文体特点,记录只言片语或者对话段落,短小简约,没有形成单篇、形式完整的篇章。全文全用口语,通俗浅显;孔子重文采,语言意蕴深远,自然古朴。论语最大的文学价值,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已经深刻平实、含蕴隽永的语言。弟子形象:耿直莽撞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11、孟子论辩技巧及文风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

13、势浩荡的文风孟子人生诉求:蔑视统治者,鄙视权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惧权贵,大胆泼辣。论辩技巧:1.文学散文式的论辩文风。先秦诸子散文皆具有论辩性质,其中从墨子开始走向论辩散文 成熟,但墨子重质轻文,虽然逻辑严谨,但语言朴质,没有文采。孟子的文章语言生动,艺术表现力、感染力更强。2.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技巧。a 使用类比推理,欲擒故众,反复诘难,巧妙设问,引人入瓮。B 长于比喻。在论辩中常用简短浅显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有些虽然略有牵强,但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c 生动

14、的寓言故事,结构完整,情节生动,具有戏剧性。文风:1.其实浩荡,是总体风格。源于孟子的人格修养的力量。“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按照人的心性对仁义道德的自我修养,具有此浩然之气,则至大至刚,无往而不利,乞丐非凡,无私无畏,写文用语自然情感激越,词风犀利,气势磅礴。2.孟子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增加文章气势。3.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显,精炼准确,继承了论语、左传等的语言风格,言简义丰。12、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达文学价值先秦最高。内、外、杂。庄子的体道人生,是一种艺术人生,其精神世界具有诗意的文学表现。(1)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1.“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15、”“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借用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及人。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文章以寓言为主,使其结构看似变化无穷,难以捉摸。逍遥游先用寓言烘托、陪衬,最后点出主题。文章完全避开逻辑推理下的判断,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2)“意出尘外、怪生弊端”的想象和虚构通过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面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庄子的哲学思想抽象、博大、玄妙,形而上的理论很难用一般的逻辑思路阐述清晰,因此庄子化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虚构形象世界来暗示、象征。由于庄子的哲学本质论中,对宇宙有超时空的认识,因此,他的想象世界也是如此,超越时

16、空、物我的界限,奇幻诡谲,变化万千。(3)形象诡谲的论辩庄子是哲理散文,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以变现出的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庄子的魅力在于用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来感染读者。(4)寓言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诗歌化的语言。13、楚辞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战国晚期。楚地诗歌。屈原、宋玉。西汉刘向辑录楚辞。战国:北方(诸子散文);南方(楚辞,屈原,第一位伟大诗人)(1)多种文化的交融1.地理、历史背景。楚国是南方大国,位于长江、汉水流域。在夏商时期,北方一族迁徙南方,定居“南蛮”之地。由于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楚国地处偏僻

17、,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此后虽影响力不及中原,但却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及民族风格。2.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有广泛的文化交流。南方文化本就发源于北方,加之战国时期的交流频繁,南北在文化上依然有一致性。特别是在社会制度及政治思想上,楚国自觉学习中原文化,贵族阶层受北方礼乐文化影响颇为深远。3.楚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楚地风俗民神不分,迷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的审美影响明显,其艺术很多于祭神有关,充满了浪漫的色彩。(2)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战国中期,楚国领地最大,实力强胜,可与秦国比肩。但在晚期,楚怀王、楚襄王时期,由盛而衰,政治混乱。屈原正处于这一时期。14、楚辞编纂楚辞,该名首见于西汉武帝

18、时期,含义(1)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歌,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的差别。(源于九歌的祭祀类的祭歌)(2)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楚辞而编纂成楚辞一书,成为诗歌总集。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屈原:离骚、九歌(9),天问、九章(9)、远游、卜居。(招魂)共 2415、屈原的生平、思想生平:屈平,历任楚怀王,楚襄王。曾任楚怀王左浅徙,受怀王重视。后被奸人谗言所累,被怀王疏远。第一次离开都城,游离在外。后怀王死,再次被谗害,被襄王放逐江南。后投汨罗河。思想:爱国忠贞,坚贞不屈。16、离骚思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1)思想爱国、忠君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

19、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二)特色香草、美人1.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质量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20、2.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3.比兴手法的拓展(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美人:比喻君王或者自喻,屈原自拟弃妇而抒情,与先秦五行观念中,将君臣、夫妇等概念结合起来的思想一致。香草:象征着品德与人格的高洁。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4.形式结构特点。时间的形式是

21、整齐划一的典重;离骚是新鲜、自由,长短不一,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上的。5.语言特色。吸收大量楚地方言,增加诗歌形象性、生动性。“兮”字等助词的使用促成句式变化,更有利于委婉情感 的抒发。第二编 秦汉文学轨迹:秦与西汉的散文(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陆贾、贾谊、晁错)西汉词赋(司马相如)史记两汉乐府汉书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1、吕氏春秋的成书过程秦相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成书于秦王政 8 年(公元前 239)。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根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大召门客厚待之,养士三千人。吕不韦让其将自己的学识书写下来,集而为吕氏春秋。

22、成于多人之手,内容驳杂,因而为“杂家”。其预示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2、贾谊的政论文政论文共 58 篇,收于新书。分为专题论文,过秦论;就具体问题的疏牍文,陈政事疏;杂论。总体特征:(一)浓郁的战国策士遗风:纵横捭阖,善于夸张和渲染,以气势征服人。善于把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内化为作品的气势,具体做法是通过鲜明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情感落差。例:过秦论过秦论鉴析1.把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候的不堪一击相对照。以夸张的笔法勾勒出秦朝从秦孝公时期的逐渐强大的过程,而其灭亡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贾谊在叙述其灭亡时笔触急促、有力,形

23、成今昔形势对比的悬殊。2.把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三主而亡的历史相对照。秦始皇的“子孙万代无穷尽也”的愿景,与二世而危,三世而亡的现实对比强烈。3.陈胜起义军与六国诸侯进行对比。先渲染六国兵力训练有素,六国谋士群策群力,而陈胜等则出身低贱,兵力匮乏,实力看似相差悬殊。但却与最终结果南辕北辙。发人深省。(二)贾谊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不是单纯地思古之情,而是以古鉴今,密切联系现实政治,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现实的积极参与的精神。这两种感情形成内在张力,使作品气势充沛。汉赋:脉络: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第一位汉代赋作家。后有淮南小山招隐士,司马相如等)汉大赋抒情小赋3、枚乘七发的继承

24、与创新七发奠定汉大赋体制,“七体作品陆续出现”。散体赋梁园文学群体:汉初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群体,梁孝王的梁园最负盛名,枚乘、庄忌等人转投其下。其中枚乘是杰出代表。七发,文选注“说七事以起发太子。”其中的劝诫之意很明显,所体现的安逸忘身,明理救命的道理,及精神健康重要性问题很有价值。(1)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七发 对先秦文学借鉴很多。1.其中诸多内容与吕氏春秋相似,但局势要整饬华美的多。2。其中铺写音乐,饮食,客居的文字借鉴 楚辞,但一在抒情,一在明理,用意不同。3 写“风”的部分与庄子有相似笔触,但却更为巧妙。说明汉赋诗对前代综合的继承,但也有创新。(2)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文章对要

25、否定、反对的内容往往书写的铺张扬厉,洋洋洒洒,在最后再通过否定来提升主旨,达到讽喻效果。这种手法为汉大赋的惯用手法,其讽喻意图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3)移步换形,铺陈夸张手法的运用。人移景变,反复渲染,刻意求奇,极尽铺陈能事。多用比喻和夸张,不吝笔墨。(4)七发的文学史地位1.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问问答的形式,笔墨铺陈,描绘夸张,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华丽,多用比喻叠字,这些都是成熟大赋的标志。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2.标志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之前的庄忌,淮南小山在地方创作,之后的司马相如,班固,杨雄

26、集中京城)3.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后有很多以“七”为篇名的作品。(骚体赋中有“九体”)4、司马相如大赋的特征成就最高。子虚赋上林赋(两篇内容相连,子虚、乌有、亡是公)天子游猎赋此赋的讽谏意图明显,但是颂扬的味道也很浓烈,具有巨丽之美,是汉大赋的典范作品。(一)内容上:1.帝国形象的塑造。幅员辽阔,物质丰富,国泰民安的帝国形象。展示汉王朝的洪大气象。2.一统观念的弘扬。凸显中央王朝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发出要求削弱地方诸侯,同意中央集权的声音,是社会发展趋势。3.时代精神的体现。即国民精神,激昂奋进,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二)艺术上1.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按时间、空间顺序,

27、把同类的实物联系在一起写。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以辩难的方式进行夸张的艺术表现,且夸张的强度越来越大,后者超越前者最终达到极致,形成逐步盘升的走势。3 用字造句怪异,重叠,同旁子的连绵堆砌。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有紧迫,急促的效果,具有跳跃感,节奏感。上述特点,表明它的根本特色不在抒情写志,而在于文才和游戏文字。5、司马迁与史记成书“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父亲司马谈,太史令,对黄老之学及诸子学说有研究,著论六家要旨。其在学术上的兼容并包及对道家的崇尚影响了司马迁。司马迁还师从儒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人,阅读面广泛、深入,见解深刻。20 随时有过漫游

28、经历,对史记的成书也有影响。司马谈任太史令时,把修史作为自己的使命,但在武帝时期不幸病逝。修史任务遗落给司马迁。参与制定太初历后,开始史记的写作,3 年后任太史令。几年后,遭遇宫刑,从此“发愤著书”。14 年后完成史记。6、史记体例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时间:从上古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共 300 多年。体例:创立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12 本纪、30 世家、70 列传、10 表、8 书,共 130.本纪: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功绩(纲领)世家:先秦诸侯、汉代功臣、杰出历史人物的传记(与本纪互为补充)列传:历史上各阶层有影响力的人物传记表: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社会个方面,天

29、文、历法、经济、水利的专门史互见法:史记以传记形式总括历史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避免平行的人物传记在叙述同一时间时的交叉重复,司马迁以“事在某传”标注详略。这是司马迁对史记不能以事为纲的补救,也是对史学体例的 创新。这种方法使叙事首尾完整,减少重复,又有助于维护人物形象的完整性。7、史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1)思想内容(2)艺术成就1.叙事艺术(1)编排人物传记时体现出历史与逻辑的统一。a 本纪和世家本诗记载帝王、诸侯等显贵的统治阶层,依据地位高低决定归属,但却又并不呆板按照这一规律。例如,项羽、吕后虽然没有天子称号,但却是实际主宰者,因此入选本纪;孔子,陈胜没有诸侯爵位,但都入世家。b 各层

30、次人物传记排列基本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内在联系,以类相从。人物传记分合传,即将同类型人物归为一起。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2)史记重视对事件因果关系的探究,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很强的判断力。叙事不流于表面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事件深层的决定性因素。例如,将项羽失败的原因归于他自己的自负、偏激,而非天命。(3)叙事有详略之分,详写起因,略写结果。其中对诸多生活琐事的详写,便是由于从中可见人物原始动因的性质,是事件发生发展的根源。如 李斯、商鞅。(4)司马迁驾驭材料的能力很强。善写复杂事件、重大场面,条理清晰,游刃有余。(5)人物刻画:a 将下层人物入传,如刺客、游侠、商人等;b 人物个性与

31、共性的展现,对人物的基本特征、家世背景、文化教养等加以渲染,使其个性突出。人物也有共性:知恩图报、以德报德,以牙还牙、以怨抱怨。2.风格特征(1)善于把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贾谊表现,在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的历史必然性。陈涉、刘邦(2)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是不幸的,因而史记也成功塑造了一大批悲剧人物形象。史记的悲剧氛围浓厚。(3)富有传奇色彩。司马迁好猎奇,将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传记,具有神秘性。8、史记的地位及影响(1)地位1.传记体史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传记文学的开端。记言尚书,记事春秋,编年体左传,国别体国语战国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司马迁首创,代表史传文学的高峰

32、。同时,互见法,合传,类传2.“无韵之离骚”。具有文学的意蕴和魅力,对诗经,楚辞,战国,散文均有继承。(2)影响1.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对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桐城派等都推崇备至,且其文也受其影响。史记的语言平易简介,又富有表现力。且用语自由,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后代将其视为古文的典范。2.史记 中大力弘扬了丰富的人文精神:a 立功、立言、立德的积极入世精神;b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去精神;c 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d 批判暴政,同情下层百姓的人道主义精神;e 立志高远的人格自尊等等。3.史记 传记的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

33、作积累了经验。人物刻画方式(角色语言,角色冲突等),唐传奇、明清小说都有史记的痕迹。4.史记 中的历史故事再古代广为流传,为小说戏曲创作积累了素材。东周列国志。9、汉书东汉。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西汉),起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史传散文(还有范晔的吴越春秋)父亲班彪,兄班超,出自儒学正宗的世家,后又受古文经学影响。班固受命作白虎通义,东汉诸儒于白虎管讲五经大义。体制:12 本纪、70 列传、8 表、10 志十、汉书与史记体制、风格的异同体制: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体制,创造性的发展,此后,封建时代的正史,都沿用了汉书的体制。1.是取消了“世家”,把它们并入“列传”。这反映了汉代的诸侯王已不同于先秦诸

34、侯的现实,也表现了班固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2.根据以大汉王朝为正统的思想,整齐了体例。例如史记把项羽列为本纪、陈涉列为世家,汉书则合为陈涉项籍传。3.汉书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并增加到下篇。这十篇“志”同史记中的“书”一样,是记载典章制度的文化史,但更完整、更丰富。相同点: 两者都是史传散文,作者都是汉代史学家,体裁均为纪传体。班固不仅在体例编撰上注意师法史记,而且在思想上也一定程度上地继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比较尊重客观历史事实,表现出了一定的进步倾向。和司马迁一样,班固在汉书中也对一些爱国英雄加以赞颂;其次,班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对西汉王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帝王的荒淫、昏庸,佞幸、外戚的横行霸道都有所批判。不同点: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纪传体史书,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