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PT , 页数:77 ,大小:1.59MB ,
资源ID:3750236      下载积分:5 文钱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省得不是一点点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enke99.com/d-37502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微博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年5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为本站会员(坚持)主动上传,文客久久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文客久久(发送邮件至hr@wenke99.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年5章细菌感染与免疫.ppt

1、教学大纲,掌握内容正常菌群的概念、分布;条件致病菌与致病条件;细菌的毒力物质;外毒素与内毒素;熟悉内容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细菌引起的感染类型了解内容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决定细菌侵袭力的因素,细菌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 在一定条件下细菌侵入机体,经过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同时还与宿主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致病菌或病原菌(pathogen): 能感染宿主并引起疾病的细菌。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第一节 宿主与菌群的相互关系,正常菌群机会致病菌微生态平衡与失调,一、正常菌

2、群,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群。 在人体各部位正常寄居而对人无害或有利的细菌称为正常菌群(normal flora)。 在人的肠道内,厌氧菌占总数的 95%以上,厌氧菌大约较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多1000倍。,人体各部位正常细菌数量,(一)正常菌群的来源,胎儿无菌出生母体产道菌群养育皮肤和口腔菌群环境食物等,(三)正常人体无菌的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及组织液骨骼及肌肉下呼吸道心脏、肾脏、肝脏等实质器官,(四)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生物拮抗作用作屏障 营养作用产营养 免疫作用 有免疫 抑制肿瘤作用抗肿瘤 抗衰老作用除废

3、物,1.生物拮抗作用竞争粘附(占位性保护)作用 产生有害代谢产物 营养竞争作用,2.营养作用,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的合成脆弱类杆菌、大肠埃希菌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乳杆菌、双歧杆菌尼克酸、叶酸、烟酸和B族维生素,3.免疫作用,乳杆菌、双歧杆菌产生SIgA双歧杆菌激活肠道固有层的CD4+T细胞产生IFN- 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功能,4. 抑制肿瘤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机制:将某些致癌物或前致癌物转化成非致癌物,如:亚硝氨基胍试验激活巨噬细胞,5.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肠球菌机制:产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O2-+2H+ H2O2+O2,SOD,2、人体各部位的微生态系,皮肤

4、微生态系 : 在皮肤上主要常住微生物有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棒状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皮肤微生态系中优势种群是丙酸杆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最重要的常住菌。皮脂腺内寄生的丙酸杆菌可将皮脂中三酰甘油分解成游离脂肪酸,对皮肤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和皮肤癣菌有一定抑制作用。表皮葡萄球菌能分泌自溶酶,常住菌对此不敏感,但能溶解一些潜在致病菌和过路菌,它对保持常住菌的稳定性,维持微生态平衡起重要作用。皮肤表面微生物群落形成的生物屏障是第一道极其重要的保护屏障,有营养作用及参与皮肤细胞代谢、保持皮肤生理功能和自净作用。,口腔微生态系,人的口腔有一个完整的生态系。它有

5、各种微生物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源,给口腔内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定居提供了非常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口腔链球菌是颊、硬腭黏膜最常见的正常菌群成分,约占该部位可培养菌总数的60%。缓症链球菌又是口腔链球菌的主要菌群。唾液链球菌和革兰阳性丝状菌是舌背的优势菌。龈沟优势菌群是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约占可培养菌总数的70%。也常从龈沟分离出厌氧韦荣球菌和口腔类杆菌。唾液可培养菌总数为 6109/ml,唾液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是唾液的优势菌,约占50%左右,其中以唾液链球菌和缓症链球菌最多见。,食管与胃微生态系,在人类,尚未发现食管上皮细胞上有原籍菌群。胃液的pH是控制胃中细菌生长的主要因素,胃内的微生物群落

6、大部分是外藉菌。近年发现螺旋体和幽门螺杆菌,因与上皮细胞保持密切的联系,可认为是原藉菌群,但与溃疡病等疾病的关系密切,故不属于正常菌群。,肠道微生态系,肠道是一组庞大的微生态系,不但层次复杂,微生物群生物量也相当庞大。人体携带的微生物主要在肠道,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68%,粪便重量的1/32/5是微生物,正常人消化道正常菌群的分布见表2。小肠中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分别具有不同的微生物群落,二、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 也称机会致病菌(opportunitistic pathogen) 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致病的条件

7、1.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变大肠杆菌可引起腹膜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2.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皮质激素和抗肿瘤药物的应用3.菌群失调与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大幅度变化,从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菌群失调症:由菌群失调产生的临床病症。,假膜性肠炎,病例分析,W,GG,21岁,因咳嗽、发热而入院,静脉滴注第三代头孢菌素,每天6g,连用4d无效。第4d换用林克霉素治疗,患者出现寒战,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腹痛,大量水样腹泻,逐渐频繁,并见大量白色膜状物,镜检发现有大量革兰阴性粗大杆菌。 问题:1、所出现的新的疾病最可能是什么?2、如何治疗该疾病?,假膜性肠炎是一种较为严重

8、的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发热。常出现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12周。主要由艰难梭菌引起。除了甲硝唑和万古霉素外,几乎所有抗菌药物和多种抗肿瘤化学制剂可诱发艰难梭菌性假膜性肠炎,但以广谱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林克霉素最为常见。,若发生二重感染,除立即停用正在服用的抗菌药物外,对检材培养中的优势菌类进行药敏试验,以选用敏感药物治疗。二重感染的病原菌常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而病人抵抗力因原发病和(或)原发感染而显著降低,因此,二重感染常难以控制,呈急性状态,病情凶恶,病死率较高。,三、微生态平衡与失调微生态平衡:微生物、宿主与外界环境处于动态平衡时,称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失调是指正常微生

9、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作用,致病性:病原菌在宿主体内寄生、繁殖并引起疾病的能力。(质)毒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量)半数致死量(LD50)或半数感染量(ID50)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的某种试验动物半数死亡或被感染所需的最少量的细菌数或细菌毒素量。,侵袭力,毒素,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入侵、定居、繁殖、扩散,外毒素内毒素,病原菌侵入机体是否引起疾病,主要决定于:,一、细菌的毒力,(一)侵袭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

10、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及蔓延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主要物质有荚膜及其他表面结构物质胞外酶,2、胞外酶:病原菌释放的可协助病原菌抗吞噬和向周围组织扩散的酶类。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链激酶、卵磷脂酶等。,1、荚膜及其他表面结构物质荚膜: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微荚膜:细菌表面类似于荚膜的物质。如SPA、Vi抗原、K抗原、M蛋白等。,致病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纤维蛋白原(液态),纤维蛋白(固态),菌体表面,病灶周围,抗吞噬、抗消化,保护细菌,血管壁上,局限性脓肿,血栓,3、黏附因子:细菌表面的能使细菌黏附到宿主靶细胞的特殊结构和相关蛋白质。 菌毛 又称定居因子,存在

11、于G-(大肠杆菌、淋球菌)黏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有特异性非菌毛黏附物质细胞壁成分 存在于G+A群链球菌的膜磷壁酸(LTA),黏附因子,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二)毒素毒素是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并释放的多种对宿主细胞结构和功能有损害作用的毒性物质。按来源、性质和作用不同,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概念: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产生并释放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合成与分泌由A和B亚单位组成的蛋白质毒性作用强并且对组织、器官的选择性强理化稳定性差:不稳定、不耐热抗原性:强,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作用于细胞的靶位,产生毒性作用。B亚单位为受体结合单位,与

12、细胞表面糖蛋白结合。,外毒素,外毒素例如:霍乱毒素分子结构,外毒素抗原性,类毒素(toxoid):受甲醛作用可使其活性蛋白灭活而不影响接合蛋白的抗原性抗毒素(antitoxin):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内毒素,概念:存在于菌体,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出。产生菌:多数革兰阴性菌化学成分:脂多糖稳定性:耐热 16024小时毒性:毒性作用较弱,无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内毒素 endotoxin,脂多糖 LPS,G-菌崩解和内毒素释放过程演示,内毒素 endotoxin,内毒素,概念:存在于菌体,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成分

13、,细菌在生活状态时不能释放,只有当菌体自溶或用人工方法使细菌裂解后才释放出。产生菌:多数革兰阴性菌化学成分:脂多糖稳定性:耐热 16024小时毒性:弱,无组织选择性抗原性:弱,(1)发热反应:进入动物及人体内可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作为外源性致热源,刺激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L-1、TNF-、IL-6内源性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反应。,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2)白细胞反应,内毒素,白细胞先急剧减少(大量移行黏附于毛细血管壁),1-2小时,白细胞急剧上升(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刺激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入血),(3)内毒素血症和休克,病灶、血液中细菌死亡,内毒素,入血,M、WBC、

14、内皮细胞补体系统、凝血系统,炎症性细胞因子IL-1、6、8、TNF-,毛细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微循环障碍,内毒素休克,生物活性介质组胺、前列腺素、激肽,DIC(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是在内毒素休克基础上,通过启动凝血的连锁反应在小血管内形成大量微血栓,接着又启动溶血系统,小血管坏死、出血,患者常因重要内脏出血而发生严重后果。,(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侵袭力,毒素,毒力,侵入数量,侵入部位: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病原菌,入侵、定居、繁殖、扩散,外毒素内毒素,病原菌侵入机体是否引

15、起疾病,主要决定于:,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固有免疫、天然免疫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建立与生俱来,作用广泛,发挥效应迅速由屏障结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特异性免疫又称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个体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获得,具有针对抗原的专一性,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 皮肤与黏膜屏障 屏障结构 血脑屏障: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血胎屏障:保护胎儿不被感染 组成 吞噬细胞 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补体、溶菌酶、防御素,1、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 皮肤:扁平细胞粘膜: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防御机制 分泌杀菌物质 正常菌群的拮

16、抗,屏障作用(action of protective screen):皮肤屏障,黏膜屏障,2、血脑屏障,血脑屏障 软脑膜脉络丛的脑血管壁星状胶质细胞的胶质膜,3、胎盘屏障,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另一部分是胎儿的绒毛膜滋养层细胞。,(二)吞噬细胞 (phagocyte) 大吞噬细胞 包括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小吞噬细胞 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吞噬细菌,炎症反应,吞噬和杀菌过程 识别与结合 吞噬 消化 后果 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三)体液因素,补体 存在于体液中的球蛋白。溶菌酶 是碱性蛋白。 源于吞噬细胞。 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等中。防御素

17、 富含精氨酸的短肽。,体液免疫由特异抗体起主要作用的免疫应答抗体的作用1、抑制病原体黏附 2、调理吞噬作用3、中和细菌外毒素4、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菌作用5、ADCC作用细胞免疫 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效应细胞是CD4+Th1细胞和CTL,二、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三、抗细菌感染免疫的特点,胞外菌 寄居在宿主细胞外的组织间隙和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中 葡萄球菌、链球菌、志贺菌、霍乱弧菌、破伤风梭菌等胞内菌 吞噬细胞处于不完全吞噬状态,依靠细胞免疫清除专性胞内菌 立克次体、衣原体兼性胞内菌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

18、菌、伤寒沙门菌、布鲁菌、嗜肺军团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等。,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 带菌者 带菌状态 健康带菌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 恢复期带菌者: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 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 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与传播,伤寒玛丽,本名叫玛丽梅伦,1869年生于爱尔兰,15岁时移民美国。起初,她给人当女佣。后来,她发现自己很有烹调才能,于是转行当了厨师,每月能赚到比做女佣高出很多的薪水。玛丽对自己的处境非常满

19、意。据说,玛丽是因为认定自己不是传染病源才重新去做厨师的,毕竟做厨师挣的钱要多得多。她一生中直接传播了52例伤寒,其中7例死亡。医生对隔离中的玛丽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顽强地存在于她的体内。伤寒玛莉1938年11月11日死于肺炎而非伤寒,享年69岁。,传播途径,途 径 方 式 疾 病 举 例,呼吸道感染,气溶胶,飞沫方式吸入,肺结核、白喉、百日咳,消化道感染,粪-口方式,食入、喝水,伤寒、痢疾、食物中毒,性传播,性接触,经血液或粘膜损伤,淋病、梅毒等,皮肤创伤,皮肤、粘膜创伤、破损,皮肤化脓感染,破伤风,节肢动物,密切接触、叮咬,鼠疫,沙门菌病,多途径感染,经消化、呼

20、吸、创伤等,结核及炭疽杆菌感染,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二、感染的类型,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不感染 病原菌迅速被机体免疫系统消灭。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 当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机体是传染源。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当宿主与病原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

21、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发。例:结核分枝杆菌,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 ( 传染病) 宿主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 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局部感染(local infection) 全身感染(generalized infection),毒血症(toxemia):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外毒素经血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例如白喉、破伤风等。菌血症(bacteremia): 致病菌由局部侵

22、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例如伤寒早期。,全身感染,败血症的皮肤表现,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鼠疫耶氏菌、炭疽芽胞杆菌等。,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脓毒血症,常导致多发性肝脓肿、皮下脓肿和肾脓肿等。,带菌状态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定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宿主-带菌者,重要的传染源,1、关于外毒素正确的是( ) A性质稳定,耐热 B毒性较强 C无抗原性 D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少数革兰阳性菌也可产生 E以上均对2、名词解释:正常菌群 条件致病菌 菌血症 败血症 毒血症 3、简述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4、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