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7,1,人类科学的奥秘 经络学说,中西医结合研究室钱瑞琴,10:57,2,前言,中西文化及科学交流史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中医针灸学最具规模走向世界,10:57,3,一 经络,经络: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 针、灸、按摩学的理论核心。 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广泛应用于辨证 与针灸等治疗 。,10:57,4,渊源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治疗、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10:57,5,【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气血运行的通道,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遍布全身。 【经】 路径 ,主干, 直行, 循行于深部。 【络】 网络, 分支
2、, 横行分布,循行较浅 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无处不至。,(一)基本概念,10:57,6,生理: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病理:反映病位;治疗:用药归经、六经辨证。预防:预防疾病、强壮身体。,(二)经络的基本作用,10:57,7,(三)经络的命名与组成,1.阴阳命名: 三阴三阳 阴气最盛为太阴 少阴, 厥阴 阳气最盛为阳明 太阳 少阳,10:57,8,1经络的组成,10:57,9,2.经络循行简图,10:57,10,3.走向及交接规律,手三阴经: 从胸手; 手三阳经: 从手头; 足三阳经: 从头足; 足三阴经:从足 胸腹, 交于 手三阴经。,10:57,11,4.经络的流注顺序,手太阴肺 手阳明大肠
3、足阳明胃 足太阴脾 手少阴心 手太阳小肠 足太阳膀胱 足少阴肾 手厥阴心包 手少阳三焦 足少阳胆 足厥阴肝,10:57,12,二 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针、灸、按摩施术的部位,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转输;【穴】孔隙;【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症候,预防、治疗疾病。,10:57,13,(一)腧穴的分类,1.经 穴:分布于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穴位。2.奇穴:尚未列入十四经的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3.阿是穴:以痛点或反应点为腧穴,10:57,14,(二)腧穴的作用,近治作用:可治疗局部的疾病远治作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特殊作用:大椎泻热,至阴矫正胎位反应症候:压痛:胆囊炎
4、阳陵泉,肺结核肺俞,胃病胃俞,10:57,15,三 经络学说与针灸按摩,以经络腧穴为理论基础。运用针刺或艾灸人体的腧穴, 通过经络的传导, 调整脏腑 气血,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 疗法。,10:57,16,(一)针灸的起源、发展和著作,1. 史学的证据 最早期记载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公元前168年)出土的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2.代表人物与著作,2.1【内经】成书春秋战国西汉末年 素问灵枢针灸理论更加丰富和系统,又称“针经”,为后世针灸 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医家针灸必读。,2.2晋代皇莆谧 (公元282),针灸甲乙经
5、: 第一部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之大成 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和操作,针灸手法、宜忌。 对针灸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0:57,19,2.3北宋王惟一 (公元1026),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重新考证、增补穴位。 铸造了铜质人体经穴模型,针灸 史的奇迹。 刻画12经脉354 穴位。世 界最早的针灸教具。,10:57,20,2.4荷兰 DR Rhijne 1673,阅读了王惟一所著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日本)撰写De Acupuncture(1677) 论文针刺的由来:acupuncture 通过他的文章 在西方语言中固定下来。 拉丁文的“针”的词根“acu”+“刺” pu
6、ncture 组成。,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针灸 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十三世纪传入亚洲其它国家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十九世纪传入美洲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专家团观看了针刺的疗效,回国后进行了介绍,为中国针灸走入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形成有利契机,10:57,22,3.针灸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针灸医生。亚洲: 日本、韩国、印度、斯里兰卡、新加坡;欧州:法国、德国、奥地利、英国、荷兰、芬兰、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澳洲 澳大利亚、新西兰;美洲: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非洲:埃及、尼日利亚等。,10:57,23,3.1针灸走向世界,美国: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率先在
7、世界上掀起针灸热潮,在其后的二十年里,跻身于世界针灸大国, 现有48个州和1个特区均以不同形式允许从事针灸活动 。,10:57,24,3.1针灸走向世界,日本针灸复兴 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对针灸的引进, 在国际上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针灸医学大国。 1986年针灸师已达11万人,并成立了正规的 针灸大学。,10:57,25,(二)针刺的工具,最早的针具-砭石石器时代-锥形或楔形小石器。 扣击皮肤、放血、排放浓汁。1972河南新郑县出土:长6.3 厘米 一端卵圆形,另一端棱形。,10:57,26,古代九针,10:57,27,针刺的效应 得气?,得气:针刺入穴位后所产生的特殊感觉和反应,酸麻胀痛等感觉,
8、得气与疗效,较不得气效果好,得气快,效果快;得气慢,效果慢。,10:57,28,(三)针刺的延伸,1.穴 位 注 射:将药物注射入穴位原理药物作用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相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慢性腰腿痛、冠心病等病症。常用药物:丹参、当归等具有活血化淤和祛风湿通经络作用的中药制剂,,10:57,29,2.拔 罐,原理:用燃火或抽气等方法使罐内空气压力低于大气压,并使罐吸附于体表部位,特点:局部组织充血或皮下淤血而留下紫色的印,并以此达到治病目的。适应症: 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治疗感受风寒湿引起的腰背痛、关节炎、哮喘、神经官能症等。,10:57,30,4.耳 针,通过刺
9、激耳穴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原理: 耳为宗脉之所聚, 手足三阴、三阳经皆入于耳, 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耳朵来诊治疾病,10:57,31,耳针的临床应用,耳穴诊病 当人体某部发生病变、不适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会出现压痛增强、皮肤电阻降低、甚至出现局部结构改变,如白色片状脱屑隆起、红色充血等。,10:57,32,耳穴分布图,10:57,33,耳 针,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现代医学耳廓上分布丰富的血管、神经。耳穴分部呈倒置的胎儿的规律。头部在下,臀部在上。,10:57,34,耳针的适应症,1.各种疼痛、炎症性疾病2.失眠心慌等功能紊乱性疾病3. 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5.肥胖等内
10、分泌代谢疾病6.美容,10:57,35,5.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穴位或病变部位烧灼、温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的特点 古人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0:57,36,灸法的作用,温经通络、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防病益寿适用症 风寒湿痹、胃痛、腹痛、痛经、 久泄、遗尿、遗精、虚脱、,10:57,37,(四) 按摩,“终不染瘴,面色红腻,腰足轻快” “面易多擦令人面上有光泽, 皱斑不生”。,10:57,38,按摩,元代寿亲养老新书按擦涌泉穴:足掌心中央,足少阴肾经的起点,浊气下降的地方,引导肾中虚火,上身浊气 下降。 舒肝明目
11、。,10:57,39,按摩 浴面功,双手摩擦掌心温热调动手三阴、手三阳经以达阴阳平衡。促进面部血运,增进营养,面部光洁,邹、雀斑不生,同时眼、耳、鼻、口的血运增加。,10:57,40,四 针灸的研究,经络的研究 (通过经络) 针刺镇痛的研究 揭示经络 本质针灸作用机理的研究,10:57,41,(一)针灸机理初探,1 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增强机免疫功能。健康人、急性菌痢各100,针刺 指标:白细胞、吞噬指数均上升 针灸:促进家兔抗体产生。,10:57,42,(一)针灸机理初探,提高 机体免疫功能(体液 和细胞)抗体生成。巨嗜细胞 的吞噬功能细胞因子的生成 调整神经内分泌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12、10:57,43,(一)针灸机理初探,2 改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营养代谢。使按摩部位毛细血管扩张,促进炎症渗出物的的吸收,消除局部浮肿和血瘀。3 调整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降低大脑皮层对疼痛的感受性。,10:57,44,1.武术,小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任督二脉的功法“小周天,百病俱消”大周天法:让经络之气畅通于十二经脉的功法“大周天,长命百岁”,10:57,45,2.气功,练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表的腧穴上。上丹田 “印堂穴”中丹田 “膻中穴”下丹田“足三里”印堂穴,百会穴血压上升大敦穴、涌泉穴血压下降,10:57,46,3.太极拳,来自明代戚继光近代按流派分五类:陈氏
13、、杨氏、吴氏、武氏和孙氏简化太极拳和八十八氏太极拳:杨氏改编特点动作柔软、放松,适合体弱者,10:57,47,太极拳:沉、匀、连、缓,动作连贯,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轻柔自然不能有停顿和断续。呼吸配合,意念集中,以意导动:排除杂念,意动行随 保持体位,以身帶臂,自如舒展:以腰为轴,帶动四肢动作协调,刚柔相济,柔中寓刚,10:57,48,六 经络的现代研究进展,医学检索Medline 40年Acupuncture 7000余篇Science Nature 14 5,10:57,49,(一) 经络的史学研究-形成,1.由点到线点:揉按解除疼痛,火烧伤乱、荆棘刺伤-疾患减轻 石器工具(原始针具:
14、砭石) 刺破皮肤、放血;穴位的发现 线:金属针 针感向特定部位感传 得气穴位的有规律排列:穴位针刺效应;通过感传穴位之间的联系 点-线,10:57,50,从简单 复杂 完善的观点古人首先发现了穴位,当穴位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将人体上下治疗作用相同或相近的穴相连接就形成早期的经脉循行 线,10:57,51,2.由线到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有脉无穴、十一经脉,彼此孤立,无内脏由经脉相连的记载提出现有感传,后有穴位的由线到点的论点,10:57,52,3.综合因素,3.1针灸、推拿、气功实践中发现的感觉的
15、扩散与气的运行 来自古代延年益寿的气功,气功的感传现象“小周天” 通过意念的灌注,使真气运转于任、督脉,练功时真气有规律的在任、督二脉相互贯注,如环无端运行,3.2战国初期文物行气玉佩铭“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10:57,53,3.综合因素,3.3内部病痛:反映于体表一定的部位,在各个部位之间又有关联,这些症侯的联系 3.4四肢经穴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疾病,体表经穴能治疗内部脏腑的疾病,这些远 、近、内外的腧穴主治的联系,10:57,54,展望 对经络研究发展的认识,加强对古文献研究 全面系统理解掌握古人对经络的认识以古典经络为中心 经络的生理 病理 联络功能,10:57,55,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没有穷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强调,就人类对神经系统的认识而言,乐观的估计充其量只了解10,悲观地说是1,对经络实质的原理探讨,可能是研究神经系统功能更深层次问题一个有效突破口。,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