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1活动时间:2013 年 8 月 27 日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教研主题: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内容摘要: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果不会边读边思考,那也不会有良好的阅读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读书能边读边思考,不但会解决理解课中许多问题,而且会出人意料地显示出他的聪明智慧。很多例子说明,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如果把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发现解决许多问题,而且会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课本中有许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单独把它们抽出来理解,学生往往会有困难,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
2、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够确切的理解。三、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如上册草原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见到过草原,对“洒脱“一词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有的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在草原上行驶不必像在马路上一样,还得看红绿灯,还得受警察的限制,可以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体会出“洒脱“这个词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
3、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试想,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通过预习,认真查阅工具书,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问题,不是最典型的主动求知吗?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借助工具书理解了疑难问题,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不就是找到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吗?五、培养阅读时圈画批注的方法。古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同志在读二十四史时,作了无数的批注、评点,在空隙处密密麻麻写满了自己的看法。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在读书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用铅笔在课本上圈一圈,画一画,随时写下自己的看法、体会
4、,不是很好吗?学生在读书时,只有一边读一边思考,才会有所感,才会圈画批注,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吗?六、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所感,有所悟,把这些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便会成为我们以后写作的素材。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习惯。学生练笔、写读后感的形式很多,可以摘抄文中的精彩语句,可以写出自己对文章的评价,能长则长,不长也不要勉强,一句话、两句话都可以。最后,还需要说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
5、从一点一滴做起,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多少做多少,不断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二、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靠自己反复练习,但也离不开教师的训练和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在这里,还应特别强调教师的身教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活动记录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2活动时间:2013 年 9 月 17 日参加人员:四年级全体语文教师教研主题:指导教师填写课堂观察表 活动内容摘要:活动过程一、 指导教师填写课堂观察表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
6、等) ,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它与我们平时经常说到的“听课”有很多不同。传统的听课有诸多弊端,比如教师只注意了“听”的吸收而忽略了“看”的效用,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注重了教师的行为而忽略了学生的活动等。因此,改变传统的听课方式,加强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课堂观察的本质所在。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好的提问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严密思维的良好习惯,能够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能力,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融洽师生感情。总之,良好的提问活动可以制造亮点,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将教学活动推向高潮。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7、我们设计了一张 “课堂观察表:教师提问记录分析表” 请大家拿出来,另外,教师的理答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所以我们又设计了一张 “课堂观察表:教师理答方式记录表”听课时,同一年级的教师一人记教师的提问,一人记教师的理答,另外两人记课堂实录,尽量记详细些,记完后年级组进行提问和理答的统计, (出示课堂观察表:师生问答水平观察记录汇总表)然后根据观察量表和统计结果进行现象的分析。 (出示课堂观察诊断意见反馈表)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3时间:2013 年 10 月 8 日 地点:二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石永梅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
8、学习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一) 活动记实: 今天我们将学习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谈谈如何深化语文课程改革 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多了,合作学习多了,使用多媒体多了,让学生收集资料多了,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了然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还缺乏经验,难免会处置不当,乃至出现一些偏差:语文课堂是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课堂上“语文”少了, “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有的语文课还是老路子,课文掰得比较碎,仍有“牵”的痕迹。 有的地区学生负担仍比较重。老师普遍对考试比较担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习惯势力使
9、然,二是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工作滞后,三是对“课标”的理解不够全面。有人把目前的语文课程改革比作“似雾,似风,似雨” ,可见还有不少困惑或疑虑。语文课程改革应怎样进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倡简 要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 有人说,语文并不简单,语文是复杂的呀!诚然,从语文学习的生理、心理机制看,语文确实是复杂的,但怎么才能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就是“课标”上所说的“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实践是什么?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读多写吗? “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就是讲的多读。 “课标”里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
10、写作。 ”这不啻是说写多了,就会写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语文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那么高深。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将语文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 “能力点” ,逐一进行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那完全是一厢情愿。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 这就好比新买的钢精锅,锃亮锃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把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学习语文就跟“熏锅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 ,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
11、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 须知, “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 ,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 举例来说,教学生写字,好像是纯知识技能问题。其实不然,在写字的时候,要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要教给孩子怎么把一个字写好,比如左右结构的字,写的时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敛,要避让;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自己动脑筋
12、,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认识了“三维”本是“一体” ,就从本质上把握住了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助于我们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 ,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4时间:2013 年 10 月 29 日地点:二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石永梅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学习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二)二、务本 这里的“本”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的本体;二是文本。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 叶圣陶早就说过
13、,口头为 “语” ,书面为“文” 。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或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我们讲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因为语文教科书是根据“课标”的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不能过于看重文本,毕竟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但现实情况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
14、而是对文本的重视与钻研远远不够。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错,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须研读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对文本一知半解,何谈超越?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举一反三,如果“ 一”都没有举好,怎么能够反出“三”来呢?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教师必先钻研文本。如果教师对文本就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甚而至于南其辕而北其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有的教研组备课,一人备一个单元,然后互相交换,还美其名曰“资源共享” 。钻研文本是自己与作者(其中还应包括编者)对话,怎么可以由别人来代劳呢? 现在大家谈预设与生成的很多。 “生成”看似带有偶然性,其实精彩的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
15、思维的活跃程度。好比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有气泡冒出来。如果预设就不怎么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所以我认为,老师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学情的预设,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得法,左右逢源,营造出一个能够使智慧火花进射出来的学习“场” 。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力求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 怎么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我觉得有两点要引起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 。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
16、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抓住关键词语来切人。 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5时间:2013 年 11 月 19 日 地点:二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石永梅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学习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三)三、求实 上课、教学研究都要倡导“三实”一真实、朴实、扎实。 现在的语文课,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体,都要让学生表演;明明每人手里都有课本,却偏要把课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读得很好,却偏要让录音机代劳。为什么不可
17、以让学生读自己的课本呢?为什么不可以老师自己范读呢? 又如将合作学习与四人小组讨论等同起来,动不动就让四人小组讨论,还没有说上两句,又立刻叫停。这样的合作学习又有什么实效呢?一堂课,热热闹闹,却看不到扎实的训练,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又何所得呢? 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着追求浮华、不讲实效的问题。上研究课,追求观赏性、可看性,花样多了,务实少了。有些教学研究文章,追求所谓“学术性” ,食“洋”不化,术语堆砌,故弄玄虚,让人读后不知所云。我认为,上公开课,应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态课。搞课题研究也要倡导一种实事求是的风气。在课改中遇到的问题即是研究的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即是研究的过程,教学的效果即是研
18、究的成果。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已有益。对于“训练” ,在“课标”中似乎有点淡化了。其实“课标”所反对的只是过去充斥课堂的繁琐、机械的训练,是只对考试有用、而对终生无用的那些“题海战术” 。如疲劳轰炸式的抄抄写写,连篇累牍地做模拟试卷 我们还是看看“课标”上是怎么说的吧:“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感悟、积累与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可见,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还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 习惯,不仅是指学习语文
19、的良好习惯,就连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能力,也必须达到技能乃至习惯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张光鉴先生所说的“快速反应通道” ,对学生才有实际的用处;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达不到自动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这话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与实践。 ”国外有一个统计资料很能说明问题。人对任何一个词汇或句子,都须要 300 遍以上的听说读写实践,才有可能终身不忘。而要想运用自如,其实践必须在 1000 遍以上。当实践次数达到 3000 遍以上时,这些词汇或句子就会
20、被认定为母语。 我们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从小学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及“学用字词句” 、 “处处留心” 、 “语文与生活”等栏目的设计可以看出来。这些练习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战性的,是鼓励探究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6时间:2013 年 12 月 10 日 地点:二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石永梅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中心议题:学习文章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四)四、有度 所谓有度,就是我们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调整和深化我们的认识上,避免形而上学和片面性,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
21、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进的。要实现重大变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从而出现新的不平衡。随着变革的逐步深入,经过不断的调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前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学习“课标” ,认识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试图打破课堂旧模式,建立教学新秩序。当此破旧立新之时,难免会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处。这就需要我们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 学习文本,适当地做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比如多媒体、表演的使用,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读书是主线,应以读为主,以表演
22、、多媒体助读,运用多媒体、表演要把握好一个“助”字。什么是阅读能力?就是“还原”文字符号的能力。学生看多媒体虽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体“看懂”的,不是读课文“读懂”的。我个人认为,在语文课上,多媒体一定要慎用。要用其当用,不可随便滥用。 综合意见: 马校长:倡简 务实 求实 有度- 谈谈如何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分析了当前课改中的一些现象,阐明了自己对课改的观点,论述精辟,有独到的见解。我读后收益非浅。 文章主张简简单单学语文,多一些“语文” ,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景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这一点特别重要,孩子接受能力差,注意
23、力容易分散,只有扎扎实实的进行语文实践,多读,多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对孩子非常重要。语文无非是通过学习,日积月累,逐步提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高孩子的语文修养吧。所谓“务本” 。也就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先钻研文本。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课堂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好象烧开水,只有到达了沸点,才能有气泡出来。如果预设不充分,课上得像温吞水,哪里会有“气泡”冒出来?讲得非常好。只有老师吃透了教材,才有可能合乎情理的预设,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赶进度,学生读书的时间比较少,而且站起来读的大多是朗读基础比较好
24、的学生,朗读能力错的学生得不到锻炼。在听课中有这种情况,老师让学生读课文,读的快的学生读完了,把书放下,慢的学生听到别人把书放下自己也放下了,有这么一部分学生根本自己没钻到文本中去,别说感悟文本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抓好初读这一关,给学生时间,提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只有把书读熟,读透,才谈得上感悟。当初学校提出带教案进教室,是有道理。上课前再浏览教案,熟悉文本,做到心中有底。要真正做到钻研文本,吃透文本,非得沉下心来,化一番工夫。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反思。才能教有所长,不断进步。 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7时间:2013 年 12 月 31
25、 日地点:二楼东办公室 主持人:石永梅 出席人:全体语文教师 教研内容: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活动过程:一、 由郭信利主任做在反思中进步 在评课中成长的专题讲座 (一)反思重点课堂教学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行为 学生的表现 (二)课前准备和课余练习反思的基点 关键词:教学目标 达成高度 准确的定位 (三)学习观摩反思的生长点 (四)开展对话反思的要点 (五)勇于否定反思的难点 反思的内容: 1. 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3. 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存”。 教学过程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4. 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否存在着“伪探究”反思的方法: 思教学效果 1. 思自己的行为 思成功之处 2.思教学不足 思改进措施 3. 思再教设计 进行教学反思的注意事项 1.不要与说客混淆 2.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3.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4.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5.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