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建筑造物艺术的美学特征摘要: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原则,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实体,同时又是在这个加 工改造中,运用了美的规律,注入了审美思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 及类型,并且从建筑平面、屋顶、色彩、整体布局等方面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特征;色彩;韵律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存了大量的文化艺术瑰宝,反映了人们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古代建筑又象征着阶级社会的法权。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与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
2、的大宗遗产。建筑美学是研究建筑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般规律的美学门类,是研究建筑领域中美学问题的科学。古典美学家把建 筑列入艺术部类的首位,建筑和绘画、雕塑合称为三大造型艺术。建筑艺术的特征具有象征性、功能性、地区性、时空交汇性、技术性。建筑使用者在实用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享受。 人们对建筑的美学感受是全身心的,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 视角对建筑加以审美判断。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除了呈现在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等方面。 1 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 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三个阶段:商周到秦汉,这一阶 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
3、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 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 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 明至清前期是第三个高潮。这三个阶段分别以秦汉、隋唐、明 清时期的建筑为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以汉族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 牌坊、碑碣、华表等建筑小品。它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 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2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特征 2.1 独特的木结构建筑 中国古建筑与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古建筑不同,它主要 是木骨架结构的
4、砖石建筑,而没有采用砖石承重墙式的结构, 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发展方向是以木构架为主要 的结构方式。这与应用物质材料和技术结构相关,结构不但 具有工程技术的意义,并因其巧妙的组合而显现出独特的结 构美和装饰美,表现出建筑美的内容。尤其木结构体系,它本 身的复杂与精微是砖石结构建筑所无法比拟的,也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的智慧。木结构形式的建筑在节约材料、劳动和施 工时间方面,比石建筑优越。中国建筑发展木结构的体系,主 要原因就是在技术上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 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确认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是最合理和 最完善的,所以中国建筑是最节省的建筑。 2.2 建筑平面丰富的空间序
5、列 中国的古建筑有两种不同的人工环境:一种是宅院式建 筑群,表现出理性而规整的布局;一种是与山水等自然景观相 结合的园林式建筑,它的构图是自由的。任何一种建筑形式, 布局中程序的安排都是建筑创意的核心。因此布局中程序的 安排是中国古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由于它们控制人在建筑 群中运动时所得到的感受,景象大小强弱次序的安排就成为 了表达完美意念的重要手段,不管哪种展开方式都形成抑扬 顿挫,有前序、高潮、尾声的空间序列。不管哪种构图方式,都 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体现 了中国人的民族审美习惯。中国建筑特别重视群体组合的美。宅院式建筑群在设计 上多采取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平面
6、形式,常采用中轴对称的 严谨构图方式,以十字轴线展开如坛庙建筑;宫殿和民居建筑 是在南北向的纵轴线上安排主要的建筑,在东西横向轴线上 安排次要的建筑。这种组合方式,扩大了建筑的实用空间,并 且大大地加强了整个建筑群体的稳固性;在审美上,创造出具 有中国本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形象的美,显示出均衡、对称、协调、典雅、庄重的美感。用围墙和围廊围合成封闭式的整体 空间,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空间感,象征着我国古代 有条不紊的人间秩序。 园林建筑多以迂回曲折的轴线展开布局,采取不规则、不对称的布局,趣味盎然、返璞归真,并呈现出接近自然的模拟 状态。环境空间的构成手法灵活多变,曲径通幽,疏密得宜,柳暗
7、花明,令人目不暇接。为了丰富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常采用借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布置、组织空间,创造和扩大空间。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等。这些手法都是为了丰富空间美的感受,并创造出艺术 意境。正如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所说:“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 字也”。 2.3 飞动的屋顶 中国建筑的立面构成与西方建筑在组成上大体相似,即 上为屋顶,中为屋身,下为台基。但中国建筑的这三者并非三 位一体不可分割。有时这三者可以独立发展,自成一体,形成 新的建筑形式。单独的台基为坛,没有屋身的建筑成为亭或 榭。同时,他们在结合方式
8、上还可以做不断重复,台基多层重 复并加栏杆 ,屋顶多层重复形成层层出檐,由此构成丰富的轮 廓线,取得强烈的节奏感。 程式化的建筑屋顶体现了木构架体系条件下的使用功 能、技术做法和审美形象的和谐统一。屋顶的设计,在中国建 筑中受到格外重视,以此来概括整座房屋。木结构建筑不易 增大建筑体量, 而屋顶在设计上却可以发挥这一效果。同时, 屋顶又是人们视线的焦点,从远景看,它可以构成城市的天际 轮廓线,给人以优美和柔和的感觉;从近景看,它可以赋予整 个建筑一种性格特征。屋顶的特点则是出檐远,富有装饰性 的构件斗拱且屋面呈曲线,它具有保护构件的作用,取得较大 的体量和更多的变化。屋顶与坡顶、正脊和翘起飞檐
9、的柔美 曲线,使得它成为中国建筑最突出的形式特色。白宗华认为, 中国建筑有的飞檐起到了动态的作用,具有飞动之美。诗 小雅斯干中写到:“如 思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羽军斯 飞”,这些诗句是以鸟的飞势来形容中国古代屋檐的飞动之 美。建筑物原本是静止的,而这种飞动之美,化静态为动态, 显得轻盈俏丽,翩翩欲飞,给人们以极大的美感。2.4 色彩在建筑中的表现 中国古代建筑的用色方面极为大胆,惯用大面积的原色 -黄、红、青、绿、蓝、黑、白。在木料的表面涂上油漆,是为 了防腐的实用目的,因其色彩分配得当,所以又起到美观的艺 术效果。中国建筑色彩的分配是非常慎重的,并且在鲜明色 彩的对比与调和方面积累了不
10、少经验。檐下阴影掩映部分, 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柱和墙壁则以红色为主, 与檐下幽冷的冷色正相反,加强阴影部分的对比。在山青水 秀、四季长青的南方 ,房屋色彩受气候、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影 响,多用白墙、灰瓦和黑、墨绿等颜色的梁柱,形成了与环境相 调和、秀丽淡雅的格调。 除审美外,中国古建筑在色彩上的使用还受到封建社会 中等级制度的限制。自西周“明贵贱,辨等级”以来,色彩严格 分成等级:金、黄、赤、绿、青、蓝、黑、白、灰。宫殿建筑用金、 黄、赤色;官邸用绿、青、蓝色;而民舍只能用黑、白、灰色。我 们目前一般所见到的是清代的宫殿、庙宇建筑,用黄色的琉璃 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的阴影里用
11、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 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廓鲜明,使建筑物更加显得富丽堂皇。 建筑上使用这样强烈鲜明的色彩而又得到如此完美的效果, 在世界建筑上是少有的。 2.5 整体布局体现的节奏和韵律美 节奏与韵律,如果抽象为艺术的形式美法则,那就是有关 时间的一种效应,这种艺术效应用在建筑上,就是把建筑作为 一种象征时间的艺术对象。它具有与音乐一样的艺术效果, “建筑是一种冻结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是德国大诗 人歌德的名言,因为“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 希腊帕特神庙殿堂全部用优良的大理石和黄金、象牙造成,不 用水泥和钉子,它的这种结合使得建筑天衣无缝,可谓尽善尽 美,在美术史上
12、被称为“世界美术的王冠”。人们每天瞻仰这 样完美无缺的艺术品,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 成健全的人格。这种建筑有音乐一样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在造型艺术上所体现出来的节奏和韵律美, 给予人心的涵养与陶冶以极大的影响。中国的组群建筑在平 面布置上是用一些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相对复杂的群体结 构,房间以间为单位,若干间并连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沿基 地周边布置,共同围成庭院。形式上严格对称但也仍有变化, 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统一的风貌。小至宅院,大至宫苑都有其 核心部位,越是重要的建筑,就必须有重重的院落为前奏,在人的行进中逐层展开,主次分明,相互呼应。如音乐一样,从正门到最后一座庭院,显示出序幕
13、、高潮和尾声,气韵生动,韵律和谐。叔本华在艺术特征论中曾这样说:“如果从平面 看,它是阁楼、廊楼、阁廊的排列,这就是音乐中的 3/4 拍子; 从垂直方向看,它又是台、栏、柱、望板的叠起,这很类似于音 乐节奏中的 4/4 拍子。”这种节奏感和韵律美称之为音乐美。中国建筑空间的组合和音乐一样,是一个乐章接着一个乐章,有乐律地出现,它常用不同形状、大小、敞闭的对比,阴暗和虚实等不同,步步引入,直到景色全部呈现,达到观景高潮以后 再逐 步收敛而结束,这种和谐而完美的连续性空间序列,呈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3 结语 中国建筑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伴随着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中国建筑的构思、美学价值、丰富的文化是无价之宝,它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审美情趣,丰富我们的视线。近代以来直到今天,作为国人,在中国建筑传统的土壤上,建筑师们应吸收、借鉴并使之发扬光大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