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 20052005 年 1月,ILCOR(国际心肺复苏联合会)和 AHA(美国心脏协会)邀请世界 300 多名急救专家,提出了 300 多个和复苏相关问题,划分为若干个专题小组,评价自 2000年CPR(心肺复苏)和 ECC(心血管急救) 指南发表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关 CPR 和 ECC 的科学进展。利用循证程序就 CPR 和 ECC 任何实施治疗推荐的方案达成一致性意见,重新修订CPR和 ECC国际指南。现将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05 的主要精神总结如下。1 基础生命支持阶段(BLS) 的主要精神1. 1 关于生命链的概念:尽早呼救 ;尽早进行徒手 C
2、PR ;尽早进行电击除颤;尽早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1. 2 心脏按压 要求“快速、有力、连续的按压”,频率 100次/分; 不得不暂停胸外按压时,中断时间不超过5s;2 人急救时,每 2分钟或 5个 CPR 循环后, 应相互轮换,轮换应在 5s 内完成。1. 3 按压/通气比 所有单人按压 /通气比 302 ;婴幼儿双人按压/通气比 152 。1. 4 人工呼吸 每次人工吹气应超过 1s ;必须达到适当的容量可见胸廓的抬起,不强调具体吹气量的数值规定。1. 5 电除颤:成人除颤能量:双向波 150-200 J 。单向波360 J ;只做 1 次除颤后立即做 CPR (从胸外按压开始) ;对非目
3、击情况下发生的心搏骤停患者,在除颤前,应该先做 5 个周期(或约 2 min)的按压和通气。1. 6 儿童心肺复苏主要变化 1. 6. 1 认可 2003 年 ILCOR有关 18 岁儿童使用 AED 的推荐意见。即 AED 可用于 18岁儿童,使用电除颤能量为24J/kg 。1. 6. 2 证据还不足以建议或反对 1岁以下婴儿使用 AED ;新生儿复苏,更加强调通气的重要性,而不强调应用高浓度氧。1. 7 孕妇的特殊体位 在怀孕 20 周以后,妊娠子宫挤压下腔静脉和主动脉,使静脉回流和心输出量受阻,可促使病情危重的患者心跳停止;同时,妊娠子宫还限制肺的舒张。此时可以通过让患者左侧倾斜 15-
4、30体位来使妊娠子宫偏离下腔静脉和主动脉。2 人以上的现场徒手心肺复苏:一人在吹气时,另一人可压迫环状软骨(压迫受害者的环状软骨可以使气管后移,将食管压迫在颈椎上面,防止胃膨胀,降低反流和误吸的危险) 。2 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的主要精神CPR 时基本生命支持 (BLS) 的 ABCD 完成后,相继进行的就是进一步的生命支持(ACLS),药物治疗是 ACLS 的一个重要措施。2. 1 复苏用药的目的 有利于电除颤;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再发生;增加心肌和传导组织的兴奋性、传导性;利于提高器官的血液灌注;纠正代谢紊乱;保护脑组织。2. 2 复苏给药的途径 首选静脉给药,气管内使用复苏药及
5、剂量未列在 ACLS 处置标准中。多数药物的最佳气管用药剂量未知,建议是静脉用量的 22.5倍。2. 3 复苏给药时间 应在检查心律后即行 CPR 时给药;也可在 CPR 期间除颤器充电时给药;或在释放电击后进行CPR 时给药。2. 4 肾上腺素 主要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冠脉及脑血流量,增加心肌自律性易被电复律;适应证:心室静止;无脉性电活动(电一机械分离) ;室颤;无脉性室速。剂量:1mg 静注,可 35min重复一次。不推荐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素:因为初始大剂量给予肾上腺素对患者出院存活率无明显的改善;还可能增加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并在复苏后期可能导致“高肾上腺素状态” 。2. 5 血管加
6、压素(精氨酸升压素) 血管加压素是一种自身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非肾上腺素能外周收缩剂.其作用机理为直接刺激平滑肌受体,使平滑肌收缩,是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主要作用:增加冠脉灌注压;增加重要器官的血流量;增加室颤的幅度和频率;增加大脑供氧;临床应用:在1mg肾上腺素无效时可应用 40U血管加压素。2. 6 肾上腺素与血管加压素联合应用 血管加压素被认为是与肾上腺素相比对心搏骤停同样有效的一线药物,在长时间缺血情况下,两者联合使用的效果是单用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的 3 倍。指南 2005指出:血管加压素能否替代肾上腺素的结论悬而未决,起码两者同时使用比单独使用对改善预后更加有益。2. 7 多巴胺
7、主要作用:去甲肾上腺素的前体,有、 受体和多巴胺受体激动使用, 用于治疗在复苏过程中由于心动过缓和 ROSC(自主循环恢复后出现的低血压状态。临床应用:推荐剂量为 520g/(kgmin) ,大剂量可引起内脏灌注不足。2. 8 利多卡因 适用于电除颤和给予肾上腺素后仍表现为 VF(室颤) 或无脉性 VT(室速) ;控制已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性期前收缩(PVC) ;对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单形或多形室速有效,但非首选药物。给药方法:初始剂量为静注1.0-1.5 mg/kg ,快速达到有效浓度;顽固性 VT或 VF可酌情再给予 1次,0.5-0.5mg/kg 冲击剂量,3-5min 给完,总量不超过
8、3mg/kg。不足:利多卡因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中毒量与治疗量接近;对终止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无效。2. 9 胺碘酮 适应证:可适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对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严重心功能不全使用洋地黄无效时,胺碘酮可控制心室率;对心搏骤停患者,如持续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付肾素无效后,建议使用胺碘酮;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多形性室速和不明原因的复杂性心动过速;可作为顽固性阵发性室上速电复律的辅助治疗及房颤的转复药物;可用于难以确定是阵发性室上速还是阵发性室速的治疗;给药方法:先静推 150mg/10min ,后按 1mg/min持续静滴6h ,再减到 0.5mg/min。每天最大剂量不
9、超过 2g。2. 10 利多卡因与胺碘酮 经过 2-3次电击、CPR 和使用血管加压药后仍持续 VF或无脉搏 VT时,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如无胺碘酮,可考虑使用利多卡因。2. 11 阿托品 无论有无心脏电活动,阿托品可以增加心搏骤停患者 ROSC(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率。心搏骤停时使用 1.0 mg静注,3-5min 可重复给药,总剂量 3 mg可完全阻滞迷走神经,完全阻断迷走神经的剂量可逆转心搏骤停。2.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 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心律失常的治疗趋于更加合理,强调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而尖端扭转型 VT 占主要部分。除绝对必须,应用抗心律失常
10、药物不要超过 1种,因为抗心律失常药物间的作用是复杂的,连续合用 2种或 2种以上抗心律失常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单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用量足够而不能终止心律失常时,应使用电转复,而不是再加用另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3 复苏后的主要精神自主循环恢复离复苏的最终成功相差甚远,患者能否生存出院,能否不留神经系统残疾,涉及复苏后的很多问题,明确的结论却不多,以下是 2005 提及的主要内容。3. 1 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并不能反映静脉血低或组织缺氧,呼气末 CO2 分压是反映心排血量的更安全有效指标,可作为 CPR时 ROSC的一项预后指征。3. 2 与死亡或神经预后差相关的临床症状 缺氧- 缺血性(窒
11、息性)损伤后 72 h ,无皮质反应;24 h无角膜反射;24 h无瞳孔反应;24 h 无收缩反应;24h 无运动神经反应。3. 3 低温 院前 VF 致心脏骤停在 ROSC 成人患者仍无意识,应该使患者处于低温状态, 体温控制在 32-34 12-24h。3. 4 对心血管系统的评估 生命体征观察;尿量检查;对比 12 导心电图前后的变化;胸部 X 线片;血生化,包括血钙、镁、心脏标记物,心脏停搏或低灌注时心脏标记物水平升高;超声心动图可提供确定复苏是否有效。3. 5 血糖控制 心肺复苏后应经常监测血糖变化,应静脉输胰岛素予以控制, 需机械通气的患者血糖应控制在4.4-6.6mmol/L(低
12、温治疗可以诱导血糖升高)。3. 6 碱性药物应用 复苏时应用碱性药物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或增加除颤成功率,延长存活时间,但尚无研究证实其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故不建议心脏骤停患者常规使用碱性药物。3. 7 镇静和麻醉 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即行镇静可能是有益的,但应在 12-24 h内撤除。由阿片引起的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使用纳络酮可在几分钟即逆转其作用,从而改善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尚未证实纳络酮能改善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但却无害。3. 8 补液治疗 由室颤导致心脏停搏不提倡常规补液治疗,可能有害无益。未有充分证据支持或反驳心脏停搏时常规补液的利弊。但因低血容量所致心脏停搏或无脉性电活动时补液可以增加心排血量,这时是必要的。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